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举学”的世纪回顾 被引量:44
1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23,125,共10页
20 世纪科举研究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奠立基础、中心外移、兴盛繁荣三个阶段。总的看来是从冷寂走向热门,从制度的考证和史实的回忆走向理论的探讨,从激情的批判走向理性的判断,从幼稚走向成熟。“科举学”的热点和公案主要有科举起... 20 世纪科举研究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奠立基础、中心外移、兴盛繁荣三个阶段。总的看来是从冷寂走向热门,从制度的考证和史实的回忆走向理论的探讨,从激情的批判走向理性的判断,从幼稚走向成熟。“科举学”的热点和公案主要有科举起源之争、科举革废的影响、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八股文的评价、科举制的功过得失等问题。世纪之交“科举学”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研究继续变热,更为学术界所关注;二是进一步走向理论化与综合化,真正形成一门专学;三是评价更为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考试 研究 回顾
下载PDF
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9-26,共8页
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为重大,它的兴衰也与中国科举时代的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从科举政治、科举教育、科举文学、科举社... 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为重大,它的兴衰也与中国科举时代的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从科举政治、科举教育、科举文学、科举社会、科举文化等多学科视野观察,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科举制在传统社会的中心地位,及废科举的深远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科举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科举文化 考试
下载PDF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被引量:30
3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77,共9页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贤能治国说或精英统治理论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奠立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废止科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事件,实际上科举是... 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贤能治国说或精英统治理论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奠立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废止科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事件,实际上科举是废于“时”而不是废于“制”。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尽管科举制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它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是中国不应忽视的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考试 文明冲突
下载PDF
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34,共8页
清末科举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科学文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代对新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并且严重地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所以,在经过选官制度的变通作为过渡之后,科举制终于在"新政"中被废除。科举制废除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社会... 清末科举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科学文化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代对新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并且严重地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所以,在经过选官制度的变通作为过渡之后,科举制终于在"新政"中被废除。科举制废除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社会效应,主要有: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现代科技事业的开创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废除科举制的重要意义在于清除了横亘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道路上的一个综合性障碍。这项成功的制度改革,无疑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教育制度 科技事业 知识分子群体 社会转型
下载PDF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12,19,共9页
科举制并非像现代人们的印象那么黑暗,以往人们的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多是囿于清末人士对它的否定评价。其实古代不少文化名人也曾称赞过科举,从隋唐至明清,许多人将科举考... 科举制并非像现代人们的印象那么黑暗,以往人们的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多是囿于清末人士对它的否定评价。其实古代不少文化名人也曾称赞过科举,从隋唐至明清,许多人将科举考试看成是一种"至公"的制度。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并为现实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考试 八股文
下载PDF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亚群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71-77,共7页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兴起于 190 5年的教育大变革 ,其动因主要源于国内科举考试的废止及国外政策的吸引。从留学生构成、学科选择 ,到留学管理政策、留学国别趋向的演变 ,都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特点。持续不断的“留学热”
关键词 留学教育 科举制 高等教育近代化 清朝末年
下载PDF
知今通古看科举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海峰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57-61,共5页
以往科拳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能。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能使我们对科举制的了解更为客观而深入。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 以往科拳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能。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能使我们对科举制的了解更为客观而深入。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即“非恶制也”,应该把“科举”当作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评价 选拔效能 考试改革 八股文 能力本位原则
原文传递
日本科举制的兴亡 被引量:19
8
作者 吴光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41,共7页
古代日本积极模仿唐朝的科举制,选择性地施行了考试选拔的贡举制,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体制。但是,随着贡举制的贵族化与高等教育的私家化,贡举制也蜕化为一种"科名世袭制",逐渐走向消亡。到了日本封建体... 古代日本积极模仿唐朝的科举制,选择性地施行了考试选拔的贡举制,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体制。但是,随着贡举制的贵族化与高等教育的私家化,贡举制也蜕化为一种"科名世袭制",逐渐走向消亡。到了日本封建体制趋于成熟的江户时代,日本没有施行大量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而是提出倡导学问、普及教育、推动出版的文教政策,从而为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打下了一个连续性的思想与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日本 贡举制 文教政策
下载PDF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被引量:16
9
作者 徐梓 王炳照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共7页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考试 公平
下载PDF
清代科场冒籍与土客冲突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日根 张学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3,共5页
户籍制度是科举制度得以推行的基本保证 ,但是清代户籍制度遭遇商品经济发展、流动人员增加、社会变迁加快等因素的挑战 ,户籍管理变得难以实现。商籍是大商人们凭借同籍官员而谋得的合法占有科举名额的途径 ,冒籍则成为各种类型考生谋... 户籍制度是科举制度得以推行的基本保证 ,但是清代户籍制度遭遇商品经济发展、流动人员增加、社会变迁加快等因素的挑战 ,户籍管理变得难以实现。商籍是大商人们凭借同籍官员而谋得的合法占有科举名额的途径 ,冒籍则成为各种类型考生谋求走向仕途的不合法之道 ,这其中可以区分出多种不同类型 ,也引起了诸多新的社会矛盾 ,乃至形成严重的土客冲突。从科举的社会史角度出发 ,对冒籍问题加以解读 ,可以帮助我们解开清代社会矛盾的部分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制度 冒籍 社会矛盾
下载PDF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海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共4页
在科举时代 ,科举成为整个教育制度的重心。科举对今天的教育制度仍有消极和积极的影响。由于科举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因而 ,“科举学”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门专学。主要研究问题集中在 :科举对现代教育及教育价值的影响 ;科举... 在科举时代 ,科举成为整个教育制度的重心。科举对今天的教育制度仍有消极和积极的影响。由于科举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因而 ,“科举学”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门专学。主要研究问题集中在 :科举对现代教育及教育价值的影响 ;科举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科举与高考的比较与借鉴 ;科举与自学考试的比较与借鉴。“科举学”研究对现代考试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学 考试 教育
