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formation of minerals at the boundary of magma-coal contact zone:case study from Wolonghu Coal Mine, Huaibei Coalfield,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Xing Chen Liugen Zheng +1 位作者 Yalin Jiang Chunlu J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68-175,共8页
Mesozoic and Cenozoic magma activity in the Wolong Lake mining area of Huaibei is frequent,and the degree of magma intrusion into coal seams remarkable.On the one hand,magma intrusion affects the utilization of coal r... Mesozoic and Cenozoic magma activity in the Wolong Lake mining area of Huaibei is frequent,and the degree of magma intrusion into coal seams remarkable.On the one hand,magma intrusion affects the utilization of coal resources;on the other hand,the macro and trace elements in coal are redistributed to form new mineral types.This study uses the Wolong Lake magma intrusion coal seam as a research object.The mineral paragenesis for igneous rock,coke,and thermally-altered coal in an igneous intrusion zone is studied using SEM,XRD,and Raman spectroscopy.During igneous intrusion,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igneous rock metamorphose ambient low-rank coal to high-rank coal and coke.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minerals and trace elements to magmatic intrusion is discussed.The results are:①SEM analysis shows that ankerite and pyrite are formed from magma intrusion.Both minerals are strongly developed in the magma-coal contact zone,and less well developed in thermally-altered coal.②XRD analysis shows that igneous intrusion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types and content of minerals in coke and thermally-altered coal.In addition to the increase amounts of ankerite and pyrite,chlorite,serpentine,and muscovite,and other secondary minerals,are generated following igneous intrusion.③Rama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rmally-altered coal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pyrite and coke.Coke from the magma-coal boundary zone possesse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yrite.Igneous rock contains a mineral similar to pyrite,confirmed by both having similar Raman peaks.The scattering intensity of Ag indicates that the formation pressure of pyrite increases from thermally-altered coal via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oke zone and the igneous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ly-altered coal Mineral Igneous intrusion Raman spectroscopy
下载PDF
热接触变质煤制备石墨烯:化学结构演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绍清 沙吉顿 +2 位作者 张浩 董泽宇 王凯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4,共7页
作为具有优异性能的碳材料,石墨烯应用前景广阔。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以煤为原料,探讨制备石墨烯的研究需不断深化。受岩浆影响的热接触变质煤具有高碳含量、高芳香度等特点,但其制备石墨烯的可行性值得研究。以淮北煤田朔里煤矿5号... 作为具有优异性能的碳材料,石墨烯应用前景广阔。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以煤为原料,探讨制备石墨烯的研究需不断深化。受岩浆影响的热接触变质煤具有高碳含量、高芳香度等特点,但其制备石墨烯的可行性值得研究。以淮北煤田朔里煤矿5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采集3个靠近岩浆侵入体的热接触变质煤为原料。煤基石墨烯的制备采用改进Hummers法,原煤经石墨化后,通过氧化、超声剥离、还原成石墨烯。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煤基石墨、氧化石墨烯和还原氧化石墨烯逐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样品制得的煤基石墨的(002)晶面间距均为0.3381 nm。氧化石墨烯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羟基和环氧基,在还原后这些官能团脱落并形成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结构中的缺陷。煤基石墨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红外光谱都出现了羟基的特征吸收峰,区别在于煤基石墨中的羟基为石墨化过程中所残留的,而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羟基则是氧化石墨烯未彻底还原所残留的。拉曼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在还原后ID/IG(D峰与G峰强度比)>1,为还原过程中石墨烯片层表面的环氧基脱落形成的面缺陷所导致。由朔里热接触变质煤所制备出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平均层数分别为4.29、3.97和4.31,均属少层石墨烯,热接触变质煤可作为制备石墨烯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接触变质煤 煤基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化学结构
