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 被引量:169
1
作者 廖菲 洪延超 郑国光 《气象科技》 2007年第3期309-316,共8页
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地形对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形的动力效应和热力效应,详细分析了地形的动力、热力效应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变化。重点分析了地形对气候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及对流性天气系统降水的影响。简单地讨论了... 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地形对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形的动力效应和热力效应,详细分析了地形的动力、热力效应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变化。重点分析了地形对气候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及对流性天气系统降水的影响。简单地讨论了在研究地形对降水影响时观测分析、气候统计、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降水 动力 热力 云物理
下载PDF
土壤钾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42
2
作者 金继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4-101,共8页
本文对近十几年夹国内外关于土壤钾素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钾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态钾,而交换性钾又可进一步分为表面吸附的钾和特殊吸附的钾。各形态钾的含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决定土壤供... 本文对近十几年夹国内外关于土壤钾素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钾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态钾,而交换性钾又可进一步分为表面吸附的钾和特殊吸附的钾。各形态钾的含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决定土壤供钾能力。研究土壤钾素转化热力学的方法主要有体系平衡法和动力学方法,所得出的自由能、焓、熵等热力学参数有助于解释土壤体系中钾素转化的机制。土壤钾素转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有振荡平衡法、流动交换法和树脂交换法,其结果常用一级方程和Parabolic扩散方程模拟。根际钾素动态研究进展较快,其研究结果已被用来解释土壤供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钾 存在形态 转化过程 热力学
下载PDF
能量桩工程应用研究进展及PCC能量桩技术开发 被引量:125
3
作者 刘汉龙 孔纲强 吴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6-181,共6页
能量桩是一种由地源热泵技术与桩基埋管换热器结合组成的经济高效节能减排技术。简要介绍了基于地源热泵技术的能量桩技术原理、桩型、埋管形式以及技术经济优势,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能量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工程应用,包括基于灌注桩的... 能量桩是一种由地源热泵技术与桩基埋管换热器结合组成的经济高效节能减排技术。简要介绍了基于地源热泵技术的能量桩技术原理、桩型、埋管形式以及技术经济优势,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能量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工程应用,包括基于灌注桩的传热管埋管形式和基于预制桩的传热管埋管形式;指出了目前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一种新型PCC能量桩技术及其施工工艺;最后简要分析了能量桩技术在国家节能减排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地源热泵 热力学 承载力 荷载传递 工程实例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应用中的环境保护 被引量:106
4
作者 李祝龙 丁小军 +1 位作者 赵述曾 吴德平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为控制沥青混合料生产中的CO2气体排放,介绍了日本开发的中温化技术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及日本、芬兰等在常温沥青混合料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了中国常温沥青混合料冷再生技术,研究了沥青混合料应用中的环境保护对策。结果发现... 为控制沥青混合料生产中的CO2气体排放,介绍了日本开发的中温化技术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及日本、芬兰等在常温沥青混合料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了中国常温沥青混合料冷再生技术,研究了沥青混合料应用中的环境保护对策。结果发现采用中温化技术,可以降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度,压实度与在160℃时拌和的普通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相当,基本不降低沥青混合料性能,达到了降低CO2排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工程 沥青混合料 CO2排量 温度 环境保护
下载PDF
凝固理论进展与快速凝固 被引量:70
5
作者 沈宁福 汤亚力 +1 位作者 关绍康 张东捷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673-684,共12页
