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孟子性善论思想及其德育价值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凤贤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26-128,共3页
战国时期,孟子在三种人性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他从人类性善的本源、后天的扩充及其途径方面阐述了性善论思想。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
战国时期,孟子在三种人性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他从人类性善的本源、后天的扩充及其途径方面阐述了性善论思想。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新时期道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思想
德育价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义袭”说辨正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徽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9,158,共12页
在论述如何涵养"浩然之气"时,孟子以"集义"与"义袭"相对。他认为:作为涵养工夫,"养气"与"集义"须臾不可相离。唯有如此,"浩然之气"方得充实与浩大,以致"塞于天地之间...
在论述如何涵养"浩然之气"时,孟子以"集义"与"义袭"相对。他认为:作为涵养工夫,"养气"与"集义"须臾不可相离。唯有如此,"浩然之气"方得充实与浩大,以致"塞于天地之间"。"集义"即"配义与道",体现的是行为的"居仁由义"性。与此相对,"义袭"之为则属于"行仁义",是不具有道德自足性的,故不能生发、滋养"浩然之气"。所谓"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其义为:"浩然之气"乃是"集义"所生,非为假"义"之名可自外而一举袭得之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集义
义袭
原文传递
孟子性善论的缘起、论证及其意义
被引量:
1
3
作者
申鹏宇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包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并对性善做了种种深入的论证。他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人禽之辨
仁义之辨
中国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4
作者
蔡坤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8,共2页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荀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荀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荀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
被引量:
14
5
作者
丁四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8,共15页
"性"概念是在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的双重思想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联系着"天命"和"生命体"的双方。其一,"性"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追问生命体之所以如此及在其自身之本原的问题。它是一在己的、内...
"性"概念是在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的双重思想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联系着"天命"和"生命体"的双方。其一,"性"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追问生命体之所以如此及在其自身之本原的问题。它是一在己的、内在的且潜在的本原和质体。其二,"性"来源于"天命",是"天命"的下落和转化,而人物禀受于己身之中。"天命"与"性"虽有位格的不同,但其实体并无二致。其三,在"天生百物,人为贵"的命题中,古人很早即认识到,人物在其天赋之"性"中已禀受了区别彼此的类本质。孟子进一步辨明此义,认为人性不同于禽兽之性,故曰人性善。其四,"性"概念正式形成于春秋末期,而将"性"同时理解为"天命"的下降、转化和赋予,这很可能是孔子的思想贡献。其五,性命论、心性论、性情论、人性善恶论和人性修养论是"性"概念的相关论域,它们产生很早。其六,郭店简《性自命出》建立了一个由天、命、性、情、心、道、教和仁、义、礼、乐等概念组成的思想系统,其意义十分重大。其七,不同的"人性"概念会影响诸子对于人性善恶的判断及其修养方法的提出。人性善恶的辩论几乎贯穿于春秋末期以来中国古代思想史。其八,子思子的"尽性"说和孟子的"尽心"说是先秦人性修养论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
生
天命
孔子
性命论
心性论
人性善恶论
人性修养论
原文传递
性善论的诞生
6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6期99-112,共14页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相当于其结论部分。《性自命出》《五行》及“中庸新本”中虽然也有可以称之为性善论的思考模式,但主要建立在“性即气”的思...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相当于其结论部分。《性自命出》《五行》及“中庸新本”中虽然也有可以称之为性善论的思考模式,但主要建立在“性即气”的思考上。孟子打破了这种“性即气”的思考,而往“心”所选择的齐一性之中寻求“性”的齐一性,从而构建了他的性善论。以子思思想的展开为轴心,阐明基于“性即气”思考的性善论的成立过程;另外,也进一步探讨孟子是如何改写子思思想,从而发展出他自己的性善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子思
孟子
《性自命出》
《五行》
《中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性善论思想及其德育价值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凤贤
机构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训练部
出处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26-128,共3页
文摘
战国时期,孟子在三种人性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他从人类性善的本源、后天的扩充及其途径方面阐述了性善论思想。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新时期道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思想
德育价值
Keywords
Mencius
theory
of
human
good
