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9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祭品与祥物——纸钱与传统丧葬风俗心态谫论 被引量:10
1
作者 冉凡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1,共4页
纸钱是旧俗祭祀时烧化给死人当钱用的纸币、纸锭之类 ,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丧葬和祭祀用品 ,纸钱既是实物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并具有各种复杂的象征功能 ,其间折射出传统丧葬风俗的基本观念和心态。
关键词 纸钱 丧葬 祭祀
下载PDF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仁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2-84,共3页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特点。儒家的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并不流行。对鬼神的迷信和孝观念的盛行使两汉兴起了厚葬之风。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封建的家族墓地。对祖先的祭祀在民间盛行 ,并出现了祭祀的场所——... 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特点。儒家的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并不流行。对鬼神的迷信和孝观念的盛行使两汉兴起了厚葬之风。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封建的家族墓地。对祖先的祭祀在民间盛行 ,并出现了祭祀的场所———祠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丧葬 礼俗
下载PDF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小琴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43-45,共3页
在我国古代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丧葬制度。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事死如生;奉行儒家礼仪;等级森严。丧葬制度内容很多,既表现在葬礼的过程中,又表现在坟丘的建筑规模上。丧葬制度直至今天还有... 在我国古代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丧葬制度。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事死如生;奉行儒家礼仪;等级森严。丧葬制度内容很多,既表现在葬礼的过程中,又表现在坟丘的建筑规模上。丧葬制度直至今天还有着很广泛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 制度 丧俗文化
下载PDF
何以“当大事”——双凤村丧葬个案的人类学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翀炜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63,共7页
从文化意义框架和社会互动模式之间的不和谐来解释一些仪式中的矛盾冲突的分析方法是极具启示性的。这种分析是对一味强调文化的平衡系统、社会的内部稳定以及永恒的结构从而难以理解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的功能主义的超越,... 从文化意义框架和社会互动模式之间的不和谐来解释一些仪式中的矛盾冲突的分析方法是极具启示性的。这种分析是对一味强调文化的平衡系统、社会的内部稳定以及永恒的结构从而难以理解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的功能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学话语空间扩展。土家族山寨双凤村的一个充满了种种冲突的葬礼,则凸显了文化以及社会内部的矛盾因素是造成社区生活冲突的更为内在也更为重要的因素。仪式的举行还表明了遵守传统规则的必要性,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遵守规则还意味着制定规则以及改变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大事 葬礼 文化 社会
下载PDF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育人机制与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10
5
作者 任俊圣 陈玉婷 《职业技术》 2018年第10期29-32,共4页
以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宏观视角审视中观性的课程,将课程作为育人的核心载体。课程育人机制即确立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与作用,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目标预设、课程内容设置、授课方式方法、... 以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宏观视角审视中观性的课程,将课程作为育人的核心载体。课程育人机制即确立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与作用,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目标预设、课程内容设置、授课方式方法、课程考核模式。根据课程育人的基本要素,阐释了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一般路径,以"殡葬心理分析"课程为例进一步辨明了课程育人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 育人 教学 殡葬
下载PDF
尊祖敬宗、敦乡睦里——葬丧仪式中的音乐功能(二)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振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7-21,共5页
