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被引量:513
1
作者 宋伟 陈百明 刘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3-298,共6页
依托收集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案例资料,建立了我国138个典型区域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并利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测算了我国耕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研究表明:(1)我国耕地的土壤... 依托收集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案例资料,建立了我国138个典型区域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库,并利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测算了我国耕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研究表明:(1)我国耕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概率为16.67%左右,据此推断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占耕地总量的1/6左右;(2)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别中,尚清洁、清洁、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比重分别为68.12%,15.22%,14.49%,1.45%,0.72%;(3)8种土壤重金属元素中,Cd污染概率为25.20%,远超过其他几种土壤重金属元素;此外,也有一些区域发生Ni,Hg,As和Pb土壤污染,但是Zn、Cr和Cu元素发生污染的概率较小;(4)辽宁、河北、江苏、广东、山西、湖南、河南、贵州、陕西、云南、重庆、新疆、四川和广西14个省、市和自治区可能是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的多发区域,特别是辽宁和山西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可能尤其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耕地 污染概率
下载PDF
1980—2000年中国耕作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5
2
作者 于严严 郭正堂 吴海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3-130,共8页
通过分析我国1980年来耕作土壤有机质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9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两个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实测点位(或区域)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此期间... 通过分析我国1980年来耕作土壤有机质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9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两个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实测点位(或区域)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此期间略有增加。其中,华北黄淮海潮土和褐土区、下辽河平原棕壤农业区和长江以南的水稻土区增幅分别达19%(0.24kg/m^2)、14%(0.29kg/m^2)和16%(0.29kg/m^2);相反,云南砖红壤区、东北和内蒙的黑土和黑钙土区有机碳损失,下降幅度分别达27%(1.01kg/m^2)和3%(0.11kg/m^2)。黄土高原的黑垆土和黄绵土区,山西北部的褐土区、新疆西北部的灌耕土区没有明显变化。两时段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气候带总体一致,但20年间有机碳含量变化与80年代初的初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碳含量在低值区增加与近年来农田轮作、施肥和灌溉面积增加等农作措施的改善有关,而高值区的下降则与耕作时间短、强度大和初始含量高有关。根据现有耕作土壤与未耕作状态的碳损失状况估算,如果能在未来30~50年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使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恢复50%,则华北、西北、华中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可能具有约51%、26%、7%、17%和30%的增长空间,指示我国耕作土壤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库 空间变化 耕作土壤 中国
下载PDF
广东省土壤可蚀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朱立安 李定强 +1 位作者 魏秀国 张会化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7年第4期4-7,16,共5页
土壤可蚀性是土壤侵蚀预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参数,本文采用EPIC(Erosion Productivity Irnpact Calculator)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为指标,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探讨广东省土壤可蚀性K值及分布特征,并绘制了广东省土壤可蚀... 土壤可蚀性是土壤侵蚀预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参数,本文采用EPIC(Erosion Productivity Irnpact Calculator)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为指标,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探讨广东省土壤可蚀性K值及分布特征,并绘制了广东省土壤可蚀性K值图。结果表明:广东土壤可蚀性K值为0.116—0.415,加权平均K值为0.25,主要分布在较低一中高可侵蚀性范围;以铁铝土为例,成土母质对土壤侵蚀影响是多因素的,由于母质的特性差异,母质所发育土壤可蚀性K值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侵蚀危害性,从总体上看,土壤经过多年耕种,抗侵蚀能力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可蚀性 抗侵蚀 K值图 成土母质 耕地
下载PDF
土壤流失方程在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子生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A05期36-44,共9页
应用已建立的土壤流失方程进行了滇东北山区基于可持续利用的耕地适宜性评价,以土壤抗蚀年限为主要指标,将山区耕地适宜性和可持续性程度分为高度适宜(高度持续)、中度适宜(中度持续)、低度适宜(低度持续)、有条件适宜(有条件... 应用已建立的土壤流失方程进行了滇东北山区基于可持续利用的耕地适宜性评价,以土壤抗蚀年限为主要指标,将山区耕地适宜性和可持续性程度分为高度适宜(高度持续)、中度适宜(中度持续)、低度适宜(低度持续)、有条件适宜(有条件持续)、不适宜(不可持续)5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流失方程在山区耕地适宜性与可持续性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流失方程 耕地适宜性 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
全文增补中
华北集约化农区耕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被引量:21
5
作者 孙晓兵 张青璞 +3 位作者 孔祥斌 温良友 赵晶 刘风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57-1869,共13页
