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1
1
作者 陈文欣 李强 +4 位作者 薛赢俊 邵华卿 李贞 陆文倩 胡晓波 《检验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722-726,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标志物与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分别检测1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标志物与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分别检测164例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组,其中81例为呼吸道肿瘤组、83例为消化道肿瘤组)和52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浆TM、TAT、PIC、t-PAI-C水平,分别比较恶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及恶性肿瘤有转移者和恶性肿瘤无转移者之间4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恶性肿瘤组TM、TAT、PIC、t-PAI-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呼吸道肿瘤组TM、TAT、PI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PAI-C水平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肿瘤组TM、TAT、PIC、t-PAI-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有转移者TAT、PIC、t-PAI-C水平高于恶性肿瘤无转移者(P<0.01),而TM水平与恶性肿瘤无转移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肿瘤组和消化道肿瘤组中恶性肿瘤有转移者的TAT、PIC、t-PAI-C水平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无转移者(P<0.01),TM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紊乱。血浆TM、TAT、PIC、t-PAI-C水平可作为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恶性肿瘤
下载PDF
血栓相关凝血标志物在诊断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沈薇 周景艺 +2 位作者 顾怡 沈文艳 李敏 《血栓与止血学》 2018年第6期905-908,共4页
目的评估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调制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 PAI-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调制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 PAI-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仁济医院收集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样本66例,32例为慢性期DVT,34例为急性期DVT检测凝血标志物。使用SYSMEX CS5100血凝分析仪测定D-D和FDP,使用SYSMEX HISCL5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TAT、TM、PIC、t PAI-C,均为配套试剂。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样本作为正常对照。数据用SPSS11.0软件分析。结果慢性期DVT患者,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0.079±0.093)μg/ml、(1.60±2.41)μg/ml、(3.36±3.73) ng/ml、(9.89±2.13) TU/ml、(1.008±1.096) ug/ml、(9.83±3.84) ng/ml;急性期DVT患者,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2.47±2.80)μg/ml、(32.6±42.11)μg/ml、(17.64±18.35) ng/ml、(9.74±3.01) TU/ml、(5.658±6.974) ug/ml、(11.58±6.52) ng/ml;正常对照组,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0.073±0.088)μg/ml、(1.62±2.49)μg/ml、(2.60±1.13) ng/ml、(8.08±1.49) TU/ml、(0.459±0.105) ug/ml、(5.59±2.25) ng/ml。组间比较显示,急性和慢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D-D、FDP、TAT、PIC。正常组和急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D-D、FDP、TAT、TM、PIC、t PAI-C;正常组和慢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TM、t PAI-C。结论对于诊断急性DVT来说,D-D、FDP、TAT、TM、PIC、t PAI-C这6项指标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慢性DVT患者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TM、t PAI-C表现增高,说明血栓后血管修复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而对于急性期DVT而言,D-D、FDP、TAT、PIC下降明显,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酶调制蛋白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 激活物抑制剂-1 复合物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血栓四项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周坤 周玉珍 +1 位作者 郑遵荣 王立庄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年第11期994-999,共6页
目的评价血栓四项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联合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 目的评价血栓四项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联合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恶性肿瘤患者904例(恶性肿瘤组),健康体检者200例(健康对照组).90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静脉血栓形成92例(血栓组);无静脉血栓形成812例(无血栓组).所有入选者均检测TAT、PIC、TM、t-PAIC、FDP和D-D.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TAT、PIC、TM、t-PAIC、D-D、FDP与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约登指数最大处作为检测项目的最佳截断值.结果恶性肿瘤组TAT、PIC、TM、t-PAIC、D-D和FD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组TAT、PIC、TM、t-PAIC、D-D和FDP明显高于无血栓组[20.20(12.30,59.45)μg/L比8.60(4.87,15.15)μg/L、1.23(0.69,2.84)mg/L比0.70(0.37,1.45)mg/L、14.55(8.12,21.10)kU/L比10.05(7.975,13.90)kU/L、10.20(7.30,15.17)μg/L比7.40(5.20,12.65)μg/L、3.42(1.38,7.07)μg/L比1.69(0.53,4.64)μg/L、6.41(3.21,17.05)mg/L比5.15(2.26,10.0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T、PIC、TM、t-PAIC、D-D、FDP均与恶性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相关(OR=1.277、1.209、1.107、1.089、1.260、1.078和0.002,P<0.01或<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AT、PIC、TM、t-PAIC、D-D和FDP预测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450μg/L、2.624 mg/L、17.750 kU/L、13.250μg/L、5.290μg/L和22.435 mg/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8、0.659、0.621、0.597、0.626和0.598.TAT+PIC+TM+t-PAIC、TAT+PIC+TM+t-PAIC+D-D+FDP诊断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AUC明显高于D-D+FDP(0.808和0.796比0.633).选取TAT>24.450μg/L或PIC>2.624 mg/L的患者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原文传递
