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并流”区游憩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郭洋 杨飞龄 +1 位作者 王军军 武瑞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351-4361,共11页
游憩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选择景观多样性、自然度、河流湖泊元素、景点等级、可达性和服务设施等6项指标,从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两方面进行评估,得到该地区现有和潜在的游憩文化生态系... 游憩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选择景观多样性、自然度、河流湖泊元素、景点等级、可达性和服务设施等6项指标,从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两方面进行评估,得到该地区现有和潜在的游憩文化生态系统服务量,并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游憩潜力与机会共同影响游憩服务量,"三江并流"区游憩潜力与机会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匹配,游憩潜力较高的地区占17.09%,主要分布于怒江州、大理州、德钦县、丽江古城区及玉龙县的部分区域;10.06%的地区游憩机会极低,主要包括贡山县、德钦县以及香格里拉北部地区;具有高等级潜在游憩服务量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大理州、丽江古城区、玉龙县和香格里拉的部分地区,占研究总面积的17.64%。具有较高游憩潜力的景点,大多数现有服务量也比较高。服务量为4级以上的景点数量占44.68%,集中分布在大理州、玉龙县、香格里拉、德钦等地,与高等级潜在游憩服务量的地理分布十分相似,说明现有游憩服务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然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休憩 文化生态系统服务 游憩潜力与机会 旅游景点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生态系统供水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林世伟 武瑞东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8-15,共8页
水源供给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研究采用In VEST模型,对"三江并流"区的多年平均生态系统供水服务量进行空间分布模拟,揭示该服务在不同地形要素和县域上的分布特征,明晰不同生态系统供水功能。结果表明,本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 水源供给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研究采用In VEST模型,对"三江并流"区的多年平均生态系统供水服务量进行空间分布模拟,揭示该服务在不同地形要素和县域上的分布特征,明晰不同生态系统供水功能。结果表明,本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供水总量达412.3×108m3/a,平均单位面积供水量为620.4 mm/hm2;供水服务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高值地区集中在海拔2 000-4 000 m、地形陡峭的阴坡地区;单位面积供水量较高的县为泸水县〉兰坪县〉云龙县〉福贡县,较低的为鹤庆县和丽江市古城区。各类生态系统的供水功能:冰雪和冰川〉灌丛〉竹林〉草地〉草甸〉温性针叶林,较小的为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硬叶常绿阔叶林。气候和特殊的地形是控制本地区生态系统供水服务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会影响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供水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供水服务 InVEST模型 空间分布特征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集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保护规划 被引量:9
3
作者 封志雪 周键 +1 位作者 杨飞龄 武瑞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2-533,共12页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与可持续管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但如何判识与优化集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保护优先区网络,相关研究还很有限。针对“三江并流”区,选取珍稀濒危与特有动植物物种和自然植被...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与可持续管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但如何判识与优化集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保护优先区网络,相关研究还很有限。针对“三江并流”区,选取珍稀濒危与特有动植物物种和自然植被类型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以调节服务(碳存储、固碳和土壤保持)、文化服务(自然游憩)和供给服务(水源供给)为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对象。应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首先判识出单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区;然后,分析这些保护优先区间的相关关系,并选择与生物多样性正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判识集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优先区;最后,评估了集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在六类已建保护地中的保护状况。结果表明:(1)“三江并流”区多情景规划得到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区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2)与分别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的规划情景相比,集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能够同时对两类保护对象提供最高的保护覆盖率;(3)集成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9%,其已建保护地覆盖率为32.5%,说明现有保护地体系仍存在保护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 保护优先区 系统保护规划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域野生杓兰属植物资源初报 被引量:8
4
作者 解玮佳 李兆光 +3 位作者 李燕 杨静全 和文佳 和寿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5年第2期28-30,共3页
对三江并流区域的野生杓兰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特点及分布规律作了描述,并提出了该区域野生杓兰属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三江并流区域 野生杓兰属植物 资源特点 分布规律 开发利用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郭洋 武瑞东 +1 位作者 杨飞龄 王军军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2-1003,共12页
