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微重力环境地面模拟试验方法综述 被引量:58
1
作者 齐乃明 张文辉 +1 位作者 高九州 霍明英 《航天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5-100,共6页
由于目前的落塔法、悬吊法、水浮法和气浮法等空间微重力地面模拟试验方法中设备本身的建造周期、成本及其它缺点难以满足做复杂运动的空间飞行器微重力模拟。本文总结了目前国际上的空间微重力地面模拟试验方法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比较... 由于目前的落塔法、悬吊法、水浮法和气浮法等空间微重力地面模拟试验方法中设备本身的建造周期、成本及其它缺点难以满足做复杂运动的空间飞行器微重力模拟。本文总结了目前国际上的空间微重力地面模拟试验方法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其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三维微重力环境试验装置的设计思想,为做复杂运动的空间飞行器微重力模拟试验提供了一种初步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微重力 地面试验装置 气浮法 悬吊法 三维运动
下载PDF
对投掷项目最后用力躯干三维运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亚平 周玉斌 章柳云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4-276,共3页
最后用力动作在投掷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它是有机体在多种合力作用下完成的。以往在对投掷技术的分析基本是限于平面的研究 ,利用生物力学进行三维的分析研究甚少。通过在这方面对投掷诸项最后用力躯干动作的运动进行研究 ,并进... 最后用力动作在投掷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 ,它是有机体在多种合力作用下完成的。以往在对投掷技术的分析基本是限于平面的研究 ,利用生物力学进行三维的分析研究甚少。通过在这方面对投掷诸项最后用力躯干动作的运动进行研究 ,并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了最后用力躯干绕额状轴、纵轴和矢状轴三维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对改进投掷技术教学效果、完善技术动作概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用力 投掷技术 投掷项目 合力作用 技术动作 教学效果 躯干 三维运动 术中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齿状突骨折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袁文 贾连顺 +3 位作者 李家顺 丁祖泉 杨国标 戴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74-175,共2页
报告了对6具新鲜尸体的枕颈部骨韧带标本通过截骨术复制成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模型,采用生物力学方法测量了寰枢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表明,齿状突骨折对寰枢关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后伸及侧屈运动范围增大,分别由正常的21.50°和7.25... 报告了对6具新鲜尸体的枕颈部骨韧带标本通过截骨术复制成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模型,采用生物力学方法测量了寰枢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表明,齿状突骨折对寰枢关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后伸及侧屈运动范围增大,分别由正常的21.50°和7.25°增至45.42°和20.81°,增加了52.7%和65.1%,与正常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齿状突骨折导致的寰枢关节不稳主要表现为后伸和侧屈运动,治疗应以恢复齿状突的完整性和增加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 骨折 寰枢关节 三维运动
下载PDF
新型并联柔性铰链微动精密平台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仕华 韩雪艳 +1 位作者 马琦翔 李富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8-893,共6页
基于3-PRC并联机构提出一种由压电陶瓷驱动的新型3-PRC并联微动平台,并进行了构型优化设计;采用矢量法对该平台的位置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该平台的理论耦合性误差;采用有限元对其运动解耦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制作了实验样机,并进行了实验... 基于3-PRC并联机构提出一种由压电陶瓷驱动的新型3-PRC并联微动平台,并进行了构型优化设计;采用矢量法对该平台的位置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该平台的理论耦合性误差;采用有限元对其运动解耦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制作了实验样机,并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并联微动平台可以实现微米级三维移动,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运动解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PRC 并联微动平台 解耦 三维移动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木塑颗粒3D打印机系统设计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艳玲 刘佳鑫 李健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20-124,共5页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木塑材料已成为新型打印材料.因此设计一款基于STM32的木塑颗粒3D打印机系统.该系统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控制螺杆挤出、挤出温度、底板加热温度以及步进电机运动等实现3D打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螺杆挤出...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木塑材料已成为新型打印材料.因此设计一款基于STM32的木塑颗粒3D打印机系统.该系统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控制螺杆挤出、挤出温度、底板加热温度以及步进电机运动等实现3D打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螺杆挤出的设计思路,保留FDM打印机的三维运动机构,木塑颗粒3D打印机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打印效率;而且使用木塑颗粒材料降低了打印材料成本,也拓展了木塑材料在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机 木塑材料 STM32单片机 螺杆挤出 三维运动 打印效率