血栓分子标志物预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价值 被引量:16
4
作者 季洪良 闫本纯 +5 位作者 郑洋洋 李琪 杨正亮 张钦政 马润瑶 闫海润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0期2514-2517,共4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预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价值。方法选择103例下肢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预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价值。方法选择103例下肢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后发生VTE的患者和未发生VTE的患者血浆TAT、TM、PIC和t-PAI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TM、PIC和t-PAIC预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VTE的价值。结果30例患者术后发生VTE(A组),73例患者未发生VTE(B组)。A组患者TM、PIC和t-PAIC水平在术后第1、3、7天较B组患者显著升高(P<0.05)。A组患者TAT在术后第1天高于B组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第3天联合检测TM、PIC和t-PAIC预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VTE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为83.3%和93.9%。单独检测时,术后第3天t-PAIC预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VTE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为40.0%和90.9%。结论术后第3天检测t-PAIC水平可能是筛查术后是否发生VTE最有用的指标。术后第3天联合检测TM、PIC和t-PAIC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是否发生VTE的诊断价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 静脉血栓栓塞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3 位作者 林青伟 曾庆波 胡艳晶 邓星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至12月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154例入住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按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诊断标准分为非显性DIC组(n=134)和显性DIC组(n=20),比较TM、t-PAIC、TAT和PIC的组间差异。结果与非显性DIC组TM[10.5(8.0~14.3)TU/mL]、TAT[9.6(4.9~21.8)ng/mL]、PIC[1.253(0.789~2.802)μg/mL]和t-PAIC[11.2(7.1~22.1)ng/mL]相比,显性DIC组的TM[16.8(11.8~21.5)TU/mL]、TAT[33.6(10.3~120.0)ng/mL]、PIC[4.080(0.814~8.651)μg/mL]和t-PAIC[19.4(10.0~30.1)ng/mL]均显著升高(P<0.05)。TM>14.85 TU/mL联合TAT>23.05 ng/mL作为标准诊断显性D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P=0.000),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0.85、0.761、0.592、0.925。结论TM联合TAT对显性DI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乌司他丁干预对脓毒症幼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P-选择素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赟 吴星恒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乌司他丁(UTI)作为早期干预药物对脓毒症幼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120只4周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UTI干预组(50... 目的探讨使用乌司他丁(UTI)作为早期干预药物对脓毒症幼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120只4周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低剂量UTI干预组(50 000 U/kg)和高剂量UTI干预组(200 000 U/kg),每组24只。采用改良的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低剂量和高剂量UTI干预组在建模后分别尾静脉注射UTI。ELISA法测定6、12、24 h时各组大鼠血清TNF-α、P-选择素、TAT水平。结果脓毒症组大鼠血清TNF-α、TAT、P-选择素水平在6 h时即出现显著升高,血清TNF-α、TAT水平至24 h时仍呈持续升高状态(P<0.05);P-选择素在12 h时达到峰值,24 h时出现回落(P<0.05)。UTI干预组中,P-选择素和TAT水平变化趋势和脓毒症组相同,TNF-α水平在6 h出现明显的增高,但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脓毒症组(P<0.05);高剂量组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UTI早期干预对脓毒症幼鼠模型的凝血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能抑制TNF-α、P-选择素、TAT的生成,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脓毒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P-选择素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大鼠
原文传递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诊断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暄(综述) 任慧娟(审校) 唐伦先(审校)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523-529,共7页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脓毒症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凝血病两种形式。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涉及促凝、抗凝、纤溶系统和内皮功能障碍等方面,临床医师很难早期识别。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脓毒症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凝血病两种形式。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涉及促凝、抗凝、纤溶系统和内皮功能障碍等方面,临床医师很难早期识别。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诊断标准主要有4个,研究发现其在脓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方面日益显示出不足。近年来研究发现,新的凝血监测方法在早期诊断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本文就脓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和监测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在抗凝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8