葬礼不仅体现着晚辈对祖先的怀念追穆,隐含着祈获先祖亡灵护佑的原始心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区中,确立祖先地位、平衡乡族关系、稳定邻里秩序的重要仪式。尊祖敬宗,敦乡睦里,是贯串于葬丧仪式中的精神主旨... 葬礼不仅体现着晚辈对祖先的怀念追穆,隐含着祈获先祖亡灵护佑的原始心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区中,确立祖先地位、平衡乡族关系、稳定邻里秩序的重要仪式。尊祖敬宗,敦乡睦里,是贯串于葬丧仪式中的精神主旨。此种场合中的音乐功能,也意在于此。古代繁缛的人生礼仪,随时代变迁而删繁就简,宗祠中的祭祖仪式,随着京畿宗族制度的淡化,渐与葬丧仪式合而为一。两类仪式中的音乐,即举哀致孝的曲目,族人聚集、风格祥和的曲目,保持着原有功能,并置于同一仪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丧仪式 音乐功能 音乐风格
下载PDF
“礼”“俗”之际——宋代丧葬礼俗及其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游彪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自古以来,丧礼就是中国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宋代也不例外。就现存资料来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提倡实施规范的丧葬礼节,并为此不懈努力,他们不仅继承总结先秦以来儒家的丧葬制度与理念,而且也依据宋代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改进完善,进而形成... 自古以来,丧礼就是中国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宋代也不例外。就现存资料来看,宋代士大夫阶层提倡实施规范的丧葬礼节,并为此不懈努力,他们不仅继承总结先秦以来儒家的丧葬制度与理念,而且也依据宋代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改进完善,进而形成为一套较为系统的“礼法”。这些礼仪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有些甚至成为朝廷颁布的政策或法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礼法”未必完全符合两宋社会现实,因而民间丧葬之“俗”便成为庶民百姓约定俗成的惯例。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却也相互协调,进而共生共存,这是宋代丧葬民俗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丧葬 民俗
下载PDF
尊祖敬宗、敦乡睦里——葬丧仪式中的音乐功能(一)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振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2-17,共6页
葬礼不仅体现着晚辈对祖先的怀念追穆,隐含着祈获先祖亡灵护佑的原始心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区中,确立祖先地位、平衡乡族关系、稳定邻里秩序的重要仪式。尊祖敬宗,敦乡睦里,是贯串于葬丧仪式中的精神主旨... 葬礼不仅体现着晚辈对祖先的怀念追穆,隐含着祈获先祖亡灵护佑的原始心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区中,确立祖先地位、平衡乡族关系、稳定邻里秩序的重要仪式。尊祖敬宗,敦乡睦里,是贯串于葬丧仪式中的精神主旨。此种场合中的音乐功能,也意在于此。古代繁缛的人生礼仪,随时代变迁而删繁就简,宗祠中的祭祖仪式,随着京畿宗族制度的淡化,渐与葬丧仪式合而为一。两类仪式中的音乐,即举哀致孝的曲目,族人聚集、风格祥和的曲目,保持着原有功能,并置于同一仪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礼仪式 音乐功能
下载PDF
羌族火葬习俗探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宁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15-19,共5页
羌族火葬习俗的来源、演变等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从其习俗中我们更能感受到羌民族寄托在火葬习俗上的民族心理、民族宗教、民族道德、民族伦理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火葬习俗 羌族 历史原因 民族宗教 文化内涵 演变 探析 民族道德 伦理 民族心理
下载PDF
箐口村哈尼族丧礼献祭礼物的象征性交换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宇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62,共8页
不同于人类绝大部分交换所遵循的交换者二元对等、相异物品交换、延时交换等原则,箐口村哈尼族丧礼中即赠即还的献祭牺牲礼物,有赠与者与两类接受者共三方参与,同时涉及现实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两大层面。这种象征性交换的形成,与当地哈尼... 不同于人类绝大部分交换所遵循的交换者二元对等、相异物品交换、延时交换等原则,箐口村哈尼族丧礼中即赠即还的献祭牺牲礼物,有赠与者与两类接受者共三方参与,同时涉及现实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两大层面。这种象征性交换的形成,与当地哈尼族的文化观念、经济因素、社会互助等息息相关,其实质是借助一般交换的象征形式,建构多样化的再分配与互惠关系,有效实现当地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对于人类丰富多样的礼物交换方式,只有在整体性、多样性和变迁的视野中才能真正加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丧礼 献祭牺牲 礼物 象征性交换
原文传递
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Ⅳ)——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及婚丧等生活文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阿利.阿布塔里普 汪玺 +1 位作者 张德罡 师尚礼 《草原与草坪》 CAS 2013年第1期76-83,共8页
