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ssential Anatomy软件的脊柱外科临床实习教学的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辛志军 辛向军 +4 位作者 叶盛 孔维军 杜迁 敖俊 廖文波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0年第10期1186-1189,共4页
本文分析目前脊柱外科实习医师学习现状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对脊柱区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回顾,阐述了Essential Anatomy软件在脊柱外科带教实习医师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优势。该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内容真实、模型直观可视,并可提供... 本文分析目前脊柱外科实习医师学习现状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对脊柱区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回顾,阐述了Essential Anatomy软件在脊柱外科带教实习医师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优势。该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内容真实、模型直观可视,并可提供视频及刃切功能,使原本复杂抽象的脊柱区解剖实习内容变得新颖形象,极大地加深了实习医师对脊柱区结构、功能、运动及其疾患发病机制的理解,同时很好地调动了实习医师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了临床实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tial anatomy软件 三维解剖 脊柱外科 临床实习
原文传递
联合入路中经额与经眶颧方向显露海绵窦手术的虚拟现实量化比较 被引量:19
2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刘策 赵亚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建模和模拟,比较联合入路暴露海绵窦的手术中,经额和经眶颧方向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尸体头颅影像数据三维建模,构建颅中窝海绵窦的手术解剖模型。通过选取骨性标识点连线勾绘空间...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建模和模拟,比较联合入路暴露海绵窦的手术中,经额和经眶颧方向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尸体头颅影像数据三维建模,构建颅中窝海绵窦的手术解剖模型。通过选取骨性标识点连线勾绘空间框架,分别模拟经额和经眶颧方向暴露海绵窦,测量比较框架内距离、面积和体积等数据。结果开颅骨窗三角和海绵窦术野三角之间的距离、到达海绵窦术野三角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体积比较结果为:经额方向>经眶颧方向;开颅骨窗三角面积、海绵窦术野三角面积、操作空间中暴露颅神经体积、经过海绵窦术野三角后磨除前床突体积和暴露颅神经体积比较结果为:经眶颧方向>经额方向,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眶颧方向到达海绵窦前的操作空间中无需磨除前床突,不经过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干。经过海绵窦术野三角后暴露颈内动脉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结论联合入路中经额方向在显露海绵窦位于颈内动脉内侧的病变具有优势,而利用经眶颧方向能更有效地显露颈内动脉外侧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手术入路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虚拟现实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赵亚群 刘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359-2362,共4页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人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局部解剖特征。方法 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分别于2次灌注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按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两侧...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人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局部解剖特征。方法 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分别于2次灌注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按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两侧尸体头颅,切除部分小脑半球显露脑干和颅神经,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并且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分别于尸体头颅和计算机模型中选择内听道入口上缘,颈静脉孔前缘,颈静脉孔后缘为骨性标志点测量距离,采用Bland-Altman方法进行测量结果一致性检验。结果虚拟现实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中神经、血管和骨性结构的空间关系清晰显示,尸体头颅标本和计算机模型中测量内听道入口上缘-颈静脉孔前缘、内听道入口上缘-颈静脉孔后缘以及颈静脉孔前后缘之间连线距离,经BlandAltman检验,偏倚分别为0.060、0.062和0.017,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55~0.375、-0.357~0.481和-0.265~0.299,绘制散点图显示一致性良好。结论颈静脉孔区的三维解剖模型数据测量经尸体头颅解剖验证其准确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乙状窦后入路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复杂创伤骨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辛曾峰 张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3期34-36,共3页
目的研究复杂创伤骨科教学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级医学实习学生共7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名,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观察组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数字化模拟教学,通过出科考试成绩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目的研究复杂创伤骨科教学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级医学实习学生共7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名,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观察组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数字化模拟教学,通过出科考试成绩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学生理论成绩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学生实践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复杂创伤骨科教学中应用3D打印技术实施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复杂创伤 临床教学 3D打印 三维解剖 研究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虚拟现实解剖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乙状窦后...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不同微创路径,观察测量和比较伴随微创手术路径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路径均由横窦下方穿过,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均不包含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路径a中不包含后组颅神经。路径b均不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3例路径b中不显露小脑前下动脉。路径c不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前下动脉和后组颅神经。测量和比较显示手术路径体积和路径中小脑半球体积:路径b>路径a>路径c,路径中显露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路径a>路径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不同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有效显露颈静脉孔区的不同靶点,联合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乙状窦后入路 微创