作者 廉应涛 何川 +3 位作者 余追 姚兰 左小淑 侯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9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意义及对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7年1-5月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大于1周的危重患者60例,其中确诊有下肢DVT的14例患者纳入血栓组;无下肢DVT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怀疑有血栓形成时检测血浆TAT、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对有下肢DVT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2天检测血浆TAT、D-D、FDP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T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浆中TAT、D-D、FDP水平诊断下肢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726、0.753。血栓组患者抗凝治疗前血浆中TAT水平明显高于抗凝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中D-D、FDP水平在抗凝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TAT水平可作为下肢DVT诊断的有效的筛查方法,同时可作为下肢DVT患者肝素抗凝治疗疗效的一项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预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焦甜甜 朱桂珍 +5 位作者 鲁杨 东辛欣 李静静 阎磊 邵凤民 张宏涛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观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前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 TAT)水平变化,探讨其预测PTA后动静脉内瘘再狭窄的价值。... 目的观察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前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 TAT)水平变化,探讨其预测PTA后动静脉内瘘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2例,均行PTA治疗,PTA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AT水平,并常规检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指标。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根据PTA后是否发生动静脉内瘘再狭窄,将122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26例)和通畅组(96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血常规、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及血浆TAT水平。根据PTA前血浆TAT水平中位数,将122例患者分为高TAT水平组(TAT≥3.648μg/L)61例和低TAT水平组(TAT<3.648μg/L)61例,比较2组内瘘再狭窄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PTA后发生内瘘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浆TAT预测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PTA后发生内瘘再狭窄的价值。结果 122例患者中26例发生内瘘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为21.3%。再狭窄组糖尿病比率(61.5%)、血浆TAT水平[4.88(4.31,5.81)μg/L]均高于通畅组[26.0%、2.73(1.04,4.43)μg/L](P<0.05),淋巴细胞计数[1.00(0.75,1.15)×10^(9)/L]低于通畅组[1.14(0.85,1.46)×10^(9)/L](P<0.05),年龄、男性比率、体质量指数、透析龄、内瘘建立时间、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C反应蛋白、血肌酐、尿酸、钙、磷水平与通畅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TAT水平组PTA后内瘘再狭窄发生率[34.4%(21/61)]高于低TAT水平组[8.2%(5/61)](P<0.05)。糖尿病(OR=0.274,95%CI:0.098~0.766,P=0.014)、淋巴细胞计数(OR=0.193,95%CI:0.043~0.865,P=0.032)、TAT(OR=1.883,95%CI:1.368~2.592,P<0.001)是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PTA后发生内瘘再狭窄的影响因素。血浆TAT以4.270μg/L为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狭窄 维持性血液透析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再狭窄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体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窦红菊 胡钧培 +1 位作者 邹丽芳 陈凯骏 《血栓与止血学》 2004年第3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急性脑梗死和31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pP、TA...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急性脑梗死和31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TpP、TAT、和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起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P水平升高的阳性率显著高于TAT和D-D的阳性率(P<0.01)。结论:血浆TpP、TAT、和D-D水平是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异常的3个指标。而TpP对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最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栓前体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下载PDF
血浆TM、TAT、PIC、t-PAIC在脓毒症致DI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1
作者 包晓玮 王暄 +6 位作者 金宁 孙宏 杨倩 任慧娟 刘显东 金晨莺 唐伦先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3期327-332,342,共7页
目的评估新凝血4项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ogen antifibrinolytic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is... 目的评估新凝血4项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ogen antifibrinolytic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对于脓毒症致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和中心监护室确诊脓毒症患者80例,按照ISTH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DIC组28例和脓毒症非DIC组52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集脓毒症患者第1、3、7天血液和健康组的血液,检测脓毒症患者和健康组血液样本中TM、TAT、PIC、t-PAIC的水平,绘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同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TM、TAT、PIC、t-PAIC与SOFA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和APACHE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SystemⅡ)进行分析,综合评估新凝血4项TM、TAT、PIC、t-PAIC在脓毒症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结果脓毒症DIC组的TM、PIC和t-PAIC在第1、3、7天的浓度均高于脓毒症非DIC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PIC、t-PAIC联合检测的AUC分别为0.893、0.932、0.898,敏感度和特异度在第3天分别达到98%和97.2%。但是脓毒症DIC组的TM、TAT、PIC、t-PAIC均与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M、PIC和t-PAIC的水平升高可以早期预测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联合预测的价值优于单个检测,但不能对这部分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判断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2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4 位作者 邓星平 胡艳晶 何龙平 林青伟 曾庆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血栓弹力图指标,以及凝血分子标志物TM、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等资料。根据患者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TM[20.2(14.1,23.8)TU/ml]和TAT[17.7(11.8,54.6)ng/ml]均显著高于生存组TM[11.7(8.8,15.9)TU/ml]和TAT[11.3(7.0,20.5)ng/ml](P<0.05)。TM、TAT判断脓毒症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67(P<0.05)。当TM>16.95 TU/ml且TAT>10.55 ng/ml时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TM联合TAT能够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和早期识别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脓毒症 预后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联合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诊断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13
