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平芳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54-57,共4页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 ,具有地理集中、审美多样、休养适宜的特点。有意识地开发利用隐逸文化旅游资源 ,发展隐逸文化旅游 ,宜乎为学术界、实业界值得试探的课题。但其开发也不能随心所欲 ,心须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遵循基本... 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 ,具有地理集中、审美多样、休养适宜的特点。有意识地开发利用隐逸文化旅游资源 ,发展隐逸文化旅游 ,宜乎为学术界、实业界值得试探的课题。但其开发也不能随心所欲 ,心须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遵循基本的开发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士 隐逸文化 旅游资源 开发
下载PDF
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红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14,共9页
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并存,尽管有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仍不乏非主流文化的流行。魏晋时期就是非主流的隐士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通过魏晋时期的隐士及其文化创造,我们可知:隐士与隐士文化的产生原因种种,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并存,尽管有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仍不乏非主流文化的流行。魏晋时期就是非主流的隐士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通过魏晋时期的隐士及其文化创造,我们可知:隐士与隐士文化的产生原因种种,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主流文化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并对主流文化产生积极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隐士 隐士文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旅游开发 被引量:2
3
作者 乔亮 《新余高专学报》 2007年第4期34-36,共3页
隐逸文化沉淀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内涵,发展隐逸文化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应突出个性原则、主题原则、... 隐逸文化沉淀着大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内涵,发展隐逸文化旅游,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应突出个性原则、主题原则、文化原则。提出了若干发展隐逸文化旅游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 隐逸文化 旅游 开发
下载PDF
隐逸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及其更新 被引量:3
4
作者 姜玉洁 肖学健 《绿色科技》 2017年第3期9-11,共3页
根据现代园林景观的使命,探讨了隐逸文化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可行性。简述了隐逸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结合现代园林景观特征,更新其概念。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与表达方式,以探索一条解... 根据现代园林景观的使命,探讨了隐逸文化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可行性。简述了隐逸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古典园林的影响,结合现代园林景观特征,更新其概念。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与表达方式,以探索一条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的特色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文化 人居环境 文化景观 现代园林景观 更新
下载PDF
西汉四皓史事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健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50,共6页
"四皓史事"产生于一个由谋略主导的传奇时代,这要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的长时段来审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便是以政治、军事的捭阖纵横为舞台,由谋士群体为智库,以谋略为驱动,书写胜王败寇、去危图安的历史传奇。刘邦作为草莽... "四皓史事"产生于一个由谋略主导的传奇时代,这要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的长时段来审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征,便是以政治、军事的捭阖纵横为舞台,由谋士群体为智库,以谋略为驱动,书写胜王败寇、去危图安的历史传奇。刘邦作为草莽英雄崛起,其事业处处得益于谋略。既坐天下,谋略情结依旧。对所事之君刘邦的这些特性,张良有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自信,然后才谋划了四皓的系列政治表演,不动声色地影响、进而改变高帝决策心态。从西汉后期开始,四皓话语广泛出现在传统典籍、史论和诗赋中,该话语代表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政治传统,寄托了"群辅"的东宫制度安排,承载了隐逸文化理想,对中古政治和社会生活均有久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皓史事 庙堂谋略 传奇时代 隐逸文化
下载PDF
透过《辋川集》分析辋川别业的造园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福全 杨主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5870-15871,15930,共3页
在辋川别业的营建过程中,王维寄情山水,在写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写意,创造了意境深远、简约、朴素而留有余韵的园林形式,使其成为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品。
关键词 王维 山水园林 山水诗画 意境 隐逸文化
下载PDF
解读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被引量:2
7
作者 董朝刚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1-12,共2页
