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学对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理论认识
1
作者 于晨阳 祝翠燕 +3 位作者 于京芳 朱冉 王富乐 张铁峰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28-34,共7页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球流行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中医学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于“臌胀”“肝癖”“痰浊”“积聚”等,认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是本病主要特点,痰、湿、浊、瘀、热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随着...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球流行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中医学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于“臌胀”“肝癖”“痰浊”“积聚”等,认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是本病主要特点,痰、湿、浊、瘀、热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和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与肝脏功能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揭示了肠-肝轴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相关,饮食、抗生素、益生菌及益生元、粪菌移植、微生态制剂、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生理功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代医学“肠”的消化吸收、调节代谢、改善免疫等功能可属于中医“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功能的范畴。文章从中医“肝脾相关”“肝与大肠相通”“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视角出发,就中医学对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认识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阐述中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肝脾相关 肝与大肠相通 肺与大肠相表里
下载PDF
基于“肝与大肠相通”探讨功能性便秘的防治
2
作者 杨欣怡 刘启鸿 +5 位作者 黄雅滢 杨正宁 林湖灿 胡露楠 林梦莹 柯晓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47-49,共3页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病程长,病情迁延,常伴有情志异常。情志因素成为功能性便秘发病及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情志异常致肝气郁结,气机疏泄失常,大肠腑气不通,从而引起功能性便秘的发生。然便秘日久,其本在脾虚,...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病程长,病情迁延,常伴有情志异常。情志因素成为功能性便秘发病及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情志异常致肝气郁结,气机疏泄失常,大肠腑气不通,从而引起功能性便秘的发生。然便秘日久,其本在脾虚,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常,又脾病及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出现情志焦虑、抑郁等。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不仅包含肝病传脾、实脾防传和脾病及肝、肝脾相互影响的内涵,还不应缺少“肝与大肠相通”的新内涵。现代医学认为肝脏和胃肠道在解剖学上及功能上存在内在联系,“肠-肝”轴学说可为“肝与大肠相通”提供客观的证据支持。文章尝试从中医理论、现代医学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论述“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及在其指导下运用“肝脾同调”法治疗功能性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肝与大肠相通 肝脾同调 肠-肝轴 情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