作者 胡艳晶 张益明 +4 位作者 宋景春 张昕 林青伟 钟林翠 李兆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83-1287,共5页
目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均采用高敏化学发光法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文中探讨TAT联合PIC诊断创伤患者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解... 目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均采用高敏化学发光法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文中探讨TAT联合PIC诊断创伤患者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2例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人院时创伤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创伤组(n=63)和创伤性DIC组(n=19)。比较组间患者TAT及PIC水平;分析PI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与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普通创伤组患者TAT[21.7(10.6~47.6)ng/mL]和PIC[2.4(0.9~6.8)μg/mL]水平相比,创伤性DIC组的TAT[120.0(63.3~120.0)ng/mL]和PIC[7.0(4.8~10.0)μg/mL]均显著升高(P<0.05)。TAT与FDP和D-二聚体呈高度相关;PIC与FDP和D-二聚体均呈强相关,且TAT与DIC评分呈强相关。结论TAT≥42.3 ng/mL且PIC≥3.3g/mL可作为创伤性DIC更灵敏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测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4
作者 柳林 金钧 +3 位作者 黄芳 王玉宇 许莹莹 王俊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742-746,共5页
目的: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AP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入院第1、3、7天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RDW、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C(... 目的: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AP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入院第1、3、7天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RDW、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C(PC)、蛋白S(PS)、TAT。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43例)和重症组(32例)。根据出院情况分为生存组(69例)和死亡组(6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患者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第7天TAT是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第7天TAT大于21.04 ng/ml时,预测AP患者预后效果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92~0.940,P<0.05)。重症组第7天RDW与轻症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DW评估AP严重程度及预后效果并不理想。结论:TAT在AP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红细胞分布宽度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胰腺炎 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脑出血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表达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瑞玲 吴成翰 王开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液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复合物的表达情况,探讨出血中风闭、脱证与TAT复合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60例IC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闭证(18例)、阴闭证(22例)、脱... 目的动态观察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液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复合物的表达情况,探讨出血中风闭、脱证与TAT复合物表达的关系。方法 60例IC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闭证(18例)、阴闭证(22例)、脱证(20例)3组,并进行出血量评估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另选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另选外科、妇科盆腔及下肢疾病且不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需腰椎麻醉进行手术的患者10例作为脑脊液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ICH组静脉血及血浆血肿引流液、对照组静脉血浆或脑脊液检测TAT复合物。结果各型按出血量和NIHSS评分高低顺序排列为脱证>阴闭>阳闭,按GCS评分高低排列为阳闭>阴闭>脱证。与组内1、2天比较,ICH组第4天血浆TAT复合物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CH组第1、2、4天血浆TAT复合物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组第1、2、4天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脊液对照组比较,ICH组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833,P<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809,P<0.01);ICH组TAT复合物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1),且存在动态演变;阳闭、阴闭、脱证TAT复合物存在明显差异(P<0.01);ICH组血浆和血肿引流液TAT复合物含量变化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TAT复合物参与了ICH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客观化指标,并提供闭、脱证定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继发性脑损伤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闭证 脱证
下载PDF
