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翻译语境 被引量:33
1
作者 彭利元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针对李运兴教授"论翻译语境"一文在"翻译语境"概念界定上的不足,结合中西翻译语境研究历史,对"翻译语境"的内涵及其本质属性展开深入探讨,明确了"翻译语境"的定义,揭示了译者的第三人称主体特... 针对李运兴教授"论翻译语境"一文在"翻译语境"概念界定上的不足,结合中西翻译语境研究历史,对"翻译语境"的内涵及其本质属性展开深入探讨,明确了"翻译语境"的定义,揭示了译者的第三人称主体特性以及翻译语境的三大本质属性:主观性、动态性、对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语境 译者第三人称主体性 主观性 动态性 对话性
原文传递
不同平面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被引量:6
2
作者 游旭群 王鹏 晏碧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3,共6页
采用实验方法,分别在水平面和冠状面内对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心理... 采用实验方法,分别在水平面和冠状面内对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并不是在特定旋转条件下才出现的,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旋转 第一人称角色 第三人称角色 水平面 冠状面
下载PDF
想象空间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鹏 游旭群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42,共4页
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是人类视觉系统通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策略。该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违背物理移动规律的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想象空间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 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是人类视觉系统通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策略。该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违背物理移动规律的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想象空间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优势可概括化于旋转轴物理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致的水平面心理旋转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旋转 第一人称角色 第三人称角色 表征
下载PDF
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鹏 游旭群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05年第4期336-340,共5页
本研究采用2×4混合实验设计,通过对旋转类型和旋转角度的控制,探讨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是影响心理旋转的重要因素,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
关键词 心理旋转 第一人称角色 第三人称角色 表征
下载PDF
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攀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4,共7页
以前人的论述为基础,文章对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说明和论证。认为,旁指代词 "它"由名词"它"演变而至。演变上起远古,下迄周代前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名词"它"表示... 以前人的论述为基础,文章对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说明和论证。认为,旁指代词 "它"由名词"它"演变而至。演变上起远古,下迄周代前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名词"它"表示原始性问询内容阶段、 表示原始性问候内容阶段、表示旁指性对象阶段、演变至旁指代词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代词 名词 远古 文章 过程 阶段 论证 周代 经历 演变
下载PDF
Henriksen and Flora (1999) Revisited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ird-Person Effects and Children/Adolescents*
6
作者 Gabriella Sandsti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7期436-450,共15页
In this literature review on TPE (third-person effects) and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n childre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posed are how the body of knowledge has evolved since the first empirical evidence of TPE a... In this literature review on TPE (third-person effects) and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n childre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posed are how the body of knowledge has evolved since the first empirical evidence of TPE among children and what knowledge gaps that remain. The traceable developments are two: (1) Compared to the vast amount of articles on TPE in general, the 5 9 identified on the topic of children are few and two thirds actually focus on adolescents/young adults rather than children. The reason put forward for studying younger children is the urge to prevent risky behavior through media literacy programs or pro-social advertisements; and (2) The studies have not primarily addressed results to support occurrence of TPE among children. Rather they support parental TPE or among the adolescents that TPE and reverse TPE occur due to certain kind of media content. The discussion on knowledge gaps that remain follow three themes: (1) Differentiation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are in psychological studies implied to occur among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3-4 years old, yet no study address how children develop TPE; (2) There is a tendency to follow the more general development within TPE research with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But the primary behavioral consequence studied in TPE in general and within studies of TPE and children is support for censorship. Few studies address "real"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like parental mediation; and (3) There is also a need for more theoretically coherent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d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rd-person perception TPE third-person effects) hypothesis TPE third-person effects) CHILDREN social distance corollary
下载PDF
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鹏 游旭群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5-818,共4页