本文综述了凝固理论的某些新进展,对高生长速率下的凝固热力学与形核、生长动力学,特别是非平衡溶质分配系数,形核孕育期与相选择,化学成分及熔体热历史对形核机制的影响,平界面的绝对稳定性,快速的枝晶/胞晶生长以及样品体积内... 本文综述了凝固理论的某些新进展,对高生长速率下的凝固热力学与形核、生长动力学,特别是非平衡溶质分配系数,形核孕育期与相选择,化学成分及熔体热历史对形核机制的影响,平界面的绝对稳定性,快速的枝晶/胞晶生长以及样品体积内快凝过程的发展等问题给出了定量的表述,文中还指出了对快凝过程进行分析和设计的工作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凝固 热力学 动力学 凝固 金属
下载PDF
CTMAB-膨润土从水中吸附氯苯类化合物的机理——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 被引量:82
6
作者 舒月红 贾晓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30-1536,共7页
采用批量平衡实验,研究了CTMAB-膨润土从水中吸附4种氯苯类化合物(CBs)的吸附特性,并从动力学及热力学角度探讨了CBs的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活化能较小,反应速率较快,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CBs在CTMAB... 采用批量平衡实验,研究了CTMAB-膨润土从水中吸附4种氯苯类化合物(CBs)的吸附特性,并从动力学及热力学角度探讨了CBs的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活化能较小,反应速率较快,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CBs在CTMAB-膨润土上的吸附符合Linear方程,吸附过程主要由分配作用所致;CBs的辛醇-水分配系数越大,其在CTMAB-膨润土中的分配系数Kd也越大.另外,CTMAB-膨润土的有机碳含量越高,其对CBs的Kd也越大.CBs在CTMAB-膨润土上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同时伴随着熵值的增加,在288~308 K范围内,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小,表明主要吸附作用力为疏水键力,吸附反应为自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苯类化合物(CBs) CTMAB-膨润土 吸附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钢热处理的新工艺 被引量:82
7
作者 徐祖耀 《热处理》 CAS 2007年第1期1-11,共11页
钢经热处理后保存残余奥氏体可以改善钢件的塑性和韧性。在20世纪,我们在热处理中应用奥氏体热稳定化,有效地减小淬火(高速钢回火)时钢件的畸变。本文介绍Speer等近年来发展的钢热处理新工艺—淬火和分配(Q&P)处理,即含Si或A l的Q-... 钢经热处理后保存残余奥氏体可以改善钢件的塑性和韧性。在20世纪,我们在热处理中应用奥氏体热稳定化,有效地减小淬火(高速钢回火)时钢件的畸变。本文介绍Speer等近年来发展的钢热处理新工艺—淬火和分配(Q&P)处理,即含Si或A l的Q-P钢经淬火至Ms-Mf间一定的温度(QT)后,再在一定温度(PT,在淬火温度或者高于Ms)停留,使碳由马氏体扩散(分配)至残余奥氏体,使其稳定化,增加最后淬至室温的奥氏体含量,改善钢件的强、韧混合性质。示例说明,钢经Q-P处理后显示良好的力学性质。实验表明,Q-P热力学模型“限制条件碳准平衡”(CPE,CCE)的限制假设条件常不存在。认为:在Q-P处理,尤其在较高温度、作较长时间分配处理时,宜以稳态平衡为理论基准,并计算各类可能相变的△G值,以预测可能发生的相变,包括碳化物的析出,γ→α,以及M(α)→γ。碳原子可能按扩散动力学在马氏体和奥氏体两相间分配。以Q-P处理为基础,本文作者提出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钢件局域的渗碳,以及高强度钢经碳分配等热处理新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热处理 奥氏体稳定化 淬火与分配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尾水中残余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及其机理 被引量:78
8
作者 张小璇 任源 +1 位作者 韦朝海 陈金贵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13-1120,共8页
采用粉末活性炭静态吸附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尾水中的TOC成分,考察pH值、活性炭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从分子结构、动力学和热力学数据等方面来判断其吸附类型和吸附速率的控制步骤,并从理论上解析活性炭对尾水中残余有机污染物的吸... 采用粉末活性炭静态吸附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尾水中的TOC成分,考察pH值、活性炭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从分子结构、动力学和热力学数据等方面来判断其吸附类型和吸附速率的控制步骤,并从理论上解析活性炭对尾水中残余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对选定的活性炭,pH值升高对吸附有负效应;在TOC浓度为40.0-60.0 mg·L^-1的水样中投加1.000 mg·L^-1活性炭,吸附容量可达(37.2±7.8)mg·g^-1;长链烃、苯系物、卤代物等非极性有机物和酚类等酸性有机物在pH<8.0时吸附效果较好,胺类等碱性有机物在碱性条件下易于被吸附;TOC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分别是吸附初期和吸附后期的主要速率控制步骤,吸附活化能Ea=38.75kJ·mol^-1;吸附等温线符合linear方程,说明吸附过程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在活性炭与水溶液中的分配过程;热力学参数△G^0、△H^0为负值,表明该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尾水中残留的长链烃、卤代物、多环芳烃等难降解有机物可以通过吸附法分离去除,酚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含量少的活性炭或其它非极性有机吸附剂适合于处理该类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有机污染物 粉末活性炭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玉米秸秆对Cr(Ⅵ)的生物吸附及热力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82
