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39
1
作者 姚泾利 赵永刚 +1 位作者 雷卞军 郝海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7,16,共5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sq7、Osq8和Osq9层序,以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实践,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的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下奥陶统地层主要由巨厚...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sq7、Osq8和Osq9层序,以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实践,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的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下奥陶统地层主要由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可划分为19个三级层序,其中的马家沟组包含了8个三级层序,而且大多数属于Ⅱ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海侵、高位体系域构成。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域以中央古隆起出露海面成为规模较大的古陆为特色;海侵域以发育碳酸盐台地相以及出现碳酸盐陆棚、斜坡、海槽相为特征;高位域以云坪扩大、碳酸盐台地增生以及台内浅滩出现为典型特征。在盆地西部中央古隆起、贺兰拗拉槽等组成的古构造格局以及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下,该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总体上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为海槽、斜坡、陆棚、台地/古陆、陆架内盆地边缘等错落有序的相带展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体系域 岩相古地理 马家沟组 下奥陶统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中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36
2
作者 杨圣彬 耿新霞 +2 位作者 郭庆银 侯贵廷 刘忠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7-315,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处于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对北段构造特征和属性、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观点不尽相同。本文在系统研究西缘北段构造带几何学的基础上,通过沉降史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处于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对北段构造特征和属性、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观点不尽相同。本文在系统研究西缘北段构造带几何学的基础上,通过沉降史分析与岩石类型分析等方法,对其运动学进行解释。研究认为西缘构造带的冲断活动以及盆地的沉降与青藏高原地体增生事件以及伊泽奈琦板块的俯冲关系非常密切。盆地西缘南北向逆冲推覆带在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期内构造基本定型,相应的西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并发育多套同构造的粗碎屑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中生代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 被引量:34
3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2 位作者 王建强 王锋 银燕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84-391,共8页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问题,前人的观点大多认为该时期为(类)前陆盆地,笔者对此提出置疑,主要有3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对西缘汝箕沟、石沟驿和崆峒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3套粗碎屑沉积进行了重新认识。汝箕沟延长组确...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问题,前人的观点大多认为该时期为(类)前陆盆地,笔者对此提出置疑,主要有3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对西缘汝箕沟、石沟驿和崆峒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3套粗碎屑沉积进行了重新认识。汝箕沟延长组确实为边缘相沉积,但其附近层位板内玄武岩的出现,表明该区晚三叠世为拉张环境下的沉积。最新研究表明,石沟驿地区延长组沉积厚度并不大,不超过1500m。崆峒山砾岩沉积可能受西南部的秦祁造山带影响所致,不能作为盆地西部沉积的代表。其次,通过编制晚三叠世延长组地层等厚图及一系列东西向地层剖面对比,发现该时期以往认为的盆地西部从南至北的巨厚沉降带并不存在。最后,通过地震剖面、平衡剖面和裂变径迹测试数据分析,指出西部现今存在的横山堡后冲构造带和马家滩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并未形成于晚三叠世,其最早形成于晚侏罗世。故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并非为前陆盆地,而是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的组成部分。该认识对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构造属性 晚三叠世 地层展布 地震剖面 裂变径迹 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地层水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李继宏 李荣西 +1 位作者 韩天佑 马海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7,共5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演化特征,对马家滩地区现今地层水及流体包裹体所指示的古地层水化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地层水与油气藏圈闭演化的特征关系。研究表明,现今地层水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及与其东...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演化特征,对马家滩地区现今地层水及流体包裹体所指示的古地层水化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地层水与油气藏圈闭演化的特征关系。