人类视觉系统通常以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形式建构客体的空间表征,也运用这两种角色方式进行空间表征的动力转换。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这两种角色方式的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发现: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 人类视觉系统通常以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形式建构客体的空间表征,也运用这两种角色方式进行空间表征的动力转换。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这两种角色方式的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发现: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旋转 第一人称角色 第三人称角色 表征
下载PDF
An Interpretation of Points of View in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8
作者 杨美玲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9期173-,177,共2页
As the second bestseller of Khaled Hosseini' s novels that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embodies the quite impressive and infectiv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narrative power of its writer and it... As the second bestseller of Khaled Hosseini' s novels that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embodies the quite impressive and infectiv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narrative power of its writer and it also shows the unique language style of Hosseini.This paper giv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and analyses the specific examples in the text.Through deepening the transition of 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 between the two characters,the paper demonstrates its stylistic effects in arranging the textual structure as well as building the characters,thus deepen the theme of the whole 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language styl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the 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
下载PDF
Web Third-Person Effect Hypothesis: Do likes and Shares Affect Users' Perceptions? 被引量:1
9
作者 Nikos Antonopoulos Dimitrios Giomelakis +2 位作者 Andreas Veglis Antonis Gardikiotis Charalampos A. Dimoula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6年第12期711-729,共19页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eb third-person effect (WTPE) hypothesis in the context of news websites and social media. Specifically, the study examines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metrics (i.e., shares and likes of news 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eb third-person effect (WTPE) hypothesis in the context of news websites and social media. Specifically, the study examines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metrics (i.e., shares and likes of news articles) in shaping users' opinion about the websites. Users' news sharing intention in social media is also investigated. Based on a structured online questionnaire (N = 7,404),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WTPE can be found in social media metrics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message conten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effect was found at three perceptual levels, self, friends, and other users. Regarding intention for news sharing, text was indica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among Internet users. Finally, the work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WTPE and article characteristics that influence people's attitudes to share news on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third-person Facebook SHARE like social media metrics
下载PDF
一种数据高效的第三人称模仿学习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冲 章宗长 +2 位作者 陈子璇 朱佳成 蒋俊鹏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4,共7页
模仿学习提供了一种能够使智能体从专家示范中学习如何决策的框架。在学习过程中,智能体无需与专家进行交互,也不依赖于环境的奖励信号,而只需要大量的专家示范。经典的模仿学习方法需要使用第一人称的专家示范,该示范由一个状态序列以... 模仿学习提供了一种能够使智能体从专家示范中学习如何决策的框架。在学习过程中,智能体无需与专家进行交互,也不依赖于环境的奖励信号,而只需要大量的专家示范。经典的模仿学习方法需要使用第一人称的专家示范,该示范由一个状态序列以及对应的专家动作序列组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专家示范通常以第三人称视频的形式存在。相比第一人称专家示范,第三人称示范的观察视角与智能体的存在差异,导致两者之间缺乏一一对应关系,因此第三人称示范无法被直接用于模仿学习中。针对此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数据高效的第三人称模仿学习方法。首先,该方法在生成对抗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引入了图像差分方法,利用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马尔可夫性质以及其状态的时间连续性,去除环境背景、颜色等领域特征,以得到观察图像中与行为策略最相关的部分,并将其用于模仿学习;其次,该方法引入了一个变分判别器瓶颈,以对判别器进行限制,进一步削弱了领域特征对策略学习的影响。为了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通过MuJoCo平台中的3个实验环境对其进行了测试,并与已有算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的模仿学习方法相比,该方法在第三人称模仿学习任务中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并且不需要额外增加对样本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仿学习 第三人称 领域特征 数据高效 图像差分 变分判别器瓶颈
下载PDF
责任保险与竞技体育对接时的走向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军生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4,共4页
将责任保险机制引入竞技体育领域,从保险内容来讲与商业领域具有相同性,但从被保险主体与第三人的个体特征及所涉及的制度环境而论,却与一般的商业投保存在着某些分歧,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被保险人的隶属身份不同;第三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将责任保险机制引入竞技体育领域,从保险内容来讲与商业领域具有相同性,但从被保险主体与第三人的个体特征及所涉及的制度环境而论,却与一般的商业投保存在着某些分歧,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被保险人的隶属身份不同;第三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同;保险人在对赔付条件设置欠客观的前提下容易出现定性不准和理赔不到位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运动员 责任保险 保险人 被保险人 第三人
