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之际西方“三际说”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孙承晟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9-271,共13页
三际说是西方近代以前用以解释各种大气现象最为重要的理论,明清之际经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的气象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梳理了利玛窦等人所译介的三际说,分析士人面对这一学说的新奇,他们多以传统的元气说或阴阳理论加以理... 三际说是西方近代以前用以解释各种大气现象最为重要的理论,明清之际经传教士输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的气象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梳理了利玛窦等人所译介的三际说,分析士人面对这一学说的新奇,他们多以传统的元气说或阴阳理论加以理解,产生了三际范围扩大、"三际无定"等认知。揭暄在此背景下绘制的"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是当时中西科学交流中新知产生的一个范例,亦是我国古代气象理论的一项重要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际说 三域说 气象学 亚里斯多德 熊明遇 揭暄 游艺 明清之际 科学交流
下载PDF
司马迁文学批评思想新探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光熙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4-139,共6页
司马迁文学批评思想十分丰富,除了发愤著书、以诗论赋、以诗论骚等内容外,还颠覆了传统的"三不朽"观念,抬高著述立言的地位;较早对作品风格与作家之间关系展开探讨,其观点为"文如其人"之先声;以孔子"我欲载之... 司马迁文学批评思想十分丰富,除了发愤著书、以诗论赋、以诗论骚等内容外,还颠覆了传统的"三不朽"观念,抬高著述立言的地位;较早对作品风格与作家之间关系展开探讨,其观点为"文如其人"之先声;以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为记事性著述辩护,指出其文体性优点,抬高其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司马迁对单纯记事的否定;司马迁文学批评思想中有很多观点来自《易传》,本文对此也作了简单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文学批评 “三不朽” 文如其人 《易传》
下载PDF
五气经天的天文背景考释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合禄 田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352-6363,共12页
文章依据易学三易思维还原古人观天象的方法解释了"五气经天图",笔者依此破解了五运六气理论的基本关键内容。不易:一指太阳周年南北回归线三线四点视运动规律,二指朔望月纳甲图的月亮视运动规律,三指二十八宿。变易:一指太... 文章依据易学三易思维还原古人观天象的方法解释了"五气经天图",笔者依此破解了五运六气理论的基本关键内容。不易:一指太阳周年南北回归线三线四点视运动规律,二指朔望月纳甲图的月亮视运动规律,三指二十八宿。变易:一指太阳运动4年一闰日,二指朔望月19年7闰、黄白交点退行西移及月亮缠黄道的太过不及,三指日月交会周期点等。简易:指将太阳运动、月亮运动及二十八宿概括纳入1个图中,一目了然。所以笔者认为,只取月运十干五气名"五气经天图"不公允,建议改为"日月星辰天纲图"。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太阳周年南北回归线三线四点视运动才是"日月星辰天纲图"的核心,在太阳视运动的基础上发现了偕日出入的二十八宿,才有月亮缠黄道的运行和月行九道,才有日月运动到那宿出现了自然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气经天 太阳运动 月体纳甲 月行九道 二十八宿 三易 日月星辰天纲图 五运六气
原文传递
天台宗是中国化佛教刍议——以智顗用“会三归一”方法接纳儒家思想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坚 《台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9,共6页
  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中国化的特征有多方面的表现,我们在智顗的“烦恼即菩提”、“无明即法性”和“三谛圆融”等思想中都能看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而智顗用《法华经》“会三归一”的方法来接纳儒家思想,使天台宗呈现...   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中国化的特征有多方面的表现,我们在智顗的“烦恼即菩提”、“无明即法性”和“三谛圆融”等思想中都能看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而智顗用《法华经》“会三归一”的方法来接纳儒家思想,使天台宗呈现出一种“儒佛合一”的中国化景象,则更是智顗在佛学上的一大创造。可以说,儒家思想以“会三归一”的方式进入天台宗,既是儒学的佛教化现象,也是佛教的儒学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宗 中国 佛教宗派 智顗 儒家思想
下载PDF
《易经》和平思想的价值内涵——探索中国和平思想的渊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宏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80,共10页
"和平"乃易学的关键词,"天下和平"乃易学价值观的基本命题。此论题先贤时彦少有讨论,略抉其旨:原始易学的思维模式基于对天地万物及人自身的观察,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表义符号与释义系统,即卦象、卦图与卦爻辞。易以... "和平"乃易学的关键词,"天下和平"乃易学价值观的基本命题。此论题先贤时彦少有讨论,略抉其旨:原始易学的思维模式基于对天地万物及人自身的观察,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表义符号与释义系统,即卦象、卦图与卦爻辞。易以"人文化成天下"而建"文明",作为"立言"宗旨。"言"不空立,托诸先王、先哲功业德行而立。文明的创造,先哲谓之"立德"、"立功"。"立功"、"立德"赖"立言"而传之久远。反观往史,前世之实用惯例,行之有效,每为后世之典礼。道德价值之构建似乎是这样的:人类行为由质朴不驯而驯服,而有习惯;习惯法的确立已然开辟文明之境。由此而进:由习惯驯服而成风俗伦常,由风俗伦常之反思而有道德价值的自觉。文明成果之推行天下,全赖和平以传。古往今来,战火频起,毁坏多少文明成就。先哲有察,确立"天下和平"的命题,再三致意,易学微言大义系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易 文明 人文化成 价值取向 天下和平
下载PDF
茶山对“夏商之旧法”说的再检讨——与易类出土文献的比较考察
6