研究表明,现今地层水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及与其东邻的天环坳陷地区呈东西分带的特征;流体包裹体指示的古地层水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和其东邻的天环坳陷的古地层水性质具有相似性,对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在古地质历史时期,其油气聚集成藏处于封闭的地质环境中,在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导致早期油气藏破坏,地表水渗入与油气发生了强烈的淋滤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 马家滩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地质特征与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道锋 刘新社 +2 位作者 高星 崔子岳 闫小雄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2-101,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余探1井在奥陶系克里摩里组缝洞体储层中获3.46×10~4 m^3/d天然气流,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天然气碳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属于原生油型气,对重新认识盆地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勘探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意义。通过...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余探1井在奥陶系克里摩里组缝洞体储层中获3.46×10~4 m^3/d天然气流,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天然气碳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属于原生油型气,对重新认识盆地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勘探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质意义。通过对该区奥陶系古地理演化、海相烃源岩特征、储层类型及成藏模式等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1盆地西部发育上、下古生界2套有效的烃源岩,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具备较好的生烃能力;2研究区内发育岩溶缝洞型、白云岩型、礁滩型等3种类型的储集体,储集性能较好,其中岩溶缝洞型储层和白云岩型储层分布范围广、规模较大;3盆地西部奥陶系发育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2套有效成藏组合,在西缘冲断带和天环坳陷西翼,以奥陶系内幕气藏为主,即自生自储的成藏组合,天环坳陷东翼以上生下储成藏组合为主,岩溶缝洞体气藏和白云岩气藏是下一步有利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奥陶系 海相碳酸盐岩 海相烃源岩 岩溶缝洞体储层 白云岩储层 礁滩体储层 成藏模式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勘探潜力——以忠平1井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席胜利 莫午零 +8 位作者 刘新社 张雷 李剑 黄正良 王民 张春林 朱秋影 言语 周能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35-1246,共12页
忠平1井的勘探突破揭示了中国北方海相页岩气在富集条件方面与南方海相页岩气有较大差异。通过最新钻井资料及野外露头剖面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低TOC含量"新型"海相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包括泥页岩... 忠平1井的勘探突破揭示了中国北方海相页岩气在富集条件方面与南方海相页岩气有较大差异。通过最新钻井资料及野外露头剖面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低TOC含量"新型"海相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包括泥页岩的矿物组分、孔隙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含气性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乌拉力克组泥页岩矿物组分以长英质矿物为主,其次为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伊/蒙间层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2)乌拉力克组孔隙度低(基本小于2.0%),以粒内孔、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有机质孔不发育;孔隙以中孔发育为主,孔隙发育受控于岩性。(3)泥页岩有机质类型属于Ⅰ—Ⅱ1型,其中以Ⅰ型(即腐泥型)干酪根为主;TOC含量主要介于0.1%~3.71%之间,平均为0.49%;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于0.8%~2.5%之间,大部分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不同地区有一定差异性。(4)乌拉力克组泥页岩现场解吸气含量分布在0.07~0.63 m^(3)/t之间,平均为0.3 m^(3)/t,运用USBM法对损失气量进行恢复,得到的损失气量为0.43~1.83 m^(3)/t,平均为1.09 m^(3)/t,地下总含气量介于0.76~2.46 m^(3)/t之间,平均为1.65 m^(3)/t,反映乌拉力克组泥页岩含气性较好,揭示中国北方海相泥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奥陶系 乌拉力克组 页岩气 勘探潜力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表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翔 田景春 +4 位作者 陈洪德 侯明才 侯中健 李君文 刘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39-143,共5页
在沉积学、生物和地球物理测井相标志研究基础上,运用锶钡质量分数比值和锶钡散点图法,锶钙和钍铀比值法、沉积磷酸盐法、碳氧同位素和氧化-还原电位法等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二叠统石千峰... 在沉积学、生物和地球物理测井相标志研究基础上,运用锶钡质量分数比值和锶钡散点图法,锶钙和钍铀比值法、沉积磷酸盐法、碳氧同位素和氧化-还原电位法等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时的古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石千峰组为淡水沉积,属干旱、炎热、氧化的陆相湖泊环境。其结论与石千峰组的棕红、紫红和紫灰色陆源碎屑岩沉积特别与红色沉积层为特征是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石千峰组 沉积地球化学表征 古盐度 氧化还原条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逆冲推覆带缩短量分形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圣彬 侯贵廷 +2 位作者 郭庆银 潘立银 孙晔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发育南北向展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通过求其地层的缩短量和正确估计应变的分布,可以定量地揭示岩层的变形特征,从而对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做出客观的判断。