本文对东汉大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 ,避开一般意义上的解读 ,而是从深层内涵的角度来观照 ,深入剖析其中所表现的隐士情怀和所蕴含的隐士文化 ,从而阐明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与其文学创作 (尤其是田园诗 )的典型意义的真正之所在。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隐士文化 人格理想 精神境界
下载PDF
六朝隐逸文化探源 被引量:2
8
作者 高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4-100,114,共8页
六朝隐风盛行,究其原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隐逸开始接近山水形象美质,注重对人生美学意义上的思考,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隐居从单一的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向诗意盎然艺... 六朝隐风盛行,究其原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隐逸开始接近山水形象美质,注重对人生美学意义上的思考,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变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隐居从单一的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向诗意盎然艺术化的生活情趣转变。六朝隐士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促使隐逸朝着士人的本性生活回归。六朝隐逸文化与生命意识有着紧密联系,追求长寿养生,乐死成仙等"摄生"之道,是隐逸思想的重要内涵。佛家思想与隐逸文化合流,不但深刻影响了隐士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参与塑造了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与思维习惯,进而影响到诗歌创作,并最终促成了佛理隐逸诗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隐逸文化 成因
下载PDF
论明代山西作家的三晋文化品格 被引量:1
9
作者 郗韬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9-25,共7页
明代山西文坛,涌现出了较多有一定创作成就和影响的作家。这些作家为宦刚正守法,创作各有特色,如常伦的豪放恣肆、薛瑄的融理入景、任环的高简有法、曹于汴的说理自然、孙传庭的雄浑悲凉。因受三晋文化中尚武、推崇隐逸等因素影响,作家... 明代山西文坛,涌现出了较多有一定创作成就和影响的作家。这些作家为宦刚正守法,创作各有特色,如常伦的豪放恣肆、薛瑄的融理入景、任环的高简有法、曹于汴的说理自然、孙传庭的雄浑悲凉。因受三晋文化中尚武、推崇隐逸等因素影响,作家们创作了较多与战争有关的诗文,以及较多描绘三晋山水田园风光、抒发隐逸思想的诗歌。作家对现实的普遍关注以及作品的刚健质朴,也体现了三晋文化中务实精神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山西作家 三晋文化 尚武精神 务实精神 隐逸文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旅游开发
10
作者 乔亮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7-60,66,共5页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沉淀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旅游开发,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沉淀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一种具有很高旅游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对于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旅游开发,有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 隐逸文化 旅游开发
原文传递
隐逸文化与旅游
11
作者 黄平芳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54-58,共5页
隐逸文化是以隐士为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复合体。隐逸文化具有丰富的旅游内涵。充分认识隐逸文化的旅游内涵,有意识地开发利用隐逸文化资源,发展隐逸文化旅游,对于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品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隐逸文化 旅游资源 隐士游历地 隐士隐居地 隐士纪念地
下载PDF
盛中唐词的文化之变
12
作者 邓乔彬 张秋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78,共6页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三元文化构建,尤其表现出上接宫廷文化,下开士大夫文化的特点。中唐词人中,刘禹锡、白居易作品最多,除创调意义外,他们所作更在贬谪与闲适二义上,体现了士大夫文化在词中的转换、发展,闲适中饶感伤更是南唐、北宋士大夫词以“闲情”为大端的肇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词 宫廷文化 隐逸文化 士大夫文化
下载PDF
葛洪隐逸思想试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骏翚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9-11,共3页
在隐逸文化史上,葛洪的地位极为重要:他不仅有隐逸之趣尚与实践,而且,他特以其《嘉遁》、《逸民》二篇隐逸文化专论,完成了对此前隐逸思想的总结,最终融合了儒道隐逸观,标志着隐逸文化发展的完全成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 葛洪 隐逸文化 儒道
下载PDF
千古隐逸第一文——皇甫谧《高士传》序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霍建波 《唐都学刊》 2009年第4期102-104,共3页
从文化角度解读《高士传》序文,认为其从四个方面对隐逸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一,揭示并强调了儒家思想与隐逸文化的密切关系;第二,概括了隐士发展的简明历史;第三,论述了隐士对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第四,阐明了《高士传》收录人物的... 从文化角度解读《高士传》序文,认为其从四个方面对隐逸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一,揭示并强调了儒家思想与隐逸文化的密切关系;第二,概括了隐士发展的简明历史;第三,论述了隐士对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第四,阐明了《高士传》收录人物的严格标准。《高士传》序文堪称中国隐逸文化史上的第一篇专论,标志着我国隐逸文化的发展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谧 《高士传》序 文化解读 隐逸文化
下载PDF
隐逸文化与审美意象的确立——以中国绘画史“渔隐图”及“舟渔”“垂钓”图像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启斌 《中国美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88-201,共14页
