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50
1
作者 李健 肖斌 +2 位作者 赵洪普 高梁斌 范震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90-592,共3页
[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对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64岁。3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 [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对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64岁。3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35%,脊柱后凸角(Cobb角)26°,椎管正中矢状径5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8例,C级5例,D级6例,E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30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7%,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3.5°,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2%,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5例,E级16例。术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损伤 爆裂骨折 椎弓根钉 经椎弓根 植骨术
下载PDF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4
2
作者 陈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4672-4675,共4页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应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应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脊柱结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1);两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伤椎楔变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 01),两组神经功能恢复分级、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效果相当,但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的创伤少、疼痛轻、出血量少,且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神经损伤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 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 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被引量:25
3
作者 叶毓麟 徐尼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0-261,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入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不全瘫的效果。方法对27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后路减压、植骨及Dick、RF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1个月(6~20个月),脊柱后凸角度(Cobb’s角)由术前的24... 目的探讨脊柱后入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不全瘫的效果。方法对27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后路减压、植骨及Dick、RF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1个月(6~20个月),脊柱后凸角度(Cobb’s角)由术前的24°平均恢复到10°(5°~1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35%(10%~60%)平均恢复到90%(80%~100%)。按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D级19例,E级8例。结论后入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椎管减压充分等优点,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 内固定 治疗 胸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脊髓功能
原文传递
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 被引量:20
4
作者 吴川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结构、全身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及传统正中... 目的:研究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结构、全身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分别接受椎旁间隙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及传统正中入路下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时,测定Cobb角;手术前及手术后1、3d时,测定血清中肌酶、应激激素、神经损伤分子的含量。结果:椎旁入路组和正中入路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Cobb角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两组间的Cobb角无显著差异;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LDH、CK、Myo、NE、E、Cor、Ins含量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LDH、CK、Myo、NE、E、Cor、Ins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两种患者术后1、3d时的血清NSE、S100B、GFAP含量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且椎旁入路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B、GFA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中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椎体稳定性相当且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创伤程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应激 神经损伤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翔 瞿东滨 +4 位作者 蔡毅 姚欣强 任涛 冯仕烽 郑明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87-1092,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1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1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短节段内固定 椎体中央高度 终板损伤
下载PDF
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景峰 徐振华 +2 位作者 陈廖斌 王建平 张树威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通过对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的比较,评价经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2-02诊治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52例,分为2... 目的通过对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的比较,评价经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2-02诊治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52例,分为2组,后正中入路手术组24例,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组28例。结果 52例获得18~36(26±4.5)个月的随访,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1周VAS评分评定疼痛改善情况方面优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Cobb角矫正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入路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具有与后正中入路手术具有相同的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旁肌入路 后正中入路 脊髓损伤
