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厂尾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杨长明
马锐
+1 位作者
汪盟盟
李建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0-1216,共7页
采用凝胶过滤色谱(GFC)和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技术,研究了两种基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尾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重均分子质量Mw均有明显降低;进水中表征出四...
采用凝胶过滤色谱(GFC)和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技术,研究了两种基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尾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重均分子质量Mw均有明显降低;进水中表征出四类溶解性有机物,即色氨酸类芳香族蛋白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见类富里酸、紫外类富里酸物质,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后相对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人工湿地对化学性质较为稳定、难以分解、不易被生物利用的类腐殖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陶粒基质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向低碳小分子转化更为彻底,对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人工湿地
污水厂尾水
有机物表征
凝胶过滤色谱(GFC)
三维荧光光谱(
eem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物滞留系统间隙水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范功端
林修咏
+3 位作者
王书敏
罗劲
谢志刚
李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9-1145,共7页
为探明不同淹没区填料对生物滞留系统的净水效果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间隙水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和时间分布特征。三维荧光光谱显示,海绵铁环境间隙水中主要有机组分为微生物代谢产物(Ⅳ),火山岩与碎砖块中为类腐殖质(Ⅲ+Ⅴ)...
为探明不同淹没区填料对生物滞留系统的净水效果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间隙水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和时间分布特征。三维荧光光谱显示,海绵铁环境间隙水中主要有机组分为微生物代谢产物(Ⅳ),火山岩与碎砖块中为类腐殖质(Ⅲ+Ⅴ);碎石块类腐殖质(Ⅴ)、简单芳香类蛋白(Ⅰ+Ⅱ)和微生物代谢产物(Ⅳ);48h后海绵铁和碎砖块相关联的水生环境中DOM的荧光峰削弱,而火山岩和碎石块相关联水生环境中DOM的荧光峰增强。出水的类腐殖质组分(Ⅲ+Ⅴ)荧光积分体积均有降低(平均58.04%),芳香类蛋白组分(Ⅰ+Ⅱ)均有上升(平均65.36%)。海绵铁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效果最好(84.52%),火山岩(77.25%)和碎砖块(77.90%)较好,碎石块(29.20%)最差。间隙水中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HIX<4)。与类腐殖质相反,芳香类蛋白易被微生物利用,对微生物代谢活动和硝态氮反硝化有促进作用。生物滞留系统在设计时宜采用碎砖块和海绵铁填料,外加碳源宜选用易被微生物利用的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分析
生物滞留系统
填料
溶解性有机物
脱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典型化学条件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曹艾清
王毅力
+1 位作者
王梦阳
胡威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66-5174,共9页
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2+)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采用扩展的DLVO理论(EDLVO)探讨了污泥絮体凝聚过程中结合能的变化特征,并对典型条件下各层胞外聚合物(EPS)的三维荧光谱图(EEM)进行...
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2+)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采用扩展的DLVO理论(EDLVO)探讨了污泥絮体凝聚过程中结合能的变化特征,并对典型条件下各层胞外聚合物(EPS)的三维荧光谱图(EEM)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的最佳化学条件为Fe^(2+)浓度50 mmol·L^(-1),pH=7.57(原始值),离子强度0.01 mol·L^(-1)。在最佳Fe^(2+)浓度或pH下,Fe^(2+)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为:增大Zeta电位、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增强疏水性和降低污泥絮体间的能垒;在最佳离子强度下,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是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离子强度的增加并未降低污泥位能曲线的能垒。EEM证明,Fe^(2+)主要与污泥EPS中slime层结合以促进污泥凝聚,主要结合物为蛋白质A、可见富里酸和紫外富里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污泥
凝聚
FE^2+
扩展的DLVO理论
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
胞外聚合物(EPS)
原文传递
题名
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厂尾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杨长明
马锐
汪盟盟
李建华
机构
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0-1216,共7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7316-00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C62B003)
文摘
采用凝胶过滤色谱(GFC)和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技术,研究了两种基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尾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重均分子质量Mw均有明显降低;进水中表征出四类溶解性有机物,即色氨酸类芳香族蛋白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见类富里酸、紫外类富里酸物质,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后相对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人工湿地对化学性质较为稳定、难以分解、不易被生物利用的类腐殖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陶粒基质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向低碳小分子转化更为彻底,对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
关键词
潜流人工湿地
污水厂尾水
有机物表征
凝胶过滤色谱(GFC)
三维荧光光谱(
eem
)
Keywords
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sewage
plant
effluent
organic
substance
characterization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
GFC
)
three
-
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
eem
)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物滞留系统间隙水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范功端
林修咏
王书敏
罗劲
谢志刚
李强
机构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市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文理学院)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9-114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409030
51308123)
+3 种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61856)
中国住建部科技项目(2014-k7-05)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16JCYJA2178)
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CXTDX201601037)资助
文摘
为探明不同淹没区填料对生物滞留系统的净水效果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间隙水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成分和时间分布特征。三维荧光光谱显示,海绵铁环境间隙水中主要有机组分为微生物代谢产物(Ⅳ),火山岩与碎砖块中为类腐殖质(Ⅲ+Ⅴ);碎石块类腐殖质(Ⅴ)、简单芳香类蛋白(Ⅰ+Ⅱ)和微生物代谢产物(Ⅳ);48h后海绵铁和碎砖块相关联的水生环境中DOM的荧光峰削弱,而火山岩和碎石块相关联水生环境中DOM的荧光峰增强。出水的类腐殖质组分(Ⅲ+Ⅴ)荧光积分体积均有降低(平均58.04%),芳香类蛋白组分(Ⅰ+Ⅱ)均有上升(平均65.36%)。海绵铁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效果最好(84.52%),火山岩(77.25%)和碎砖块(77.90%)较好,碎石块(29.20%)最差。间隙水中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HIX<4)。与类腐殖质相反,芳香类蛋白易被微生物利用,对微生物代谢活动和硝态氮反硝化有促进作用。生物滞留系统在设计时宜采用碎砖块和海绵铁填料,外加碳源宜选用易被微生物利用的有机物。
关键词
三维荧光分析
生物滞留系统
填料
溶解性有机物
脱氮
Keywords
three
-
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
eem
)
Bioretenti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illing
Denitrification
分类号
O657.3 [理学—分析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典型化学条件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曹艾清
王毅力
王梦阳
胡威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66-5174,共9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5-00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041
51678053)
文摘
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2+)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采用扩展的DLVO理论(EDLVO)探讨了污泥絮体凝聚过程中结合能的变化特征,并对典型条件下各层胞外聚合物(EPS)的三维荧光谱图(EEM)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的最佳化学条件为Fe^(2+)浓度50 mmol·L^(-1),pH=7.57(原始值),离子强度0.01 mol·L^(-1)。在最佳Fe^(2+)浓度或pH下,Fe^(2+)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为:增大Zeta电位、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增强疏水性和降低污泥絮体间的能垒;在最佳离子强度下,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是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离子强度的增加并未降低污泥位能曲线的能垒。EEM证明,Fe^(2+)主要与污泥EPS中slime层结合以促进污泥凝聚,主要结合物为蛋白质A、可见富里酸和紫外富里酸。
关键词
消化污泥
凝聚
FE^2+
扩展的DLVO理论
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
胞外聚合物(EPS)
Keywords
digested
sludge
aggregation
Fe^2+
extended
DLVO
theory
three
-
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
eem
)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厂尾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
杨长明
马锐
汪盟盟
李建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生物滞留系统间隙水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范功端
林修咏
王书敏
罗劲
谢志刚
李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典型化学条件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
曹艾清
王毅力
王梦阳
胡威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