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行栈到商馆:清代广州十三行建筑演变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顾雪萍 彭长歆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4-41,共8页
广州十三行商馆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场所。自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由于主导商馆重建权力的更替,商馆建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从本土行栈到洋人商馆的空间改造、大商馆空间布局模式的成熟、商馆建筑空间的集约化发展,... 广州十三行商馆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场所。自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由于主导商馆重建权力的更替,商馆建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从本土行栈到洋人商馆的空间改造、大商馆空间布局模式的成熟、商馆建筑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以及商馆建筑向“殖民地外廊”风格的转变。与此同时,十三行商馆也经历了从散布于珠江沿岸到“自成一区”的区域格局,经历了火灾后重建的“小变革”与战争后重建的“大变革”,乃至最后的覆灭。十三行的空间演变紧扣广州贸易之百年风云,是城市近代变迁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十三行商馆 建筑演变 文化交汇
下载PDF
广州竹枝词所见十三行时期外输银币
2
作者 骆文静 《地方文化研究》 2022年第6期35-43,共9页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在明清期间达到了巅峰,广州作为一座2000年来从未断绝的世界大港,在这一时期以“十三行”的名称为世界所知晓。本文通过分析该时期广州文学作品竹枝词中对当时输华外国银币“称谓”的变化,介绍该时期与华贸易的葡萄牙...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在明清期间达到了巅峰,广州作为一座2000年来从未断绝的世界大港,在这一时期以“十三行”的名称为世界所知晓。本文通过分析该时期广州文学作品竹枝词中对当时输华外国银币“称谓”的变化,介绍该时期与华贸易的葡萄牙、西班牙、普鲁士、尼德兰(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银币的币文释义,管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对世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行 竹枝词 银币
下载PDF
1760~1843年广州外国人居住区的商业街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岱克 任希娇 《海洋史研究》 2015年第2期104-123,共20页
通常认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广州一直存在着三条商业街,分别是新瓷器街、(旧)瓷器街及猪巷。我们可以证实在1760~1822年后两条街是确定存在的,事实上早在18世纪40年代或许更早的时候就有了猪巷,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在这段时... 通常认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广州一直存在着三条商业街,分别是新瓷器街、(旧)瓷器街及猪巷。我们可以证实在1760~1822年后两条街是确定存在的,事实上早在18世纪40年代或许更早的时候就有了猪巷,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在这段时期还存在着另一条街即新瓷器街。由于近年来关于这些街道的名称、位置、所建时间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同时大家又对新瓷器街的两种主要来源存在着一些争议,因此本文将致力于证明在1760~1822年只有两条商业街。在1760年以前,小商贩都分布在商馆周围的各个区域,形成了瓷器街、丝绸街、漆器街等。行商们开设的洋行主要分布在西郊各处,并不是都建在夷馆所在的码头附近,1748年瑞典人所画的广州商馆地图(见图1)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这一点:蔡昭复的洋行远离码头北岸;叶上林的洋行位于西边远处;潘启官的洋行位于商馆区的北部;Attay(Attai)和Chetquas(Kjetqva)的洋行位于运河对岸的码头东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街 广州 居住区 外国人 瓷器 学术界 码头 街道
下载PDF
中国近代公园之始——广州十三行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 被引量:18
4
作者 彭长歆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8-114,共7页
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间,广州十三行英国商馆和美国商馆前的珠江河滩上曾出现过2处先分立后连成一体的、由西方商人共同使用的园林,即当时根据出资人和所处地段的不同而被分别命名的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这2座园林的建造反映了西方近... 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间,广州十三行英国商馆和美国商馆前的珠江河滩上曾出现过2处先分立后连成一体的、由西方商人共同使用的园林,即当时根据出资人和所处地段的不同而被分别命名的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这2座园林的建造反映了西方近代公园的规划理念,其植物配置的本土化是西方植物学家对华南植物长期研究的结果。与此同时,在广州的西方商人还引入教堂等公共活动空间,并组建管理机构等,从而使美国花园、英国花园真正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式公园,它们是世界性公园早期建造历史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公园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近代公园 广州十三行 美国花园 英国花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