下载PDF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Parents Presumed Media Influence on Restrictive Mediation and Co-viewing/Using Media
12
作者 Gabriella Sandstig, Bengt Johansson Karin Ringsberg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3年第7期452-463,共12页
This study aims to fertilize research on parental mediation with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s' media attitudes in terms of parental third-person effects and its varieti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se perceptions on b... This study aims to fertilize research on parental mediation with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s' media attitudes in terms of parental third-person effects and its varieties.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se perceptions on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as types of parental mediation is analyzed with control for previously known factors. Data from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 survey in Sweden 2011 covered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ldren, aged 2-17 years in total 146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ental second-person perceptions explain (i.e., general belief in media effects) more than parental third-person perceptions. Parental second-person perceptions together with the age of the child explain most of the restrictive medi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second-person perceptions on restrictive mediation increase with the parents lesser control of the media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ental third-person effects parental second-person perceptions parental mediation children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Third-Person Effect of Online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 Based on the Students from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
13
作者 Xianfeng Gong Lingwei Chu 《Proceedings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udies》 2021年第6期21-31,共11页
The third-person effect hypothes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within the American empirical school.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adopte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verify th... The third-person effect hypothes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within the American empirical school.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adopte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With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local research on the third-person effect has gradually extended to the verification or falsification of 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 study on the third-person effect of online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students from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Through the study,the research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distributed to the research subjects for analysis.Based on 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operations,such as data analysis,empirical observations,and empirical research,this study provides a source of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fo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line commercial advertising third-person effect
下载PDF
谈英汉翻译教学中语篇衔接意识的训练——一次翻译作业的实验报告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琼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67,共4页
本文从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差异入手,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翻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英汉对比过程中第三人称代词冗余现象的敏感性没有能够很快建立起来。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把衔接手段对比... 本文从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差异入手,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翻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英汉对比过程中第三人称代词冗余现象的敏感性没有能够很快建立起来。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把衔接手段对比作为一个有机部分,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训练,最终使其建立不同语言的语篇衔接意识,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 第三人称代词冗余 翻译教学 对比 衔接手段
原文传递
消费者第三人效果感知对名人广告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丽丽 吕巍 +2 位作者 黄静 李悦 江麟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8-132,共5页
以第三人效果感知为自变量,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广告作为刺激物,通过情景模拟的问卷调查方式探讨了第三人效果感知对名人广告效果的影响。同时,检验了消费者对名人的喜爱程度以及名人与代言产品的一致性是否会在第三人效果感知的影响过... 以第三人效果感知为自变量,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广告作为刺激物,通过情景模拟的问卷调查方式探讨了第三人效果感知对名人广告效果的影响。同时,检验了消费者对名人的喜爱程度以及名人与代言产品的一致性是否会在第三人效果感知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证实了第三人效果感知不仅存在,而且会对消费者对名人代言产品的态度具有负向影响。Chow Test检验证明,消费者对名人的喜爱程度以及名人与被代言产品的一致性会削弱第三人效果对名人广告效果的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人广告 第三人效果感知 消费者态度 偏爱程度 一致性 购买意愿
