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微合金钢奥氏体晶界显示技术 被引量:7
1
作者 宋文钟 方琪 +3 位作者 任慧平 金自力 常慧 孙伟 《物理测试》 CAS 2010年第6期6-8,19,共4页
从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控温、控时水浴锅,采用热化学侵蚀法对不同热处理状态的稀土微合金钢原奥氏体实际晶粒的金相显示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奥氏体晶界显示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蒸馏水70 m l+2.5 g苦味酸适量+... 从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控温、控时水浴锅,采用热化学侵蚀法对不同热处理状态的稀土微合金钢原奥氏体实际晶粒的金相显示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奥氏体晶界显示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蒸馏水70 m l+2.5 g苦味酸适量+1滴二甲苯+1滴盐酸+1滴氢氟酸+少量海鸥牌洗头膏+极少量CuC l2的腐蚀方法显示奥氏体实际晶粒,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浸蚀 奥氏体晶粒 不同的热处理
原文传递
MXene/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热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德家 姚艳青 +1 位作者 赵佳 柴春鹏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36-1043,共8页
随着5G时代的来临,各类电子元器件发热功率明显增大。因此,电子元器件及设备的散热问题亟待解决,使得对高导热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利用化学刻蚀法制备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采用标准溶液共混法,将制备得到的MXene与硅... 随着5G时代的来临,各类电子元器件发热功率明显增大。因此,电子元器件及设备的散热问题亟待解决,使得对高导热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利用化学刻蚀法制备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采用标准溶液共混法,将制备得到的MXene与硅橡胶复合,得到MXene/硅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MXene添加量对MXene/硅橡胶导热性能的影响。使用SEM和XRD对MXene进行结构表征,并测试纯硅橡胶与MXene/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热导电性能和热稳定性等。结果表明:化学刻蚀法成功制备了呈经典“手风琴”层状结构的MXene,当MXene添加量为2.00wt%时,MXene/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最高可达1.32 W/(m·K),是纯硅橡胶的4.55倍,此时,体积电阻率降低4个数量级,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硅橡胶 导热性能 化学刻蚀法 二维材料
原文传递
中碳V-Ti-N微合金钢奥氏体晶界显示技术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胜新 刘国权 +5 位作者 王辅忠 钟云龙 钟声 黄建凯 王成 施琪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3年第1期59-64,共6页
用两种不同试剂对不同状态的热轧非调质无缝油井管用中碳微合金钢的奥氏体晶界进行了热化学浸蚀法显示,并对影响奥氏体晶界显示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控温控时水浴锅采用传统饱和苦味酸滴加微量氢氟酸和二甲苯的试剂可清晰... 用两种不同试剂对不同状态的热轧非调质无缝油井管用中碳微合金钢的奥氏体晶界进行了热化学浸蚀法显示,并对影响奥氏体晶界显示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控温控时水浴锅采用传统饱和苦味酸滴加微量氢氟酸和二甲苯的试剂可清晰显示不同状态下的奥氏体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 晶界 微合金钢 调质 浸蚀 热轧 无缝 试剂 水浴 状态
下载PDF
Yb:GdYAl_3(BO_3)_4晶体的生长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静 王继扬 +4 位作者 赵守任 谭浩 程绣凤 宋峰 赵洪阳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9-531,共3页
采用助熔剂法生长了Y b:G dYA l3(BO3)4晶体。测量了晶体的室温吸收谱和荧光谱。该晶体在960 nm和974 nm处存在两个吸收带,适合InG aA s泵浦;在1 002 nm和1 044 nm处各存在一荧光谱峰。研究了晶体的热学性质,平行于c轴方向的热膨胀系数... 采用助熔剂法生长了Y b:G dYA l3(BO3)4晶体。测量了晶体的室温吸收谱和荧光谱。该晶体在960 nm和974 nm处存在两个吸收带,适合InG aA s泵浦;在1 002 nm和1 044 nm处各存在一荧光谱峰。研究了晶体的热学性质,平行于c轴方向的热膨胀系数约为a轴方向的5.4倍。采用化学腐蚀光学显微法研究晶体缺陷证明Y b:G dYA l3(BO3)4中存在孪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熔剂法 Yb:GdYAl3(BO3)4 光谱性质 热膨胀 化学腐蚀
下载PDF
PET薄膜中32S离子径迹的热退火效应
5
作者 吴振东 梁海英 +3 位作者 鞠薇 焦学胜 陈东风 傅元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02-2308,共7页
