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Geophysical Indicators of the Deep Structure of Zones of Geothermal Anomalies for Allocation of Channels of the Deep Heat and Mass Transfer 被引量:4
1
作者 R. A. Umurzakov H. A. Abidov G. Yu. Yuldashev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7年第9期1452-1463,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field thermogeochemical data along abnormal zones of a thermal stream in the Bukhara-Khiva, oil-and-gas region of the Turan (Tegermen, Chagakul, Shimoly Alat, Beshtepa) was succeeded to...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field thermogeochemical data along abnormal zones of a thermal stream in the Bukhara-Khiva, oil-and-gas region of the Turan (Tegermen, Chagakul, Shimoly Alat, Beshtepa) was succeeded to obtain important data on a deep structure of sites. Data of gas-chemical and geothermal observations show about confinedness of abnormal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to zones of the increased value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emperatures (Tegermen Square and others). On geoelectric section mines 2-D of inversion of the MT-field depth of 4000 m are lower, among very high-resistance the chemogenic and carbonate deposits of the Paleozoic is traced the subvertical carrying-out abnormal zone. This zone is identified as the channel of a deep heat and mass transfer with which hydrocarbon (HC) deposits are connected. It is shown that electro-investigation when using a geophysical complex can and has to become “advancing” at exploration by oil and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y of the thermal Field Thermogeochemical Data JUVENILE Gases Channel Heat and Mass transfer DEEP structure GEOELECTRIC Section Deposits of Oil and Gas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被引量:4
2
作者 林舸 彭美丽 +3 位作者 赵崇斌 张露 张德圣 刘士林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1期85-94,共10页
The asthenosphere upwelled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Cenozoic, which formed strong upward throughflow and caused the thermal structure to be changed obviously. The mathemat... The asthenosphere upwelled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Cenozoic, which formed strong upward throughflow and caused the thermal structure to be changed obviously. 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upward throughflow velocity may have varied from 3×10^11 to 6×10^12 m/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hospheric thickness and the conductive heat flux, the lithospheric heat flux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hould be above 30 mW/m^2,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data. The huge low-speed zone within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marginal sea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flects that the upper mantle melts partially, flows regionally in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forms the upward heat flux at its bottom, and causes the change of the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 of the expansion and evolu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demonstrated that in the early expansion, the upward throughflow velocity was relatively fast, and the effect that it had on the thickness of the lithosphere was relatively great,resulting in the mid-ocean basin expanding rapidly.