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stological Findings of a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That Was Implanted during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1
作者 Yuko Kijima Heiji Yoshinaka +5 位作者 Munetsugu Hirata Akihiro Nakajo Hideo Arima Sumiya Ishigami Shinichi Ueno Shoji Natsugoe 《Modern Plastic Surgery》 2013年第1期43-46,共4页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 whose breast was immediately reconstructed using a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and was then subsequently resected 3 years after the original surgical procedure due to local recurrenc...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 whose breast was immediately reconstructed using a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and was then subsequently resected 3 years after the original surgical procedure due to local recurr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local control of the solitary recurrent lesion, we resected the remnant breast, which gave us a useful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previously implanted flap histologically. A 33-year-old Japanese female was diagnosed with T2N0M0 breast cancer in the outer area of her left breast and underwent partial mastectomy with immediate reconstruction using a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The breast les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scirrhous carcinoma, lymphatic invasion+, venous invasion-, estrogen receptor+, progesterone receptor+, and HER2/neu-. Involvement was noted in three of the twenty-five resected axillary lymph nodes. She received adjuvant hormone therapy, but developed a solitary local recurrence of the skin forty-five months after the initial procedure, for which she received total mastectomy, systemic chemotherapy, and hormone therapy. During th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that had been implanted into the partial breast defect, normal fatty tissue and the implanted fascia were seen at the implantation site. This is a rare report in which a local flap that was implanted during oncoplastic breast surgery was histologically exa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st Cancer ONCOPLASTIC Surgery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COSMESIS thoracodorsal Adipofascial FLAP
下载PDF
侧胸深筋膜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发亮 杨少华 +1 位作者 虞俞生 张茂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5年第4期206-207,共2页
在30侧成人尸体上,对侧胸深筋膜瓣及血管作了解剖学观测,其主要血管胸背动、静脉发出的前锯肌支起点处平均外径动脉1.7mm,静脉2.0mm。临床上可切取筋膜瓣的最大面积为20×15cm。该筋膜瓣可作为复盖材料作转移或游离移植,经临床应用... 在30侧成人尸体上,对侧胸深筋膜瓣及血管作了解剖学观测,其主要血管胸背动、静脉发出的前锯肌支起点处平均外径动脉1.7mm,静脉2.0mm。临床上可切取筋膜瓣的最大面积为20×15cm。该筋膜瓣可作为复盖材料作转移或游离移植,经临床应用验证,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筋膜瓣 胸背动脉 前锯肌支
下载PDF
Clinical efficacy of HEGU needl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endon-stretching and plucking massage on trigger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thoracodorsal myofascitis
3
作者 Guang-Bao Lu Rong-Jun Mei +3 位作者 Wen-Qiang Shi Hai-Zhou Liu Jing-Wen Huang Xue-Bo Li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9年第5期49-52,共4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egu needil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endon-stretching and plucking massage on trigger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thoracodorsal myofascitis. Methods: A total of 84 patients with ...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egu needil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endon-stretching and plucking massage on trigger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thoracodorsal myofascitis. Methods: A total of 84 patients with acute thoracodorsal myofascitis who met the diagnostic and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assign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andoml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egu needil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endon-stretching and plucking massag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electroacupunctur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two weeks. VAS score and ODI were compared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he first treatment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course,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97.62% and 80.95%, respectivel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VAS and ODI scor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after the first treatment and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Hegu needil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endon-stretching and plucking massage can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limb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horacodorsal myofasci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gu neediling method Tendon-stretching and PLUCKING MASSAGE ACUTE thoracodorsal MYOFASCITIS Clinical efficacy
