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6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经皮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44
1
作者 张文志 尚希福 +4 位作者 段丽群 许翔 胡业丰 贺瑞 李旭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逐步被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目的:本文旨在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无... 背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逐步被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目的:本文旨在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其中46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4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腰背疼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18~4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与传统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的改善程度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随访期间两组矫正度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疼痛缓解更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1年随访时两组趋于一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中期随访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 微创脊柱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01
2
作者 胡海刚 谭伦 +3 位作者 林旭 吴超 刘世伟 罗小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63-668,共6页
目的:探讨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9月间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75例,30例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A组),45例行常规跨伤椎(B组)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治... 目的:探讨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9月间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75例,30例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A组),45例行常规跨伤椎(B组)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相邻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测量手术前后CT片上伤椎椎管中矢径和计算椎管侵占率;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并发症,用Denis疼痛分级评估术后腰痛。结果:伤椎前高压缩比A组术前为59.8%,术后为92.9%;B组术前为57.3%,术后为87.1%。相邻椎Cobb角A组术前为20.2°,术后为8.5°,末次随访时为10.3°;B组术前为22.7°,术后为12.3°,末次随访时为16.7°;椎管侵占率A组术前为37.1%,术后为21.9%;B组术前为34.8%,术后为18.3%;A组平均出血量256ml,手术时间107min,疼痛评估P1 25例,P2 5例,1例脑脊液漏;B组平均出血量236ml,手术时间87min,疼痛评估P1 35例,P2 8例,P3 2例,有1例断钉和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压缩比和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组内比较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椎管侵占率、手术出血量和并发症以及疼痛评估上,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能更好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维持矫正效果和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固定 伤椎植骨
下载PDF
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73
3
作者 文天林 孟浩 +2 位作者 王飞 张思萌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1-407,共7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2012年4月手术治疗的18~60岁、伤后2周内、单节段胸腰椎A1~A3型压缩或爆裂性骨折、椎弓根及小关节突完整、压缩... 目的 :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2012年4月手术治疗的18~60岁、伤后2周内、单节段胸腰椎A1~A3型压缩或爆裂性骨折、椎弓根及小关节突完整、压缩程度小于椎体前缘高度50%的70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2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23例,女9例,年龄42.24±3.21岁;B组38例,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男28例,女10例,年龄41.23±3.18岁。术前、末次随访均进行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的疼痛评分(VAS)及ODI;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伤椎的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Cobb角、术后Cobb角恢复值与伤椎高度恢复率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值与伤椎高度丢失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部位及术前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VAS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48.38±2.24min,术中失血量为55.00±21.24ml,住院时间为5.03±0.78d,恢复日常活动时间为14.64±6.32d,住院费用为5.21±0.78万元;B组手术时间为88.43±5.28min,术中失血量为153.00±33.24ml,住院时间为7.02±1.23d,恢复日常活动时间为30.25±6.14d,住院费用为3.33±1.23万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B组1例术后手术切口浅表感染经简单清创换药处理后愈合,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70例获得18.3~34.3个月的随访,其中A组随访25.1±2.45个月,B组随访25.5±1.9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微创手术 经皮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微创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71
4
作者 赵星毅 王黎明 +1 位作者 沙卫平 朱贤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与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共30例,其中经皮组15例,开放组15例。比较2... 目的比较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与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共30例,其中经皮组15例,开放组15例。比较2组患者影像学结果、围手术期参数(失血量、在院时间、手术耗时等)、VAS评分。结果2组手术耗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围手术期失血量和在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2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经皮组VAS评分为(1.91±0.27)分和(1.55±0.19)分,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2.82±0.39)和(2.31±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伤椎后凸角较术前恢复明显,但2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所测得的伤椎后凸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微创手术方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 骨折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微创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的分类与治疗选择 被引量:61
5
作者 谭明生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同时,临床众多的治疗方法也各有其较强的适应证。随着医学基础、相关学科及工业技术的发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许多基本概念、诊断标准...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同时,临床众多的治疗方法也各有其较强的适应证。随着医学基础、相关学科及工业技术的发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许多基本概念、诊断标准、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不断完善。特别是近20年来,脊柱外科诊断治疗水平的进步十分令人鼓舞,如三维CT、MRI把人体视如透明体,C形臂透视机、导航仪、内窥镜、各种脊柱手术工具和内置物的临床应用,使得胸腰椎骨折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分类法 临床方案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 被引量:52
6
作者 宋元进 孙海燕 +1 位作者 王谦军 蔡锦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3~2007年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治疗进行回顾,总共随访到96例病例。28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68例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3~2007年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治疗进行回顾,总共随访到96例病例。28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68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结合单侧伤椎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其中38例植骨材料为人工骨,30例为自体髂骨植骨。按照美国脊柱创伤研究组提出的胸腰椎损伤严重性评分标准(thoraeo lumbar injury severity score, TLISS)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评分,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间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胸腰段后凸Cobb’s角,前后椎体高度比,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8个月(12~20个月),所有骨折复位效果满意。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比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组高度丢失多,术后Cobb’S角的矫正能力差,应用人工骨与自体骨植骨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加伤椎固定莺建了椎体的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稳定性,可有效的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椎弓根螺钉 经椎弓根植骨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 被引量:52