原文传递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间盘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曦 孙旭 +5 位作者 陈忠辉 张子韬 王斌 刘臻 朱泽章 邱勇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邻近椎间盘MR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与终板损伤和椎体骨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27例,年龄20~50岁,平均31.7岁。行MR检查判断患者... 目的:观察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邻近椎间盘MR影像学特征,分析其与终板损伤和椎体骨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27例,年龄20~50岁,平均31.7岁。行MR检查判断患者伤椎上位椎间盘和终板的损伤程度,行CT检查判断伤椎骨折范围。测量术前胸腰椎侧位X线片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伤椎楔变角和前缘高度,比较不同程度椎间盘损伤组影像学指标的差异性,分析终板损伤程度、椎体骨折范围与椎间盘损伤程度之间相关性。结果:96例患者中椎间盘损伤Ⅰ型20例,Ⅱ型29例,Ⅲ型30例,Ⅳ型17例;终板损伤Ⅰ型23例,Ⅱ型29例,Ⅲ型27例,Ⅳ型17例;椎体骨折Ⅰ度32例,Ⅱ度40例,Ⅲ度24例。终板损伤程度、椎体骨折范围与椎间盘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0.973、0.884,均P〈0.01)。ANOVA结果显示:术前不同程度椎间盘损伤组的后凸Cobb角和伤椎楔变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椎体前缘高度和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程度椎间盘损伤组中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Ⅰ型0.73±0.072、Ⅱ型0.65±0.084、Ⅲ型0.51±0.085、Ⅳ型0.36±0.061,SNK两两比较提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分别为Ⅰ型0.32±0.049、Ⅱ型0.28±0.057、Ⅲ型0.25±0.053、Ⅳ型0.24±0.041,SNK两两比较提示,椎间隙高度Ⅲ、Ⅳ型比Ⅰ型、Ⅱ型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胸腰椎非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终板损伤、椎体的骨折程度与伤椎上位椎间盘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间盘损伤 终板损伤 磁共振
下载PDF
多发伤患者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时机 被引量:12
8
作者 戴力扬 蒋雷生 +6 位作者 沈雷 周青 张家红 姚维芳 王伟 倪斌斌 沈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时机。方法对91例多发伤患者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本组91例,其中男59例,女32例。年龄17~64岁,平均34.8岁。骨折按Denis分类计压缩性骨折7例,爆裂性骨折66例,屈曲分离损伤3例,骨折...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时机。方法对91例多发伤患者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本组91例,其中男59例,女32例。年龄17~64岁,平均34.8岁。骨折按Denis分类计压缩性骨折7例,爆裂性骨折66例,屈曲分离损伤3例,骨折脱位15例。入院时ISS评分为13~66分,平均31.8分。ASIA评分0~89分,平均26.2分。随访时间3~12年。结果有42例在伤后3d内行手术治疗,占45.1%,其中仅21例(23.1%)在受伤后24h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手术时间为伤后4~15d,其中有15例(16.5%)为1周以后行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时机与ISS评分呈负相关(P<0.01),但与ASIA评分相关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时机无显著相关性(P>0.05)。ISS评分及手术时机对ASIA评分恢复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多发伤患者胸腰椎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建立在对患者全身情况的评估以及手术治疗利弊的权衡基础之上,而不应作机械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时机 胸腰椎骨折 多发伤 手术适应证 功能锻炼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功能障碍指数、伤椎高度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冠军 李晓东 苗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524-9528,共5页
为研究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s osteosynthesis, MIPPSO)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功能障碍指数、伤椎高度以及疼痛程度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进行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 为研究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s osteosynthesis, MIPPSO)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功能障碍指数、伤椎高度以及疼痛程度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进行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5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所有手术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以及伤椎高度与Cobb角。结果表明:53例患者胸腰椎手术均已完成。其中创面愈合时间为(7.34±1.23) d,手术时间为(83.98±6.22) min,术中出血量为(66.45±5.11) mL。术后6 d与术后10个月,ODI、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 d与术后10个月,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Cobb角度明显均低于术前(P<0.05)。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创面快速愈合,并有效减轻术后机体疼痛,值得临床应该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功能障碍指数 伤椎高度 疼痛
下载PDF
椎板开窗减压结合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子华 刘丹 +4 位作者 陈鑫营 陈建威 曾红生 方磊 游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1-583,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 33例获得2~36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腰背部疼痛均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矫正率、椎管狭窄及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肌间隙置钉治疗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具有相同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保留了脊柱结构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使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神经损伤 开窗 椎旁肌间隙入路
下载PDF
微创置钉联合小切口入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碧涛 刘德谦 +1 位作者 蔡伟文 甘盛勇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3期1684-1687,共4页
目的探究微创置钉联合小切口入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樟木头人民医院外一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 目的探究微创置钉联合小切口入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樟木头人民医院外一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置钉联合小切口入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照组采取传统开放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各项手术指标的变化、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主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植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60.7±159.1) mL、(96.8±31.8) 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15.9±246.2) mL、(271.3±69.5) mL,术后止痛药使用率为28.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7.9%,住院时间为(9.5±2.7)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4±3.3)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ASIA分级评价显示无好转、1级好转、2级好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JOA评分为(13.1±4.2)分,与对照组的(12.5±3.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为(26.3±1.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6±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置钉联合小切口入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术后创伤较小、出血量较少、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治疗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置钉 植骨 椎板减压 胸腰椎骨折 神经损伤
下载PDF
Formative mechanism of intracanal fracture fragments in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a finite element study 被引量:10
12
作者 ZENG Zhi-li ZHU Rui LI Shan-zhu YU Yan WANG Jian-jie JIA Yong-wei CHEN Bo CHENG Li-m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5期2852-2858,共7页