"渔隐图"及"舟渔""垂钓"图像是我国山水画史上最为基本的主题性绘画之一。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尤其具有悠久历史的"隐逸文化",对于"渔隐图"及"舟渔"&qu... "渔隐图"及"舟渔""垂钓"图像是我国山水画史上最为基本的主题性绘画之一。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尤其具有悠久历史的"隐逸文化",对于"渔隐图"及"舟渔""垂钓"图像审美意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结合中国相关文化观念及历代相关绘画专题,对"舟渔""垂钓"在山水画中的隐喻、象征含义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归纳,认为隐逸文化和庙堂礼乐文化是"渔隐图"及"舟渔""垂钓"图像及其审美意象得以发生、发展的重要观念支撑,是"渔隐图"及"舟渔""垂钓"图像绘制的核心文本依据。无论在社会安定、和平的时代,还是在社会动荡、朝代更替的特殊历史时期,都是如此。依据这七大象征内涵,本文将"渔隐图"及"舟渔""垂钓"图像所蕴含的审美思想内容、创作动因与中国士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以及中国文化的某些基本观念联系起来,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论证,揭示了"渔隐图"及"舟渔""垂钓"图像形成的历史根源、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深入发掘"渔隐图"及"舟渔"图像发生﹑发展的内在精神脉络、图像创作依据的文本,探讨"渔隐"图像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以及对书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渔 隐逸文化观念 审美意象 精神象征
原文传递
从“即此可濯缨”到“无尘可濯缨”看白居易的沧浪思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运科 李垣璋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30-34,共5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隐逸文化发展的高峰,唐朝白居易的中隐理论把传统隐逸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也对北宋苏舜钦在诗文创作和沧浪亭建造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白居易从初入仕途时的"即此可濯缨"到晚年的"无尘可濯缨",彻... 唐宋时期是中国隐逸文化发展的高峰,唐朝白居易的中隐理论把传统隐逸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也对北宋苏舜钦在诗文创作和沧浪亭建造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白居易从初入仕途时的"即此可濯缨"到晚年的"无尘可濯缨",彻底实现了对沧浪隐居之意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 白居易 濯缨 隐逸文化 中隐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山水文化的分支
17
作者 吕新峰 吕蔚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82-85,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促使山水文学真正确立,并形成了三个分支,其一是以隐逸文化为基础的田园诗歌;其二是以旅游文化为基础的山水诗歌;其三则是以贵族文化为基础的别业文化。这三个分支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渊源。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水文化 隐逸文化 别业文化 陶渊明 谢灵运
下载PDF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非言语传播——以严光为个案
18
作者 宋明好 荣健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09-112,123,共5页
在借助于文字表达之前,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传播在更大程度上依靠非言语传播方式,其作用不仅仅可以补充语言,而且富含语言难以表达的意义。后汉时隐士严光,其非言语行为传达了丰富的隐逸文化信息,彰显了高尚的人格和遗世独立的文化精神,... 在借助于文字表达之前,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传播在更大程度上依靠非言语传播方式,其作用不仅仅可以补充语言,而且富含语言难以表达的意义。后汉时隐士严光,其非言语行为传达了丰富的隐逸文化信息,彰显了高尚的人格和遗世独立的文化精神,具有强烈而持久的传播效果,对后世的隐逸文化,特别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文化 非言语传播 严光
下载PDF
试析“虚静”这一文论范畴的隐逸文化内涵及表现
19
作者 张骏翚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9-102,共4页
"虚静"乃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隐逸文化内容:即,由隐逸文化角度而论,虚静一语,一方面指陈了一种精神境界,而在现实层面,达到此一境界的有效及最佳途径,往往也就是&... "虚静"乃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隐逸文化内容:即,由隐逸文化角度而论,虚静一语,一方面指陈了一种精神境界,而在现实层面,达到此一境界的有效及最佳途径,往往也就是"隐逸";另一方面,它又指向了主体"存身"的方式之一,亦即隐逸的实践行为。由此,虚静论深刻地表征了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的人生论这一文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说 庄子 宗炳 隐逸文化
下载PDF
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文化
20
作者 俞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16-120,共5页
中国隐逸文化历史悠久,是漫长几千年历史的一道独特风景。但"隐"又有真假之分。真隐虽原因各异,但却有其看重个性生命自由之追求;假隐则以隐为手段,成为其出仕之终南捷径。隐逸文化被社会关注,儒道两学派与其关系尤密切。孔... 中国隐逸文化历史悠久,是漫长几千年历史的一道独特风景。但"隐"又有真假之分。真隐虽原因各异,但却有其看重个性生命自由之追求;假隐则以隐为手段,成为其出仕之终南捷径。隐逸文化被社会关注,儒道两学派与其关系尤密切。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庄子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则更接近和体现了隐逸文化的精髓。隐逸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隐士必须是知识分子,其中卓越有成绩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占了相当比例,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士文化 真隐与假隐 儒道与隐逸 隐逸再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