下载PDF
三维织机电子开口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0
6
作者 钱永明 闫红霞 +1 位作者 闫江 陈革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5-120,共6页
针对织造三维机织物对立体织机开口机构的特殊要求,研制了一种新型的电子开口系统,可使多层经纱形成多个清晰的梭口。这种开口系统采用PLC控制、伺服电动机驱动的方法控制立体织机的综框运动,使开口机构简化,提高立体织机开口系统的灵... 针对织造三维机织物对立体织机开口机构的特殊要求,研制了一种新型的电子开口系统,可使多层经纱形成多个清晰的梭口。这种开口系统采用PLC控制、伺服电动机驱动的方法控制立体织机的综框运动,使开口机构简化,提高立体织机开口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介绍了立体织机开口系统的总体设计、驱动系统的硬件配置以及控制软件的基本原理。同时分析立体织机的综框在3种运动规律驱动下的瞬态动力学响应特性,认为正弦加速运动是立体织机电子开口系统理想的运动规律。所研制的电子开口系统已应用于立体织机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织机 开口系统 综框运动 正弦加速运动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成人拔牙患者上中切牙压低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勇全 侯万邦 +3 位作者 余侠 袁洪燕 刘锐 温秀杰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16期2721-2725,共5页
目的了解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成人拔牙患者的上中切牙压低的实现效率及与默认方案压低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拔除4个前磨牙的成人患者7例(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利用Clincheck默认方案中的牙齿移动量表获得上中切牙A压低值... 目的了解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成人拔牙患者的上中切牙压低的实现效率及与默认方案压低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拔除4个前磨牙的成人患者7例(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利用Clincheck默认方案中的牙齿移动量表获得上中切牙A压低值,并将方案中初始与预期结束的重叠图像截图后导入Adobe Photoshop 2020软件中测量预期压低距离,得出B压低值。从Clincheck中导出患者预期治疗前后及实际治疗结束的模型数据,导入到Materialise Magics22.0,Geomagic Control X中进行切割、重叠,测量预期与实际压低距离,得出C压低值及D压低值。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个预期压低值中A与B、C压低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B、C压低值间相同牙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压低值与D压低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A压低值与D压低值之间呈直线相关(P<0.05),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0.190-0.895X,Y值为D压低值,X值为A压低值。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上中切牙默认方案压低值越大,提示其临床中的伸长趋势越强,需要医生重视并设计更多的压低过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无托槽隐形矫治 三维模型 牙齿压低 牙移动效率
下载PDF
腰椎管潜式扩大术对腰椎三维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朱青安 姜洪和 +4 位作者 钟世镇 李慧友 李桂兰 卢海俊 李忠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07-309,共3页
在8具成人新鲜腰骶椎标本(L_1~S)上,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和双平面立体测量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了潜式椎管扩大术前后L_(3~4)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并与腰推开窗术和椎板切除术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潜式... 在8具成人新鲜腰骶椎标本(L_1~S)上,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和双平面立体测量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了潜式椎管扩大术前后L_(3~4)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并与腰推开窗术和椎板切除术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潜式扩大术、开窗术和全椎板切除术对L_(3~4)书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范围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术 腰椎 三维运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重建的上颈椎三维活动度在体测量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寨旭 康健 +5 位作者 陈欣 董军 邱晓文 丁新爱 刘俊 贺西京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7期658-665,共8页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健康成年人上颈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以及颈椎病患者上颈椎最大旋转位的三维活动度,并作对比分析,同时验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2...