下载PDF
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手术解剖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4年第6期552-554,F0003,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不同手术路径中包含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不同手术路径中包含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方向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配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结果模拟手术路径有效体现随操作方向和角度变化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变化,仅路径b包含外展神经,仅路径c包含脑干。路径中骨性结构体积:路径a〉路径c〉路径b;静脉体积:路径b〉路径a〉路径C;小脑前下动脉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后组颅神经(不包括舌下神经)和舌下神经体积:路径c〉路径a〉路径b;椎动脉体积:路径c〉路径a;小脑体积:路径b〉路径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限定靶点的情况下,围绕枕髁的手术路径方向和角度变化,路径中显露解剖结构随之改变;量化结果可为手术微创化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远外侧入路 颈静脉结节 微创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结合Flair成像在侧脑室周围核团三维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青 汤可 +1 位作者 周敬安 袁小东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利用MRI影像Flair序列和虚拟现实系统构建侧脑室周围核团三维解剖模型,观察各解剖结构之间的空间形态和毗邻关系。方法将成年尸体头颅进行T2 Flair序列扫描,获得Dicom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工作站,构建侧脑室、尾状核、壳核、... 目的利用MRI影像Flair序列和虚拟现实系统构建侧脑室周围核团三维解剖模型,观察各解剖结构之间的空间形态和毗邻关系。方法将成年尸体头颅进行T2 Flair序列扫描,获得Dicom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工作站,构建侧脑室、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外侧部、苍白球内侧部、海马、杏仁核等交互式三维解剖模型并且进行解剖观察。结果F1air影像中神经核团以及脑室与周围组织图像对比度良好,大脑皮质和除红核、丘脑底核之外的神经核团呈现高信号,红核呈现卵圆形略低信号,丘脑底核呈双凸透镜略低信号,大脑白质、脑室和脑沟呈现低信号,便于图像分割。虚拟现实模型三维可视化效果良好,侧脑室和周围核团空间形态和毗邻关系显示清晰,通过图像旋转和透明度调节,能够多角度、多层次、非侵袭性地进行解剖观察。结论利用Flair成像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侧脑室周围核团三维解剖模型有助于无创直观地观察和理解脑神经核团的整体空间关系,节约时间和标本,并可为指导相关手术提供充分的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核团 脑室 三维解剖 虚拟现实
原文传递
经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手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虚拟现实解剖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钱增辉 汤可 +1 位作者 周敬安 赵亚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 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经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手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乙状窦前入路分别显露内... 目的 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经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手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乙状窦前入路分别显露内听道入口上缘(路径a)、颈静脉孔前缘(路径b)和颈静脉孔后缘(路径c)的不同微创手术路径,观察测量并比较伴随微创手术路径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的变化.结果 在模拟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手术路径中,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其中路径a位置水平最高,向内上方紧贴半规管和内淋巴囊后方到达面听神经复合体进入内听道处;路径b向内侧紧贴颈静脉球前方到达颈静脉孔神经部;路径c位置水平最低,向内侧紧贴乙状窦前缘到达颈静脉球.在所测手术路径体积和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体积比较方面,路径a>路径b>路径c;在手术路径中静脉窦体积比较方面,路径b>路径a>路径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a中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的体积为(53.32±5.54) mm^3,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30.55±3.51) mm^3;路径b中显露后组颅神经的体积为(84.59±9.23) mm^3.结论 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不同靶点的微创手术路径对骨性结构和静脉窦的影响不同,联合使用各手术路径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经乙状窦前入路 虚拟现实技术 三维解剖
原文传递
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手术路径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周青 汤可 +3 位作者 谢金娟 赵亚群 刘策 周敬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361-363,共3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解剖建模基础上,探讨实现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路径微创化可行性。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数据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体积改... 目的在虚拟现实解剖建模基础上,探讨实现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路径微创化可行性。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数据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体积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手术路径微创化前后均从脑干外侧、小脑半球腹侧和颈静脉球内侧经过。微创化前手术路径依次显露椎动脉、后组脑神经和颈静脉球,在颈静脉球内侧下方显露舌下神经,在后组脑神经上方显露小脑前下动脉。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从舌咽神经下方穿过,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和岩下窦。测量手术路径、路径中骨性结构、后组脑神经和静脉的体积:微创化前>微创化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小脑前下动脉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减少骨性结构磨除以及对后组脑神经和静脉损伤,同时不影响对小脑前下动脉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颈静脉结节 枕髁 三维解剖 微创