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ocean basi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upward throughflow velocity decreased, but the conductive heat flux was relatively high, which is close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refore, from the heat transfer point of view,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upward heat flux affects the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The conclusions show that the upward heat throughflow at the bottom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resulted in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at the shallow crust. The intensive uplifts and rifts at the crust led to the continent cracks and the expans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analysis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heat transfer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电子设备的热设计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斌 《装备制造技术》 2012年第1期63-65,共3页
分析了现代电子设备热流密度的特点,强调了热设计重要性,概括了热设计所涉及到内容,分别从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方面简要介绍了传热学的基本原理,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介绍了热设计方式的选择和几种常见的设计方式及特点。
关键词 电子设备 热设计 传热学 结构设计
下载PDF
蜂窝夹层结构缺陷红外热成像检测及缺陷分类
4
作者 唐庆菊 谷卓妍 +1 位作者 卜红茹 徐贵鹏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3,共12页
为实现GFRP/NOMEX蜂窝夹层结构常见缺陷的准确分类,基于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及迁移学习技术建立GFRP/NOMEX蜂窝夹层结构缺陷的分类模型,比较微调的VGG16、MobileNetV2、ResNet50、InceptionV3、DenseNet201模型对... 为实现GFRP/NOMEX蜂窝夹层结构常见缺陷的准确分类,基于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及迁移学习技术建立GFRP/NOMEX蜂窝夹层结构缺陷的分类模型,比较微调的VGG16、MobileNetV2、ResNet50、InceptionV3、DenseNet201模型对于缺陷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以上模型针对GFRP/NOMEX蜂窝夹层结构蒙皮脱粘缺陷、夹层脱粘缺陷、积水缺陷、堵胶缺陷及健康区域均可实现准确的识别分类,其准确率均在94%以上。其中基于VGG16的两种迁移学习模型及ResNet50的迁移学习模型对于此数据集的分类效果优于其余几种经典模型的迁移学习网络,其准确率分别达到99.94%、99.10%、98.95%,五个类别φ值得分均高于96%,可实现缺陷区域及健康区域的有效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缺陷分类 迁移学习 蜂窝夹层结构
下载PDF
LED热分析测试和热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波 郑伟 +2 位作者 李海洋 朱欣贇 马超 《照明工程学报》 2018年第2期28-34,共7页
随着LED集成度和功率的不断提高,散热问题已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从非辐射复合、电流拥挤、电子溢出及光线传输等方面阐述了LED热量生成机理及相应的抑制技术。介绍了接触式(电学参数法)和非接触式(显微红外热成像法、峰值波... 随着LED集成度和功率的不断提高,散热问题已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从非辐射复合、电流拥挤、电子溢出及光线传输等方面阐述了LED热量生成机理及相应的抑制技术。介绍了接触式(电学参数法)和非接触式(显微红外热成像法、峰值波长法和蓝白比法)测量LED结温的方法,及热阻结构函数分析的关键算法,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最后基于扩散热阻、界面热阻和环境热阻讨论了LED传热强化技术,并分析了LED热分析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热测试 传热强化 电学参数法 结构函数
下载PDF
基于准东煤富氧燃烧的660 MW超超临界锅炉热力系统结构优化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卢雄 魏博 +2 位作者 王建江 程泽宁 刘坤朋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76-1284,共9页
为在已建成锅炉上开展富氧燃烧,以燃用准东煤的某台660 MW超超临界燃煤锅炉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准确的热力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各级受热面传热特性的变化情况。基于计算结果,提出了各受热面的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当氧... 为在已建成锅炉上开展富氧燃烧,以燃用准东煤的某台660 MW超超临界燃煤锅炉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准确的热力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各级受热面传热特性的变化情况。基于计算结果,提出了各受热面的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当氧气体积分数从21%增加至30%时,高温过热器受热面的传热量增加20.08%,高温再热器受热面的对流传热量增加28.90%,低温再热器受热面的对流传热量减少6.72%,低温过热器受热面的对流传热量减少9.90%,省煤器受热面的对流传热量减少13.72%;在结构优化后,烟气流通截面积平均值减小了27.50%,而各级受热面面积平均值减小了1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计算 富氧燃烧 传热特性 结构优化
下载PDF
Wood plastic composites based wood wall’s structure and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被引量:3
7