下载PDF
东周窑井田侵入岩发育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祖海军 孙殿宇 +1 位作者 任海青 李凯杰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8-72,共5页
大同煤田东周窑井田在勘探和开采过程中揭露了大量的侵入岩。通过对井田勘探资料的整理分析,井下地质编录和采样观测,研究侵入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岩性特征及接触变质煤的特征。结果表明:东周窑井田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的太原组5^(#... 大同煤田东周窑井田在勘探和开采过程中揭露了大量的侵入岩。通过对井田勘探资料的整理分析,井下地质编录和采样观测,研究侵入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岩性特征及接触变质煤的特征。结果表明:东周窑井田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的太原组5^(#)和山西组山4^(#)煤层,岩浆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减薄;侵入岩在煤层中会形成具有指状结构的岩床;岩床出现碳酸盐化作用,整体呈灰白色;接触变质作用使正常煤转变为具有各向异性的热变组分的热变煤并生成大量的碳酸盐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窑井田 侵入岩 侵入特征 接触变质煤
下载PDF
川西北矿山梁地区沥青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61
4
作者 黄第藩 王兰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8,共6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北段东缘矿山梁地区受海西构造运动中产生的断裂和裂缝系统的控制,在矿山梁和碾子坝构造上的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之中分布着众多的沥青脉,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沥青脉之一。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沥青脉... 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北段东缘矿山梁地区受海西构造运动中产生的断裂和裂缝系统的控制,在矿山梁和碾子坝构造上的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之中分布着众多的沥青脉,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沥青脉之一。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沥青脉抽提物的饱和烃和芳烃中沥青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研究发现,其分子化合物的组成具有某些独特之处,这可能是由于沥青脉源于震旦—寒武系古油藏,当时只有藻类和细菌生源,沥青脉属于热蚀变沥青,形成后经历了长期演化。同时,矿山梁和碾子坝分布的沥青脉也指示在龙门山褶皱带东缘找寻我国最古老的震旦—寒武系油田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矿山梁地区 沥青脉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震旦—寒武系古油藏 热蚀变沥青
下载PDF
塔中原油超高二苯并噻吩硫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素梅 张宝收 +2 位作者 张海祖 盛世忠 赵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8-1120,共13页
塔中相当部分原油具有高丰度芳香硫——二苯并噻吩(DBTs)特征,其在原油中的绝对丰度高达26 859μg/g,在芳烃中的相对丰度高达58.2%,主要分布在塔中I号构造带下奥陶统、塔中4(TZ4)和塔中1-6(TZ1-6)井区。采用综合地球化学研究途径,对该... 塔中相当部分原油具有高丰度芳香硫——二苯并噻吩(DBTs)特征,其在原油中的绝对丰度高达26 859μg/g,在芳烃中的相对丰度高达58.2%,主要分布在塔中I号构造带下奥陶统、塔中4(TZ4)和塔中1-6(TZ1-6)井区。采用综合地球化学研究途径,对该区原油的高DBTs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分析表明,研究区母源岩较强地控制DBTs的丰度,纯泥岩、页岩中DBTs丰度不高,灰岩、云岩等烃源岩DBTs丰度偏高或超高;观察到在正常油窗范围内,烃源岩和相关原油随成熟度增加DBTs丰度增加,而塔中型高-过熟原油中DBTs丰度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表明热成熟作用对该化合物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发现生物降解、水洗可使原油中DBTs丰度降低,但对塔中原油中DBTs影响较小;观测到塔中相当部分原油的DBTs含量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作用产物H2S、硫醇、长链烷基四氢噻烷有一定正相关性。对比研究认为,有多种因素控制塔中原油中DBTs丰度与分布,热成熟作用、TSR是导致塔中下奥陶统部分原油高DBTs特征的重要原因,前者可能是主要因素,特殊母源岩因素相对较少,尽管尚不能排除。TZ4井区等石炭系高DBTs原油主要来自深部地层,与下奥陶统抑或更深层高DBTS原油的混入有关。本研究对于该区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隆起 二苯并噻吩(DBTs) 母源岩类型 热成熟作用 TSR 生物降解
下载PDF
岩浆侵入对煤结构的影响评述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健 李洋 +3 位作者 刘文中 江佩君 曾建 陈萍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0-178,共9页