下载PDF
保留胸背神经的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 被引量:36
4
作者 韩岩 卢丙仑 +5 位作者 杨力 熊猛 舒茂国 宋保强 张辉 雷永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6-168,i002,共4页
目的 为减少背阔肌皮瓣切取时供区的代价 ,尽可能保留肌皮瓣切取后背阔肌的功能。 方法 通过了解胸背神经、血管的解剖特点 ,切取肌皮瓣时不将胸背神经完全切断 ,保留部分或全部神经的支配。手术前后对背阔肌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进行... 目的 为减少背阔肌皮瓣切取时供区的代价 ,尽可能保留肌皮瓣切取后背阔肌的功能。 方法 通过了解胸背神经、血管的解剖特点 ,切取肌皮瓣时不将胸背神经完全切断 ,保留部分或全部神经的支配。手术前后对背阔肌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进行检查 ,了解术后保留的背阔肌功能。临床应用 2 0例修复下肢或前臂软组织缺损或伴骨外露。 结果  19例移植皮瓣成活良好 ,保留的背阔肌有收缩功能存在。 结论 在切取一定大小的背阔肌皮瓣时 ,保留胸背神经的支配 ,可减小背阔肌的功能损失 ,使供区的代价降低 ,符合皮瓣切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神经 背阔肌皮瓣 游离移植 手术治疗 肌肉组织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5
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1 位作者 SteveF.Morris Christopher R.Geddes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摄X线片以显示胸背动脉在背阔肌内和其穿支血管皮肤内的形态和分布。测定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2)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了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和躯干皮肤缺损共6例。结果:发现胸背动脉发出3~6支肌皮穿支胸背动脉血管供应皮肤。其中最大的胸背动脉穿支起自外侧支,位于腋后襞下6~8cm。其以下从外侧支发出的穿支数可多达3个,每间隔1.5~4cm发出穿支。每个穿支斜行3~5cm穿过肌肉达皮肤。穿支动脉口径约为0.3~0.6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临床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20cm×12cm,最小为15cm×8cm。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4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研究为预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安全可靠地切取该穿支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胸背动脉 肌皮动脉穿支 皮瓣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不同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唐举玉 杜威 +4 位作者 宋达疆 梁捷予 俞芳 卿黎明 王聪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和带蒂转移修复四肢及颈部、腋窝、肩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同侧带血管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颈部、腋窝、肩背部创面;选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1例四肢骨外...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和带蒂转移修复四肢及颈部、腋窝、肩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同侧带血管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颈部、腋窝、肩背部创面;选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1例四肢骨外露或肌腱外露创面。其中12例以胸背动静脉-外侧支.穿支为血管蒂,4例以胸背动静脉-前锯肌支-穿支为血管蒂,皮瓣不携带深筋膜、背阔肌和胸背神经。皮瓣面积最小10cm×5cm,最大26cm×10cm。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与受区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皮瓣供区瘢痕不明显,肩关节功能无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质地良好、供区隐蔽、血管蒂长、血供可靠,且不牺牲背阔肌和胸背神经。带蒂转移是修复同侧颈、肩、腋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游离移植适合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 穿支皮瓣 移植
原文传递
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丹亚 潘佳栋 +3 位作者 胡瑞斌 王欣 黄耀鹏 陈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以胸背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4年3月对19例伴骨、肌腱外露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择期采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部位:上肢8例,下肢1... 目的探讨应用以胸背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4年3月对19例伴骨、肌腱外露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择期采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缺损部位:上肢8例,下肢11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12例,分叶型穿支皮瓣5例,嵌合背阔肌肌瓣1例.嵌合背阔肌肌瓣的分叶型穿支皮瓣1例.皮肤缺损面积为5.0cm×6.0cm~20.0cm×11.0cm。17例供区直接缝合。2例供区行游离植皮。术后随访12.18个月.随访方式均为门诊复诊。随访主要内容为皮瓣成活情况,皮瓣的质地、色泽、外观等,及供区的愈合情况和瘢痕色泽等。结果16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皮瓣出现水泡.部分变紫.经拆线处理最终成活.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过再次手术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皮瓣轻度臃肿。3例供区有较明显的瘢痕增生.但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血供可靠,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损伤小。分叶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不规则创面.