由于小尺度褶皱和断层的发育,采用传统的平衡地质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发育南北向展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通过求其地层的缩短量和正确估计应变的分布,可以定量地揭示岩层的变形特征,从而对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做出客观的判断。由于小尺度褶皱和断层的发育,采用传统的平衡地质剖面方法计算其缩短量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采用非线性的方法———分形几何学求取逆冲推覆构造的缩短量,将剖面中某一地层界线作为二维平面中的一条复杂曲线,求其分维数D,进而计算构造变形的总缩短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桌子山地区AB地质剖面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桌子山AB地质剖面的缩短量为8 km,应变为22.2%,其中由小尺度褶皱和断层引起的的缩短量为1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逆冲推覆带 分形理论 剖面缩短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与沉积响应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圣彬 郭庆银 +1 位作者 侯贵廷 孙晔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198,共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的分析可知,晚三叠世—白垩纪,由于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地体、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中—晚侏罗世拉萨地块、白垩纪冈底斯地体连续向北增生、碰撞以及燕山期伊佐奈岐板块的俯冲,盆地西缘北段的响应显示为陆...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的分析可知,晚三叠世—白垩纪,由于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地体、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中—晚侏罗世拉萨地块、白垩纪冈底斯地体连续向北增生、碰撞以及燕山期伊佐奈岐板块的俯冲,盆地西缘北段的响应显示为陆内前陆盆地的特征。受地体碰撞的影响,盆地西缘造山带发生幕式构造运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造山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沉降史 地体碰撞 陆内前陆盆地 沉积响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槽村地区直罗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对构造背景及物源的启示 被引量:10
10
作者 俞礽安 司庆红 +4 位作者 王善博 朱强 刘晓雪 王海波 唐永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4-771,共18页
石槽村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宁东地区,为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新发现的中型铀矿。本文选取矿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限定其物质来源,探讨其沉积构造背景。石槽村矿区直罗组下段源区岩石... 石槽村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宁东地区,为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新发现的中型铀矿。本文选取矿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限定其物质来源,探讨其沉积构造背景。石槽村矿区直罗组下段源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长英质沉积岩,源岩构造背景为大陆边缘弧环境。综合岩石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以及碎屑锆石U-Pb年龄,认为研究区直罗组物源主要来自华北板块西部的孔兹岩、TTG片麻岩、麻粒岩和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侵入岩以及阿拉善地块海西期岩浆岩。研究区直罗组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与相邻瓷窑堡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差别较大,结合直罗组的沉积体系特征,说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在延安组‒直罗组沉积期,发生了较大构造运动,使得物源的方向和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随时间推移物源除盆地西缘阿拉善地块的贡献之外,也来自北部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统直罗组 砂岩 碎屑锆石U-PB年龄 构造背景 物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石槽村
下载PDF
Detrital-zircon geochronology of the Jurassic coal-bearing strata in the western Ordos Basin, North China: Evidences for multi-cycle sedimentation 被引量:8
11
作者 Pei Guo Chiyang Liu +3 位作者 Jianqiang Wang Yu Deng Guangzhou Mao Wenqing W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725-1743,共19页
The western Ordos Basin(WOB), situated in a tectonic transition zone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cts as an excellent example for studying the Mesozoic intraplate sedimentation and deformation in Asia. In this study, U... The western Ordos Basin(WOB), situated in a tectonic transition zone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cts as an excellent example for studying the Mesozoic intraplate sedimentation and deformation in Asia. In this study, U-Pb ages for 1203 detrital zircons of 14 sandston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11 sections are presented to unravel the sediment source locations and paleogeographic environments of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coal-bearing Yan'an Formation in the WOB. Data show that there are five prominent age groups in the detrital zircons