岩浆侵入煤系地层导致煤发生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天然焦,降低煤经济价值,增加自燃和瓦斯突出风险,改变煤层气赋存条件,还被认为是地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绝灭的重要触发因素。为揭示岩浆侵入过程煤结构的变化规律,文章从煤层宏观结构... 岩浆侵入煤系地层导致煤发生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天然焦,降低煤经济价值,增加自燃和瓦斯突出风险,改变煤层气赋存条件,还被认为是地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绝灭的重要触发因素。为揭示岩浆侵入过程煤结构的变化规律,文章从煤层宏观结构构造到微观显微组分,从原始沉积结构的变化到新形成的特征结构,全面系统论述了岩浆侵入对煤结构的影响。岩浆高温、侵位压力、热液流体等因素导致煤层结构构造和煤显微组分发生显著改变,发育微孔裂隙、脱挥发孔或囊状结构、各向同性焦、各向异性焦、热解碳、石墨球粒和焦化沥青质等。受岩浆侵入影响煤层煤结构的变化规律是确定接触变质晕范围和气体赋存条件的科学基础,在热变质煤资源的安全开采和综合利用方面亦具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侵入 煤结构 煤岩组成 热变煤
下载PDF
热变煤特殊性质与其开发利用建议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绍清 张小梅 +1 位作者 李雪崎 陈昊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9-188,共10页
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地位。相比于经历深成变质作用形成的煤,热变煤往往具有更高的瓦斯突出风险和自燃风险,从而带来一系列煤炭资源开发和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热变煤性质特殊,在现有的煤... 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地位。相比于经历深成变质作用形成的煤,热变煤往往具有更高的瓦斯突出风险和自燃风险,从而带来一系列煤炭资源开发和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热变煤性质特殊,在现有的煤炭利用工艺条件下,热变煤的利用价值普遍较低。因此,总结归纳热变煤的特殊性质,探讨热变煤潜在的应用价值,既有利于保障煤炭资源的深部开采与开发,也有益于热变煤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热变煤分布广泛,主要采煤国均有与热变煤相关的报道。自十九世纪中叶首次报道热变煤至今,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热变煤的煤岩学、地球化学、矿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于此,归纳了热变煤在煤岩、矿物、元素、成熟度、生烃潜力、同位素、光学、孔隙、大分子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质,并探讨了引起热变煤特殊性质的地质影响因素。结合热变煤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热变煤潜在的发展方向。基于热变煤化学结构变化特征,指出了热变煤是制备碳材料潜在的优良原材料。而热变煤中丰富的孔隙结构,加之岩浆岩侵入体普遍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热变煤会形成良好的煤层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变煤 碳材料 煤岩学 化学结构 煤层气
下载PDF
南票热变煤中不溶有机质的谱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方家虎 唐修义 +1 位作者 胡多朝 赵继尧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4-29,共6页
通过对南票热变煤的Ⅰ·R、Rock—eval与XRD的研究,对其成煤母质、煤级、矿物与热变煤的物理化学结构演化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该煤生成有低等生物参与;煤脱矿作用使脂肪结构优先低温氧化,煤中矿物对S2峰影响较大... 通过对南票热变煤的Ⅰ·R、Rock—eval与XRD的研究,对其成煤母质、煤级、矿物与热变煤的物理化学结构演化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该煤生成有低等生物参与;煤脱矿作用使脂肪结构优先低温氧化,煤中矿物对S2峰影响较大;Tmax、TPI、OPI、d002、Lc等为较好的成熟度参数,而HI、A因子、C因子、脂芳比受成熟度与母质双重因素影响;d002、Lc与温度和有机质受热速度有关;镜质体反射率主要取决于稠环芳香结构规整程度;La、Lc下降与La/Lc>1是热变煤特征;热变煤的物理化学结构演化类似区域变质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变煤 不溶有机质 红外吸收光谱
下载PDF
热变煤的光学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方家虎 唐修义 +1 位作者 杨宜春 赵继尧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1-25,33,共6页
不同岩性的岩体侵入不同初始煤级的煤,形成不同宽度的接触变质带,带中煤的光学结构发生大小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本文强调了热变煤的特征标志是孔隙的存在,并着重探讨了热变煤中新生有机组分——热解碳与小球体光性... 不同岩性的岩体侵入不同初始煤级的煤,形成不同宽度的接触变质带,带中煤的光学结构发生大小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本文强调了热变煤的特征标志是孔隙的存在,并着重探讨了热变煤中新生有机组分——热解碳与小球体光性与成因,指出热解碳具有指热意义,表示近处岩体存在,而小球体及其生成的各向异性体并非表明一定有岩体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变煤 热解碳 光学结构 地质意义
下载PDF
热变煤的变质演化纳米特性及其类石墨结构特征
10
作者 王绍清 陈昊 王小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6-854,共9页