明确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合理有效地开发、配置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数据,依据其属性特征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与生物景观3类自然景点和古迹建筑与休闲求知2类... 明确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合理有效地开发、配置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数据,依据其属性特征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与生物景观3类自然景点和古迹建筑与休闲求知2类人文景点,系统研究了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三江并流"区旅游景点呈东密西疏聚集分布的特点,聚集强度较高的市县为玉龙县>丽江古城区>大理市>香格里拉市,较弱的为泸水、福贡县;人文类景点聚集强度大于自然类景点,休闲求知类聚集强度最高,生物景观类最小;各类型景点在大理市、丽江古城及玉龙县均为高密度分布且分布格局对空间尺度具有依赖性.旅游景点的分布受人文和自然环境因子的影响,多集中分布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规模大、交通条件好,有特定植被类型覆盖的较低海拔地区.旅游景点聚集区多数分布在农业和城镇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同时也属于生态高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点 空间格局 环境因子 聚集性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林世伟 武瑞东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5-302,共8页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空间分析模型,作者对"三江并流"区土壤保持服务物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估算,揭示该服务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分布特征,明晰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结...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空间分析模型,作者对"三江并流"区土壤保持服务物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估算,揭示该服务在不同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分布特征,明晰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结果显示本区年均土壤保持总量达5.10×10^9t·a^-1,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767.66 t·hm^-2·a^-1.土壤保持服务高值地区集中在泸水县中南部怒江沿岸、云龙县中部澜沧江沿岸、玉龙县东北部金沙江沿岸及宾川县东部;主要分布于2 000~3 500 m的有林地中.各类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干热河谷硬叶常绿栎林〉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最低.气候、地形、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及其综合作用是影响"三江并流"区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土壤保持服务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 空间分布特征 “三江并流”区
原文传递
“三江并流”区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封志雪 杨飞龄 +3 位作者 周键 张晨 王一婷 武瑞东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1-840,共10页
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至关重要.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获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数据,首先判识生态系统服务关键区,然后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系统评估现有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至关重要.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获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数据,首先判识生态系统服务关键区,然后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系统评估现有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作用.结果表明:①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对象的保护覆盖较为充分,3种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覆盖率均大于17%.②调节服务受保护状况不佳,其中,固碳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关键区覆盖率小于研究区平均保护区覆盖率12.65%.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关键区的保护区覆盖率大于17%.③总体上,现有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持研究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保护空缺.研究能够为区域尺度保护地系统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自然保护区 保护优先区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初始含水率对三江并流区消落带含根土壤崩解性的影响
8
作者 保锐琴 段青松 +5 位作者 李建兴 黄广杰 张立芸 熊寿德 陈正发 王建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3,共9页
【目的】研究初始含水率对三江并流区消落带含根土壤崩解性的影响,为该区域消落带土壤侵蚀防控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崩解试验测定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美人蕉(Canna indica)、风车草(Cyperus alt... 【目的】研究初始含水率对三江并流区消落带含根土壤崩解性的影响,为该区域消落带土壤侵蚀防控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崩解试验测定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美人蕉(Canna indica)、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和菖蒲(Acorus calamus)5种消落带适生植物原状含根土壤的崩解指标,用根系分析仪分析其根系特征,并分析崩解指标与根系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初始含水率为7.2%、11.4%、15.2%和36.7%(饱和)时,有根处理的平均崩解量分别为素土的77.0%、92.4%、112.1%和362.8%,崩解速率分别为素土的71.4%、106.6%、127.5%和400.0%。在非饱和状态,直径≤1 mm的根系具有明显的抗崩解作用,而直径>2 mm的根系具有促进崩解的作用;在饱和状态,直径≤1 mm的根系特征与崩解量和崩解速率的关系均不明显,直径>1 mm的根系具有促进崩解的作用。5种植物根系中,以狗牙根的抗崩解性最强,美人蕉最弱。【结论】初始含水率较低时,草本植物根系能抑制土壤崩解;初始含水率较大时,根系会促进土壤崩解。直径>2 mm的根系具有促进崩解的作用,在三江并流区消落带植被恢复中,在适生性的前提下应优选细根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含水率 三江并流区 消落带 草本植物根系 土壤崩解