9
作者 李荣华 张增强 +1 位作者 孟昭福 李红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34-1441,共8页
以玉米秸秆粉为吸附剂,通过批实验讨论了玉米秸秆粉对Cr(Ⅵ)的去除率、体系初始pH值、吸附剂用量和温度等对水溶液中Cr(Ⅵ)吸附的影响,并讨论了Cr的化学形态变化和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向50mL浓度为50mg.L-1的Cr(Ⅵ)溶液中加... 以玉米秸秆粉为吸附剂,通过批实验讨论了玉米秸秆粉对Cr(Ⅵ)的去除率、体系初始pH值、吸附剂用量和温度等对水溶液中Cr(Ⅵ)吸附的影响,并讨论了Cr的化学形态变化和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向50mL浓度为50mg.L-1的Cr(Ⅵ)溶液中加入0.5g玉米秸秆粉,于25℃、200r.min-1、pH1.0的条件下恒温震荡3h,玉米秸秆粉对溶液中Cr(Ⅵ)的去除率达97.77%,吸附过程伴随着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玉米秸秆粉对Cr(Ⅵ)的吸附量增加.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k模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发现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吸附过程特征,在298K时最大吸附量为14.46mg.g-1.对吸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的计算表明,吸附过程是吸热的自发过程.最后结合FTIR和SEM谱图,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玉米秸秆粉对Cr(Ⅵ)同时存在吸附和还原能力,玉米秸秆粉是具有吸附污水中铬能力和潜在利用价值的生物质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吸附 氧化还原 Cr(Ⅵ) 热力学特征
原文传递
非晶态合金向纳米晶体的相转变 被引量:50
10
作者 卢柯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B001-B021,共21页
利用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过程可以形成纳米尺寸晶粒的多晶体材料(即纳米晶体),这种制备纳米晶体的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文对这种制备方法和非晶态合金向纳米晶体的相转变动力学、热力学及转变机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纳米晶体 相转变 金属玻璃
下载PDF
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特性及动力学、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76
11
作者 张继义 梁丽萍 +1 位作者 蒲丽君 王利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46-1552,共7页
为实现农业废料资源化,解决含铬废水的污染问题,研究了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性能.试验考察了pH,小麦秸秆投加量,温度和初始ρ〔Cr(Ⅵ)〕对吸附活性的影响,进而确定了小麦秸秆去除Cr(Ⅵ)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当pH=1.0,温度为50℃,固液... 为实现农业废料资源化,解决含铬废水的污染问题,研究了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性能.试验考察了pH,小麦秸秆投加量,温度和初始ρ〔Cr(Ⅵ)〕对吸附活性的影响,进而确定了小麦秸秆去除Cr(Ⅵ)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当pH=1.0,温度为50℃,固液比为40 g/L时,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在pH=1.0,温度为30℃,固液比为4 g/L的条件下,初始ρ〔Cr(Ⅵ)〕分别为50,100和150 mg/L时,吸附6 h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分别为6.281,11.942和13.981 mg/g.吸附动力学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反应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结合FTIR谱图和SEM结果,推断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Cr(Ⅵ) 吸附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火成岩油气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研究方向 被引量:68
12
作者 赵海玲 刘振文 +4 位作者 李剑 狄永军 罗霞 刘清华 赵国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9-613,共5页
火成岩油气储层具有分布范围广、地质时代长、不具岩石类型的专属性。火成岩冷却后所形成的晶间孔、收缩孔等原生孔隙不受压实作用的影响 ,与沉积岩储层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对寻找深层油气藏具有巨大的优势。根据火成岩油气储层特... 火成岩油气储层具有分布范围广、地质时代长、不具岩石类型的专属性。火成岩冷却后所形成的晶间孔、收缩孔等原生孔隙不受压实作用的影响 ,与沉积岩储层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对寻找深层油气藏具有巨大的优势。根据火成岩油气储层特征 ,形成演化机制、火成岩的时空展布及储层预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火成岩油气储层需要加强火成岩岩石学、火山地质、热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储层 火成岩岩石学 火山地质 热力学 流体动力学 地球物理