natur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义袭”说辨正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徽
机构
同济大学哲学系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9,158,共12页
文摘
在论述如何涵养"浩然之气"时,孟子以"集义"与"义袭"相对。他认为:作为涵养工夫,"养气"与"集义"须臾不可相离。唯有如此,"浩然之气"方得充实与浩大,以致"塞于天地之间"。"集义"即"配义与道",体现的是行为的"居仁由义"性。与此相对,"义袭"之为则属于"行仁义",是不具有道德自足性的,故不能生发、滋养"浩然之气"。所谓"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其义为:"浩然之气"乃是"集义"所生,非为假"义"之名可自外而一举袭得之也。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集义
义袭
Keywords
Mencius
theory
of
human
good
nature
Ji
Yi
Yi
Xi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孟子性善论的缘起、论证及其意义
被引量:
1
3
作者
申鹏宇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文摘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包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并对性善做了种种深入的论证。他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人禽之辨
仁义之辨
中国文化
Keywords
Mencius
theory
of
human
good
nature
culture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4
作者
蔡坤
机构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8,共2页
文摘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荀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荀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关键词
人性论
“性善”论
“性恶”论
Keywords
human
nature
theory
theory
of
"
human
nature
good
"
theory
of
"
human
nature
evil"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
被引量:
14
5
作者
丁四新
机构
清华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8,共1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四古本《老子》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5ZDB00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性"概念是在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的双重思想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联系着"天命"和"生命体"的双方。其一,"性"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追问生命体之所以如此及在其自身之本原的问题。它是一在己的、内在的且潜在的本原和质体。其二,"性"来源于"天命",是"天命"的下落和转化,而人物禀受于己身之中。"天命"与"性"虽有位格的不同,但其实体并无二致。其三,在"天生百物,人为贵"的命题中,古人很早即认识到,人物在其天赋之"性"中已禀受了区别彼此的类本质。孟子进一步辨明此义,认为人性不同于禽兽之性,故曰人性善。其四,"性"概念正式形成于春秋末期,而将"性"同时理解为"天命"的下降、转化和赋予,这很可能是孔子的思想贡献。其五,性命论、心性论、性情论、人性善恶论和人性修养论是"性"概念的相关论域,它们产生很早。其六,郭店简《性自命出》建立了一个由天、命、性、情、心、道、教和仁、义、礼、乐等概念组成的思想系统,其意义十分重大。其七,不同的"人性"概念会影响诸子对于人性善恶的判断及其修养方法的提出。人性善恶的辩论几乎贯穿于春秋末期以来中国古代思想史。其八,子思子的"尽性"说和孟子的"尽心"说是先秦人性修养论的精华。
关键词
性
生
天命
孔子
性命论
心性论
人性善恶论
人性修养论
Keywords
life
destiny
Confucius
theory
on
nature
and
destiny
theory
of
mind
theory
on
whether
human
nature
is
good
or
evil
theory
on
cultivating
of
human
nature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性善论的诞生
6
作者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机构
日本广岛大学
台湾大学哲学系
出处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6期99-112,共14页
文摘
20世纪末以来的新出土文献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解。基于此新知见,对孟子性善论的形成过程有一系列论考,本文即相当于其结论部分。《性自命出》《五行》及“中庸新本”中虽然也有可以称之为性善论的思考模式,但主要建立在“性即气”的思考上。孟子打破了这种“性即气”的思考,而往“心”所选择的齐一性之中寻求“性”的齐一性,从而构建了他的性善论。以子思思想的展开为轴心,阐明基于“性即气”思考的性善论的成立过程;另外,也进一步探讨孟子是如何改写子思思想,从而发展出他自己的性善论的。
关键词
性善论
子思
孟子
《性自命出》
《五行》
《中庸》
Keyword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
Zi
Si
Mencius
The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Come
Down
from
the
Mandate
The
Five
Virtue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分类号
B82-061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孟子性善论思想及其德育价值
张凤贤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孟子“义袭”说辨正
陈徽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原文传递
3
孟子性善论的缘起、论证及其意义
申鹏宇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蔡坤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
丁四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4
原文传递
6
性善论的诞生
末永高康
佐藤将之(监译)
《科学.经济.社会》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