作者 Lu Zhang Zehua Chen +3 位作者 Haoran Dong Shuai Fu Lan Ma Xiaojun Yang 《Journal of Bioresources and Bioproducts》 EI 2021年第1期65-74,共10页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the current wood-plastic building,two kinds of structural wood wall integrated with wood plastic composite(WPC)are designed,and the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the current wood-plastic building,two kinds of structural wood wall integrated with wood plastic composite(WPC)are designed,and the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s of the walls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PC integrated wall with frame-shear structure has a good stability,and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the WPC can be fully realized.Wall studs and wall panel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walls.Wood plastic materials can meet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the walls.The single-layer frame walls and double-layer frame walls integrated with the WPC both have a good thermal performance.According to‘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GB 50189-2015)’,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single-layer frame wall integrated with 20 mm thick WPC wall boards and WPC wall studs is 0.414 W/(m^(2)•K),which can meet the standard of wall thermal levelⅡt and is suitable for cold areas.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double-layer frame wall integrated with 50 mm thick WPC wall panel and WPC wall studs is 0.207 W/(m^(2)•K),which can meet the standard of wall thermal levelⅠt and is suitable for severe col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od plastic composite(WPC)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Frame-shear structure wall
原文传递
浅析影响SCR法铸坯质量的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剑辉 吴予才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7-89,共3页
分析了SCR连铸连轧工艺生产铜银合金导线时,铸坯凝固的热阻界、铸模的传热条件、铸坯组织的控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 SCR连铸连轧 热阻界 传热条件 铸坯组织
下载PDF
微小荧光测温探头热响应过程非稳态传热特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伟 白万栋 +2 位作者 牛家宏 吴锋 张雁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58,共6页
荧光测温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光致光学测温方法,可用于测量温度动态变化。但荧光涂层低导热率的特点,可能会改变荧光涂覆物体(如测量探头)的非稳态传热特性,进而影响热响应过程的测量精度。针对微小荧光测温探头的热响应过程,该文采用理论... 荧光测温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光致光学测温方法,可用于测量温度动态变化。但荧光涂层低导热率的特点,可能会改变荧光涂覆物体(如测量探头)的非稳态传热特性,进而影响热响应过程的测量精度。针对微小荧光测温探头的热响应过程,该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探头随主流流体温度变化的非稳态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探头荧光涂层的热响应时间不仅受外表面对流换热条件的影响,同时受到探头基座导热热阻的影响。涂层温度达到稳定状态需要基座也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当采用高导热材料时,探头内部基座的热响应速率随荧光涂层厚度的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测温 热响应 非稳态传热 探头结构 流热耦合
下载PDF
HL-2M装置第一壁传热结构设计及传热性能测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健 赖春林 +2 位作者 王金 林涛 蔡立君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36,共4页
在HL-2M第一壁传热结构设计中,利用导热管的轴向快速导热特性及较短的传热路径,将面对等离子体的第一壁表面热量快速传至真空室内壁上。第一壁背板和真空室内壁上分别焊接导热铜块作为冷热连接端,导热管嵌入其内,导热管与铜块之间增垫... 在HL-2M第一壁传热结构设计中,利用导热管的轴向快速导热特性及较短的传热路径,将面对等离子体的第一壁表面热量快速传至真空室内壁上。第一壁背板和真空室内壁上分别焊接导热铜块作为冷热连接端,导热管嵌入其内,导热管与铜块之间增垫导热金属箔并用压板固定压紧,以增强接触界面传热。根据此传热结构设计,设计加工了相应的传热性能测试试验件。通过对试验件进行传热性能测试及实验条件外推可知,试验件冷热端面间的最大传热功率为4kW,端面间最大对流换热系数为6k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2M装置 第一壁 传热结构
下载PDF
射频组织焊接散热电极的创新结构设计与实验验证
11
作者 陈留晓 陈通 +3 位作者 涂良勇 涂明玉 毛琳 宋成利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2年第3期301-307,共7页
在射频组织焊接中,热损伤过大会导致组织坏死,影响术后恢复,为减少热损伤,需要有效地降低热扩散。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采用空气强制对流方式散热的新型组织焊接电极,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对其散热性能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猪小肠进行离体组织焊... 在射频组织焊接中,热损伤过大会导致组织坏死,影响术后恢复,为减少热损伤,需要有效地降低热扩散。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采用空气强制对流方式散热的新型组织焊接电极,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对其散热性能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猪小肠进行离体组织焊接实验,验证散热电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普通平板电极焊接温度为91.3℃,热损伤范围1.40 mm,散热电极温度61℃,热损伤范围0.77 mm;离体实验结果显示,平板电极温度为88.5℃,热损伤范围1.27~2.84 mm;散热电极温度为64.9℃,热损伤范围0.88~1.76 mm。仿真与离体实验结果均表明,在射频组织焊接电极处增加散热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焊接温度,减少组织热损伤。因此,该散热装置对促进电极散热,减少热量在组织中的聚集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射频组织焊接电极结构的优化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能量 消化道重建 热损伤分布 多物理场建模 对流换热 电极结构设计