下载PDF
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现象与理论 被引量:53
13
作者 董瀚 孙新军 +1 位作者 刘清友 翁宇庆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6-67,55,共13页
晶粒超细化是钢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是最接近于现行钢铁生产 TMCP的晶粒超细化方法 ,应用前景良好。从实验证实、热力学、动力学、影响因素和相变机制 5个方面系统地评述了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对存在的学术分... 晶粒超细化是钢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是最接近于现行钢铁生产 TMCP的晶粒超细化方法 ,应用前景良好。从实验证实、热力学、动力学、影响因素和相变机制 5个方面系统地评述了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对存在的学术分歧既进行了客观评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 超细晶 热力学 动力学 相变机制 钢铁材料
下载PDF
长石溶解过程的热力学计算及其在碎屑岩储层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69
14
作者 黄可可 黄思静 +1 位作者 佟宏鹏 刘丽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4-482,共9页
基于对反应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增量的计算,探讨了长石的3种端元组成(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溶解生成高岭石、伊利石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在成岩过程中均可以自发地向高岭石、伊利石转化。在长石的这3种类型中... 基于对反应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增量的计算,探讨了长石的3种端元组成(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溶解生成高岭石、伊利石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在成岩过程中均可以自发地向高岭石、伊利石转化。在长石的这3种类型中,钙长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最低,并明显具有正的温度效应,说明钙长石最不稳定且在低温条件下更易溶解;钾长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最高,并具有较大的负的温度效应,说明钾长石稳定性较高且在埋藏成岩条件下更易溶解;钠长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中等,受温度影响不大,但温度升高时其稳定性仍有所下降。与温度相比,压力对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几乎没有影响。因此,砂岩中的次生孔隙,尤其是埋藏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次生孔隙应与钾长石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钠长石,但其可能受到蒙皂石向伊利石转化反应的缓冲,在埋藏成岩条件下溶解较为困难,并可能造成斜长石的钠长石化或自生钠长石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石 溶解反应 热力学 次生孔隙
下载PDF
亚稳平衡态吸附(MEA)理论——传统吸附热力学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被引量:53
15
作者 潘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6-173,共18页
传统吸附热力学是建立在吸附密度 (吸附量 ,mol m2 )为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基础之上的 .MEA理论指出 ,实际反应的吸附密度具有非状态函数的本质 .在这个新的基础之上推导所得的MEA不等式指出 :传统定义的吸附反应平衡常数具有热力学非常数... 传统吸附热力学是建立在吸附密度 (吸附量 ,mol m2 )为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基础之上的 .MEA理论指出 ,实际反应的吸附密度具有非状态函数的本质 .在这个新的基础之上推导所得的MEA不等式指出 :传统定义的吸附反应平衡常数具有热力学非常数性 ,它从根本上受反应过程 (如可逆性、动力学 )的影响 ,因此无法用来准确描述实际反应的平衡特征 .只有建立可以描述亚稳平衡态吸附的理论体系 ,才有可能准确表征实际吸附反应的平衡限度 .本文综述了MEA理论的宏观热力学原理以及应用该理论解决实际环境科学问题的 3个范例 .一是用MEA理论解释了国际上界面吸附领域中长期悬而未解的“固体浓度效应”问题 .二是用MEA理论发现了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中磷循环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理和规律 .三是用MEA原理改造地球化学与土壤化学中常用的固液分配系数 (Kd)的定义 (即重新定义Kd) .这 3个范例分别代表了由MEA概念所引发的新的研究方向 .最后介绍了从分子水平实验验证和发展MEA理论的最新结果以及用XAFS(X光精细结构吸收光谱 )所发现的金属离子在水合金属氧化物表面上吸附的微观机制 .这一发现可以统一解释金属离子在水合金属氧化物表面上静电吸附、离子交换吸附、非离子交换吸附、外层表面络合物、内层表面络合物、表面沉淀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解吸 热力学 重金属 天然水 颗粒物 吸附可逆性 分子界面化学