7
作者 唐康 张文志 +3 位作者 段丽群 李旭 贺瑞 张锋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置钉治疗26例T11~L2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置钉治疗26例T11~L2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90(64.9±8.5)min;术中出血量30~120(64.6±23.0)ml;住院天数6~11(8.6±1.5)d;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21.7±4.3)个月。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位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维持良好,随访期内无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对伤椎直接复位及固定、在即刻固定、改善和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脊柱骨折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 伤椎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50
8
作者 李健 肖斌 +2 位作者 赵洪普 高梁斌 范震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90-592,共3页
[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对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64岁。3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 [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对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8~64岁。3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35%,脊柱后凸角(Cobb角)26°,椎管正中矢状径5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8例,C级5例,D级6例,E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30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7%,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3.5°,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2%,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5例,E级16例。术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损伤 爆裂骨折 椎弓根钉 经椎弓根 植骨术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发生便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6
9
作者 陈群英 肖娟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9期43-46,共4页
目的了解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的函数概率模型,为制定相关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问卷,对温州市5所公立三级甲等医院119例行内固定术后的胸腰椎骨折... 目的了解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的函数概率模型,为制定相关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问卷,对温州市5所公立三级甲等医院119例行内固定术后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得出术后便秘发生的函数概率模型。结果骨折前患者便秘发生率为14.3%,骨折后围术期手术前、后便秘的发生率为63.0%和82.3%,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习惯床上排便、床上活动量、进食量及术后使用镇静止痛药为术后便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便秘发生的函数概率模型为P=1/[1+e(-1.935X1-1.686X2-1.203X3+0.658X4)]。结论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率高,临床护士可运用函数概率模型预测患者的便秘发生率,并对高危人群给予卧床排便指导、床上活动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预见性护理干预,以降低术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术后 便秘 预测
下载PDF
经伤椎短钉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45
10
作者 李超 吴大江 +6 位作者 谢杨 王传锋 陈自强 李志琨 范建平 陈超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于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伤椎...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于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伤椎短钉置钉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伤椎置钉组)和常规后路减压复位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组(短节段固定组).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收集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上、下椎体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结果 共73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伤椎置钉组38例,短节段固定组35例.术前两组年龄、伤椎前高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固定组(121 min vs 92 min,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椎体前高压缩比均高于短节段固定组[术后即刻91.3%(82%~93%) vs 77.2%(73%~86%),P<0.05;术后1年87.2% (79%~93%) vs 73.1%(68%~80%),P<0.05],术后1年伤椎的上、下椎体Cobb角小于短节段固定组[7.8°(0°~15°)vs11°(2°~17°),P<0.05].手术出血量、疼痛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短节段融合 伤椎置钉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11
作者 胡海刚 谭伦 +4 位作者 林旭 吴超 钟泽莅 曾俊 邓佳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椎体...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伤椎置钉、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螺钉位置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116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术后发生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率为6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骨折撑开复位情况、椎体复位程度、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类型、术前矢状面Cobb角、伤椎置钉情况、螺钉位置与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骨密度是影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出现椎体"空壳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椎体压缩程度和骨密度可能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空壳现象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4
12
作者 陈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4672-4675,共4页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应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应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脊柱结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1);两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伤椎楔变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 01),两组神经功能恢复分级、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效果相当,但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的创伤少、疼痛轻、出血量少,且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神经损伤 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 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 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 被引量:42
13
作者 徐华梓 倪文飞 +5 位作者 黄其杉 池永龙 王向阳 欧阳元明 林焱 毛方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采用后正中切口、270°减压、椎体间植骨、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患者共14例,男8例,女6...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采用后正中切口、270°减压、椎体间植骨、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患者共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26~50岁。T123例,L17例,L23例,L31例。Denis分型:爆裂型8例,屈曲分离型4例,骨折脱位型2例;载荷分享评分为8~9分,平均8.6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3例,E级1例。术后随访伤椎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长度4.8~7.5cm,平均5.6cm;手术时间2.8~5.2h,平均3.8h;1例术中出血达4700ml,其余病例出血量900~1800ml,平均1250ml。术中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4例患者X线检查显示后凸角矫正15°~28°,平均21.6°,CT显示椎管减压彻底,钛网植骨位置良好。随访1年以上12例,失访2例。3例Frankel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1例B级患者恢复至C级;5例C级患者中,4例恢复至E级,1例至D级;3例D级患者恢复正常。随访12例患者植骨界面均见骨性融合,未发生内固定器或植骨材料松脱、移位及断裂。结论:经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手术可以从单一入路同时完成椎管彻底减压、前中柱重建,恢复脊柱三柱稳定,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脱位 手术
下载PDF
移动居家护理平台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4
作者 高珞珞 王洁 李文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7,24,共4页