哈萨克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生活的特征,冬季的服饰大多由动物的皮毛制成,夏季以布制服饰为主。为了便于骑乘,衣服都比较宽大,亦喜欢扎腰带,显得干净利落。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服还讲究美观。足蹬长腰皮靴,头带漂亮帽... 哈萨克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生活的特征,冬季的服饰大多由动物的皮毛制成,夏季以布制服饰为主。为了便于骑乘,衣服都比较宽大,亦喜欢扎腰带,显得干净利落。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服还讲究美观。足蹬长腰皮靴,头带漂亮帽子,未婚少女的帽子上要插上一撮漂亮的猫头鹰羽毛;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以肉食、奶食品为主,米面食品居次,基本上不吃蔬菜,喜茶。肉食有牛肉、马肉、羊肉、骆驼肉,多以水煮肉方式食用(手抓)。奶品有牛奶、羊奶、合木孜(马奶酒)、楚巴提(骆驼奶)、奶茶、酸奶子;哈萨克族牧民在春、夏、秋季住的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则住霍斯(简易哈萨克毡房)或土房;哈萨克族限制同一部落的男女结亲,婚俗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六个阶段:提亲、订婚、"吉尔提斯"仪式、送彩礼、出嫁、迎亲;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儿童成长。出生后七天后举行"别斯科哲尔"(摇篮礼)並取名,40天后要举行40天礼,2~3岁时举行"恰式阿鲁"(剪发礼),男孩子3岁、5岁或7岁时要举行"笋跌特"(割礼),5~7岁时举行骑马礼,第一次打回猎物狩猎时要举行狩猎礼;哈萨克族按伊斯兰教的规定举行葬礼,要点是速葬、简葬和土葬。程序是用水净身,白纱布包裹尸体(克凡),举行"加纳扎"(站礼),入土为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族 服饰 饮食 居住 婚俗 儿童成长礼仪 丧葬
下载PDF
论唐宋时期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双双 魏子任 《河北学刊》 2003年第6期151-155,共5页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的发展等原因而各具特色,但总起来看,佛事消费习俗在唐宋时期的丧葬消费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认知、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向和消费倾向,影响后世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丧葬 佛事 消费习俗
下载PDF
“热闹”的白喜事:复合的仪式过渡与身体表述 被引量:7
13
作者 龙晓添 萧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9,共9页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视角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身体不再被视为抽象话语的载体,而是重新恢复了其丰富的各种感觉和肉体性,是能动的创造与实践主体。仪式中形成的情感方式、感觉倾向、行为...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视角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身体不再被视为抽象话语的载体,而是重新恢复了其丰富的各种感觉和肉体性,是能动的创造与实践主体。仪式中形成的情感方式、感觉倾向、行为方式与规范,往往都是在耳濡目染中习惯成自然,成为刻骨铭心的知识和文化模式。"白喜事"是丧礼的一种复合表述;"热闹"却是种对丧礼的诉求,是种最理性最实际的民俗选择。从丧礼的各类角色、各种身体参与,探讨"热闹"的白喜事的矛盾与复杂,目的在于从交往、饮食、表演、器物等入手,以切实的身体感受与创造,展现丧礼建构的过程与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活逻辑与权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仪式过渡 身体表述
下载PDF
两汉时期丧葬风水信仰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齐明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6期10-15,共6页
源于战国时期的"葬先荫后"风水观念,在汉代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成为人们解释命运吉凶的一种社会心理模式。镇墓文和买地券所投射出"鬼福及人"观念,也进一步证实风水信仰已经成为两汉时期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内... 源于战国时期的"葬先荫后"风水观念,在汉代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成为人们解释命运吉凶的一种社会心理模式。镇墓文和买地券所投射出"鬼福及人"观念,也进一步证实风水信仰已经成为两汉时期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太平经.葬宅诀》所提出的"魂神还养"理论,则标志着风水理论体系在两汉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从而将丧葬风水理论的形成时间由魏晋南北朝上溯到了两汉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 丧葬 汉代
下载PDF
骨肉相关:广东社会中对死亡污染的控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屈佑天 沈宇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8-49,共12页
探究葬礼最初阶段中死亡污染的社会含义。对仪式过程的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广东社会组织的许多方面,并表明在死者从一具危险的尸体转变成一位被安葬的祖先之前,他的后代必须要采取措施来沾染或控制其死亡污染。沾染这种污染应当被理解为... 探究葬礼最初阶段中死亡污染的社会含义。对仪式过程的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广东社会组织的许多方面,并表明在死者从一具危险的尸体转变成一位被安葬的祖先之前,他的后代必须要采取措施来沾染或控制其死亡污染。沾染这种污染应当被理解为生者与死者之间交换关系中的第一次交易,这种交换关系会延续很多世代。在葬礼的最初阶段,死者的力量极大,也最不可预知。然而,当骸骨被安葬到最终的坟墓之后,祖先就完全要依靠活着的后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污染 葬礼 骨肉相关 风水 广东社会
