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之“生”乃心之“生”——对刘咸炘“性善论”的补充
1
作者
黄上芳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194,共13页
刘咸炘以“生”为善之准作为根本前提,从而提出“自当一体”之论。此论固然能够回应“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等学说对孟子“性善论”的挑战。但是其以“生”为善之准,容易使人误...
刘咸炘以“生”为善之准作为根本前提,从而提出“自当一体”之论。此论固然能够回应“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等学说对孟子“性善论”的挑战。但是其以“生”为善之准,容易使人误解此“生”指“肉体”之“生”。如此,则一方面无法解释“弱肉强食”为何在动物为自然、为善,在人则为自然之变、为恶,以及无法回应康德、李泽厚所谓的“人性善”只是一种“有情”设定而并非真的“人性善”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选择问题。故应在刘咸炘的思想脉络上进一步补充明确其所谓“生”为善之准之“生”当指万物之性之自然、本然、当然之“生”,而非“肉体”之“生”。而人之“生”乃心之“生”,异于草木之“生”、异于犬马之“生”。心之“生”即“仁”,“仁”乃朱熹、王阳明、亚里士多德所谓“心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异于禽兽草木之德性,异于耳目之德性,异于鞋匠、木匠、琴手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应接于物而生“情”,乃“人性善”的具体表现。此心之德性“人皆有之”,乃“天之所与我者”、“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故人之性善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心之生
仁
性善论
道法自然
自然—当然
心之德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明理学的性说
2
作者
申绪璐(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3,共13页
北宋王安石承继唐代韩愈彰显孟子、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与程颢、程颐开创的道学派学者具有共同的性论基础。与王安石、程颢强调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只是已发阶段的概念不同,南宋朱熹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与程颐的性即理,建立性情二层构架。同时...
北宋王安石承继唐代韩愈彰显孟子、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与程颢、程颐开创的道学派学者具有共同的性论基础。与王安石、程颢强调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只是已发阶段的概念不同,南宋朱熹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与程颐的性即理,建立性情二层构架。同时,《大学》“身有所忿懥”的身、心理解反映了道学家不同的思想特色。有关性本善与无善无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反映了理学家不同的思想重点。尤其是尊德性与道问学对立的思想史叙事不断地再生产,直至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可为代表,这样的叙事非常稳妥,但也因此需要保持警惕。一方面这样的叙事容易忽略不同学者思想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即使强调“朱陆和会”的学者也不可避免地局限在朱陆对立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无善无恶
朱熹
王阳明
陆九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性善论”对青少年德育的现代借鉴
被引量:
1
3
作者
唐海燕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8-19,22,共3页
孟子性善论是以仁、义、礼、智为核心思想的人性论,在道德文明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解读孟子性善论,从中揭示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引导当代青少年从性善论中吸取合理成分,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
孟子性善论是以仁、义、礼、智为核心思想的人性论,在道德文明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解读孟子性善论,从中揭示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引导当代青少年从性善论中吸取合理成分,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塑造高尚人格,重视民族大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青少年
道德建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之“生”乃心之“生”——对刘咸炘“性善论”的补充
1
作者
黄上芳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出处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194,共13页
文摘
刘咸炘以“生”为善之准作为根本前提,从而提出“自当一体”之论。此论固然能够回应“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等学说对孟子“性善论”的挑战。但是其以“生”为善之准,容易使人误解此“生”指“肉体”之“生”。如此,则一方面无法解释“弱肉强食”为何在动物为自然、为善,在人则为自然之变、为恶,以及无法回应康德、李泽厚所谓的“人性善”只是一种“有情”设定而并非真的“人性善”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选择问题。故应在刘咸炘的思想脉络上进一步补充明确其所谓“生”为善之准之“生”当指万物之性之自然、本然、当然之“生”,而非“肉体”之“生”。而人之“生”乃心之“生”,异于草木之“生”、异于犬马之“生”。心之“生”即“仁”,“仁”乃朱熹、王阳明、亚里士多德所谓“心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异于禽兽草木之德性,异于耳目之德性,异于鞋匠、木匠、琴手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应接于物而生“情”,乃“人性善”的具体表现。此心之德性“人皆有之”,乃“天之所与我者”、“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故人之性善毋庸置疑。
关键词
刘咸炘
心之生
仁
性善论
道法自然
自然—当然
心之德性
Keywords
Liu
Xianxin
Creation
by
the
mind
benevolence
theory
of
inherent
goodness
of
nature
Tao
modeling
itself
after
nature
nature
-naturalness
virtue
of
mind
分类号
G40-09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明理学的性说
2
作者
申绪璐(译)
机构
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
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3,共13页
文摘
北宋王安石承继唐代韩愈彰显孟子、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与程颢、程颐开创的道学派学者具有共同的性论基础。与王安石、程颢强调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只是已发阶段的概念不同,南宋朱熹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与程颐的性即理,建立性情二层构架。同时,《大学》“身有所忿懥”的身、心理解反映了道学家不同的思想特色。有关性本善与无善无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反映了理学家不同的思想重点。尤其是尊德性与道问学对立的思想史叙事不断地再生产,直至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可为代表,这样的叙事非常稳妥,但也因此需要保持警惕。一方面这样的叙事容易忽略不同学者思想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即使强调“朱陆和会”的学者也不可避免地局限在朱陆对立的理论前提。
关键词
性善论
无善无恶
朱熹
王阳明
陆九渊
Keywords
theory
of
the
inherent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neither
good
nor
evil
Zhu
Xi
Wang
Yangming
Lu
Jiuyuan
分类号
B244.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48.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性善论”对青少年德育的现代借鉴
被引量:
1
3
作者
唐海燕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8-19,22,共3页
文摘
孟子性善论是以仁、义、礼、智为核心思想的人性论,在道德文明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解读孟子性善论,从中揭示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引导当代青少年从性善论中吸取合理成分,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塑造高尚人格,重视民族大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青少年
道德建设
Keywords
Mencius
theory
of
the
'
inherent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teenagers
ethical
improvement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之“生”乃心之“生”——对刘咸炘“性善论”的补充
黄上芳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宋明理学的性说
申绪璐(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孟子“性善论”对青少年德育的现代借鉴
唐海燕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