下载PDF
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赵亚群 刘策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5年第4期358-360,F0003,共4页
目的:构建岩尖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探讨颞下入路显露过程中的微创策略。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进行头颅CT和MRI扫描后获得影像数据,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影像数据建模。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 目的:构建岩尖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探讨颞下入路显露过程中的微创策略。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进行头颅CT和MRI扫描后获得影像数据,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影像数据建模。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缩小手术路径体积进行微创设计,观察测量和比较微创化过程中路径中解剖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虚拟现实模型清晰显示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中所包含的骨性和神经血管结构。伴随路径微创化,手术路径a、b、c和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颞叶、三叉神经和静脉的体积逐渐减小,路径a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岩浅大神经和迷路的体积多于路径b,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路径a显露岩骨内颈内动脉。结论在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微创化过程中,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供客观量化数据。该入路方向固定时,路径范围缩小导致手术创伤和靶点显露随之缩小,为手术微创化提供指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入路 岩尖 三维解剖 虚拟现实 微创
原文传递
Kawase入路操作方向对脑干显露影响的虚拟现实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冯旭 钱增辉 +3 位作者 汤可 李一鸣 梁径山 刘爱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建模基础上探讨Kawase入路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影像数据用于构建颅底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以开颅和磨除岩骨的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圆柱模拟Kawase入路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中解剖... 目的在虚拟现实建模基础上探讨Kawase入路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影像数据用于构建颅底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以开颅和磨除岩骨的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圆柱模拟Kawase入路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 Kawase入路路径1包含岩上窦,路径终点为三叉神经出脑干处的脑桥,包含部分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路径2包含岩上窦、岩下窦和基底窦,之后于脑桥腹侧依次经过同侧三叉神经、同侧展神经、基底动脉、对侧展神经和对侧三叉神经,路径2终点为路径圆柱轴线与对侧三叉神经根的交点。路径2中所测手术路径、路径中骨性结构、脑干、动脉结构、静脉结构、岩浅大神经和同侧三叉神经体积均大于路径1中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操作方向1和2路径中包含颞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Kawase三角形成一个手术窗口,改变经过窗口的路径方向时,路径操作范围随之改变。经过颞骨颧突根部上缘的路径更有助于显露脑干腹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wase入路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颅底 岩骨
下载PDF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虚拟现实微创解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青 汤可 +1 位作者 谢金娟 周敬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微创化过程中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J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桥脑小脑角三维解剖模型,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路径,在三叉神经脑池...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微创化过程中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J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桥脑小脑角三维解剖模型,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路径,在三叉神经脑池段分别选择三叉神经入脑干处(a点)、人半月神经节处(b点)以及两者之间中点(c点)为显露靶点。分别以上述a、b、c3个显露靶点为顶点做出圆锥a、b、c,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三叉神经脑池段的3个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这3个路径微创化前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路径均由横窦下方穿过,路径清晰显示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微创化前后a、b、c3个手术路径的测量数据比较结果为:b路径体积〉c路径体积〉a路径体积,a小脑半球体积〉c小脑半球体积:〉b小脑半球体积。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在保证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解剖显露的情况下减少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微创
原文传递