热变煤所处地质条件明显异于正常变质作用煤,由于受到直接接触的岩浆侵入体影响,热变煤一方面经受了快速升温缓慢冷却的受热过程,另一方面也受到侵入体接触挤压带来的额外应力作用,这使得热变煤的碳纳米结构变化明显异于正常变质作用煤... 热变煤所处地质条件明显异于正常变质作用煤,由于受到直接接触的岩浆侵入体影响,热变煤一方面经受了快速升温缓慢冷却的受热过程,另一方面也受到侵入体接触挤压带来的额外应力作用,这使得热变煤的碳纳米结构变化明显异于正常变质作用煤。为揭示热变煤中碳纳米结构的特殊性,基于X射线衍射(XRD)与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分析手段,研究热变煤的微晶结构参数演化,同时对热变煤中碳纳米结构类型及其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与深成变质作用煤相比,热变煤的微晶层间距更接近石墨微晶。在镜质体反射率小于10%时,热变煤的层间距和L_(a)/L_(c)均呈现三阶段变化。在热变煤中,识别出4种碳纳米结构,即无序芳香簇结构、芳香同心环状结构、涡层结构和类石墨状结构。其中,类石墨状结构主要出现在颗粒边缘、显微组分相互挤压面上以及孔隙裂隙边缘处,其成因与颗粒内部应力有关。相比于其他3种碳纳米结构,类石墨状结构的定向性更好,同时其芳香层片的长度也更长。与正常变质煤受热形成的类石墨结构不同,热变煤颗粒边缘类石墨结构的层间距更小而延展度更大。基于此,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可从热变煤中制备得到石墨烯,但缺陷特征明显,因此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变煤 纳米结构 内部应力 结构演化 石墨烯
下载PDF
生烃岩热模拟实验及其结果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丽 柳忠泉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1年第9期45-48,51,共5页
简要介绍热模拟实验的方法,并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苦深1井古生界烃源岩样品为例,开展了热模拟实验,制作出苦深1井的ⅡA型和Ⅲ型烃源岩的热演化系数关系图版和有机碳恢复系数图版,并简要叙述了图版的几点应用。同时得出,热模拟试验在恢复... 简要介绍热模拟实验的方法,并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苦深1井古生界烃源岩样品为例,开展了热模拟实验,制作出苦深1井的ⅡA型和Ⅲ型烃源岩的热演化系数关系图版和有机碳恢复系数图版,并简要叙述了图版的几点应用。同时得出,热模拟试验在恢复成熟特别是过成熟生油岩的原始面貌方面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试验 热演化系数 有机碳恢复系数
下载PDF
通过Gram-Schmidt投影方法在高山区提取TM数据中含矿蚀变带信息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素红 马建文 蔺启忠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2-65,共4页
在冰雪覆盖的高山地区 ,蚀变岩反射光谱信息被高山上的冰雪和河谷中砂石等强反射率信息所抑制。TM6波段反映热红外发射光谱信息 ,根据温度差异反映不同的目标 ,对岩性区分有较好的效果。研究了在TM6波段信息的基础上 ,利用Gram -Schmid... 在冰雪覆盖的高山地区 ,蚀变岩反射光谱信息被高山上的冰雪和河谷中砂石等强反射率信息所抑制。TM6波段反映热红外发射光谱信息 ,根据温度差异反映不同的目标 ,对岩性区分有较好的效果。研究了在TM6波段信息的基础上 ,利用Gram -Schmidt投影方法将反射光谱信息叠加到TM6波段上进而进行弱信息提取的方法。这一方法在新疆康西瓦地区得到成功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数据 热液蚀变 Gram-Schmidt投影 遥感勘探
下载PDF
激光喇曼光谱碳质地温计及其地质应用 被引量:23
13
作者 胡凯 刘英俊 Ronald W.T.Wilkins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35-245,共11页
用激光喇曼光谱显微探针研究了沉积变质岩中有机碳质物的热蚀变特征,通过解谱、多元回归数据分析及氧同位素温度数据的校正,建立了一种喇曼光谱碳质地温计。该温度计的适用条件为:温度范围为200—450℃之间,有机碳质物的反射率为2.0%至1... 用激光喇曼光谱显微探针研究了沉积变质岩中有机碳质物的热蚀变特征,通过解谱、多元回归数据分析及氧同位素温度数据的校正,建立了一种喇曼光谱碳质地温计。该温度计的适用条件为:温度范围为200—450℃之间,有机碳质物的反射率为2.0%至15.0%(R°),也就是说对于自浅变质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各种沉积变质岩中,该地温计均可获得满意的结果。在澳大利亚 South Marulan 热接触变质作用地区和维多利亚 Bendigo 金矿化地区的实测结果表明,应用新的地质温度计能有效地测试出这些地区的热变质作用特征和金矿化作用的古地温的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喇曼光谱 碳质地温计 变质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马安来 张水昌 +2 位作者 张大江 梁狄刚 王飞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63,共5页
运用棒色谱、碳同位素、色谱、色谱—质谱、色谱—质谱—质谱、流体包裹体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段的TD2井寒武系储层中的稠油。该稠油具有w(Pr)/w(Ph)高,伽马蜡烷、24-降胆甾烷、C28甾烷、甲藻甾烷、三芳甲藻甾烷、4-甲基-... 运用棒色谱、碳同位素、色谱、色谱—质谱、色谱—质谱—质谱、流体包裹体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段的TD2井寒武系储层中的稠油。该稠油具有w(Pr)/w(Ph)高,伽马蜡烷、24-降胆甾烷、C28甾烷、甲藻甾烷、三芳甲藻甾烷、4-甲基-24-乙基胆甾烷及芳构化甾烷含量均高的特点,地质分析与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原油来源于寒武系。原油中含有25-降藿烷系列,指示原油曾发生过生物降解作用,芳烃馏分中存在大量的菲、蒽、苯并蒽、苯并荧蒽、芘等化合物及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均表明原油曾经历过热蚀变作用。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埋藏史的分析表明TD2井的原油是在450~440Ma间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史 稠油 生物降解 热蚀变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分子化石与油源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唐友军 王铁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22,共5页