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健康成年人上颈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以及颈椎病患者上颈椎最大旋转位的三维活动度,并作对比分析,同时验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20个健康成年受试者(健康成年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2~26(24.0±1.2)岁;26个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36~72(52.8±8.6)岁。采集健康成年人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最大右侧侧屈位及最大屈曲位、最大背伸位5个位置的及颈椎病患者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上颈椎(含枕骨大孔)的CT图像。利用软件Mimics将所得CT重建为三维图像。在各个椎体(或枕骨)上选取明显的解剖标志点进行标注,根据所标注的解剖标志点建立局部坐标系,局部坐标系即代表了所在椎体的位置及方向。利用Pro/Engineer及MATLAB软件运算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活动度及颈部整体三维活动度,并比较颈椎病组和健康成年组差异。因解剖标志点识别有人为差异,选取两名实验员进行3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组内ICC)和组间相关系数(组间ICC)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可靠性验证结果:组内ICC、组间ICC结果均在0.90以上,测量方法有很高的可靠性;健康成年组上颈椎三维活动度: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枕关节有(-6.8±1.5)°的耦合左侧屈和(8.9±2.0)°的耦合背伸活动,其余3个位置寰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很小,最大为(5.3±2.6)°;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枢关节右旋(37.9±5.1)°,占整个颈椎活动度[(72.4±5.0)°]的52.34%,其余3个位置寰枢关节仍以旋转活动最为突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平移距离均很小。颈椎病患者颈椎整体平均轴向旋转角度[(62.0±3.4)°]较健康成年组明显下降,但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平均轴向旋转角度比较健康成年组没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三维重建 三维活动度 在体测量
下载PDF
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泵站前池泥沙淤积 被引量:4
10
作者 吉庆丰 陈永明 冯丽华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43,共4页
为获得较好的流态,泵站前池中常设有整流底坎、导流墩、隔墩,泵站前池内的水流泥沙运动是一种复杂的三维运动。用标准稳态k-ε双方程二阶紊流封闭模型模拟泵站前池三维流场,在全面分析紊流场中泥沙颗粒受力的基础上,建立模拟泥沙颗粒运... 为获得较好的流态,泵站前池中常设有整流底坎、导流墩、隔墩,泵站前池内的水流泥沙运动是一种复杂的三维运动。用标准稳态k-ε双方程二阶紊流封闭模型模拟泵站前池三维流场,在全面分析紊流场中泥沙颗粒受力的基础上,建立模拟泥沙颗粒运动的随机游动模型,并用蒙特卡罗直接模拟方法,计算泵站前池的泥沙淤积。实例计算表明,方法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泥沙淤积分布形态,且计算直观、简便、灵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罗方法 计算 泵站前池 泥沙淤积
下载PDF
位置敏感探测器定位分析和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静如 《光电工程》 CAS CSCD 1992年第1期8-13,共6页
位置敏感探测器是近几年问世的一种新型位置探测器,可直接用来测量角度、高度、距离及运动。本文论证了二维位置敏感探测器定位原理,导出了位置坐标的电流函数表达式,给出了相应的检测电路框图,提出了用位置敏感探测器进行人体三维运动... 位置敏感探测器是近几年问世的一种新型位置探测器,可直接用来测量角度、高度、距离及运动。本文论证了二维位置敏感探测器定位原理,导出了位置坐标的电流函数表达式,给出了相应的检测电路框图,提出了用位置敏感探测器进行人体三维运动测量的系统方案,并就信号的产生、提取及数据处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估算了有关系统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探测器 位置传感器 三维测量
下载PDF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庆国 江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73-76,共4页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杨庆国1江曙11安徽医科大学附一院骨科230022安徽省合肥市收稿日期:1995-02-16修回日期:1995-06-201986年11月~1994年8月,作者采用椎体次全切...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杨庆国1江曙11安徽医科大学附一院骨科230022安徽省合肥市收稿日期:1995-02-16修回日期:1995-06-201986年11月~1994年8月,作者采用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上胸椎侧方内固定与传统前方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施冬冬 李晓峰 +3 位作者 熊货杰 胡峰 赵劲民 陈前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349-2354,共6页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全面推广,重塑脊柱力学稳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侧方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病损是一种新的手术入路,目前有关其固定后上胸椎生物力学的研究较为少见。目的:对比侧方和前方钢板内固定模型的上胸...