of the Yan'an Formation, peaking at ca. 282 Ma, 426 Ma, 924 Ma, 1847 Ma, and2468 Ma. Samples from the northern, middle,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WOB contain these five age categories in various proportions. In the northern region, the Yan'an Formation exclusively contains Early Permian detrital zircons with a single age group peaking at 282 Ma, matching well with the crystallizing ages of the widespread Early Permian granites in the Yinshan Belt to the north and the Alxa Block to the northwest. Whil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the Yan'an Formation mainly contains three groups of detrital zircons, with age peaks at 213 Ma, 426 Ma, and 924 Ma. These zircon ages resemble those of the igneous rocks in the Qilian-Qinling Orogenic Belt to the south-southwest. Samples in the middle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a mixture age spectrum with peaks at 282 Ma, 426 Ma, 924 Ma, 1847 Ma and 2468 Ma, are previously thought to have mixed derivations from surrounding ranges. However, by referring to the detrital-zircon age compositions of the pre-Jurassic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and combining with paleontological and petrographic analysis, we firstly propose that the sediments of the Yan'an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region were partly recycled from the Triassic and Paleozoic sedimentary strata in the WOB.The occurrence of recycled sedimentation suggests that the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intraplate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was very intense in the WOB, especially for regions in front of the Qilian Orogenic B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ordos basin Yan’an Formation U-PB GEOCHRONOLOGY Recycled zircon INTRAPLATE deformation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章贵松 张军 《低渗透油气田》 2006年第3期34-39,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处于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秦祁褶皱带之间,经历了多阶段沉积演化,构造变形复杂,岩相古地理重建困难。本文通过大量地表露头和钻井剖面观察,采用盆地构造和盆地沉积充填相结合分析的方法,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处于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秦祁褶皱带之间,经历了多阶段沉积演化,构造变形复杂,岩相古地理重建困难。本文通过大量地表露头和钻井剖面观察,采用盆地构造和盆地沉积充填相结合分析的方法,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划分出2大沉积体系7个沉积-构造单元,认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总格局为“海陆并存、台地斜坡海槽(盆地)相邻过渡,台地中有坪和滩,斜坡海槽(盆地)中有扇”。指出桌子山期以台地相沉积为主,克里摩里-平凉期以斜坡-海槽(盆地)沉积为主,背锅山期海退隆升。经历了拗陷→裂陷→闭合回返一个完整的海水进退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沉积体系 岩相古地理 奥陶纪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下载PDF
宁夏香山群徐家圈组顶部薄层石灰岩锶同位素与局限海盆地分析
13
作者 李向东 魏泽昳 +1 位作者 何幼斌 钟军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9-1243,共15页
宁夏香山群主体为一套深水浊流沉积的灰绿色细砂岩夹泥岩,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河西走廊地区下古生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时代归属对于北祁连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宁夏区域地质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海相深水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 宁夏香山群主体为一套深水浊流沉积的灰绿色细砂岩夹泥岩,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河西走廊地区下古生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时代归属对于北祁连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宁夏区域地质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海相深水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香山群徐家圈组顶部薄层石灰岩锶同位素的特征,结果表明:①薄层石灰岩受成岩蚀变程度较小,^(87)Sr/^(86)Sr值基本可代表沉积时海水的特征;②^(87)Sr/^(86)Sr值在0.71057~0.71356之间,平均值为0.71189,远大于寒武纪和奥陶纪海水^(87)Sr/^(86)Sr值;③^(87)Sr/^(86)Sr值和盐度呈较好的负线性相关,和温度及Mn/Sr比值呈较好的正线性相关;④^(87)Sr/^(86)Sr值和Si含量略具负线性相关趋势,和Al含量及Mg含量具有较弱的负线性相关性。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和香山群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徐家圈组顶部薄层石灰岩可能沉积于受古陆或水下隆起阻隔的局限海盆深水环境,沉积时海水主要受和硅铝质岩石进行充分锶同位素交换的海底热液及流经喀斯特风化壳的地表径流影响,与同期大洋海水相比具有高的^(87)Sr/^(86)Sr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石灰岩 锶同位素 局限海盆地 香山群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矿区煤层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6