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靶点对手术创伤影响的虚拟现实解剖测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增辉 汤可 江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靶点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根据15例尸头的CT和MRI数据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乙状窦后入路对不同靶点进行显露的手术路径:路径a显露颈静脉结...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靶点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根据15例尸头的CT和MRI数据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乙状窦后入路对不同靶点进行显露的手术路径:路径a显露颈静脉结节前缘.路径b显露内听道外口上缘,路径c显露岩尖。观察不同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的空间形态和顺序,测量并比较解剖组织体积。结果所有路径均由横窦下方穿过,经过小脑半球外侧.路径a显露后组颅神经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显露岩下窦;路径b显露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和面听神经复合体;路径c经过岩上窦内侧,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到达岩尖时显露三叉神经、小脑上动脉和海绵窦。不同手术路径、颅神经、骨性结构、小脑、动脉体积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c、路径a、路径b的手术路径和颅神经体积依次降低;路径C、路径b、路径a中包含的骨性结构体积依次降低;路径b、路径a、路径c中包含小脑体积依次降低;路径a、路径c、路径b中包含动脉体积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中静脉体积[(68.91±1.91)mm3]低于路径C中静脉体积[(248.92±11.26)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274,P=-0.000),路径b中不包含静脉结构。结论颅底显露靶点对乙状窦后入路经过解剖组织结构的范围影响显著,通过测量组织体积能够客观评价创伤和显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乙状窦后入路 岩骨
原文传递
医学插画及其新可视化模式在解剖教学和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荆海洋 陆洋 +1 位作者 荆波雯 张唯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448-451,共4页
目的总结医学插画的历史及其新可视化模式在解剖与临床中的应用。方法以"医学插画" "解剖插画"以及"medical illustration" "medical illustr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medical illu... 目的总结医学插画的历史及其新可视化模式在解剖与临床中的应用。方法以"医学插画" "解剖插画"以及"medical illustration" "medical illustr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medical illustration and virtual realit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2020年1月前发表的与医学插画历史、现状及其新可视化模式相关的文献,检索到文献634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研究以及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32篇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从手绘解剖插画到大体解剖图谱,再到三维虚拟解剖模型、3D打印解剖模型及虚拟手术解剖,技术推动了解剖学的发展,为医学专业人员学习解剖提供了便捷,也改变着解剖学的教学方式和外科的培训模式。结论医学插画的新可视化模式在解剖教学与临床培训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何利用这些新模式来创造更高效的教学工具,改进外科训练模式,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 医学插画 解剖插画 三维虚拟解剖 虚拟现实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化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钱增辉 梁径山 +2 位作者 汤可 李一鸣 刘爱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e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2.13)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168.00±12.90)mm3、(26.43±1.71)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411.00±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颈静脉结节 颅底
原文传递
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虚拟现实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赵亚群 刘策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年第3期256-258,F0003,共4页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比较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M RI和C T扫描,将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颞骨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勾勒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比较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M RI和C T扫描,将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颞骨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勾勒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手术路径。观察两种路径的解剖结构空间形态和顺序,测量解剖组织体积,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开始磨除岩骨,避开乙状窦和颈静脉球,经过面神经垂直段、听骨链、迷路,到达膝状神经节时,显露面神经。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经过小脑半球,到达内听道时磨除岩骨,经过面听神经复合体,到达膝状神经节,路径中包含听骨链和迷路。手术路径和迷路体积测量: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面听神经复合体和听骨链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小脑半球体积为(462.72&#177;20.87)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小脑半球。两种路径中骨性结构(不包含听骨链)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磨除岩骨显露膝状神经节的路径中,乙状窦前入路有助于减少迷路损伤范围,乙状窦后入路有助于减少听骨链损伤范围并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状神经节 乙状窦前入路 乙状窦后入路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原文传递
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缘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钱增辉 陈心玥 +3 位作者 苏萍 周小敏 冯旭 汤可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2年第10期700-703,F0003,共5页