作者 元勇准 张悦 《周易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64-71,共8页
本文通过深入考察易类出土文献,分析《左传》《国语》中的占筮例,推测古代易的实相。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丁若镛的"夏商之旧法"说,认为由于丁若镛未能看到今人所见之出土文献,他无法得知在春秋战国时代除"三易"... 本文通过深入考察易类出土文献,分析《左传》《国语》中的占筮例,推测古代易的实相。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丁若镛的"夏商之旧法"说,认为由于丁若镛未能看到今人所见之出土文献,他无法得知在春秋战国时代除"三易"以外还有多种筮法存在。因此他只能循迹杜预、韦昭所说的《连山》《归藏》旧法。但丁若镛在讨论多爻变事例的同时,还指出其筮法不是《周易》之筮法,不得不说他是相当具有洞察力的。"夏商之旧法"说虽然不准确,但在儒者的立场,这是使用当时有限的资料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但由于仍未发现更多的资料,所以他设定为理解《周易》之重点的爻变说是否适用于先秦时期的《周易》解释,至今无法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 三易 《周易》 《连山》 《归藏》
原文传递
《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探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田合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507-513,共7页
[目的]阐发《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追溯《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以及脏气法时的思想,并借此论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结果]包括《伤寒例... [目的]阐发《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追溯《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以及脏气法时的思想,并借此论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结果]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拥有两套三阴三阳系统——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和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分别源自《内经》中的《素问·热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属于"天之阴阳",必须"先立其年,以明其气",而知其年运气之变化;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属于"人中之阴阳",用于阐述人体发病及发病部位、疾病发展趋势,其中有阳仪系统、阴仪系统、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别。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客气"而外感六淫;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主气"而脏气法四时。[结论]《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源自《内经》相关理论。明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对于正确理解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具有很好的学术、临床与传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三阳体系 辨六病 欲解时 阳仪系统 阴仪系统 病发于阳 病发于阴 伤寒论
下载PDF
中医三阴三阳思维的形成 被引量:9
8
作者 熊益亮 张其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61-3063,共3页
"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至《黄帝内经》形成了"三阴三阳"的思维模型,并用之于经络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及伤寒六经辨证,然而对于中医三阴三阳思维形成过程却众说纷纭。... "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至《黄帝内经》形成了"三阴三阳"的思维模型,并用之于经络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及伤寒六经辨证,然而对于中医三阴三阳思维形成过程却众说纷纭。对如何从一阴一阳、二阴二阳演变为三阴三阳的直接线索尚未清晰。文章通过《易经》《道德经》《黄帝四经》《易传》等经典的梳理,发现《黄帝四经》是三阴三阳思维形成的关键点,从而理清了中医三阴三阳思维的发生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三阴三阳 易经 道德经 黄帝四经 易传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传播 被引量:6
9
作者 廖群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54,共8页
周代占筮《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并用,但太卜、筮人、筮史之外的周人似更喜筮用《周易》.与此同时,周人大量语用《周易》,显示了《周易》在社会上超出卜筮职能范围的广泛传播、接受与应用.其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外,已经出现... 周代占筮《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并用,但太卜、筮人、筮史之外的周人似更喜筮用《周易》.与此同时,周人大量语用《周易》,显示了《周易》在社会上超出卜筮职能范围的广泛传播、接受与应用.其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外,已经出现书面传播,并伴有阐释文本,即《易》传,可见《易》学乃至《易》教的兴起.《周易》能够成为“六经”之一并传世至今,正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易 周易 占筮 周礼 左传 国语
下载PDF
“一阴一阳之谓道”析议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庆萱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16,共3页
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一是一阴一阳的关系;二是一阴一阳与道的关系;三是道究 竟是二元的或是一元的。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已将 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关键词 阴阳 一元论 二元论 易之三义
