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钒钛微合金钢循环热处理研究
1
作者 刘家弢 黄遵运 《天津冶金》 CAS 2015年第4期68-70,78,共4页
研究了的循环调质热处理对钒钛微合金化35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借助金相观察对各个循环次数下的试验钢晶粒尺寸进行统计和计算,并解释了相应的晶粒细化机制;对试验钢进行TEM实验,观察成分随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随后对不同循环次数... 研究了的循环调质热处理对钒钛微合金化35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借助金相观察对各个循环次数下的试验钢晶粒尺寸进行统计和计算,并解释了相应的晶粒细化机制;对试验钢进行TEM实验,观察成分随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随后对不同循环次数的试验钢进行室温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实验。结果表明,平均晶粒尺寸在第一次循环后便显著减小,在随后的循环中基本保持不变。由于受累积回火软化作用和晶粒尺寸标准差RD连续波动的影响,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抗拉强度Rm持续降低,冲击功AKU连续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微合金钢 循环调质热处理 晶粒细化 力学性能
下载PDF
Ti-V复合低碳钢在回火过程中MC型碳化物的析出与强化行为 被引量:14
2
作者 康俊雨 孙新军 +1 位作者 李昭东 雍岐龙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0-54,共5页
利用维氏硬度计、OM(光学显微镜)、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和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在600℃回火不同时间后的Ti-V复合微合金化马氏体钢的维氏硬度、微观组织及析出相随回火时间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回火时间的增长,实验钢的硬度... 利用维氏硬度计、OM(光学显微镜)、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和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在600℃回火不同时间后的Ti-V复合微合金化马氏体钢的维氏硬度、微观组织及析出相随回火时间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回火时间的增长,实验钢的硬度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前期由于位错密度降低,引起实验钢硬度下降。回火开始后,由于析出相的沉淀强化作用,硬度逐渐上升,并在回火1 h时达到峰值。回火1 h后,析出相开始粗化并引起位错密度降低,实验钢的硬度又开始下降,并在100 h时达到最低值。在回火过程中析出相的形状和尺寸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回火1 h时实验钢的主要强化机制为沉淀强化,沉淀强化增量占总强度的34.9%,而在回火100 h时沉淀强化仍是钢中的主要强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微合金钢 沉淀强化 强化机制
原文传递
钒含量对Ti-V微合金钢CGHAZ韧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邹宗园 李银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6-153,共8页
现阶段'Ti氧化物冶金+V微合金化'复合技术用于研发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复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在Ti的氧化物上析出的Ti、V碳氮化物粒子诱导焊接粗晶热影响区大量针状铁素体形核,改善CGHAZ韧性。本研究从运... 现阶段'Ti氧化物冶金+V微合金化'复合技术用于研发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复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在Ti的氧化物上析出的Ti、V碳氮化物粒子诱导焊接粗晶热影响区大量针状铁素体形核,改善CGHAZ韧性。本研究从运用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定量计算第二相颗粒固溶析出规律入手,考察了Ti、V、O、N等元素构成的氧化及碳氮化夹杂物在诱导AF形核中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在研究中也利用了热力模拟试验机、力学测量设备、高倍电镜等,对V含量为0、0.05%、0.1%的Ti-V微合金钢进行大线能量焊接、力学性能测量及形貌分析。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得出V元素在提高Ti-V微合金钢强度和CGHAZ韧性的一般规律,并进一步阐述了Ti-V微合金钢CGHAZ中析出夹杂物诱导AF形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微合金钢 大线能量焊接 焊接粗晶热影响区 夹杂物 韧性
原文传递
循环热处理对Ti-V微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吕政 任学平 +2 位作者 李志宏 计霞 卢子明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7-234,共8页