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全面推广,重塑脊柱力学稳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侧方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病损是一种新的手术入路,目前有关其固定后上胸椎生物力学的研究较为少见。目的:对比侧方和前方钢板内固定模型的上胸椎三维运动稳定性和负重载荷强度,评估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侧方钢板内固定重建上胸椎是否可以达到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方法:从12具人尸体获取C7-T6脊柱并双侧肋椎关节标本,进行完整上胸椎模型三维运动稳定性测试,记录为完整椎体组。随后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分别建立传统前方钢板内固定(前方内固定组)与经腋中线入胸腔路侧方钢板内固定模型(侧方内固定组),每组6例标本,先后进行三维运动实验、垂直加压实验与垂直加压破坏实验。实验通过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NO.伦审2017(KY-0080)号。结果与结论:①完整椎体组左/右侧屈、前屈/后伸、左/右旋转运动下的载荷均小于侧方内固定组、前方内固定组(P<0.01),前方内固定组左/右旋转运动下的载荷均小于侧方内固定组(P<0.05),前方内固定组左/右侧屈、前屈/后伸运动下的载荷与侧方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当载荷到达600 N时,前方内固定组椎体下沉位移小于侧方内固定组[(1.39±0.20),(2.15±0.17)mm,P<0.01];③前方内固定组与侧方内固定组最大强度载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839.70±122.45),(1798.65±120.21)N,P=0.571];④结果表明,经腋中线胸腔入路侧方钢板内固定方式是稳定的,它能够满足脊柱重建生物力学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腋中线胸腔入路 前路 植骨 内固定 三维运动 载荷 强度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基于OpenGL的3DS文件解析及视点移动和三维选择的实现 被引量:5
14
作者 常洪强 刘爽 +1 位作者 李国超 吴娜 《电子设计工程》 2011年第20期14-17,26,共5页
以三维数据文件3DS为数据源,说明了3DS文件内部数据结构及读取流程,重点讨论了如何有效地解析三维数据,并以合理的数据结构进行保存;阐述了虚拟三维场景中视点的移动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计算过程,从而实现通过外部设备控制场景的应用;介绍... 以三维数据文件3DS为数据源,说明了3DS文件内部数据结构及读取流程,重点讨论了如何有效地解析三维数据,并以合理的数据结构进行保存;阐述了虚拟三维场景中视点的移动位置和目标位置的计算过程,从而实现通过外部设备控制场景的应用;介绍了用OpenGL的选择机制实现三维场景中对象的鼠标定位方法并予以编程实现。实践表明文中设计的算法有效可行,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S 三维选取 视点移动 OPENGL 三维建模
下载PDF
正畸过程中牙齿三维方向变化的模型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冉(综述) 侯彦 +1 位作者 刘娜 张扬(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牙齿三维方向上移动效率的评价是评估正畸疗效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矫治器及矫正技术不断进步,用于研究正畸矫治牙齿三维方向移动效率的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本文以牙齿移动测量方式发展为主线,介绍了由手工石膏模... 牙齿三维方向上移动效率的评价是评估正畸疗效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矫治器及矫正技术不断进步,用于研究正畸矫治牙齿三维方向移动效率的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本文以牙齿移动测量方式发展为主线,介绍了由手工石膏模型测量转向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数字化模型的测量过程和依据,并对三维数字化模型数据获取方式、储存文件格式及可选择的分析处理软件进行了说明,以及回顾了前人对三维数字化模型进行三维重叠的部分研究,总结了目前对光学扫描及X线扫描得到的两种三维模型数据常用的配准方法和配准区域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三维测量 三维重叠 牙模型 牙移动
下载PDF
三维运动混合机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颖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10期55-58,共4页
通过混合试验对三维运动混合机的混合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三维运动 混合 性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CFD-DEM sim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aeolian sand movement 被引量:3
17
作者 YANG JieCheng ZHANG Yu +1 位作者 LIU DaYou WEI XiaoLi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0年第7期1306-1318,共13页
A three-dimensional CFD-DEM model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aeolian sand move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particle horizontal velocity can be expressed by a power function of heights.The probability distri... A three-dimensional CFD-DEM model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aeolian sand move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particle horizontal velocity can be expressed by a power function of heights.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impact and lift-off velocities of particles can be described by a log-normal function,and that of the impact and lift-off angles can be expressed by an exponential function.