下载PDF
凹凸棒石吸附水溶性染料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55
16
作者 彭书传 王诗生 +2 位作者 陈天虎 姜绍通 庆承松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12-1017,共6页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凹凸棒石对水溶液中阳离子桃红FG、亚甲基蓝和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热力学特性,测定了298-328K范围内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3种染料在凹凸棒石上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凹凸棒石对水溶...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凹凸棒石对水溶液中阳离子桃红FG、亚甲基蓝和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热力学特性,测定了298-328K范围内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3种染料在凹凸棒石上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凹凸棒石对水溶液中的阳离子桃红FG和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而对直接耐酸大红4BS的吸附是放热过程。根据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出阳离子桃红FG、亚甲基蓝和直接耐酸大红4BS在凹凸棒石上的吸附焓变分别为0.49,0.26kJ/mol和-19.68kJ/mol。吸附Gibbs自由能变在-27.48--31.21kJ/mol之间,表明凹凸棒石对3种水溶性染料的吸附是一自发的过程。凹凸棒石吸附3种水溶性染料均是熵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染料 吸附 热力学
下载PDF
二氧化钛表面包覆氧化硅纳米膜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46
17
作者 崔爱莉 王亭杰 +1 位作者 金涌 孙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543-1545,共3页
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 ,氧化硅的临界成核半径为 2 .8nm.由起伏引起的核胚如果小于 2 .8nm则不会形成晶核而继续生长 .上述热力学分析虽然是半理想化的 ,但是非常有效 .可以找到这样一个体系 ,其溶液条件不发生均匀成核 ,而是异相表面成核 .
关键词 二氧化钛 氧化硅 热力学 表面包覆 纳米膜 表面处理 钛白粉
下载PDF
NDA-100大孔树脂对水溶液中水杨酸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53
18
作者 王学江 张全兴 +1 位作者 李爱民 陈金龙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58-660,共3页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 ,研究了NDA 1 0 0大孔树脂对水溶液中水杨酸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 ,结果表明吸附符合一级动力吸附方程 ,颗粒内扩散过程是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 .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 。
关键词 NDA-100大孔树脂 水溶液 水杨树 吸附行为 动力学 热力学
下载PDF
C_4烯烃催化裂解增产丙烯技术进展 被引量:46
19
作者 刘俊涛 谢在库 +2 位作者 徐春明 钟思青 白尔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47-1351,共5页
从热力学、反应机理等方面分析了C4烯烃催化裂解增产丙烯技术的特点,介绍了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评述了C4烯烃催化裂解生产丙烯是高效利用烯烃资源的重要途径;认为应加快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烯烃催化裂解增产丙烯的技术。
关键词 C4烯烃 丙烯 催化裂解 增产丙烯 反应机理 热力学
下载PDF
准东煤在燃烧过程中的矿物演变过程及Na、Ca释放规律 被引量:61
20
作者 陶玉洁 张彦威 +4 位作者 周俊虎 景雪晖 李涛 刘建忠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9-1175,共7页
选取天池能源煤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高、低温灰样中的物相变化,并通过低温灰热重实验深入了解了燃煤过程中准东煤的矿物演变规律。测定不同热处理温度下所得灰样的Na、Ca含量,得到其释放规律,并用Factsage软件模拟出Na、Ca的析出形式... 选取天池能源煤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高、低温灰样中的物相变化,并通过低温灰热重实验深入了解了燃煤过程中准东煤的矿物演变规律。测定不同热处理温度下所得灰样的Na、Ca含量,得到其释放规律,并用Factsage软件模拟出Na、Ca的析出形式。结果表明,准东煤的原始矿物主要有石膏、方解石、石英、高岭石、黄铁矿等。在燃烧过程中,矿物间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并最终生成钙铁铝石、斜硅钙石等。实验发现,煤中Na在400~600℃间开始析出,Ca在600℃前部分析出,1 000℃后析出最快。结合Factsage的模拟结果,推测1 000℃前Na的主要析出形式为Na Cl(g),1 000℃后以NaO H(g)和Na2SO4(g)的形式析出。Ca在1 000℃后与灰中铁、硅等矿物形成低温共熔体,达到熔融状态后析出,含量急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 矿物演变 燃烧 释放规律 热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