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朝文人挽歌诗的演变和定型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宜瑗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2-32,142,共12页
挽歌本是一个实用性的诗歌题材,而在六朝,文人挽歌诗经历了脱离礼仪、又回归礼仪的演变过程。因而,根据与葬礼的关系,本文把六朝文人挽歌诗分为三个阶段,而其中,北朝的赠献挽歌奠定了后代挽歌的基本模式。本文试分析各阶段挽歌诗... 挽歌本是一个实用性的诗歌题材,而在六朝,文人挽歌诗经历了脱离礼仪、又回归礼仪的演变过程。因而,根据与葬礼的关系,本文把六朝文人挽歌诗分为三个阶段,而其中,北朝的赠献挽歌奠定了后代挽歌的基本模式。本文试分析各阶段挽歌诗的特征、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诗 类型 六朝
原文传递
墓志新辑唐代挽歌考论 被引量:9
2
作者 胡可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5-183,共9页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但大多数挽歌是在丧葬过程中由乐队演奏的。挽歌镌于碑石者,甚为少见。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有一批挽歌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唐诗文献。这类挽歌主要有两种类型:刻在墓...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但大多数挽歌是在丧葬过程中由乐队演奏的。挽歌镌于碑石者,甚为少见。新近出土的唐代墓志中,有一批挽歌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唐诗文献。这类挽歌主要有两种类型:刻在墓志盖上的挽歌和墓志铭中的挽歌。这两种挽歌,无论是作者和哀挽对象,还是内容与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唐代挽歌与唐代丧葬制度、礼仪习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认识并了解唐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以新出墓志所载挽歌与传世挽歌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挽歌特殊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文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挽歌 唐代 文学价值
下载PDF
挽歌考 被引量:6
3
作者 杜瑞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4-47,共4页
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集文化和文学于一身,因其悲哀感人的曲调,被丧礼所用。后成为丧葬礼仪制度的一部分。从此,挽歌就与哀生悼死结下了不解之缘。挽歌的判断标准与丧葬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挽歌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 挽歌 有意味的形式 挽歌作品
下载PDF
荒凉岁月里的“甜蜜旧梦”——读师陀的《果园城记》 被引量:2
4
作者 范家进 唐文秀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9-51,120,共4页
师陀的《果园城记》体现了战争时期特有的荒原体验与感伤色调,作家在对战争和民族进行反思后所持的启蒙立场与作者原有的情感立场产生了多重冲突,而情感、理智及其与时代之间犬牙交错的紧张与焦虑又为作品打上了浓重的挽歌情调。
关键词 师陀 果园城记 挽歌 战争
下载PDF
品读中西文化 审视异样之美——中英悼亡诗之美学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董珊珊 尚景建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英悼亡诗对爱妻之亡故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方视其为永诀,格调大多悲戚;英方视其为新生,彼世乐土再相聚,故悲中有慰。中方侧重伦理,爱妻之亡故彰显其善和大义,悼... 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英悼亡诗对爱妻之亡故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方视其为永诀,格调大多悲戚;英方视其为新生,彼世乐土再相聚,故悲中有慰。中方侧重伦理,爱妻之亡故彰显其善和大义,悼亡意象多贴近生活;英方侧重审美,主要凸显爱妻之貌美才美,多是想象性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悼亡诗 美学 比较
下载PDF
丧礼与《诗经》悼亡诗 被引量:3
6
作者 战学成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4-157,共4页
丧礼反映了上古先民的丧葬礼俗,表达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更是对于人生最后阶段的高度重视。丧礼的存在强调了对于个体生命归宿的尊重,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同时亦包含着对个体生命一生行为品质的总结。丧礼表达的是生命终结时的恭送... 丧礼反映了上古先民的丧葬礼俗,表达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更是对于人生最后阶段的高度重视。丧礼的存在强调了对于个体生命归宿的尊重,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同时亦包含着对个体生命一生行为品质的总结。丧礼表达的是生命终结时的恭送情怀。丧礼的重要特征是体现孝道,这是君子品德的重要体现。“人为歌声以助哀”的《诗经》悼亡诗,体现了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情感,反映的是生命世界的伦理秩序。与此同时,丧礼与挽歌,反映了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丧礼的规格大小之别,不仅是生命世界等级秩序的体现,更是强调死者对于社会贡献大小的区别。丧礼越是隆重,个人的价值就越是充分,对于生者的示范意义就越大,事死如事生的意义就越明确,死者为大的意义就更加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丧礼 悼亡诗