目的探讨移动居家护理平台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住院患者1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移动居家护理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3个... 目的探讨移动居家护理平台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住院患者1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移动居家护理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3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患者满意度、疼痛评分及骨密度检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基于移动居家护理平台的延续护理,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有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胸腰椎骨折 骨密度 移动居家护理平台 延续护理 自我效能
下载PDF
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创伤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炎症应激反应观察 被引量:38
15
作者 陈杰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8期577-58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创伤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病人6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疗34例,行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对照组34例,行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分析两...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创伤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病人6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疗34例,行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对照组34例,行传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分析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手术前后测定外周血炎症应激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肌酸激酶(CK)、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_2(PGE_2)、去甲肾上腺素(NE)],评价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测定脊柱复位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天、3天、7天血清CRP、TNF-α、IL-1β、HMGB-1、MCP-1、CK、Cor、PGE_2和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观察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顽固性腰背痛发生率(2.94%)较对照组(14.71%)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创伤性胸腰段骨折疗效确切,创伤小且复位效果好,能够减少术后炎症应激反应,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经皮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 炎症指标 应激反应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37
16
作者 张景林 高洪辉 +2 位作者 刘晓龙 李亮 燕树义 《创伤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1月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椎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1月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椎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26~62岁,平均39.2岁。损伤节段:T119例,T1213例,L110例,L23例,L31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6例。神经功能情况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E级15例。通过对术前、术后即刻以及终末随访时影像学指标、神经功能的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0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后1.5年随访时按Frankel评价标准均有1~3级不同程度恢复,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影像学检查示椎管狭窄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下间隙角、上间隙角、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较术前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较好地重建伤椎高度,有效维持伤椎的三柱稳定性,降低了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植骨 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17
作者 余波 李世芳 周道政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开放组,21例)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经皮组,21例)。对术中、术后反映手术创伤的指标进行监测,观察术前、术后1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开放组,21例)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经皮组,21例)。对术中、术后反映手术创伤的指标进行监测,观察术前、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Cobb角,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皮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带支具离床时间均少于开放组(P<0.05),经皮组内固定破坏、腰背部疼痛的程度和发生率均低于开放组(P<0.05);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伤椎椎体恢复较开放组好。结论微创经皮置入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较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术 胸腰椎骨折 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在胸腰椎骨折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6
18
作者 杨艳颖 李海平 +1 位作者 朱让腾 管敏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8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心理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将早期护理干预前34例作为对照组,早期护理干预后34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术后心理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将早期护理干预前34例作为对照组,早期护理干预后34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术后8周心理状态、疼痛、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干预组压疮、便秘、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χ^2=9.04、12.31、9.72,均P〈0.01);术后疼痛评分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13.35,P〈0.01),生活质量评分(QOL)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12.50,P〈0.01);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87、t=4.07,均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胸腰椎骨折 并发症 心理状态
下载PDF
循证护理干预对降低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压疮与尿路感染的探讨 被引量:35
19
作者 童玉梅 冯敏 肖秀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3834-3835,3838,共3页
目的利用循证护理方法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护理,探讨其对降低胸腰椎骨折术后压疮和尿路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6例,并将其按1∶1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一般护理方案和循证护理... 目的利用循证护理方法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护理,探讨其对降低胸腰椎骨折术后压疮和尿路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6例,并将其按1∶1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一般护理方案和循证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压疮发生率2.63%、尿路感染发生率5.26%,对照组分别为21.05%、23.6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率和完全依从率分别为100.00%和92.11%,对照组为89.47%和76.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满意度和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干预方案可以减少术后压疮和尿路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胸腰椎骨折 压疮 尿路感染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两种显露方式疗效比较 被引量:31
20
作者 邓红平 胡灏 +1 位作者 林格生 方基石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两种显露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显露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33例(A组);传统后入路显露51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两种显露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显露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33例(A组);传统后入路显露51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疼痛评分、切口并发症、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各项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疼痛评分、切口并发症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等优势,但因术中暴露范围有限,在手术适应证上有其局限性。术中需行椎板开窗探查、减压、椎管内骨块复位以及不稳定脊柱骨折需加用横连接、棘突钢丝内固定者,应选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传统腰椎入路 胸腰椎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