有胸背神经支配的嵌合型TDAP可用于肢体功能重建,是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四肢 软组织缺损 移植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组织瓣用于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联合一期部分乳房成形术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汪星 何英剑 +5 位作者 李金锋 解云涛 王天峰 范照青 霍苓 欧阳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 TDAP )组织瓣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联合一期部分乳房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因原发性乳腺癌拟行保留乳房...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 TDAP )组织瓣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联合一期部分乳房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因原发性乳腺癌拟行保留乳房手术联合一期TDAP组织瓣转移乳房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共入组128例,符合手术条件并成功完成手术者3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52岁,中位年龄40岁。分析穿支血管定位、供区设计、术后并发症等资料,评价放化疗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前多普勒超声探查胸背动脉穿支平均直径(1?5±0?4)mm,平均皮瓣大小15 cm&#215;6 cm。手术时间120~245 min,平均手术时间(271±72) min,平均拔除引流管时间(4?7±2?1)d。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7(12)个月[M(QR)],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TDAP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6%(2/33)。结论 TDAP组织瓣一期乳房成形术是修复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局部乳房缺损的良好选择。此术式不影响背阔肌功能,供区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
原文传递
人背阔肌肌内神经分布和肌构筑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方玖 薛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1-503,506,共4页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肌构筑法。结果:(1)支配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发出2~3支一级神经支入肌,入肌后发出呈树枝状分支分布到该肌,在肌中部构成网格状的神经分支密集区。(2...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肌构筑法。结果:(1)支配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发出2~3支一级神经支入肌,入肌后发出呈树枝状分支分布到该肌,在肌中部构成网格状的神经分支密集区。(2)背阔肌内上部肌重(58.91±10.29)g、肌长(18.76±1.67)cm、生理横切面积(3.39±0.65)cm2,外下部肌重(119.60±20.89)g、肌长(29.33±1.70)cm、生理横切面积(4.69±0.92)cm2。结论:(1)背阔肌有恒定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可分为两个亚部:内上部和外下部。(2)背阔肌内上部在肢体运动中更多的维持肩关节的稳定;而背阔肌外下部则更多参与肢体的速度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肌内神经 肌构筑 胸背神经 肌移植
下载PDF
背阔肌肌皮瓣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不同创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连楚 肖目张 +5 位作者 刘安金 金辉 张文 马铮铮 唐宁宁 黄晓元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不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选择。方法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湘雅常德医院整形美容烧伤科收治8例男性患者,年龄35~ 67岁,其中外伤4例,肿瘤2例,骨髓炎2例。创面大小20.0 cm×6.5 cm^26.0 cm...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不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与选择。方法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湘雅常德医院整形美容烧伤科收治8例男性患者,年龄35~ 67岁,其中外伤4例,肿瘤2例,骨髓炎2例。创面大小20.0 cm×6.5 cm^26.0 cm×19.0 cm。根据创面情况选择性地应用带胸背动脉蒂的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游离背阔肌肌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肩胛皮瓣进行修复,8例中带血管蒂转移5例,吻合血管游离移植联合抗生素骨水泥珠链2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肩胛皮瓣1例。结果8例9块皮瓣、肌皮瓣均全部成活,皮瓣面积22.0 cm×7.5 cm^28.0 cm×21.0 cm,供区及受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皮瓣血运及肢体功能良好,外观满意,骨髓炎得到控制,肿瘤无复发。结论根据创面特点选择性地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带蒂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可有效地修复肌肉、皮肤软组织缺损、骨髓炎、肿瘤切除后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背阔肌肌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外伤 骨髓炎 肿瘤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侯团结 高学宏 +4 位作者 郑和平 宁金龙 李小静 李平松 陈啸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①在15具(30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背阔肌及其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②对1具(2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作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及肌瓣与穿支肌皮瓣分离的共蒂...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①在15具(30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背阔肌及其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②对1具(2侧)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作背阔肌肌皮穿支皮瓣及肌瓣与穿支肌皮瓣分离的共蒂“扇形”瓣模拟手术。结果①在32侧标本中,共发现血管外径大于0.5mm的肌皮穿支102支,其中来自胸背动脉内侧支的穿支数为56支(占55%),来自胸背动脉外侧支的穿支数为46支(占45%)。每侧标本内侧支平均发出1.9支(在1-3支之间变化),外侧支平均发出1.8支(在1-3支之间变化)。②胸背动脉内、外侧支的肌皮穿支外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主要集中在距神经血管窗下约8.5cm(变化在6.4-9.2cm之间)范围内。结论胸背动脉的肌皮穿支血管位置恒定,管径粗,蒂长,适宜制作成肌皮穿支肌皮瓣或“扇形”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
原文传递
应用超薄皮瓣技术改进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修复效果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祥 李涛 +3 位作者 陈振兵 雷伟 周攀 季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8-440,共3页