下载PDF
《孔雀胆》:虚构的故事与历史的真实 被引量:5
7
作者 田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7-141,共5页
《孔雀胆》的故事不见于元代的历史文献,是明代后期由云南地方文人虚构出来的故事。虚构出来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大理官绅对唐宋元三朝的辉煌历史的追思、怀恋;是明朝嘉靖年间,大理总管的遗民们的"故国之思",是大理段氏家族... 《孔雀胆》的故事不见于元代的历史文献,是明代后期由云南地方文人虚构出来的故事。虚构出来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大理官绅对唐宋元三朝的辉煌历史的追思、怀恋;是明朝嘉靖年间,大理总管的遗民们的"故国之思",是大理段氏家族没落的挽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胆 虚构故事 真实历史 故国之思 挽歌
下载PDF
从新见墓志挽歌看唐五代泽潞地区民间的生死观念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庆卫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近年来刻有挽歌的墓志全部发现于唐五代的泽潞地区,这些挽歌材料表现了当时的人们为了获得来世的幸福和永生,融合儒、道、释等各种观念形成朴素的生死信仰。同时,这种情...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挽文学的一种特定体裁。近年来刻有挽歌的墓志全部发现于唐五代的泽潞地区,这些挽歌材料表现了当时的人们为了获得来世的幸福和永生,融合儒、道、释等各种观念形成朴素的生死信仰。同时,这种情况也和唐宋变革视野下的唐代丧葬制度和礼仪习俗的变化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化 墓志 挽歌 生死观念
下载PDF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美学
9
作者 王艳荣 石佳鑫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书写了许多生命的凋零与死亡。鄂温克民族的盛衰以及生命的轮回,在小说中被叙述得沉静而悲悯。作者站在广阔的文化视角描写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死亡的无常与永恒、民族的繁衍与磨难。从死亡美学的视角来分...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书写了许多生命的凋零与死亡。鄂温克民族的盛衰以及生命的轮回,在小说中被叙述得沉静而悲悯。作者站在广阔的文化视角描写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死亡的无常与永恒、民族的繁衍与磨难。从死亡美学的视角来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死亡意象与葬礼仪式,不仅可以窥见鄂温克文化的野性与柔情,也可以感受到这个游牧民族在艰难生存中向死而生的大爱,从而领悟超越死亡、生命至上的永恒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河右岸》 死亡美学 挽歌 精神彼岸
下载PDF
挽歌诗:魏晋文人生命的哀歌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宝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92-95,共4页
用诗歌的形式来叩问死亡、抒发由此引发的忧伤 ,由来已久 ,中国古代的挽歌即其中之一种。挽歌起于执绋者的讴歌 ,本是送葬仪式的组成部分 ,但是自汉末起 ,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强化 ,开始在葬仪以外的场合流行起来。此后 ,魏晋文人不仅好唱... 用诗歌的形式来叩问死亡、抒发由此引发的忧伤 ,由来已久 ,中国古代的挽歌即其中之一种。挽歌起于执绋者的讴歌 ,本是送葬仪式的组成部分 ,但是自汉末起 ,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强化 ,开始在葬仪以外的场合流行起来。此后 ,魏晋文人不仅好唱挽歌 ,且自制新辞。文人挽歌诗往往带有自挽的性质 ,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陶渊明的《挽歌诗》堪称此类作品的千古绝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文人 陶渊明 《挽歌诗》 诗歌 东晋
下载PDF
解构的时间和地点:评彼得·巴里对挽歌的研究
11
作者 王子麟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39-41,共3页
本文借助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对彼得·巴里关于维多利亚时期的两首著名挽歌的研究进行评论,揭示了挽歌中时间和空间的多重意义和内在矛盾。以及挽歌如何超越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理解,展示情感和意义的“延异”现象。本文... 本文借助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对彼得·巴里关于维多利亚时期的两首著名挽歌的研究进行评论,揭示了挽歌中时间和空间的多重意义和内在矛盾。以及挽歌如何超越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理解,展示情感和意义的“延异”现象。本文强调解构主义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使得读者能够体验到挽歌中独特的情感和记忆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 解构主义 彼得·巴里的研究