重组葡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鲁硕 李淑梅 崔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0-693,共4页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方法:选择确诊为AMI发病12 h以内患者33例,随机分为r-SAK治疗组(n=17)和rt-PA对照组(n=16),测定两组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 h血浆中GMP-140、TAT含量及溶栓90 min后冠脉造影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r-SAK组溶栓治疗后比较,rt-PA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显著升高(P<0.05),r-SAK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略有升高(P>0.05),rt-PA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率无明显差异。结论:AMI患者应用r-SAK与rt-PA溶栓治疗有同等的溶栓疗效,r-SAK较rt-PA有更强的血栓选择性,促凝活性微弱,促血小板活化低,减轻血栓前状态对心肌损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微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药物疗法 重组葡激酶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雯雯 殷雨梅 +4 位作者 白洁 柴华 李芳 白利萍 朴文花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9期918-921,926,共5页
目的探讨出凝血分子标志物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42例,分为DVT组(68例),非DVT组(74例)... 目的探讨出凝血分子标志物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42例,分为DVT组(68例),非DVT组(74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入选者血浆TAT、TM、PIC、t-PAIC、FDP和DD水平差异;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对诊断DVT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最佳截断值。结果血浆各分子标记物水平DVT组均高于非DVT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非DVT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ROC曲线显示,TAT、PIC、TM、t-PAIC、DD、FD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0.842、0.675、0.702、0.811和0.796,TAT+PIC、TAT+PIC+TM+t-PAIC、DD+FDP+PIC+TAT、TAT+PIC+TM+t-PAIC+DD+FDP诊断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AUC高于DD+FDP(0.922、0.927、0.963和0.966 vs.0.872)。结论TAT、PIC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比较高,可作为DVT诊断的良好指标,当联合其他出凝血分子标记物DD、FDP、TM、t-PAIC检测时,可提高骨科患者术后DVT形成早期诊断率,为临床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D-二聚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及D-二聚体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8
作者 熊旭光 唐其柱 刘文卫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检测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3例冠心病早期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人员127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间血浆D-D、TAT、血脂水平以及凝血指标的差异。...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检测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3例冠心病早期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人员127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间血浆D-D、TAT、血脂水平以及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D-D、TA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D-D、TAT水平、血脂水平以及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冠心病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血脂 冠心病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丽丽 于超 徐成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与不同分期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临床胃癌患者、34例同期住院的胃良性疾病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中TAFI水平;EL...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与不同分期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临床胃癌患者、34例同期住院的胃良性疾病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中TAFI水平;ELISA法检测TAT水平;同时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分析以上指标在不同分期胃癌的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评价TAFI和TAT的检验效能和最佳诊断分界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胃良性疾病组相比,胃癌病例组血浆TAFI、TAT、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胃良性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TAFI水平为28.85μg/mL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0.646和0.869;TAT水平为31.50 ng/mL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0.813和0.786。结论胃癌患者血浆TAFI和TAT水平显著升高是胃癌患者血栓形成倾向的标志,TAFI和TAT有望成为胃癌患病风险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维蛋白溶解 胃癌
原文传递
早期血栓分子标记物检测在骨折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谢玉茹 廖扬 +1 位作者 黄东泉 石玉玲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 分析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栓早期分子标记物的变化,为血栓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和术后24 h进行血栓早期分子标记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 目的 分析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栓早期分子标记物的变化,为血栓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和术后24 h进行血栓早期分子标记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α2-plasmin 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e,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检测及常规凝血四项检测,对部分患者进行术后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并同期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骨折患者术前TAT、tPAIC、PIC、TM、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均<0.001),术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骨折患者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术前、术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血纤蛋白原(fibrinogen,FIB)术后均显著高于术前及对照组(P<0.01)。15例术后TAT/PIC比值高于正常的患者中13例血中D-二聚体水平同时明显升高。结论 检测TAT、PIC、TM、tPAIC、PT,计算TAT/PIC,与DD联合检测可为临床骨折患者血栓早期预警提供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D-二聚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