研究了循环热处理对Ti-V微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显微组织观察结果对各个循环次数的试验钢晶粒尺寸进行统计和计算,并结合SEM二次电子像揭示了试验钢在循环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进而解释了晶粒细化机制;对试验钢进行... 研究了循环热处理对Ti-V微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显微组织观察结果对各个循环次数的试验钢晶粒尺寸进行统计和计算,并结合SEM二次电子像揭示了试验钢在循环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进而解释了晶粒细化机制;对试验钢进行TEM实验,观察了沉淀相粒子的尺寸、成分随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循环次数下的试验钢进行了室温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实验。结果表明,Ti-V微合金钢的平均晶粒尺寸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持续减小(至第7次循环);受复杂碳化物平均尺寸的影响,抗拉强度Rm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自第1次循环开始);而冲击吸收功AKU则因平均晶粒尺寸和先共析铁素体比例的共同影响,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并在第3次循环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循环热处理 ti-v微合金钢 晶粒细化 复杂碳化物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低碳钛、钒微合金钢中的相间析出 被引量:2
5
作者 贾涛 魏娇 +3 位作者 冯洁 张维娜 刘振宇 王国栋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2,共5页
针对目前较少关注的Ti-V微合金体系,在Formaster—FII膨胀仪上进行奥氏体/铁素体两相区等温,在铁素体相变同时获得Ti、V复合相间析出。采用金相、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显微组织、尤其是相间析出形貌、及其与铁素体基体的位向关系进行了观察... 针对目前较少关注的Ti-V微合金体系,在Formaster—FII膨胀仪上进行奥氏体/铁素体两相区等温,在铁素体相变同时获得Ti、V复合相间析出。采用金相、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显微组织、尤其是相间析出形貌、及其与铁素体基体的位向关系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研究表明,650℃为静态等温相变的鼻温点,相间析出呈层状分布,具有平面和曲面两种形貌,相间析出碳化物与铁素体基体之间存在Baker-Nutting取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微合金钢 相间析出 等温相变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微合金化非调质钢C38N2动态再结晶行为 被引量:6
6
作者 谭利 詹肇麟 +3 位作者 刘攀 魏元生 雍岐龙 包耀宗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52,共3页
针对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热轧过程的变形特征,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Nb-Ti-V非调质钢C38N2(/%:0.40C、0.52Si、1.42Mn、0.010P、0.047S、0.028V、0.025 Ti、0.022Nb)在950~1 150℃,变形速率0.1~10 s^(-1)变形量60%,单道次... 针对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热轧过程的变形特征,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Nb-Ti-V非调质钢C38N2(/%:0.40C、0.52Si、1.42Mn、0.010P、0.047S、0.028V、0.025 Ti、0.022Nb)在950~1 150℃,变形速率0.1~10 s^(-1)变形量60%,单道次压缩时的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过程,计算得出C38N2钢的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和动态再结晶状态图。结果表明,C38N2钢变形温度越高,变形速率越低,则发生动态再结晶的储蓄能越小,动态再结晶越易发生。C38N2钢的动态再结晶激活能Q_d=294.905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ti-v微合金化 非调质钢C38N2 动态再结晶状态图 奥氏体晶粒尺寸
下载PDF
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相变行为
7
作者 鄂梦 杨庚蔚 +3 位作者 韩汝洋 徐耀文 付至祥 许德明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152,182,共11页
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具有良好的塑韧性和成型性,且生产工艺简单,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Gleeble3 500热模拟试验机、金相显微镜(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显微硬度计等设备系统研究了Ti-Mo-V微合金... 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具有良好的塑韧性和成型性,且生产工艺简单,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Gleeble3 500热模拟试验机、金相显微镜(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显微硬度计等设备系统研究了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的连续冷却相变和等温相变行为,获得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和时间-温度转变(TTT)曲线,探究了(Ti,Mo,V)C粒子的析出行为对硬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冷却速率低于1℃/s时,试验钢中的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当冷却速率为5℃/s时,基体中出现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和珠光体含量均显著减少;当冷却速率增大至10~20℃/s时,试验钢中珠光体组织消失,室温组织转变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当冷却速率达到30℃/s时,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为贝氏体,硬度达到最大,约为269.2HV;然而,当冷却速率进一步增大至50℃/s时,基体中(Ti,Mo,V)C的析出受到抑制,沉淀强化效果减弱,硬度下降至256.9HV。