下载PDF
民族主义运动中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与“第三人效果”——以抵制韩国“乐天”事件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小安 尹凤意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6,119,共13页
既有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主要考察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变量主要为社会距离、个人涉入度和议题涉入度等,极少把情感作为单独变量。事实上,情感、认知与行为不可分割,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情感表达强烈的民族主义运动中,更是如此... 既有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主要考察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变量主要为社会距离、个人涉入度和议题涉入度等,极少把情感作为单独变量。事实上,情感、认知与行为不可分割,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情感表达强烈的民族主义运动中,更是如此。本文以抵制韩国乐天事件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作为"韩流"主要受众的大学生群体,在抵制韩国"乐天"运动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其爱国情感如何对"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民族主义信息在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层面存在"第三人效果":社会距离不同,"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存在显著不同;个人涉入度越高时,"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越大,议题涉入感越高,"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反而越低;因对集体记忆的共同拥有和情感共同体的感知,大学生群体爱国情感越强,"第三人效果"认知差异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差异 社会距离 议题涉入度 爱国情感 “第三人效果”
原文传递
传播领域的第三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秀芳 任淑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5,共4页
第三人效应(The third-person effect TPE)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W.P.Davison)教授1983年提出,它是指个体倾向认为大众媒介信息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强的影响效果。第三人效应的假设得到验证之后,其影响因素如信息类型、社会距离... 第三人效应(The third-person effect TPE)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W.P.Davison)教授1983年提出,它是指个体倾向认为大众媒介信息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强的影响效果。第三人效应的假设得到验证之后,其影响因素如信息类型、社会距离、个性特点等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效应 媒介内容 社会距离 自我增强
下载PDF
营销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理论和实践本土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曾秀芹 程煜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9-127,共9页
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进入三十周年之际,该文关注国内的空白研究领域——营销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该文对国外营销传播中第三人效果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分析了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受众、媒体、社会距离等重要影响因素的独特之处;最后就国内... 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进入三十周年之际,该文关注国内的空白研究领域——营销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该文对国外营销传播中第三人效果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分析了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受众、媒体、社会距离等重要影响因素的独特之处;最后就国内营销传播领域的第三人效果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两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销传播 第三人效果 传播效果 受众研究 广告
原文传递
大众传播“第三者效果”研究二十年 被引量:6
19
作者 郝雨 谢小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第三者效果”研究是媒介效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戴维森之后的学者对第三者效果进行了多方研究,美国的第三者效果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其发展轨迹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形状呈“高-低-高”的马鞍型。我国的第三者效果研究的状况极不... “第三者效果”研究是媒介效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戴维森之后的学者对第三者效果进行了多方研究,美国的第三者效果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其发展轨迹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形状呈“高-低-高”的马鞍型。我国的第三者效果研究的状况极不平衡:香港、台湾的传播研究主要受美国影响,研究者多在美国受过训练,特别注重主流的量化分析,因而他们的第三者效果研究要先于内地学者。目前,该课题的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假定的媒介效果过分广阔和抽象,研究者对“第三者”概念的假定相当宽泛且同质,把媒体对事物的描述等同于被描述的事物本身等,因而还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播 第三者效果 戴维森(W.Philips Davison)
下载PDF
混合视角教学视频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
20
作者 郑康 高杨 +4 位作者 刘晨 李姝 田慈 马莉 马青变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4年第6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索在心肺复苏培训中使用混合视角教学视频的学习体验。方法2022年9至12月,对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的60名医学生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144名医护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合视角教学视频的... 目的探索在心肺复苏培训中使用混合视角教学视频的学习体验。方法2022年9至12月,对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的60名医学生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144名医护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合视角教学视频的反馈。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护人员对混合视角教学视频的满意度评分(满分5分)高于学生[5.0(0)分比5.0(1.0)分],对第一人称视角视频画面的呼吸判断演示效果和混合视角的“画中画”形式的满意率均高于学生[93.8%(135/144)比83.3%(50/60)、79.2%(114/144)比63.3%(38/60)],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一人称视角视频画面的意识判断演示效果的医护人员满意率为88.9%(128/144),学生满意率为80.0%(48/6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认为混合视角教学视频的主要优点是直观[67名(46.5%)],主要缺点是第一人称视角画面过小[15名(10.4%)]。学生认为混合视角视频的主要优点是直观[22名(36.7%)],主要缺点是2个同步画面会分散注意力[12名(20.0%)]。结论心肺复苏培训的混合视角教学视频能够融合不同视角画面的优势,未来可能成为标准化教学视频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标准化视频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