目的在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中探讨远外侧入路微创显露枕骨大孔前缘的可能性。方法选取15例(30侧)成人尸体头颅的CT和MRI扫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颅盖和颅底骨性标志点勾勒圆柱形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缘... 目的在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中探讨远外侧入路微创显露枕骨大孔前缘的可能性。方法选取15例(30侧)成人尸体头颅的CT和MRI扫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颅盖和颅底骨性标志点勾勒圆柱形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缘的手术路径。通过缩小圆柱范围进行微创设计,观察和比较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的解剖显露情况。结果微创化前后术后路径不包含乙状窦和颈静脉球,避开小脑半球。微创化前手术路径中包含延髓体积为(143.25±10.15)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避开延髓。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和动脉结构的体积小于微创化前手术路径[(2052.70±115.84)mm^(3)比(8346.80±122.98)mm^(3),(1345.40±92.82)mm^(3)比(4291.00±111.81)mm^(3),(1.78±0.10)mm^(3)比(52.23±0.82)mm^(3),(4.12±0.11)mm^(3)比(163.95±9.92)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明确操作方向的前提下,缩小手术路径范围可以在保证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缘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枕骨大孔 颅底外科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系统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三维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牛育鸿 白石 阮彩莲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系统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三维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8例尸体头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头颅MRI和CT扫描,将混合造影剂乳胶依次灌注到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中,灌注后行2次头颅CT扫描。解剖两侧尸体头颅时根据枕...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系统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三维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8例尸体头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头颅MRI和CT扫描,将混合造影剂乳胶依次灌注到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中,灌注后行2次头颅CT扫描。解剖两侧尸体头颅时根据枕髁入路,切除部分小脑半球显露颅神经和脑干,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将所扫描的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根据数据结果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设计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可选择颅盖和颅底的骨性标志点,采用相应的测量方式测验结果。比较不同手术路径解剖显露情况、手术解剖测量数据及各解剖结构在手术路径微创前后的变化。结果模拟手术路径直观地体现了神经、血管等随操作方向和角度等解剖结构变化。虚拟现实系统和尸体头颅测量结果一致,但是三维解剖模型数据测量无观察和测量角度限制。三维解剖影像模型显示,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路径中静脉窦体积及岩骨骨性结构小于微创化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神经体积在微创化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枕髁入路微创化手术路径在限定靶点的情况下显露解剖结构随之变化,也减少对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髁入路 颈静脉结节 三维解剖 虚拟现实系统
下载PDF
3D Vect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Typical Cervical Vertebra from Anatomical Sections of Korean Visible Human at the Laboratory of Clinical and Digital Anatomy of Paris Descartes University
19
作者 Abdoulaye Kanté Jean Franç +7 位作者 ois Uhl Mariam Daou Vincent Delmas J. S. Park B. S. Chung Babou Ba Nouhoum Ongoï ba 《Forensic Medicine and Anatomy Research》 2020年第3期55-63,共9页
<strong>Aim:</strong> To carry out a 3D vect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typical cervical vertebra from anatomical sections of the “Korean Visible Human”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strong>Material and ... <strong>Aim:</strong> To carry out a 3D vect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typical cervical vertebra from anatomical sections of the “Korean Visible Human”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strong>Material and Methods:</strong> The anatomical subject was a 33-year-old Korean man who died of leukemia. He was 164 cm tall and weighed 55 kg. This man donated his body to science. Her body was frozen and cut into several anatomical sections after an MRI and CT scan. These anatomical sections were made using a special saw called a 0.2 mm thick cryomacrotome. Thus 8100 cuts were obtained. Only the sections numbered 940 to 1200 were used for our study. A segmentation by manual contouring of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ypical cervical vertebra was made using the software Winsurf version 3.5 on a laptop PC running Windows 7 equipped with a Ram of 8 gigas. <strong>Results:</strong> Our 3D vector model of the typical cervical vertebra is easily manipulated using the Acrobat 3DPDF interface. Each part of the vertebra accessible in a menu can be displayed, hidden or made transparent, and 3D labels are available as well as educational menus for learning anatomy. <strong>Conclusion: </strong>This original work constitutes a remarkable educational tool for the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typical cervical vertebra and can also be used as a 3D atlas for simulation purposes for training in therapeutic ges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anatomy Korean Human Visible Modeling of the Typical Cervical Vertebra Virtual Reality 3D Reconstruction Virtual Dissection Surgical Simulation Surgical Training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20
作者 钱增辉 胡杰 +1 位作者 辛宇 汤可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枕骨大孔 三维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