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土壤肥力评价以及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区,基于耕地土壤样点测试数据和耕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地... 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土壤肥力评价以及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区,基于耕地土壤样点测试数据和耕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地统计学方法,以耕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对耕地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并揭示耕地土壤肥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8年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均有所增加,pH有所降低,且均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2000-2018年研究区耕地土壤肥力指数均值由0.25增长为0.54,增长率为116.00%,耕地土壤肥力由较低水平转变为中等水平,且总体变异程度和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2000年和2018年耕地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以Ⅱ级和Ⅲ级为主,为总面积的83.92%和50.43%,广泛分布于除侯村镇和依庄乡之外的各个乡镇;2000-2018年研究区耕地土壤肥力Ⅰ级和Ⅱ级面积减少,Ⅲ级、Ⅳ级和Ⅴ级面积有所增加,Ⅱ级转出面积和轻度增加的面积最大,但最高等级和高度增加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其面积比重分别为1.86%和3.34%。因此,曲周县土壤肥力受到自然本底特征与人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共同影响,有效地平衡与协调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有助于提升耕地土壤肥力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时空演变 耕地 集约化农区 曲周县
下载PDF
耕地和草地土壤健康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6
6
作者 司绍诚 吴宇澄 +3 位作者 李远 涂晨 付传城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5-642,共18页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持和保障农业生产、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提供了基本服务,是链接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增强土壤健康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皆受到更...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持和保障农业生产、植物生长、动物栖息、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提供了基本服务,是链接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增强土壤健康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皆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广泛的研究。耕地和草地是当前地球上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约占地球上无冰土地12%和26%。同时,“田”和“草”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耕地和草地两种农牧地类型土壤健康对于维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围绕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健康的相关研究呈现兴起态势。中国在此研究领域虽比较活跃,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还有待加强,且还未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土壤健康评估体系。本文首先厘清了土壤健康内涵的演变,并聚焦于以上两个典型的农牧地类型,归纳了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内容;其次,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土壤健康评估研究工作现状,同时总结了中国在土壤健康维护方面已有的工作基础;最后,对我国未来土壤健康评估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改善耕地和草地土壤功能、维护我国土壤健康提供依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耕地 草地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功能
下载PDF
川中紫色丘陵坡耕地细沟发生临界坡长及其控制探讨 被引量:17
7
作者 严冬春 文安邦 +2 位作者 史忠林 苏明 贺秀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细沟侵蚀是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介于片状侵蚀与沟道侵蚀之间的一种侵蚀类型,细沟一旦发生,坡面侵蚀量将成倍增加。由于细沟侵蚀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坡长来汇集径流,对于某一坡度的地块,一次暴雨中细沟总是表现在一定的坡长处发生... 细沟侵蚀是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介于片状侵蚀与沟道侵蚀之间的一种侵蚀类型,细沟一旦发生,坡面侵蚀量将成倍增加。由于细沟侵蚀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坡长来汇集径流,对于某一坡度的地块,一次暴雨中细沟总是表现在一定的坡长处发生,这一坡长称为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在细沟发生的临界坡长处采取措施控制细沟的发生将大大降低坡耕地水土流失量。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发现:细沟发生过程分为片蚀为主阶段、跌坎发育阶段、细沟侵蚀为主阶段和雨后径流侵蚀阶段,紫色土坡耕地细沟的发生以坡面跌坎的贯穿为标志;10°、15°、20°、25°坡耕地细沟发生的平均临界坡长分别为6.25,4.19,2.77,1.60 m;细沟发生临界坡长与坡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在人工降雨试验基础上,总结了以控制细沟发生为核心的"大横坡+小顺坡"耕作模式,通过构建横坡截流沟分割地块,实施有效的拦截径流,减少坡面侵蚀泥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 临界坡长 紫色土 坡耕地
下载PDF
我国东部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被引量:14
8