综合运用同位素质谱、色谱、色谱-质谱技术手段研究了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分子化石特征。结果表明,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具高伽马蜡烷、高C28甾烷、低重排甾烷和高C27-三芳甾烷的特征,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分子化石特征类似,说明塔东2... 综合运用同位素质谱、色谱、色谱-质谱技术手段研究了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分子化石特征。结果表明,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具高伽马蜡烷、高C28甾烷、低重排甾烷和高C27-三芳甾烷的特征,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分子化石特征类似,说明塔东2井寒武系原油源自寒武系-下奥陶烃源岩;塔东2井稠油中检出高丰度的稠环化合物(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荧蒽、苯并芘),全油的碳同位素值明显偏重,揭示了原油烃类经热蚀变发生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化石 油-岩对比 热蚀变 稠油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地温场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以古城墟隆起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庄新兵 顾忆 +3 位作者 邵志兵 尤东华 丁勇 万旸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2-511,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近几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古城墟隆起西段奥陶系天然气勘探获得较大突破,但气藏的高温高压加大了勘探开发难度,且油气性质使得富集规律更为复杂。通过对地温场、油气碳同位素...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近几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古城墟隆起西段奥陶系天然气勘探获得较大突破,但气藏的高温高压加大了勘探开发难度,且油气性质使得富集规律更为复杂。通过对地温场、油气碳同位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过程剖析,认为古城墟隆起的多期构造活动使得地温异常,平面上具有剥蚀-热事件的差异演化;原油海西中—晚期聚集成藏,经历高温热蚀变,原油组分碳同位素变重;天然气为高成熟度干气,具有一定的原油裂解气的特征,喜马拉雅期聚集成藏;SHN1井成藏过程表征了热液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建设作用和对油气的破坏与建设双重作用,使得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场 热蚀变 碳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次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用活化煤矸石制备新型胶凝材料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海霞 倪文 +2 位作者 黄屹 郑永超 张静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5-168,共4页
采用脱硫石膏和分析纯CaO作为活性激发剂,通过3种方式活化北京房山煤矸石,并检测、分析用不同方式活化的煤矸石制成的胶凝材料的强度,进而研究了活性激发剂和混磨方式对试验材料热蚀变活化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了煤矸石活化前... 采用脱硫石膏和分析纯CaO作为活性激发剂,通过3种方式活化北京房山煤矸石,并检测、分析用不同方式活化的煤矸石制成的胶凝材料的强度,进而研究了活性激发剂和混磨方式对试验材料热蚀变活化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了煤矸石活化前后的微观特性;运用胶砂试块强度分析和扫描电镜(SEM)分析表征了煤矸石质胶凝材料的胶凝活性。结果表明:该煤矸石的主要活性来源是粘土类矿物,700℃煅烧时煤矸石中的高岭石和绿泥石脱水、分解,生成无定形SiO2和Al2O3,与CaO发生固相反应,湿混工艺下固相反应完全,生成C12A7和C2S两种水硬性活性物质,活化物料具有较高的胶凝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热蚀变 胶凝活性
下载PDF
基于热激光激发OBIRCH技术的失效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选龙 刘丽媛 +2 位作者 邝贤军 许广宁 崔仕乐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8,共6页
针对传统失效定位技术如光辐射显微镜(EMMI)和红外成像等无法对互连失效进行定位的问题,在半导体失效分析中引入了热激光激发(TLS)技术进行失效定位。该技术应用激光束对材料进行加热,改变材料电阻特性,从而检测到缺陷。光束感生电阻变... 针对传统失效定位技术如光辐射显微镜(EMMI)和红外成像等无法对互连失效进行定位的问题,在半导体失效分析中引入了热激光激发(TLS)技术进行失效定位。该技术应用激光束对材料进行加热,改变材料电阻特性,从而检测到缺陷。光束感生电阻变化(OBIRCH)技术即为TLS技术的一种。对技术原理进行了综述,并利用OBIRCH激光扫描显微镜对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集成电路静电放电(ESD)保护端口和金属-绝缘体-金属(MIM)电容进行失效定位。结果表明TLS技术对于短路、漏电以及电流路径成像的定位十分有效。特别是难以观察的微小失效如晶体管击穿、铝硅互熔短路和介质层裂纹等。OBIRCH技术对精确和快速地定位多层金属化布线、新型封装的短路和阻性缺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光激发(TLS)技术 光束感生电阻变化(OBIRCH) 失效定位 热感生电压变化(TIVA) 失效分析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 被引量:7
19
作者 唐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08-1215,共8页