原文传递
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伟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7-60,共4页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文化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丧葬 狂欢精神
下载PDF
宿迁方言丧葬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探究
17
作者 于乐妍 陈禹洁 +1 位作者 耿禹豪 吉益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0期25-29,共5页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独特文化现象,是各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更是历史沉淀、信仰传统、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方言词汇,作为民俗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独特文化现象,是各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更是历史沉淀、信仰传统、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方言词汇,作为民俗文化的产物和重要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为了更好地理解宿迁地域的民俗文化内涵,该文试图通过对方言词汇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该文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宿迁地区丧葬文化的方言词汇,以期能够更全面地呈现这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还考察分析了宿迁丧葬方言词汇的传承现状与挑战,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迁方言 葬礼 丧葬词汇 民俗文化 历史渊源 人文内涵
下载PDF
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以张家川的汉族葬礼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小岩 全美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6,共5页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一个汉族聚居村庄某人家的葬礼仪式中,考虑到前来慰问的回族亲友较多,主人家专门聘请回族厨师前来做清真饮食,从仪式的很多细节中体现出回汉群众之间已经不仅仅是相互尊重生活习惯,而且彼此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民...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一个汉族聚居村庄某人家的葬礼仪式中,考虑到前来慰问的回族亲友较多,主人家专门聘请回族厨师前来做清真饮食,从仪式的很多细节中体现出回汉群众之间已经不仅仅是相互尊重生活习惯,而且彼此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民族差别的藩篱,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超越了民族关系。以此微小个案可以管窥张家川地区良好的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也可以验证通常接触理论和工具性依赖理论,说明长期的共同生活与频繁接触,使回汉群众逐渐发展出比相互尊重更进一步的联系与情谊,是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熟人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川 民族关系 熟人社会 葬礼仪式
下载PDF
道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启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36-49,共14页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同丝绸之路的汉传佛教一样,丝绸之路上的道教也具有浓郁的世俗性,道教习俗渗透到知识精英和平民百姓的每一个角落,当时的人们无论是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同丝绸之路的汉传佛教一样,丝绸之路上的道教也具有浓郁的世俗性,道教习俗渗透到知识精英和平民百姓的每一个角落,当时的人们无论是取名,还是生活和丧葬习俗,以及官方的祭祀活动,都不乏道教的气息,特别是唐西州时期,由于唐王朝奉道教为皇家宗教,道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达到高峰。丝绸之路的道观,有许多建于唐开元年间,道俗合作建造梯蹬及钟,道观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当中。丝绸之路的道教,与当地的汉传佛教和民间俗士以及各级官府关系相处融洽,共同促进丝路发展与繁荣。这不仅充分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还为我们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出土文书》 道教 丝绸之路 传统文化 丧葬 祭祀 人名
下载PDF
巫术与人生礼俗——以宋代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方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4-91,共8页
巫术通常利用民俗作为载体,从宋代的催生礼、诞生礼到隆重的婚娶丧祭,无不反映出巫术与人生礼俗的密切关系,尽管其中掺杂了许多有悖礼制、荒谬和非理性的成分,却作为习俗融进了日常生活。
关键词 巫术 人生礼俗 产育 婚姻 丧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