下载PDF
彝医张之道辨治肿瘤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研究
11
作者 陈蓉 许嘉鹏 +6 位作者 张勇进 叶海燕 殷润先 茶静 郑进 张之道 陈清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304-1307,共4页
张之道是彝医药奠基人,在肿瘤辨治上形成开创性的“治瘤先治气”的学术思想,认为人体与宇宙清浊之气失衡是肿瘤发病的外因,体内清浊之气虚衰、紊乱致水血、痰瘀、毒邪内生是肿瘤发病的内因。治疗当以“天人同象”为总纲,以“扶正祛毒”... 张之道是彝医药奠基人,在肿瘤辨治上形成开创性的“治瘤先治气”的学术思想,认为人体与宇宙清浊之气失衡是肿瘤发病的外因,体内清浊之气虚衰、紊乱致水血、痰瘀、毒邪内生是肿瘤发病的内因。治疗当以“天人同象”为总纲,以“扶正祛毒”为目标,以“疏通气路、血路、水谷路”为治法,以“平衡清气、浊气”贯穿始终进行中彝医结合临床辨治。通过总结张之道临床辨治肿瘤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以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瘤先治气 三通学说 清浊之气 天人同象 扶正祛毒 彝医 张之道
下载PDF
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探析
12
作者 李博灵 赵永烈 +1 位作者 王丹萍 周晓卿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23-627,共5页
任、督、冲脉理论为奇经八脉理论的重要内容。王冰提出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学说,体现三脉之间的密切联系。以《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分析以上两种认识。认为“一源三歧”为任、督、冲脉同... 任、督、冲脉理论为奇经八脉理论的重要内容。王冰提出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学说,体现三脉之间的密切联系。以《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分析以上两种认识。认为“一源三歧”为任、督、冲脉同起于小腹深处肾下胞中,三脉浅出体表位置不同,受《针灸甲乙经》影响,针灸学教材认为三脉同出于会阴。《黄帝内经》认为任脉上循脊里、督脉少腹直上,故王冰认为任脉、督脉命名实为区别腹背阴阳,但冲脉与任脉、督脉循行并未重合。任、督、冲脉“异名同体”包含任、督脉的循行重合与冲、督脉生理病理密切联系两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脉 督脉 冲脉 一源三歧 异名同体 《黄帝内经》 《难经》 《脉经》 《针灸甲乙经》
下载PDF
御园自是湖光好,山色还须让静宜——浅析香山静宜园28景经营意向 被引量:5
13
作者 殷亮 王其亨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56-559,共4页
香山静宜园是著名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乾隆朝,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涵纳的造园意象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系统地研究静宜园28景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总结出香山静宜园建筑设计和景观经营意向,有助于深入探索自然山水园的... 香山静宜园是著名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乾隆朝,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涵纳的造园意象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系统地研究静宜园28景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总结出香山静宜园建筑设计和景观经营意向,有助于深入探索自然山水园的思想精髓,对当今的建筑环境以及景观设计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山五园 香山静宜园 景观设计 经营意向
下载PDF
基于《素问遗篇》三年化疫对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认识 被引量:5
14
作者 唐利 古继红 杨忠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1-565,共5页
依据《素问遗篇》三年化疫的内容,本研究运用五运六气理论与五行思维,分析木疠的发展历程及运气特点,得出其发展历程大致根于丁酉年刚柔失守,三年化木疠,发于己亥年终之气,长于庚子年初之气,收于二之气,消于三之气。其主要运气特点为金... 依据《素问遗篇》三年化疫的内容,本研究运用五运六气理论与五行思维,分析木疠的发展历程及运气特点,得出其发展历程大致根于丁酉年刚柔失守,三年化木疠,发于己亥年终之气,长于庚子年初之气,收于二之气,消于三之气。其主要运气特点为金胜木郁火复,不同节气病机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提示组方用药选穴应顺时而变,早做预防:丁酉年运气特点为木不及金胜火复,若丁酉年刚柔失守,则三年化木疠,徐则庚子,速则己亥;庚子年木疠的运气特点为金胜木郁火复,金火交争,木郁土壅,火复胜金则木疠止。紧扣木疠的运气特点可以指导中医防治;要重视五运六气学,加强疫疠预测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疠 《素问遗篇》三年化疫 五运六气 五行
下载PDF
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彝族文化的变迁研究
15
作者 胡义 杨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3期69-74,共6页
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政府在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建设运动。位于四川的三线建设项目多分布于彝族村落聚集地,伴随着三线建设者与当地彝族百... 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政府在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建设运动。位于四川的三线建设项目多分布于彝族村落聚集地,伴随着三线建设者与当地彝族百姓的交往,外来的移民文化与彝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交融,尤其体现在饮食、服饰、风俗等方面,这些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彝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拉近了彝族和汉族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进了民族团结,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入新时代,彝族文化必将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大放异彩,谱写中华民族文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绚丽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四川 彝族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变迁 民族团结