Background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is a common clinical injury, and the fracture mechanism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formation of intracanal fracture fragments in thoracolu... Background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is a common clinical injury, and the fracture mechanism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formation of intracanal fracture fragments in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an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oracolumbar bursts fractures and reduction of damage to the nervous system. Methods A nonlinear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11-L3 segments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injury processes of thoracolumbar bursts were simulated. The intact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after the superior articular were impacted by 100 J of energy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stress in the superior posterior region of the L1 vertebral body were analyzed. Abaqus 6.9 explicit dynamic solver was used a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in calculations. Results A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was created. In the intact model, stress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superior posterior region of the L1 vertebral body. The stress peak was a maximum for the extension impact load and a minimum for the flexion impact load. The stress peak and contact force in the facet joint had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ime. The stress peak disappeared after excision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Conclusions The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suitable for dynamic analysis. The contact force in the facet joint, which can be transferred to the superior 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may explain the spinal canal fragment in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acolumbar vertebra burst fracture finite element model injury
原文传递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 被引量:11
13
作者 胡旭栋 马维虎 +2 位作者 蒋伟宇 陈云琳 阮超越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7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椎管扩大减压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 目的: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76例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椎管扩大减压治疗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17~56岁,平均32.5岁。根据Denis爆裂骨折分型,A型33例,B型26例,C型17例。神经功能损伤参照ASIA分级,A级13例,B级9例,C级21例,D级3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内占位变化,分析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手术时间136~218 min,平均159 min;术中出血量150~360 ml,平均225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47个月,平均32.1个月。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52.0±5.9)%、(87.2±1.8)%和(86.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7,P=0.000);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9.7±8.2)°、(5.7±2.9)°和(5.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2,P=0.000);椎管内占位率分别为(37.5±7.2)%、(12.3±3.3)%和(1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2,P=0.000);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均未见明显丢失(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3例,B级0例,C级10例,D级21例,E级32例。2例患者出现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神经功能损伤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有限切开减压 胸腰段骨折 神经损伤
下载PDF
Z-PLATE前路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学明 关骅 +2 位作者 姚爱明 郭险峰 于振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探讨Z -PLATE前路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损伤的应用及胸腰椎损伤前路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 2 3例行前路减压融合Z -PLATE内固定的胸腰椎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3例患者随访 5~ 2 7个月 ,按Frankel分级 2 0例患者神经功能... 目的 :探讨Z -PLATE前路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损伤的应用及胸腰椎损伤前路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 2 3例行前路减压融合Z -PLATE内固定的胸腰椎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3例患者随访 5~ 2 7个月 ,按Frankel分级 2 0例患者神经功能改善 ,3例患者无改善 ,无 1例神经功能加重 ,2 2例患者植骨融合 ,1例假关节形成 ,内固定松动。结论 :Z -PLATE可提供可靠的脊柱前路固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PLATE前路内固定系统 胸腰椎损伤 前路减压 手术适应证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影像学评估 被引量:10
15
作者 姜助国 赵建民 刘瑞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诊断胸腰椎骨折患者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72例,年龄范围20~78岁,平均47.2岁。术前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X光片、CT、MRI检查,评价PLC损伤情...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诊断胸腰椎骨折患者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72例,年龄范围20~78岁,平均47.2岁。术前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X光片、CT、MRI检查,评价PLC损伤情况。术中探查PLC损伤程度。分析影像学检查评估PLC各部分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符合率。结果影像学检查评估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小关节囊和黄韧带损伤的灵敏度分别为95.1%、97.3%、90.9%和100%,特异度分别为96.8%、97.1%、93.4%、和96.0%,符合率分别为91.9%、94.4%、84.3和96.0%。影像学检查评价PLC损伤的整体符合率Kappa值为0.892。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PLC损伤的有效方法,具有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高的特点,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后方韧带复合体 损伤
下载PDF