14
作者 秦荣芳 曹代勇 +2 位作者 王安民 李恒 白纯钢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58,共5页
为了厘清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矿区的煤层气成藏条件,对区内主力煤层的厚度、埋深、煤岩煤质、含气性、顶底板封盖性以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区煤层厚度较大、埋深适中、生烃物质基础丰富、含气量高、封盖条件较好,具有... 为了厘清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矿区的煤层气成藏条件,对区内主力煤层的厚度、埋深、煤岩煤质、含气性、顶底板封盖性以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区煤层厚度较大、埋深适中、生烃物质基础丰富、含气量高、封盖条件较好,具有较有利的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矿区构造形态、顶底板封盖性及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断层与盖层封堵型、叠瓦扇式逆冲断层与水力封堵型、多煤层自封闭型3种煤层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桌子山矿区 煤层气 成藏模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模式
15
作者 李佐有 谢非 +2 位作者 胡天宝 陈琳 车新凯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为助推天然气高效勘探,本文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奥陶系成藏地质条件开展研究。在揭示了地层构造、沉积演化等基础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梳理了成藏地质条件,并根据生、储、盖配置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成藏模... 为助推天然气高效勘探,本文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奥陶系成藏地质条件开展研究。在揭示了地层构造、沉积演化等基础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梳理了成藏地质条件,并根据生、储、盖配置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成藏模式。奥陶系烃源岩以泥质岩型为主,白云岩、石灰岩、页岩均可作为储集层。天然气成藏模式主要可划分为:深海平原页岩源内自生自储式、大陆斜坡浊积灰岩源内自生自储式、碳酸盐台地灰岩近源上生下储式、碳酸盐台地白云岩远源上生下储式。根据完钻井资料,研究区内成藏模式以深海平原页岩源内自生自储式为主,是下步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奥陶系 天然气藏 成藏模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烃源岩沉积模式及生烃潜力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东旭 吴兴宁 +4 位作者 李程善 于洲 李维岭 蔡君 李国军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30,共8页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日益向深层发展,下古生界的烃源岩发育规模和生烃潜力成为制约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因素。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全岩矿物、有机碳、稀土元素、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热解等地球化学分析,对盆...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日益向深层发展,下古生界的烃源岩发育规模和生烃潜力成为制约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因素。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全岩矿物、有机碳、稀土元素、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热解等地球化学分析,对盆地西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烃源岩的沉积模式和生烃潜力进行了详细研究。沉积相研究表明:盆地西部乌拉力克组主要发育浅水灰质陆棚相、深水陆棚相和海槽相3个相带,其中的深水陆棚相由于水体安静且处于氧化界面以下,是烃源岩发育和保存的良好相带,而海槽相由于受到重力流、浊流等的影响,水体动荡,不利于烃源岩的保存。烃源岩分析表明:深水陆棚相大部分地区的烃源岩TOC超过0.4%,干酪根以Ⅰ型为主,含少量Ⅱ1型,烃源岩普遍达到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是有效的产气源岩。以0.4%为有效烃源岩的TOC下限,计算得到乌拉力克组的总生烃量达到8.226×10^(8)t,可以为盆地西部奥陶系储层提供充足的天然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陆棚 烃源岩 生烃潜力 乌拉力克组 奥陶纪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克里摩里组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慧敏 赵振宇 +5 位作者 宋微 张涛 赵当妮 蒋婷婷 张丽 陈朝兵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4-442,共9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以奥陶系克里摩里组天然气聚集程度最高,但其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复杂,导致勘探效果不理想。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钻录井等资料,系统研究了克里摩里组有效储层发育...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以奥陶系克里摩里组天然气聚集程度最高,但其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复杂,导致勘探效果不理想。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钻录井等资料,系统研究了克里摩里组有效储层发育类型及控制因素,建立了有效储层发育模式。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克里摩里组有效储层类型主要有白云岩晶间(溶)孔、灰岩岩溶缝洞和构造微裂缝,局部发育台缘滩颗粒孔型储层;有效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古岩溶风化作用及构造运动,其中潮坪相及台缘滩相为克里摩里组提供了原始储层的物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岩早期的白云岩晶间(溶)孔和台缘滩颗粒孔型储层;埋藏成岩作用阶段,重结晶作用对原始白云岩储层改造明显,晶体骨架更加稳固,新的晶间(溶)孔形成或经历二次重结晶改造,同时台缘滩颗粒孔的原始结构部分被破坏、充填或改善,形成现今的台缘滩残余颗粒孔;古岩溶风化作用控制克里摩里组中上部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发育,高产井主要发育在岩溶斜坡沟槽地带的上槽方向及岩溶高地;多期构造运动不断改造、控制微裂缝系统的发育,形成断裂带周边分布的多孔介质储集体。