采用径迹蚀刻的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中重离子径迹的热退火效应。使用113.7MeV的32S离子在PET薄膜中产生垂直于表面且贯穿薄膜的离子径迹。对薄膜进行局部热处理,加热温度为70~240℃,时间为1~300s。薄膜经... 采用径迹蚀刻的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中重离子径迹的热退火效应。使用113.7MeV的32S离子在PET薄膜中产生垂直于表面且贯穿薄膜的离子径迹。对薄膜进行局部热处理,加热温度为70~240℃,时间为1~300s。薄膜经过化学蚀刻成核孔膜后使用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热处理时间下,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PET薄膜中离子径迹的热退火效应愈加明显;在热处理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退火效应亦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 径迹退火 核孔膜 热处理 化学蚀刻
下载PDF
Pt纳米颗粒辅助化学刻蚀重掺杂p型单晶硅研究
6
作者 朱宝 李连杰 +1 位作者 丁士进 张卫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3-697,共5页
首先在SiO2/Si衬底上磁控溅射了一层超薄Pt薄膜,并通过快速热退火形成了分离的Pt纳米颗粒阵列。接着研究了在氢氟酸和双氧水的混合溶液中Pt纳米颗粒辅助化学刻蚀重掺杂p型单晶硅片的特性。结果表明,当氢氟酸的浓度为1.06 mol/L时,样品... 首先在SiO2/Si衬底上磁控溅射了一层超薄Pt薄膜,并通过快速热退火形成了分离的Pt纳米颗粒阵列。接着研究了在氢氟酸和双氧水的混合溶液中Pt纳米颗粒辅助化学刻蚀重掺杂p型单晶硅片的特性。结果表明,当氢氟酸的浓度为1.06 mol/L时,样品表面分布着许多Pt岛链,在硅衬底表面没有观察到任何孔洞;当氢氟酸的浓度上升到5.3 mol/L时,样品表面起伏不平,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小丘,岛链状Pt减少;当氢氟酸的浓度增加到26.5 mol/L时,样品表面出现大量的孔洞,Pt岛链进一步减少。通过对样品的剖面结构进行观察,发现硅衬底中形成了致密的介孔,同时还观察到底部含有Pt岛状物的不规则沟槽,并且介孔的生长速率快于沟槽。最后,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掺杂p型单晶硅 Pt纳米颗粒 快速热退火 辅助化学刻蚀 氢氟酸浓度
下载PDF
利用线性液膜的红外热像测定YBCO的湿法化学刻蚀启动时长
7
作者 刘霖 叶玉堂 +3 位作者 吴云峰 刘娟秀 方亮 陆佳佳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39-1043,共5页
提出了一种测定YBCO(YBa2Cu3O7-x)高温超导薄膜湿法腐蚀启动时长的红外热像新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利用YBCO腐蚀时必然有化学热吸收或释放,从而引起YBCO表面液膜温度变化这一特点,通过红外热像实时监测系统,采集液膜温度变化过程的红... 提出了一种测定YBCO(YBa2Cu3O7-x)高温超导薄膜湿法腐蚀启动时长的红外热像新方法。该方法的实质是利用YBCO腐蚀时必然有化学热吸收或释放,从而引起YBCO表面液膜温度变化这一特点,通过红外热像实时监测系统,采集液膜温度变化过程的红外热像,从而判断反应启动时长。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表明,YBCO表面2 mm宽线性液膜是较为理想的监测对象,因其同时具备温度变化信息和空间分布信息,可以将线性液膜中心作为理想的观测特征点;由滑动腐蚀液滴形成残留线性液膜具有温度变化灵敏度高的特点,YBCO(衬底为LaAlO3)竖直放置,可以表面避免液膜重力对启动时长的影响,获得更为准确的监测数据。由线性液膜的横向剖面灰度变化得到在本实验条件下YBCO薄膜与体积比H3PO4∶H2O=1∶300腐蚀液的反应启动时长介于0.3-0.4 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光学 红外热像 化学腐蚀 启动时长 钇钡铜氧
原文传递
利用微加工工艺提高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 被引量:4
8
作者 白春江 崔万照 +1 位作者 叶鸣 贺永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5,共5页
针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的影响,通过降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方法,提高收集极的效率。并以无氧铜为例,使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对无氧铜样片进行表面处理,得到规则微孔阵列结构。使用二次电子发射测试平台对有无表面处理... 针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的影响,通过降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方法,提高收集极的效率。并以无氧铜为例,使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对无氧铜样片进行表面处理,得到规则微孔阵列结构。使用二次电子发射测试平台对有无表面处理的无氧铜样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经化学刻蚀处理后的样片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由1.33减小到0.96,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效果明显。将测得的两个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曲线用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模拟设计中。选用已有的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并计算收集极效率。结果表明,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的效率分别由原来的80.1%、57.5%、42.1%提高到82.55%、62.6%、59.2%。该结果对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行波管 收集极 二次电子发射 无氧铜 化学刻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