作者 邹萌萌 周卫红 +3 位作者 张静静 刘影 杜小龙 李建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7-124,共8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安全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为了解我国东部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基于东部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采用半方差函数分析及克里金(Kriging)插值手段,通过内美罗(N...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安全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为了解我国东部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基于东部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采用半方差函数分析及克里金(Kriging)插值手段,通过内美罗(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等土壤重金属评价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砷(As)、铬(Cr)、镉(Cd)、汞(Hg)及铅(Pb)的污染概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重金属Hg污染最为严重,均值为中国土壤Hg元素背景值的2.8倍,近30%东部地区处于Hg中度污染水平;其次为Cd,均值为背景值的2倍,50%以上东部地区处于Cd污染警戒线,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d污染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强;广东省农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最为严重,内美罗综合污染指数高达0.854,克里金插值结果显示As、Cd、Hg及Pb的高值区域均在广东省有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农田 中国东部 空间变异 重金属污染评价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边疆山区耕地水土流失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子生 贺一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水土流失是山区省份耕地(尤其是坡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最主要障碍和影响因素。以已有的坡耕地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和分析结果以及1996-2006年土地详查及变更调查耕地分类面积和各类耕地坡度分级面积为依据,结合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水土流失是山区省份耕地(尤其是坡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最主要障碍和影响因素。以已有的坡耕地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和分析结果以及1996-2006年土地详查及变更调查耕地分类面积和各类耕地坡度分级面积为依据,结合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等相关规程和规定,综合测算了云南省1996-2006年全省不同坡度耕地和耕作方式的土壤流失量以及县域耕地土壤流失总量和土壤侵蚀模数(其中1996年和2006年为分县测算),分析了耕地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以及耕地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提出了云南省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措施,为制定省域水土保持规划、耕地保护规划及有关政策的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模数 坡耕地 云南省
下载PDF
我国褐土耕地质量的演变及对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延华 王乐 +5 位作者 张淑香 郭宁 马常宝 李春花 徐明岗 邹国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4540-4554,共15页
【目的】耕地质量是影响土壤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也是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褐土区为我国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研究该区域31年间(1988—2018)耕地质量的演变,并分析它们对生产力的影响,为褐土区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1年全国10... 【目的】耕地质量是影响土壤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也是科学施肥的重要依据。褐土区为我国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研究该区域31年间(1988—2018)耕地质量的演变,并分析它们对生产力的影响,为褐土区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基于31年全国103个褐土长期定位试验点的数据,分析褐土耕地质量的演变;并通过冗余分析,比较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褐土区的科学施肥提出了合理建议。【结果】(1)褐土区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及现状: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2018年均值分别为17.9 g·kg^-1、29.2 mg·kg^-1和164 mg·kg^-1,监测期间分别提高了21.2%、200.9%和55.0%;全氮和缓效钾2018年均值分别为1.1 g·kg^-1和945 mg·kg^-1,监测期间趋于平稳;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数值分布在合理范围;pH下降0.3个单位;耕层厚度为21.9 cm,容重为1.33 g·cm^-3,均属于中等水平。(2)褐土区施肥量,2018年总量为730.2 kg·hm^-2,肥料氮(N)磷(P2O5)钾(K2O)的比例约为2﹕1﹕1,化肥与有机肥的比例约为3.45﹕1;氮肥用量378.9 kg·hm^-2,监测期间趋于平稳,磷肥和钾肥用量监测期内呈下降趋势,分别降低24.1%和50.8%。(3)31年间褐土区小麦产量呈上升趋势,监测末期达到6651 kg·hm^-2,比初期提高27.6%;玉米产量较为平稳,监测末期达到8851 kg·hm^-2,监测中期和末期均与初期无显著性差异。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地力贡献率分别为49.0%和59.6%;对产量的影响,物理指标中耕层厚度(对小麦产量的解释率,2.7%)和容重(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解释率分别为1.2%和1.5%)的作用较大;化学指标中有机质对小麦、玉米产量的解释率均较高,分别为2%和1.7%,有效磷对玉米产量的解释率也较高(3.6%);肥料用量指标中,钾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解释率均最高,分别为5.6%和6%,其次,磷肥对小麦产量(1.3%)、氮肥对玉米产量(1.3%)的解释率也较高。【结论】31年间褐土的耕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耕地质量 物理指标 化学指标 作物产量
下载PDF
红壤区耕地有机物质的利用现状与开发策略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忠佩 《土壤与环境》 CSCD 1999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应用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数据,论述了红壤区耕地有机物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分析了目前有机物质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开发有机肥料资源的对策。
关键词 红壤区 耕地 有机物质 来源 开发利用
下载PDF
1980—2010年安徽省耕地表层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明松 李德成 +1 位作者 张甘霖 王世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3-180,共8页