目的探讨超薄皮瓣技术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对收治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0例,采取在浅筋膜层切取皮瓣并在显微镜下修薄皮瓣的方法获取胸背动脉超薄穿支皮瓣,行... 目的探讨超薄皮瓣技术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对收治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0例,采取在浅筋膜层切取皮瓣并在显微镜下修薄皮瓣的方法获取胸背动脉超薄穿支皮瓣,行游离移植修复创面,术中采用Kimura分型法对穿支血管进行分型。术后常规观察皮瓣血运变化,随访问卷调查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度。结果9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III型)出现皮瓣边缘约2 cm×1 cm的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质地良好,供区植皮1例,术后成活良好。8例皮瓣(Ⅰ型5例、II型3例)给予均匀修薄,2例(III型)皮瓣只将以穿支蒂为中心直径3 cm以远的周缘部分修薄。8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皮瓣后期质地良好,对患者供区功能无影响。7例对皮瓣外形满意度高(满意度为87.5%)。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可以成功修薄为超薄皮瓣术式,可有效的改进穿支皮瓣的临床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 穿支皮瓣 修薄技术 四肢
原文传递
背阔肌节段肌瓣移植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莉 苗华 +3 位作者 王炜 张涤生 杨川 胡鸿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3-86,共4页
对86侧背闼肌及其内部血管进行了分段观测。1.背阔肌的节段动脉在肌肉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根据节段动脉的支数可将背阔肌分为4~6个节段肌瓣,其中以外3、4段最薄,血管蒂最长。3.胸背动脉分出内、外侧支的位置在肩胛骨下角平面上... 对86侧背闼肌及其内部血管进行了分段观测。1.背阔肌的节段动脉在肌肉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2.根据节段动脉的支数可将背阔肌分为4~6个节段肌瓣,其中以外3、4段最薄,血管蒂最长。3.胸背动脉分出内、外侧支的位置在肩胛骨下角平面上方18.5mm、背阔肌外侧缘内侧21.5mm.文中设计了四种形态的节段肌瓣供临床选用参考,并讨论了截取肌瓣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节段肌瓣 移植 胸背动脉
下载PDF
扩张预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颈部瘢痕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爱武 张万锋 +6 位作者 李金有 张小峰 梁锋 牛雪涛 李林 赵丽靓 高秋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 探讨修复儿童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方法.方法 一期手术于颈部瘢痕周围以及背阔肌表面埋置扩张器,完成扩张后二期行颈部瘢痕切除、挛缩松解,用颈部局部扩张皮瓣修复部分创面后,解剖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剩余创面,... 目的 探讨修复儿童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理想方法.方法 一期手术于颈部瘢痕周围以及背阔肌表面埋置扩张器,完成扩张后二期行颈部瘢痕切除、挛缩松解,用颈部局部扩张皮瓣修复部分创面后,解剖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剩余创面,不损伤胸背神经内外侧支和背阔肌,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于临床应用10例,所有皮瓣均成活,颈部瘢痕松解后的刨面均一次性修复.随访3~30个月,皮瓣随生长发育而增长,畸形矫正完全且未再继发,皮瓣不臃肿,颏颈胸部形态良好,颜色差异不明显.供区瘢痕较轻,功能无影响.结论 扩张预构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儿童颈部较大面积瘢痕挛缩畸形,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扩张术 预构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瘢痕 颈部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晓峰 李学渊 +3 位作者 丁文全 薛建波 孙涛 章伟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1-485,共5页
目的观察胸背动脉穿支的显微解剖特点,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AP)修复手部软组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对10侧成人尸体胸背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腋动脉,解剖、观察、测量并统计胸背动脉穿支数量、血管直径等;2... 目的观察胸背动脉穿支的显微解剖特点,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AP)修复手部软组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对10侧成人尸体胸背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腋动脉,解剖、观察、测量并统计胸背动脉穿支数量、血管直径等;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对52例伴有骨质、伸肌腱外露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TAP修复,术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胸背动脉穿支为2~4条,以3条最多,穿支外径0.22~0.68 mm,穿支入皮点距腋后襞的距离5.2~11.8 cm。52例皮瓣手术顺利,供区均直接关闭缝合;48例皮瓣成活,2例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通过换药、游离植皮后伤口愈合。随访5~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不过分臃肿,外观评价良好。结论TAP切取皮瓣厚度薄,供区隐蔽,直接缝合后遗留瘢痕不明显,对供区的功能及美观影响小,是一种理想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涛 王晓峰 +5 位作者 周坚龙 薛建波 洪锦炯 李学渊 王欣 章伟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对3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均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对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外观、供区恢复及随访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对3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均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对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外观、供区恢复及随访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侧小部分坏死,坏死创面经换药愈合。术后随访5—24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形恢复较好,供区恢复满意。优良率达91.4%。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适合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修复手部皮肤组织疏损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 修复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烧伤后严重手背瘢痕挛缩畸形 被引量:9
17