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horizontal velocity at different heights can be described as a lognormal function,whil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longitudinal and vertical velocity can be described as a normal function.The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two-dimensional calculations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s of mean particle horizontal velocity along the heights in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are similar.However,the mean particle density of the two-dimensional model is larger than that in reality,which will result in the overestimation of sand transportation rate in the two-dimensional calculation.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predicte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particle velociti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sand movement CFD DEM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InSAR技术用于甘孜-玉树与鲜水河断裂带三维运动研究
18
作者 陈立权 赵超英 高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2-1027,共6页
以我国四川西部甘孜-玉树与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基于欧洲COMET机构提供的LiCSAR产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解缠图和相干图等,采用LiCSBAS软件得到断裂带升降轨视线向形变速率结果,并联合GNSS形变监测结果进行基准改... 以我国四川西部甘孜-玉树与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基于欧洲COMET机构提供的LiCSAR产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解缠图和相干图等,采用LiCSBAS软件得到断裂带升降轨视线向形变速率结果,并联合GNSS形变监测结果进行基准改正,分解得到断裂带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甘孜-玉树与鲜水河断裂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最大水平形变速率超过20 mm/a;InSAR结果与GNSS所得水平形变速率均方根误差为1.4 mm/a,水平方向均方根误差为4.8°。基于水平形变场计算得到的剪应变率集中分布在沿鲜水河断裂带附近,最大值超过150×10^(-9)/a。本文研究可为区域孕震机制、地震风险性评估和构造滑坡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 鲜水河断裂 INSAR 三维形变 最大剪应变率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波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8年第10期135-136,共2页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城市里停车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设计一种基于PLC的七车位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对其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通过PLC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电气控制,通过变频器完成对升降横移速度的控...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城市里停车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设计一种基于PLC的七车位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对其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通过PLC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电气控制,通过变频器完成对升降横移速度的控制,通过触摸屏完成车主对立体车库车辆存取的操作,同时增加了软硬件安全防护措施。该系统具有节省空间、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可有效缓解城市中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车库 升降横移式 PLC 控制系统
下载PDF
二次发射微波电子枪的倍增特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红兵 裴元吉 +1 位作者 谢爱根 王荣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77-1480,共4页
 利用3DRun程序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对二次发射微波电子枪的束流倍增特性作了研究。用1维模型计算了束流倍增与腔两极间距离以及腔中场强的关系,并详细给出了腔两极间距离为10mm,场强为5 4MV/m时出射电子纵向聚束及能量聚焦过程;利用3DRu...  利用3DRun程序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对二次发射微波电子枪的束流倍增特性作了研究。用1维模型计算了束流倍增与腔两极间距离以及腔中场强的关系,并详细给出了腔两极间距离为10mm,场强为5 4MV/m时出射电子纵向聚束及能量聚焦过程;利用3DRun程序研究了在高频场及粒子束本身空间电荷场的共同作用下,束流在3维运动过程中的倍增特性,计算了出射束流的发射度。通过计算表明:二次发射微波电子枪可以提供低发射度、高流强的电子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发射 微波电子枪 3维运动 空间电荷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