试验钢在620~730℃等温时仅发生铁素体相变,其相变动力学随温度的降低呈先增快后减缓的变化规律。当等温温度为700℃时,相变孕育期最短,约为25 s;而当等温温度由730℃降低至620℃时,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由29.8μm细化至12.3μm,基体中(Ti,Mo,V)C的平均粒径由9.6 nm减小至3.0 nm,此时试验钢中铁素体的显微硬度最大,约为348.7HV,主要是晶粒细化和沉淀强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 相变行为 (ti Mo v)C 铁素体 硬度
原文传递
等温冷却时间对Ti-V-Mo复合微合金钢组织转变及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于银俊 赵时雨 +5 位作者 张可 李昭东 陈子豪 张青 王新志 钱健清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1,共7页
通过OM、SEM、TEM和维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等温冷却时间对Ti-V-Mo复合微合金钢组织转变、析出行为及硬度的影响,探讨了影响硬度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Ti-V-Mo复合微合金钢奥氏体化后在630 ℃等温冷却0~3 h,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基... 通过OM、SEM、TEM和维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等温冷却时间对Ti-V-Mo复合微合金钢组织转变、析出行为及硬度的影响,探讨了影响硬度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Ti-V-Mo复合微合金钢奥氏体化后在630 ℃等温冷却0~3 h,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基体中的铁素体比例不断增加而马氏体和贝氏体比例逐渐降低,硬度呈现先升高再趋于平稳,再升高至其最大值,最后略有下降。60~1200 s时,硬度出现平台是因为纳米级(Ti,V,Mo)C粒子的沉淀强化效果能够弥补相变导致基体软化造成的硬度损失;3600 s时,硬度达到最大值为457 HV,此时纳米级(Ti,V,Mo)C粒子产生的沉淀强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Mo微合金钢 沉淀强化 铁素体 等温冷却时间 硬度
原文传递
奥氏体变形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析出动力学及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倪玲玲 张可 +5 位作者 袁文洋 付锡彬 叶晓瑜 张龙 孙新军 钱健清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1,共8页
采用应力松弛法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变形温度下Ti-V复合微合金钢沉淀析出的析出-温度-时间曲线(PTT曲线),并利用OM、TEM、Vickers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奥氏体变形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微观组织、析出相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中沉... 采用应力松弛法研究了不同奥氏体变形温度下Ti-V复合微合金钢沉淀析出的析出-温度-时间曲线(PTT曲线),并利用OM、TEM、Vickers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奥氏体变形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微观组织、析出相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中沉淀析出的PTT曲线总体呈典型的“C”曲线形状,最快析出鼻子点温度为960~980℃,对应的第二相粒子最快析出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为2.2 s和131.4 s;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整体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在1000℃左右晶粒最细小(102μm),该温度与PTT曲线的鼻子点温度相近,在鼻子点温度附近变形有利于细化原奥晶粒;析出相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而粒子数目稍有减少;不同的奥氏体变形温度对硬度影响较小,HV硬度基本都处在36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复合微合金钢 奥氏体变形温度 应力松弛曲线 PTT曲线 硬度
下载PDF
卷取后冷却工艺对700 MPa微合金钢带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方 武利平 +3 位作者 宿成 闫瑞军 沈国慧 刘月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64,共4页