下载PDF
简论丧葬习俗对魏晋南北朝挽歌的影响
12
作者 时国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4-91,共8页
魏晋南北朝的俭葬习俗淡化了死亡的神秘感,使挽歌作者能够理性平和地看待死亡,保持一种较为超然客观的态度,促成了自挽作品的出现。各种丧葬仪式为挽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意象,成为挽歌描写的重要内容。挽歌正式纳入礼制,得到官方书面形... 魏晋南北朝的俭葬习俗淡化了死亡的神秘感,使挽歌作者能够理性平和地看待死亡,保持一种较为超然客观的态度,促成了自挽作品的出现。各种丧葬仪式为挽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意象,成为挽歌描写的重要内容。挽歌正式纳入礼制,得到官方书面形式的认可后更受重视更为普及,促进了献赠挽歌作品的创作,激发了欣赏挽歌、演唱挽歌的兴趣,对名士风流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丧葬习俗 挽歌
下载PDF
一曲不幸的悲诗——论刘亮程诗集《当诗歌忘记我们》
13
作者 王世灿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刘亮程于1981年开始写诗,随后踏进西部诗坛,一写就是十几年。1993年进入乌鲁木齐时中断诗歌写作,转向散文创作。刘亮程的早期诗歌受到当时“西部诗”和“朦胧诗”等流派的影响,综合诗人偏居一隅对爱情、死亡、时间的思考和想象;后期诗... 刘亮程于1981年开始写诗,随后踏进西部诗坛,一写就是十几年。1993年进入乌鲁木齐时中断诗歌写作,转向散文创作。刘亮程的早期诗歌受到当时“西部诗”和“朦胧诗”等流派的影响,综合诗人偏居一隅对爱情、死亡、时间的思考和想象;后期诗歌集中于对乡村、时间、死亡、孤独和虚无的展现,书写诗人的自我意向。诗歌整体呈现出悲伤的总基调,运文谴字注重“复式语象”和“反常组合”,以此修辞为中介将悲诗的主题内涵——时间之悲、孤独之悲表达而出,并发抒对时间“旷野”里的生命之深思和对乡村精神认同的美学追求。诗人站在“小村”的边上,如牧人恣意放牧灵魂,谱写一曲“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地”的感天动地的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亮程 诗歌 悲诗 时间 孤独
下载PDF
儒家文化视域下的《白鹿原》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明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9-176,共8页
文章将《白鹿原》置于儒家文化视域之下,从乡土情结与儒家道德情怀、白嘉轩与朱先生对儒家文化的践行与传承以及儒家宗法伦理宰制下女性命运的悲情叙写等方面展开论述。尽管文本对儒家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与皈依倾向,然其对儒家文化在现... 文章将《白鹿原》置于儒家文化视域之下,从乡土情结与儒家道德情怀、白嘉轩与朱先生对儒家文化的践行与传承以及儒家宗法伦理宰制下女性命运的悲情叙写等方面展开论述。尽管文本对儒家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与皈依倾向,然其对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益式微的悲慨,则从精神与践行两个层面谱写了一曲儒家文化的挽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白鹿原》 挽歌
下载PDF
普希金对传统哀诗题材的突破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蕾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31-35,共5页
哀诗是抒情诗题材的一种,在俄罗斯诗歌史上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茹科夫斯基最初奠定了俄罗斯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后普希金突破了这一题材所框定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赋予哀诗新的活力。普希金在哀诗创作中不再囿于过去悲伤的情感表达... 哀诗是抒情诗题材的一种,在俄罗斯诗歌史上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茹科夫斯基最初奠定了俄罗斯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后普希金突破了这一题材所框定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赋予哀诗新的活力。普希金在哀诗创作中不再囿于过去悲伤的情感表达,加入了现实因素,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政治因素,并融入自己的志向,使哀诗在传达忧伤之余尽显积极乐观的情调,普希金突破了传统哀诗题材的限制,使其发展到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诗题材 普希金 哀诗内容延展
下载PDF
鲁哀公悼孔子的诔词献疑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富祥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0-105,共6页