下载PDF
云南“三江并流”区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陶德双 罗明灿 +3 位作者 岳彩荣 杨文杰 杨子诚 卢颖钰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探析“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运用ArcGIS软件和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对区域自然保护地重叠关系、重叠面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自然保护地... 为了探析“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运用ArcGIS软件和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对区域自然保护地重叠关系、重叠面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367.00×10^(4)hm^(2),其中不重叠面积为182.52×10^(4)hm^(2),占49.73%。9类23处自然保护地均存在重叠关系,重叠类型以相交为主。在8个县级行政区中,自然保护地净面积排名前3的是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贡山县。(2)因子探测研究发现,人均GDP、森林面积、生物物种数量、公路里程、旅游收入和湿地面积是影响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任意2个影响因子交互后对“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性的解释力明显增强。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并流”区自然保护地重叠关系中2层重叠分布广泛,3层及以上重叠有4个集中分布区,重叠类型复杂,管理困难,整合优化工作难度大;区域自然保护地呈带状分布特征,4个高密度区的分布格局与该区域主要山脉分布格局相符;自然资源条件是影响自然保护地分布的基础性因素,自然保护地面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性、与自然资源条件呈正相关性;区域自然保护地和经济、社会作为3个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一个复杂巨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空间分布格局 地理探测器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河流文化视域下傈僳族传统民居演化与融合研究
10
作者 施润 王江 杜星月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0期215-217,共3页
以中国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用建筑学结构化的表达阐述傈僳族传统民居沿江而变的民族建筑生态。传统民居始终伴随着河流水文地貌变迁,成为河流文化的表达。傈僳族传统民居也为流域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传播提供空间... 以中国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用建筑学结构化的表达阐述傈僳族传统民居沿江而变的民族建筑生态。传统民居始终伴随着河流水文地貌变迁,成为河流文化的表达。傈僳族传统民居也为流域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传播提供空间、平台和途径。将傈僳族传统民居与河流文化放在一起,通过交叉学科来研究传统民居的现象、表征和意义,从河流文化的视角范围认识传统民居的演化融合与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并流地区 傈僳族传统民居 河流文化 水文地貌 生计方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并流区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谢作轮 肖冬梅 +3 位作者 黄浩鸿 蒋娜 陈志云 刘友存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8-87,共10页
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植被物候来影响生态系统过程,但气候变化过程对区域尺度物候影响尚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基于MODISEVI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S-G)滤波、动态阈值、Anusplin插值、Thei... 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植被物候来影响生态系统过程,但气候变化过程对区域尺度物候影响尚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基于MODISEVI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S-G)滤波、动态阈值、Anusplin插值、Theil-Sen斜率、Mann-Kendall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9年的三江并流区植被物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植被物候与气候要素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江并流区植被物候的生长季始期(SOS)主要集中在第80—140d,生长季末期(EOS)集中在第290—330d,生长季长度(LOS)介于180—240d之间;整体上东北部高海拔区域生长季始期和末期早于西南河谷区域,河谷区域的生长季长度大于东北部高海拔区域.2001年以来呈现出生长季长度增加、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的趋势.(2)植物生长季始期主要受降水和气温影响,温度对生长季始期的影响也表现为正相关.(3)生长季末期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北部高海拔区域主要受到气温的正向影响,西南部河谷区域则主要受降水的负向影响.(4)生长季长度与6—9月份的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6月份和9月份的气温为主导因子,7—8月份降水的影响高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Anusplin插值 偏相关分析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12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茶文剑 黑贺堂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68-1073,共6页