700 MPa微合金钢(/%:0.05C,0.18Si,1.80Mn,0.010P,0.003S,0.15Mo,0.10Ti,0.75Nb,0.035V,0.030Al,0.002 0Ca)的冶炼工艺为240 t BOF-LF-2150 mm板坯连铸。通过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拉力试验机试验了700 MPa级微合金高强钢... 700 MPa微合金钢(/%:0.05C,0.18Si,1.80Mn,0.010P,0.003S,0.15Mo,0.10Ti,0.75Nb,0.035V,0.030Al,0.002 0Ca)的冶炼工艺为240 t BOF-LF-2150 mm板坯连铸。通过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拉力试验机试验了700 MPa级微合金高强钢轧后,10 mm钢带从600℃卷取时直接取样经3.7 h冷却至室温(25℃)的空冷工艺,和钢带600℃卷取后并堆放在一起经36.2 h缓慢冷却到室温(25℃)的缓冷工艺的组织和性能。结果得出缓冷工艺下,钢带的贝氏体较少,屈服强度高(732~740 MPa)、抗拉强度低(793~799 MPa)、伸长率大(21.0%~23.0%);空冷工艺下,钢带的贝氏体较多,屈服强度低(647~654 MPa)、抗拉强度高(811~831 MPa)、伸长率较小(15.0%~17.0%)。综合分析,采用缓冷工艺钢带的力学性能要优于空冷钢带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b-v微合金高强钢 钢带 卷取 空冷工艺 缓冷工艺 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Ti-V-Mo微合金化马氏体钢析出相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荣 刘洪喜 +2 位作者 尉文超 王毛球 时捷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3-60,共8页
利用微观分析和物理化学相分析法,对不同回火温度(550,600,650℃)保温1 h后的Ti-V-Mo微合金化马氏体钢的组织和析出相表征,并进行了强化分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600℃回火时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1298 MPa,屈服强度为1286 M... 利用微观分析和物理化学相分析法,对不同回火温度(550,600,650℃)保温1 h后的Ti-V-Mo微合金化马氏体钢的组织和析出相表征,并进行了强化分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600℃回火时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1298 MPa,屈服强度为1286 MPa,伸长率为14%。强化分量计算结果表明: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是主要的强化方式,约占总强度的40%和30%,其中析出强化分量σ_(p)为517 MPa,由5 nm以下的(Ti, V,Mo)C粒子(质量分数22%)提供。回火温度由550℃升高到600℃,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有增加,同时伸长率变化不大,其主要原因是σ_(p)对屈服强度的贡献量提高,在提高强度的同时改善了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Mo微合金化 马氏体钢 回火温度 析出强化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均热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组织演变和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倪玲玲 付锡彬 +5 位作者 张可 赵时雨 任武彬 李昭东 李景辉 张明亚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6-152,共7页
利用OM、SEM、Vickers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均热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组织转变及硬度的影响,并阐明了组织演变和硬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Ti-V钢不同均热温度淬火后组织均为马氏体。随着均热温度由1000℃升至1250℃,Ti-V钢的硬度由333... 利用OM、SEM、Vickers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均热温度对Ti-V复合微合金钢组织转变及硬度的影响,并阐明了组织演变和硬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Ti-V钢不同均热温度淬火后组织均为马氏体。随着均热温度由1000℃升至1250℃,Ti-V钢的硬度由333 HV降低到212 HV,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由52μm升至209μm。全固溶温度以上时,仍存在少量Ti N粒子,且随温度升高逐渐溶解,其对晶界的钉扎作用是阻止晶粒长大的主要因素。Ti-V钢原始奥氏体尺寸对硬度的影响随其尺寸的增大逐渐减小,均热温度应选择1220℃以下,以避免粗大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复合微合金钢 均热温度 组织 硬度
原文传递
Ti-V-Nb微合金管线钢焊缝及热影响区中第二相粒子
13
作者 耿相军 陈茂爱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15,共3页
利用萃取复型技术研究了Ti-V-Nb微合金钢(%:0.08C、1.29Mn、0.02Ti、0.04V、0.04Nb)模拟粗晶热影响区及焊缝(H08C焊丝%:0.06C、1.44Mn、0.24Mo、0.04Ti、0.01V)第二相粒子。结果表明,母材大部分第二相粒子≤30nm,平均尺寸19.70nm;焊接... 利用萃取复型技术研究了Ti-V-Nb微合金钢(%:0.08C、1.29Mn、0.02Ti、0.04V、0.04Nb)模拟粗晶热影响区及焊缝(H08C焊丝%:0.06C、1.44Mn、0.24Mo、0.04Ti、0.01V)第二相粒子。结果表明,母材大部分第二相粒子≤30nm,平均尺寸19.70nm;焊接粗晶区仍残留较多的碳氮化合物粒子,粒子平均尺寸增大至42.78nm,粒子由母材中不规则形状变为方形,粒子Ti含量显著提高。焊缝中绝大部分碳氮化合物粒子发生溶解,熔池中生成的TiO与熔池中其他脱氧和脱硫产物结合成尺寸较大的夹杂物,在焊缝中未发现含Nb、V的夹杂物和第二相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v.Nb微合金钢 第二相粒子 焊缝 粗晶热影响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