本研究利用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0—2011年土壤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从省级和县级两个尺度研究1980—2010年安徽省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 本研究利用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0—2011年土壤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从省级和县级两个尺度研究1980—2010年安徽省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0年全省耕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不同,SOM平均含量由20.65 g/kg增加到23.30 g/kg,TP平均含量由0.58 g/kg增加到0.71 g/kg,TN含量总体保持不变,TK平均含量由19.00 g/kg减少到14.28 g/kg,4种养分含量的变异程度均降低。从养分含量的等级分布来看,全省耕地肥力总体上提高,SOM、TP和TN的高值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TP含量的等级提升较大。在空间上,淮北平原和沿江平原的SOM和TN含量增加较多,淮北平原和皖南丘陵区TP含量增加较多,各地理区域TK含量减少程度相似。3个典型县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与全省变化趋势一致,除TK含量减少外其余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典型县耕地土壤养分变化与相应的地理区域养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变化特征 耕地 安徽省
下载PDF
贵州成土母岩类型及其与耕地土壤关系探讨 被引量:12
13
作者 马义波 李龙波 +2 位作者 张美雪 莫春虎 孟伟 《贵州地质》 2020年第4期425-429,共5页
本文结合贵州地质背景,综合分析贵州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集的成土母岩和表层土壤样品的基础上,将贵州成土母岩分为6大类和14种类型,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分析总结了各成土母岩的地质分布及其基本特征和各成土母岩对耕地土壤性质的影... 本文结合贵州地质背景,综合分析贵州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集的成土母岩和表层土壤样品的基础上,将贵州成土母岩分为6大类和14种类型,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分析总结了各成土母岩的地质分布及其基本特征和各成土母岩对耕地土壤性质的影响,并对其空间分布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土母岩 类型 耕地土壤 关系 贵州
下载PDF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危害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子生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A05期25-31,共7页
应用新近建立的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测算了该区域坡耕地年均土壤流失量,探讨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基本特征。
关键词 滇东北山区 坡耕地 消失流失 侵蚀强度 危害
全文增补中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滨海盐土改良与绿化创新技术 被引量:11
15
作者 毛建华 王正祥 +2 位作者 刘太祥 马履一 刘洪庆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9-172,共4页
介绍了在华北和苏北滨海盐土上采用盐土原地改造不换种植土、排水排咸、伏雨洗盐、快速培肥等不破坏耕地、节约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滨海盐土改良与绿化创新技术,并进行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关键词 滨海盐土 改土绿化 保护耕地 节约淡水 生态良性循环
下载PDF
促进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魏文学 谢小立 +11 位作者 秦红灵 李凤娜 陈安磊 张文钊 盛荣 陈焱国 侯海军 尹春梅 陈春兰 刘毅 王卫 刘飞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1-243,共13页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季节性降雨分布严重不足,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剧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79年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建...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季节性降雨分布严重不足,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剧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79年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建立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体系与优化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地力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系统分析南方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原因,为我国潜育性水田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与系统健康的协调机制,为稻田生态系统持续、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系统解析驱动稻田N2O和CH4排放关键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理,为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系统解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为大尺度刻画我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机构及生态功能奠定基础;研究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提升我国科学养猪水平和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明了多年蔬菜连作对土壤氮素转化功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为蔬菜土氮素的调控提供强有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氮磷拦截与生态消纳模式和稻田流失氮磷生态湿地消纳技术,为防控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南方丘陵区坡地种草养羊与农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开展示范推广,服务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桃源站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指导下,将为区域农业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 水土流失 耕地退化 温室气体排放 农牧复合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中国耕地休耕优先区识别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浮 曾思燕 +3 位作者 葛小平 于昊辰 杨永均 卞正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26-235,共10页