剖析塔东2井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过程,对深化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的成藏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碳同位素、色谱、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的特征,研究结果揭示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具高伽马蜡烷、高C28甾烷... 剖析塔东2井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过程,对深化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的成藏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碳同位素、色谱、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的特征,研究结果揭示塔东2井寒武系稠油具高伽马蜡烷、高C28甾烷、低重排甾烷和高C27-三芳甾烷的特征,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分子特征类似,说明塔东2井寒武系原油源自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塔东2井稠油中检出高丰度的稠环化合物(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荧蒽、苯并芘),及全油的碳同位素值明显偏重,揭示了原油烃类经热蚀变发生稠化;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塔东2井原油的成藏期为450~44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岩对比 热蚀变 生物标志物组合 生烃史 稠油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Autunite-Group Minerals and Their Paragenesis from the Sheared Granite of Gabal El Sela, South Eastern Desert, Egypt 被引量:1
20
作者 Ehab K. Abu Zeid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20年第6期703-725,共23页
G. El Sel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Eastern Desert of Egypt cropping as two parts, occupied by monzogranites that were categorized as biotite granite, muscovite granite and two mica granites. The northern part is mo... G. El Sel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Eastern Desert of Egypt cropping as two parts, occupied by monzogranites that were categorized as biotite granite, muscovite granite and two mica granites. The northern part is more significant according it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uranium that controlled by complicated structure regime;faulting, infrastructures and shearing are the most common structural criteria of this part. The Egyptian Nuclear Materials Authority (NMA) mined this part to produce the uranium ore. The previous mineralogical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is granite was dominated by primary uranium minerals (pitchblende and coffinite) and secondary minerals belong to the autunite group (autunite, metautunite, phurcalite) in addition to uranophane. In the present work, petrographic and mineralogical studies are applied for the granites using the polarized and stereo microscopes and follow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XRD. The result of the microscopic examinations revealed the tectonic regime controlling the radioactivity and recognized the sodic autunite (meta-natroautunite) beside the pre-mentioned autunite group minerals completing the paragenetic sequrnce of these minerals. In this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heared biotite granite is monzogranite originated during the episode of the continental plate collision (syncollision). The study finished to presence of two main types of the alter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two high levels of radioactivity (moderate and anomalous). The first is the thermal alteration (saussiritization, sericitization, kaolinization, silicification and hematization) and the second is the chemical transformation (oxidation, dehydration, ion substitutions and confusion) responsible for formation of the secondary uranium minerals. The temperature needed for the thermal alteration is sourced by the hydrothermal solutions, while the temperature needed for the uranium minerals transformation may be generated during the episode of the continental plate collision (syncollision). Paragenesis 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unite-Group PARAGENESIS thermal alteration Chemical alteration CONFU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