经后路保留与不保留后柱稳定结构减压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神经损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福立 曾志杰 +2 位作者 张明友 吴俊哲 严坚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保留与不保留后柱稳定结构的2种后路减压方法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7—2012-06诊治的191例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神经损伤,按减压方式分为2组:89例保留后柱稳定结构减压组(A组... 目的比较分析保留与不保留后柱稳定结构的2种后路减压方法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7—2012-06诊治的191例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并神经损伤,按减压方式分为2组:89例保留后柱稳定结构减压组(A组)与102例不保留后柱稳定结构减压组(B组)。结果术后进行平均12个月随访。随访时A组VAS评分(1.0±0.5)分,B组(2.5±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评分、Fr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在术后均有明显改善,但B组在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的矫形丢失情况较明显,丢失率分别达(15.92±5.67)%、(8.58±2.14)%。随访时2组间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柱稳定结构减压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椎管干扰小、减压充分、术后脊柱稳定性好的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柱稳定性 减压 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经皮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创伤反应相关血清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邹澍 吕仁发 +3 位作者 刘加钱 舒荣兵 潘小峰 吴刚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观察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创伤相关的血清指标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0月符合标准的4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体外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23例,传... 目的观察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创伤相关的血清指标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0月符合标准的4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体外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23例,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开放组)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前后矢状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h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以及术前和术后2、8、24、48h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结果微创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分别为(64.5±13.9)min、(57.3±21.1)m L、(7.2±2.7)d,均明显少于开放组的(81.2±17.3)min、(223.4±76.4)m L、(9.0±4.2)d,术后1~3d切口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矢状位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无明显差异。微创组术后24h血清CRP和CK浓度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微创组IL-6和IL-10浓度均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更轻微的组织损伤及系统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微创手术 组织损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单向钉与万向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崔一公 王璐 +1 位作者 曹福源 刘阳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642-646,共5页
目的观察单向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生物力学情况。方法(1)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万向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单向钉治... 目的观察单向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生物力学情况。方法(1)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万向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单向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2)取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24具,随机分为万向钉组、联合钉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8具。其中万向钉组和联合钉组16具结合落槌撞击法制备L1~L5椎体的单椎体爆裂骨折模型。万向钉组全部采用万向钉固定;联合钉组伤椎及下位椎以万向钉固定,上位椎以单向钉固定。正常对照组不制作爆裂骨折模型,并以联合组的方式固定。测定3组L1~L5节段不同方向的运动范围及其生物力学情况。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及穿棒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OD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GSKD角、伤椎后凸角小于对照组(P<0.05),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2)前屈、后伸弯曲强度,左、右侧屈弯曲强度,左、右旋转刚度以正常对照组→联合组→万向钉组之序递减(P<0.05)。结论单向钉联合万向钉的应用不会降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能提高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降低伤椎椎体后缘高度丢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柱损伤 椎弓根螺钉 单向钉 万向钉 爆裂骨折模型 椎体后缘高度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内固定术后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4 位作者 李晶 王冰 康意军 胡佳 邓幼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7-1044,共8页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翻修手术的策略。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1位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胸腰段(T10-L2)爆裂性骨折翻修手术。原因包括:前路手术后内固定松动4例,其中畸形愈合局部后凸1例;...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翻修手术的策略。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1位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胸腰段(T10-L2)爆裂性骨折翻修手术。原因包括:前路手术后内固定松动4例,其中畸形愈合局部后凸1例;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邻近椎体再次骨折2例;局部未融合假关节形成导致内固定松动或断裂10例,其中5例残留明显后凸畸形;过度撑开导致融合失败,取内固定后出现后凸畸形2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6例,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例,轻至中度改善8例。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邻近骨折椎体骨水泥强化;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68(27.0±13.2)个月,没有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6至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坚强融合。围手术期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Frankel分级上升0-2(1.3±0.7)级。末次随访时视觉疼痛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由术前平均7.6降至2.1,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由48.7降至10.3° 7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75°(42.5°±15.3°),术后矫正至-3°~10°(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0.7°±0.3°),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2.3%。结论:重视骨折椎体的前中柱重建是防止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关键措施。合理的翻修手术能够矫正畸形,融合骨折椎体从而缓解局部疼痛,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损伤 脊柱骨折 内固定 翻修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分型的发展过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矫健航 张善勇 +1 位作者 陈曦 吴敏飞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1226-1229,共4页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医学知识的推陈出新,胸腰椎骨折分型在过去20年里不断改进,其中Load-sharing、AO和TLICS三种分型在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然而现有各分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Loadsharing分型未纳入神经功能损伤评估、AO分...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医学知识的推陈出新,胸腰椎骨折分型在过去20年里不断改进,其中Load-sharing、AO和TLICS三种分型在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然而现有各分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Loadsharing分型未纳入神经功能损伤评估、AO分型太过繁琐、TLICS分型对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判断可重复性低。临床医生在选择分型时需要能从充分理解到熟练应用,全面评估胸腰椎骨折的损伤机制、神经功能改变、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基于影像学分析的形态学改变及基础疾病情况,从而为患者拟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柱损伤 分型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