下载PDF
木丝水泥板样板房外墙的热工性能分析
12
作者 胡玉秋 范军 +1 位作者 高倩 徐学东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8-79,91,共3页
在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建造了国内首座轻型框架结构木丝水泥板样板房。对该样板房外墙进行了热阻和传热系数的计算,并且对传热系数进行了现场测试,实测值为0.864W/(m2·K),与计算值0.826 W/(m2·K)基本相符。该墙体比当... 在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建造了国内首座轻型框架结构木丝水泥板样板房。对该样板房外墙进行了热阻和传热系数的计算,并且对传热系数进行了现场测试,实测值为0.864W/(m2·K),与计算值0.826 W/(m2·K)基本相符。该墙体比当地普通民居结构的外墙传热系数减小了42%,传热系数比JGJ 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限定值小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丝水泥板 热工性能 传热系数 轻型框架结构 样板房
下载PDF
浅色热转印纸的特性及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黄婷 陈港 +2 位作者 唐爱民 张宏伟 刘映尧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2-44,共3页
介绍了热转印纸的应用和分类,重点叙述了浅色热转印纸的使用方法、性能要求、结构特征及性能评价,并对浅色热转印纸的生产成本及发展前景作了分析。
关键词 热转印纸 浅色热转印纸 结构
下载PDF
锂电池并行流道液冷板结构设计和散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余剑武 陈亚玲 +2 位作者 范光辉 胡仕港 包有玉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88-2795,共8页
为探究并行流道液冷板的散热性能,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计算方法对液冷板进行三维稳态分析,对比研究了液冷板在不同冷却液流量、流道宽度、流道深度和强化传热结构下的散热性能、均温性能以及能耗性能。结果表明:增加流量在一定程... 为探究并行流道液冷板的散热性能,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计算方法对液冷板进行三维稳态分析,对比研究了液冷板在不同冷却液流量、流道宽度、流道深度和强化传热结构下的散热性能、均温性能以及能耗性能。结果表明:增加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液冷板的散热性能,但持续增大流量不仅会增加系统能耗,而且改善效果十分受限。流道宽度从中心向两侧递减变化、流道深度减小、布置强化传热结构的设计都有利于提高液冷系统的散热和均温性能;相对于等宽(A5)流道设计,整体布置强化传热结构(S1)的流道设计可使液冷板的平均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降低8.9℃和9.06℃。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液冷板 并行流道 散热性能 能耗 强化传热结构
原文传递
锂电池微通道液冷板散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少鹏 唐豪 龚振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7-304,共8页
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了一种微通道液冷板结构,使用Fluent对所设计的液冷板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冷却液流量、流道宽度和高度对液冷板散热、均温及能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流量为4 g/s时,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 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了一种微通道液冷板结构,使用Fluent对所设计的液冷板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冷却液流量、流道宽度和高度对液冷板散热、均温及能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流量为4 g/s时,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减小为28.6℃和2.1℃;质量流量高于4 g/s时,液冷板散热性能改善不明显,且能耗较高。流道宽度和高度的增加会降低液冷板散热性能,增加系统能耗,但其均温性能有所提升。强化传热结构的布置使液冷板散热性能进一步提升,较为显著地改善了电池组温度均匀性,扰流机构3可使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减小0.79℃和0.19℃。研究成果可为后续液冷板结构设计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热管理 微通道液冷板 强化传热结构 散热性能
下载PDF
螺旋肋片同心套管相变储热单元储热特性分析与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龙 王鹏 +3 位作者 白俊超 孙佰仲 车德勇 李少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4945-4954,共10页
以填充棕榈酸的同心套管相变储热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储热性能试验系统,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相变传热过程。通过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研究了螺旋肋片结构对储热单元的强化传热特性,以及无量纲螺距和无量... 以填充棕榈酸的同心套管相变储热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储热性能试验系统,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相变传热过程。通过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研究了螺旋肋片结构对储热单元的强化传热特性,以及无量纲螺距和无量纲肋高对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肋片结构在肋片导热和相变材料局部自然对流的共同作用机制下显著缩短充热时间,熔化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减小螺距、增加肋高可缩短充热时间,但减少储热量;综合充热时间、储热量和平均热流密度分析,通过单因素优化获得无量纲螺距和肋高的参数组合为0.24和0.59,该结构下充热时长240min,平均热流密度1056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储热 螺旋肋片 同心套管 强化传热 熔化特性 结构优化