为厘清全国耕地资源环境本底并识别中国休耕优先区,该研究从生态保护红线、土壤污染状况、地下水超采和耕地质量等级等4个维度,运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下水水位变幅等方法系统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环境胁迫因子空间... 为厘清全国耕地资源环境本底并识别中国休耕优先区,该研究从生态保护红线、土壤污染状况、地下水超采和耕地质量等级等4个维度,运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下水水位变幅等方法系统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环境胁迫因子空间格局及分异特征,并构建多准则休耕规则识别不同情景下中国休耕规模及优先区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中国北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耕地面积远高于南方,划入一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耕地占3.57%;2)中国耕地重、中度污染面积分别占1.23%和2.31%,南方整体污染高于北方且南方呈局部分散、北方呈点状集聚格局;3)地下水超采区集中于河北、河南、吉林和江苏,重度超采区仅占0.68%;4)耕地质量总体一般,劣等、低等耕地面积分别占3.69%和14.0%,北方明显高于南方且大范围分散分布。依据多准则休耕规则综合评判,划入休耕优先区占全部耕地的23.70%,比食品安全优先、产能损失最小和生态保护优先3种情景分别高8.40%、4.18%和3.12%,其中禁植必休区、限植休耕区和重点轮休区分别为1.95%、4.71%和6.18%。因此,必须从源头治理视角厘清耕地资源环境本底,权衡休耕的迫切性,为国家层面上休耕规划有效落地、污染休耕治理和耕地保护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耕 土壤污染 耕地保护 环境本底 休耕规则 空间权衡
下载PDF
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东麓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崔文华 辛亚军 于彩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9-446,共8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的实施,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黑土区进行了土壤侵蚀现状调查研究,摸清了该地区土壤侵蚀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国土面积的29.83%、耕地面积的55.94%已经产生了水...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的实施,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黑土区进行了土壤侵蚀现状调查研究,摸清了该地区土壤侵蚀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国土面积的29.83%、耕地面积的55.94%已经产生了水土流失,年流失表土层总量达916.74万t,已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耕地 侵蚀 土壤退化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琦琪 陈印军 李然嫣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期42-47,共6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黑土地出现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研究旨在建立耕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黑土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以期达到提升黑土土壤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田产出的效果。笔者在东...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黑土地出现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研究旨在建立耕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黑土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以期达到提升黑土土壤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田产出的效果。笔者在东北黑土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l4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构建东北黑土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专家意见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筛选与计算选取了农田肥力(权重0.4700)、农田环境(权重0.3093)、农田管理(权重0.1517)和农田产出(权重0.0690)一级指标,及有机质(权重0.1773)、黑土层厚度(权重0.1590)、全氮(权重0.0955)、沟蚀面积(权重0.0777)、农田产出(权重0.0690)等二级指标评价黑土地的改善或恶化情况,并根据权重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运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东北黑土区的耕地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可为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黑土地 耕地保护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长三角典型农业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20
作者 巩万合 王志强 阚建鸾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3期4493-4496,4518,共5页
以8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为基础,对长三角典型农业区——江苏省南通市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采用污染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通市全市耕地土壤As、Hg、Pb、Cd、Cr平均含量分别为10.46、0.14... 以8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为基础,对长三角典型农业区——江苏省南通市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采用污染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通市全市耕地土壤As、Hg、Pb、Cd、Cr平均含量分别为10.46、0.14、24.51、0.18、49.21 mg/kg,均未超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各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0,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小于0.7,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小于150,说明南通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处于安全和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适合种植无公害农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监测点 耕地类型 南通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