作者 肖海涛 王怀胜 +3 位作者 刘勇 张玉婷 刘晓雪 许学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烧伤后手背严重瘢痕挛缩的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7例手背烧伤后继发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148岁,平均3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867个月,平均42个月。手术瘢... 目的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烧伤后手背严重瘢痕挛缩的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7例手背烧伤后继发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148岁,平均3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867个月,平均42个月。手术瘢痕松解及关节复位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4 cm10 cm×8 cm。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5.5 cm×5.0 cm10.5 cm×9.0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患者皮瓣较臃肿,术后3个月行二期皮瓣修薄术。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皮瓣感觉S3+2例,S3 1例,S2 3例,S1 1例;手功能获优2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肩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背严重瘢痕挛缩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瘢痕挛缩 手背 修复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8
作者 冯登超 武斌 杨喜明 《西部医学》 2016年第4期487-489,共3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42例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背阔肌皮瓣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背动脉穿...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42例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背阔肌皮瓣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皮瓣存活率、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满意度由自我感觉、美观认定等20个项目评价,总分值100分;并采用美国Michael Reese医疗中心肩关节功能评定表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功能评分总分25分,分值越高,活动范围越广。结果观察组患者皮瓣存活率、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肩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具有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供区损伤小等优点,且手术修复操作简便,是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首选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扩张皮瓣 移植修复 面颈部 瘢痕
下载PDF
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瑞斌 周丹亚 +3 位作者 王欣 朱亮 章一新 许恒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86-589,共4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2018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7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1~49岁,累及额部4例、颏颈部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胸背动脉穿...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2018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7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1~49岁,累及额部4例、颏颈部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定位后,根据面部亚单位修复原则行瘢痕切除,形成的创面面积为8 cm×6 cm^21 cm×8 cm,切取面积为9 cm×7 cm^22 cm×9 cm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记录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与术前定位是否相符、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外观及供区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功能情况。结果7例患者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均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相符。7例患者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周围皮肤相似,质地柔软,无明显挛缩,其中4例皮瓣外观轻度臃肿。7例患者皮瓣供区术后均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可切取面积大,且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隐蔽,是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面部亚单位
原文传递
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为受区血管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即刻乳房再造术4例
20
作者 陈秀秀 吴煌福 +8 位作者 穆籣 郑武平 潘俊博 何贵省 宋韬 张亚珍 陈恒余 黄菁慧 许艺莲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7-513,共7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作为即刻乳房再造胸部受区血管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甲外科收治的应用胸背血管远、近心端同时作为受区血管的乳房再造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行... 目的探讨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作为即刻乳房再造胸部受区血管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甲外科收治的应用胸背血管远、近心端同时作为受区血管的乳房再造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行胸腹部血管造影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腹壁下血管主干及其穿支。先行乳腺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然后分离腹部皮瓣双侧穿支和主干血管,再离断双侧腹壁下动脉主干、暴露血管蒂,分别与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行端端吻合。然后经切口将塑形好的皮瓣植入乳腺切除后的腔隙内,行再造乳房塑形摆位,患者屈膝曲髋位调整再造乳房形态,关闭腹部供区,重建脐孔,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乳房切口。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对再造乳房的满意度。结果共纳入4例女性患者,年龄(46.0±6.5)岁(37~52岁)。4例患者供区血管均为双侧腹壁下血管蒂,3例受区血管为胸背血管远、近心端,1例为胸背血管前锯肌支的远、近心端。术后7~10 d拔除全部引流管,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皮瓣相关并发症。4例患者对再造乳房效果均很满意。结论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的同时应用既可保证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又减少了对肋骨、肋间肌的损伤,达到了更好的乳房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即刻乳房再造 胸背动脉 胸背静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