因此,寻找克里摩里组潮坪相和台缘滩相有利相带、岩溶古地貌上倾部位或断裂带高部位,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储层类型 古岩溶 风化作用 成岩作用 克里摩里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慧敏 赵振宇 +5 位作者 高建荣 宋微 赖雅庭 赵当妮 蒋婷婷 陈朝兵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2期161-166,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表现出较强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天然气的有效开发。以多方面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建立了成藏模式,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表现出较强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严重制约了天然气的有效开发。以多方面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建立了成藏模式,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开发提供一定支撑。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构造运动、有效烃源岩、有效储层发育程度三个主要因素控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天然气藏发育“自生自储式”及“上生下储式”两种成藏组合。其中乌拉力克组发育“自生自储式”的成藏模式,克里摩里组发育“上生下储式”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古生界泥岩饱和烃Pr/Ph值特征及其地质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林 李剑锋 +1 位作者 姬鹏程 任军峰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6-1120,共5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古生界泥岩有机母质类型、有机母质热演化程度、有机质沉积环境等方面与泥岩饱和烃Pr/Ph值之间关系的分析,首次认识到西缘上古生界泥岩饱和烃姥鲛烷与植烷的比值(Pr/Ph值)小于1.0,并且主要受沉积环境水体咸度...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古生界泥岩有机母质类型、有机母质热演化程度、有机质沉积环境等方面与泥岩饱和烃Pr/Ph值之间关系的分析,首次认识到西缘上古生界泥岩饱和烃姥鲛烷与植烷的比值(Pr/Ph值)小于1.0,并且主要受沉积环境水体咸度的影响,与有机母质类型、有机母质热演化程度的关系不明显。应用泥岩、煤岩饱和烃Pr/Ph值特征对盆地西缘上古生界凝析油的来源进行判识,指出上古生界凝析油主要来源于煤系地层,进而认为煤系地层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上古生界 泥岩 PR Ph值特征
原文传递
Petrograph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Upper Triassic Sandstones from the Western Ordos Basin, NW China: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2
20
作者 ZHAO Xiaochen LIU Chiyang +2 位作者 XIAO Bo ZHAO Yan CHEN Yingt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835-1849,共15页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Triassic sandstones in the western Ordos Basin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weathering characteristics,provenance,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Petrographi...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Triassic sandstones in the western Ordos Basin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weathering characteristics,provenance,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Petrographic features show that the sandstone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medium compositional maturity and textural maturity.The CIA and CIW values reveal weak and moderate weathering history in the source area.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ogether with palaeocurrent data show that the northwestern sediment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Alxa Block with a typical recycled nature,while the provenance of the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sediments were mainly from the Qinling-Qilian Orogenic Belt.The tectonic setting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signify that the parent rocks of sandstones in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Ordos Basin were mainly developed from continental island arc,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Qilian Orogenic Belt.However,the sandstones in the northwestern Ordos Basin show complex features,which may be resulted from a typical recycling process.Overall evidence from petrography,geochemistry and sedimentology,together with previous researches suggest the Kongtongshan and Helanshan areas were the southwestern and northwestern boundary of the Ordos Basin,respectively,and there was no clear boundary between the Hexi Corridor Belt and Ordos Basin,where a large,uniform sediment dispersal system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ordos basin upper Triassic GEOCHEMISTRY PETROGRAPHY provenance analysis proto-bounda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