传世春秋末年鲁哀公哀悼孔子的诔词,是现存中国古籍中所见最早的诔体文词,因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而影响广泛,过去学者大都采信不疑。但据《左传》《礼记》等所记推考,此诔词并不是孔子去世之时哀公的悼词,《左传》所附子贡的评语... 传世春秋末年鲁哀公哀悼孔子的诔词,是现存中国古籍中所见最早的诔体文词,因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而影响广泛,过去学者大都采信不疑。但据《左传》《礼记》等所记推考,此诔词并不是孔子去世之时哀公的悼词,《左传》所附子贡的评语亦为史家预言,其词的出现最早应在鲁哀公去世之后。疑其词或出于孔门后学祭孔时的托撰,系套用当时流行的王者加谥王公大臣的一种诔词格式,而流传开来之后,遂被指为鲁哀公的诔孔之词,在今天使用时当留意其产生的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哀公 诔词 孔子诔
下载PDF
英国诗歌研究的新突破——兼评《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
17
作者 李云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133-135,共3页
挽歌作为拥有独特写作传统与模式的文类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国内鲜有人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非主流性及复杂性。《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一书的新近出版为我们弥补了这个缺憾。它梳理... 挽歌作为拥有独特写作传统与模式的文类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国内鲜有人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非主流性及复杂性。《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一书的新近出版为我们弥补了这个缺憾。它梳理了英国挽歌在诗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特色,展现了英国挽歌在寻求表现哀伤、震撼的诗歌语言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为我们研究挽歌诗提供了视野广阔且细致入微的学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 《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 悲悼 田园挽歌 现代挽歌
下载PDF
翠茜·史密斯的魔灵诗艺:从挽歌到科幻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大江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36,共10页
2012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翠茜·史密斯是当代诗坛不容忽视的诗人。她把诗歌当作探索个人信仰和未知世界的魔灵艺术,将意象、形式、音乐和出发确定为诗歌的四个核心气质。她从英语诗歌悠久的挽歌传统和非裔美国诗歌丰富的想象传统中... 2012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翠茜·史密斯是当代诗坛不容忽视的诗人。她把诗歌当作探索个人信仰和未知世界的魔灵艺术,将意象、形式、音乐和出发确定为诗歌的四个核心气质。她从英语诗歌悠久的挽歌传统和非裔美国诗歌丰富的想象传统中汲取养分,开创性地将挽歌和科幻相结合,对人类的生存命运做出了独特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翠茜·史密斯 诗歌 魔灵 挽歌 科幻
原文传递
汉末魏晋挽歌及其流变论——兼谈挽歌的产生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金荣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8-49,共2页
尽管挽歌产生的确切时间和原因今天已很难说清,但到汉末魏晋时,葬礼中使用挽歌以助哀已成惯例,却是不争的事实。汉末魏晋人除了在葬礼中使用挽歌外,他们还喜欢在“宾婚嘉会”之际或日常生活中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但已明显不以助哀为目的... 尽管挽歌产生的确切时间和原因今天已很难说清,但到汉末魏晋时,葬礼中使用挽歌以助哀已成惯例,却是不争的事实。汉末魏晋人除了在葬礼中使用挽歌外,他们还喜欢在“宾婚嘉会”之际或日常生活中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但已明显不以助哀为目的,相反,崇尚“以悲为乐”的审美时尚,表达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于生命危浅的惶惑和忧惧,追求行为的放诞和风流,则成为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的原因和目的。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这实际上是以助哀实用为目的的葬礼挽歌在本时期产生的“变调”亦或说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点 汉末魏晋时期 发展历史 挽歌
下载PDF
《蒹葭》本义探微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从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6-59,共4页
秦人很早便有祭祀水神的传统。自秦文公迁都汧渭之会后,秦人便一直沿着渭水向东发展,渭水成为早期秦人的"生命之河"。《石鼓文》等资料表明,《蒹葭》是秦人"渭水时代"的产物。《蒹葭》文本表明,其是一首优美的祭祀... 秦人很早便有祭祀水神的传统。自秦文公迁都汧渭之会后,秦人便一直沿着渭水向东发展,渭水成为早期秦人的"生命之河"。《石鼓文》等资料表明,《蒹葭》是秦人"渭水时代"的产物。《蒹葭》文本表明,其是一首优美的祭祀水神之歌。《蒹葭》是巫在水边祭祀渭水神时所唱的祭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歌 秦襄公 《石鼓文》 《蒹葭》 渭水 水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