下载PDF
热二极管及其热控功能结构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7
作者 邵常焜 汤勇 +5 位作者 陈恭 余树东 颜才满 丁鑫锐 袁伟 张仕伟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71-288,共18页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5G芯片、IGBT等高热流密度器件为核心的高端设备对于热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需要精确地控制热源的温度以防止温度过高,还要求控制热量的流向,防止热量逆流损伤设备。以热管为代表的传统相变热控器件虽然具有极高...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5G芯片、IGBT等高热流密度器件为核心的高端设备对于热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需要精确地控制热源的温度以防止温度过高,还要求控制热量的流向,防止热量逆流损伤设备。以热管为代表的传统相变热控器件虽然具有极高的热导率,但热管的双向导热特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而热二极管是一种可以单向传输热量的器件,正反方向的热导率具有显著差异,其独特的热控能力对于电子设备热控、储能、建筑散热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现有各种类型热二极管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进行了概述。定量研究对比了不同类型的热二极管,指出相变传热式热二极管的综合传热性能较其他类型热二极管更优。重点综述了相变传热式热二极管表面功能结构的加工及壳体封装工艺,讨论了目前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二极管 相变传热 表面功能结构 热控制 热管理
原文传递
基于传热模拟分析的自保温外墙热桥节能构造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宏演 廖春波 余威 《建筑节能》 CAS 2015年第7期49-52,58,共5页
针对居住建筑的外墙自保温体系,采用数值方法对墙体保温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热桥部位的不同节能构造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从而发现了热桥影响外墙保温性能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热桥部位的节能构造进行研究和优化。... 针对居住建筑的外墙自保温体系,采用数值方法对墙体保温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热桥部位的不同节能构造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从而发现了热桥影响外墙保温性能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热桥部位的节能构造进行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热桥部位采取合理的保温措施和节能构造的优化,能有效降低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改善外墙保温性能,这为改善和提高当前自保温外墙系统的整体节能性能和安全性能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保温外墙 热桥 平均传热系数 节能构造
下载PDF
槽式光热电站大管径导热油管道水压试验堵板的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孟凡珂 武景丽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2-125,共4页
大管径、高压导热油管道的水压试验一直是槽式光热电站试验难点之一,其中水压试验堵板是其中最主要的薄弱环节。对于槽式光热电站大管径导热油管道,若采用常规角焊平堵板容易出现鼓胀变形、焊缝开裂,导致水压试验失败,甚至出现安全问题... 大管径、高压导热油管道的水压试验一直是槽式光热电站试验难点之一,其中水压试验堵板是其中最主要的薄弱环节。对于槽式光热电站大管径导热油管道,若采用常规角焊平堵板容易出现鼓胀变形、焊缝开裂,导致水压试验失败,甚至出现安全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对比不同水压试验堵板的计算方法,结合国内外实际工程中水压试验堵板的设计,提出了一种通过双重加强环和辐状加强肋来提高堵板刚度,减小堵板厚度,加强焊接强度的水压试验堵板的设计和优化方法。结果表明:这种双重加强环配合辐状加强肋的整体式对焊堵板设计,不但有效的提高了堵板刚度,且优化后堵板厚度从70mm缩小到27.3mm,相当原来的39%。对于槽式光热电站大管径导热油管道水压试验,优化后的堵板有较好的适用性,已成功地应用于国外光热电站的施工建设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式光热电站 导热油管道 大管径 水压试验 堵板 结构优化
下载PDF
解析TB/T 3562-2020《铁路保温车》
20
作者 雷青平 高俊莉 +2 位作者 金晓平 景传峰 周叶红 《铁道技术监督》 2021年第10期33-36,共4页
铁路冷链运输装备设计和制造标准大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制定,包括TB/T 1787—1986《机械冷藏车热工计算方法》、TB/T 1808—2007《铁道机械冷藏车电气装置和制冷加温装置》、TB/T 1812—1986《机冷车柴油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要求》... 铁路冷链运输装备设计和制造标准大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制定,包括TB/T 1787—1986《机械冷藏车热工计算方法》、TB/T 1808—2007《铁道机械冷藏车电气装置和制冷加温装置》、TB/T 1812—1986《机冷车柴油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要求》、TB/T 1885—1987《机械冷藏车空车静置性能试验评定方法》和TB/T 2556—1995《机械冷藏车制冷机组性能试验方法》。这5项标准已不能满足新型铁路冷链运输装备的发展要求,因此,通过修订这5项标准,形成TB/T 3562—2020《铁路保温车》,以指导目前铁路保温车设计、制造、试验及检验,促进铁路冷链运输装备发展。介绍标准修订背景,分析5项旧标准内容的适宜性,详细论述TB/T 3562—2020关键技术内容,并与GB/T 5600—2018《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和GB/T 5601—2018《铁道货车检查与试验规则》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保温车 传热系数 气密性 隔热结构 行业标准 解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