下载PDF
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整合重构与乡村善治——基于贵州两个彝族村寨的考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梅军 李宁阳 《地方治理研究》 2020年第3期48-66,M0004,共20页
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贵州两个彝族村寨的村干部、公共权威与精英、普通村民等不同类型人群进行深度访谈,观察、分析和总结两个村寨的乡村治理实践理路。研究发现,虽历经转型,但乡村本身所蕴含的内生治理资源仍具有坚韧的生命... 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贵州两个彝族村寨的村干部、公共权威与精英、普通村民等不同类型人群进行深度访谈,观察、分析和总结两个村寨的乡村治理实践理路。研究发现,虽历经转型,但乡村本身所蕴含的内生治理资源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治理功能,在协调大小传统关系、重塑乡村权威规范、助力移风易俗、凝聚乡愁力量、强化情感认同、团结乡村民众、构建和培育乡村共同体意识、传承保护乡村文化、传递道德价值、维系乡村秩序、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表现出与时俱进自主调适的时代精神。新时代要构建完善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善治和实现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国家正式制度安排与法理资源的输入,还应借助乡村传统内生秩序力量,在国家制度的引导下,高度重视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发掘、传承、保护、整合重构和充分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传统治理资源 “三治融合” 整合重构 乡村善治 彝族
下载PDF
意解万古丹经王,开启新道学篇章——兼论如何从比较哲学视角推动道家哲学研究
17
作者 崔波 庞子文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7-101,共5页
《周易参同契》作为“万古丹经王”,融摄“道”与“术”,对于道家道教乃至中国哲学意义重大,虽前人研究成果累累可观,然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一困境,温海明《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从比较哲学角度建构新道学,提出以“通神之意”为... 《周易参同契》作为“万古丹经王”,融摄“道”与“术”,对于道家道教乃至中国哲学意义重大,虽前人研究成果累累可观,然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一困境,温海明《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从比较哲学角度建构新道学,提出以“通神之意”为核心的意丹学,对《周易参同契》进行版本再造和现代哲学诠释,深化了胡孚琛提出的新道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参同契》 新道学 通神之意 意丹 比较哲学
下载PDF
基于文献梳理的备化汤中地黄使用之解析
18
作者 周敬文 老膺荣 +1 位作者 周薇 刘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488-493,共6页
备化汤首载于宋代名医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十六首运气方之一。作为治疗“湿寒合德”所致病症的运气方(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而拟定的方剂),备化汤主要由木瓜、茯神、牛膝、附子、地黄、覆盆子、甘草、生姜等组成,在湿证与湿病... 备化汤首载于宋代名医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十六首运气方之一。作为治疗“湿寒合德”所致病症的运气方(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而拟定的方剂),备化汤主要由木瓜、茯神、牛膝、附子、地黄、覆盆子、甘草、生姜等组成,在湿证与湿病的治疗上应用广泛。有关备化汤中地黄的使用,宋代的陈无择及其之后的缪问与王旭高对其记述有所不同。陈无择根据丑未之岁运气常位状态下的疾病表现,本“功能气味,合其性用”的治法,宗“甘温治其下”的原则使用熟地黄;缪问在龙砂医家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考虑到太阴湿土主岁之年可能出现的火郁情况而使用生地黄;王旭高则主张辨证使用生地黄或熟地黄。现代医家在应用备化汤时,可以结合理论解读与临证实践,酌情选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备化汤组方用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如能系统掌握和大胆应用其配伍规律,备化汤可在湿证与湿病的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化汤 五运六气 运气方 地黄 湿证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原文传递
以阐释为创造:中国传统释义学的一个特点——以何休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63,167,共11页
《公羊传》以阐释为创造的做法在何休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何休对他之前的汉代公羊学作了创造性的总结,使公羊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何休释例,不是为了简单地总结和归纳《春秋》的义例,而是为了通过释例来阐发义理,提出他自... 《公羊传》以阐释为创造的做法在何休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何休对他之前的汉代公羊学作了创造性的总结,使公羊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何休释例,不是为了简单地总结和归纳《春秋》的义例,而是为了通过释例来阐发义理,提出他自己的公羊学思想。三科九旨的有关思想虽然前人也有提到,但何休却将它们系统地阐发为一套完整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理论,这是何休最大的理论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学 何休 大一统 张三世 异内外 释义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