下载PDF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6,41,共7页
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而且还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级考试。乡试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动的重大事件,对区域政治、文化、教育、民风等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末科乡试的考试... 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而且还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级考试。乡试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动的重大事件,对区域政治、文化、教育、民风等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末科乡试的考试内容已脱离了八股取士的格局,改为讲求经世致用。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在当时科举与学堂难以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最终导致了废科举兴学堂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乡试 考试 举人
下载PDF
科举制百年祭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海峰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0,共6页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其后果既可惊又可骇,既可喜又可忧。在科举制度废止百年的今... 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废科举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其后果既可惊又可骇,既可喜又可忧。在科举制度废止百年的今天,无论从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方面说,还是从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方面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反思废科举的利弊得失,都有必要且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考试
下载PDF
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郑若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9,共7页
科举制在长久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文化、政治等多项功能,并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宋代以后,科举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以"凭才取人"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能力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表征的科举... 科举制在长久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文化、政治等多项功能,并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宋代以后,科举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以"凭才取人"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能力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表征的科举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所以从门第社会走向科举社会,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摆脱人情困扰,追求社会公平。受此影响,中国社会至今仍有解不开的"考试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科举社会 人才选拔
下载PDF
科举制的廉政效应 被引量:14
15
作者 屈超立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49-156,共8页
中国古代的贪污腐败问题与选官制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 ,西汉的任子、察举、征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 ,是贵族政治时代的产物 ,这些制度的实行有力地维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使得中国古代贪污腐... 中国古代的贪污腐败问题与选官制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 ,西汉的任子、察举、征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 ,是贵族政治时代的产物 ,这些制度的实行有力地维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使得中国古代贪污腐败现象延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较为彻底地消除了选官任官方面的世袭特权 ,对古代社会的廉政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科举制 廉政效应
原文传递
科举制与儒学的传承繁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海峰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3,共7页
从唐代至元代科场中存在错综复杂的经术与文学之争。受科举考试的推动,儒家经学不仅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造成所有士人努力钻研经典的现象,各种关于儒家经典的阐释和辅导著作层出不穷。《四书》、《五经》为普通中国读书人所熟知... 从唐代至元代科场中存在错综复杂的经术与文学之争。受科举考试的推动,儒家经学不仅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造成所有士人努力钻研经典的现象,各种关于儒家经典的阐释和辅导著作层出不穷。《四书》、《五经》为普通中国读书人所熟知,经学得以不断传承和繁衍,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科举制的倡导利诱。1 300年间,科举以经术取士,以考促学,造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读经运动,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儒学社会。科举废后,儒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儒学 经术与文学 考试制度
下载PDF
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海峰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2,共9页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废止科举一百多年后,我们对废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反思。科举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存在,科举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研究科举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科举学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科举 科举学 科举制度 科举文化 废科举
下载PDF
科举制度之废除及其后果——兼析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志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61,共7页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文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文官考试制度,实际上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清朝末年 学堂教育 合理性 人才选拔
下载PDF
科举停废110年祭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3-91,共9页
科场长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和人文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场域。科举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具有维护统一与压抑个性、普及文化与忽视科技、取士唯才与做官第一、鼓励向学与片面应试等功罪。为科举制平反,需要还原历史真相、还... 科场长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和人文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场域。科举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具有维护统一与压抑个性、普及文化与忽视科技、取士唯才与做官第一、鼓励向学与片面应试等功罪。为科举制平反,需要还原历史真相、还原科举情景,不再与古人为敌,而要与古人为友,替沉默的古人说话。可以将科举人物定性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英群体之一。科举不是妖魔鬼怪,不是传统社会的万恶之源,而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科举制 科举人物
下载PDF
论宋代科举户籍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程民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8-113,共6页
宋代科举中有一不为人注意的辅助制度———科举户籍制。宋代科举强调应举者须有户籍并自本贯应举 ,对户籍的审查、认证、确定有一整套规定 ,贯穿于科举的全过程。作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户籍制维护着科举质量和选拔程序 ,并在... 宋代科举中有一不为人注意的辅助制度———科举户籍制。宋代科举强调应举者须有户籍并自本贯应举 ,对户籍的审查、认证、确定有一整套规定 ,贯穿于科举的全过程。作为科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户籍制维护着科举质量和选拔程序 ,并在制止种种冒贯应举弊病中不断完善。科举户籍制也是宋代户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过程中促进了户籍制的发展 ,并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示了宋代户籍制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科举 户籍制 冒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