对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36个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获取不同区域的初始模型,采用时间域线性反演方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结... 对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36个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获取不同区域的初始模型,采用时间域线性反演方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整体以澜沧江断裂带和27.5°N为界,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上地壳,S波速度在0~25 km深度范围内存在由地表向壳内延伸的低速层,但不同区域低速层厚度存在较大差异,27.5°N以北低速层较为发育,厚度在20~25 km之间;27.5°N以南,澜沧江断裂带东西两侧低速层厚度差异明显,断裂带以西在10~25 km之间,断裂带以东约4 km。2)在下地壳,S波速度在横向上以澜沧江断裂带和27.5°N为界,表现出NE与SW区域以相对低速为主,NW和SE区域以相对高速为主的分布特征;垂向上,怒江断裂带中南部和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北端附近局部区域25~45 km深度范围内存在低速体,与上地壳低速层相连。3)澜沧江断裂带为地壳厚度和S波速度变化的重要分界面,对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三江并流区域 P波接收函数 bootstrap重采样 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德钦县积雪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志坤 杨昆 +2 位作者 王加胜 朱彦辉 洪亮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9-34,共6页
德钦县积雪储量是滇西北重要的淡水资源,对三江并流区的河流补给、缓解水资源压力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10景TM、ETM+、OLI影像、DEM和气象数据,采用NDSI指数提取了德钦县1989,1996,2000,2009,2015年5个时期的积雪信息,分析了积雪面... 德钦县积雪储量是滇西北重要的淡水资源,对三江并流区的河流补给、缓解水资源压力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10景TM、ETM+、OLI影像、DEM和气象数据,采用NDSI指数提取了德钦县1989,1996,2000,2009,2015年5个时期的积雪信息,分析了积雪面积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积雪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时间上,积雪面积呈现逐年衰退的变化趋势;26 a来,积雪面积由819.884 7 km^2减少到619.115 4 km^2,减少了24.5%,年平均减少7.44 km^2;空间上,不同海拔带内积雪面积都在减少,在海拔1 464~3 000 m积雪面积衰退最为激烈和明显,海拔3 001~4 000 m积雪面积变化也较为迅速,积雪主要分布在海拔4 001~6 740m,且缩减速度较为缓慢;26 a来区域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加速了积雪面积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面积 时空变化 气温 降水 德钦县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环境史视域下晚清至民国时期三江并流区的交通、环境与文化
14
作者 曹津永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107,共10页
跨越山高谷深、江河并行的三江并流区的交通是当地居民们长久适应自然并利用自然最为典型的代表。综合利用近代西方人考察的英文文献资料、方志、档案及田野考察口述资料对区域交通图景的重构表明,三江并流区特定的溜索、独木舟等交通... 跨越山高谷深、江河并行的三江并流区的交通是当地居民们长久适应自然并利用自然最为典型的代表。综合利用近代西方人考察的英文文献资料、方志、档案及田野考察口述资料对区域交通图景的重构表明,三江并流区特定的溜索、独木舟等交通方式与该区域内冬天大雪封山、夏天洪水阻江的环境条件紧密关联,集中于春夏之交和秋季的交通模式又与当地的社会文化是紧密关联、互动嵌合的。环境史视阈下边疆民族地区区域交通研究首先要充分关注到区域的生命、生计和生活,最为关键的是要把交通置于人及其文化体系和环境中进行“融合式”研究。三江并流区域交通与环境、文化的研究也为藏彝走廊乃至西南滇藏地区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新的值得思考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至民国 三江并流区 环境史 交通
下载PDF
“三江并流”区科学研究文化生态系统 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晨 杨飞龄 +4 位作者 王军军 周键 王一婷 封志雪 武瑞东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共7页
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各类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为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与知识体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将科学研究作为文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已发表的自然科学类文... 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各类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为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与知识体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将科学研究作为文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已发表的自然科学类文献数量为指标定量评估科学研究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首先采用中国知网(CNKI)检索得到相关文献共586篇,然后构建文献属性信息与空间分布数据库,进而评估科学研究文化服务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江并流”区科学研究文化服务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地质学类研究是区内最为热门的研究类型。尽管科学研究文化服务在中海拔地区分布范围较广,但最高等级的服务则集中分布在香格里拉县和丽江市等高海拔地区,总体服务等级分布呈“东高西低”的特征,且科学研究文化服务等级较高的地区可达性也普遍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系统服务 科学研究文化服务 时空分布 科学文献 “三江并流”区
下载PDF
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和可拓物元模型的干栏式建筑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若利 袁晓蝶 张军 《城市建筑》 2021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本文对影响干栏式建筑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将各种因素的特点进行整理,利用物元可拓法建立对干栏式结构的安全评价体系模型。最后选取三江并流区域西双版纳的干栏式建筑,对其利用本文建立的安全性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并... 本文对影响干栏式建筑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将各种因素的特点进行整理,利用物元可拓法建立对干栏式结构的安全评价体系模型。最后选取三江并流区域西双版纳的干栏式建筑,对其利用本文建立的安全性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并评定其安全性,给出具体的评价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栏式建筑 安全性综合评价体系 物元可拓法 熵值法 三江并流区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