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侧MODIS地表温度产品验证 被引量:12
1
作者 闵文彬 李跃清 周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11-1516,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热红外测温仪和长波辐射表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实测地表温度Ts的精度及其影响因子,对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的地表辐射温度Tr相比,考虑了地表辐射率和大... 利用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的热红外测温仪和长波辐射表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实测地表温度Ts的精度及其影响因子,对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的地表辐射温度Tr相比,考虑了地表辐射率和大气下行辐射后的地表温度Ts_R偏低,差值随着地表发射率递减,随着长波净辐射递增,白天偏低可达1.9 K,夜间偏低可达1.1 K。当地表温度<285 K时,Ts_R与用长波辐射估算的地表温度Ts_L之间的差值集中在2.5 K以内;而当地表温度>285 K时,偏差可达10 K。地表发射率的误差≤0.01时,地表温度计算误差≤0.5 K。Tr、Ts_R和Ts_L与LST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Ts_L与LST的相关系数最大。夜间的相关系数大于白天;Terra卫星的相关系数(尤其是白天)大于Aqua卫星。基于LST的Ts_L回归模型估算标准误差为4.4904 K,达到99%的置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地表温度 检验 青藏高原东侧
下载PDF
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盆地中尺度涡旋及暴雨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65
2
作者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0-441,共12页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2003年8月8~10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MM5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2003年8月8~10日发生在高原东侧陡坡地形区域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大暴雨过程。在本次暴雨过程中,中尺度涡旋有...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2003年8月8~10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MM5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2003年8月8~10日发生在高原东侧陡坡地形区域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大暴雨过程。在本次暴雨过程中,中尺度涡旋有利于盆地上空正涡度输送和辐合上升运动的维持,有利于降水的维持和强降水的发生。地形对中尺度涡旋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复杂陡峭的地形扰动有利于中尺度涡旋的形成。保留真实地形,在青藏高原东部到盆地西部,涡旋活动频繁;降低地形高度和坡度,不仅减少了涡的个数,还减弱了涡的强度,并改变了涡的生成源地以及涡的移动路径;不考虑地形使得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西部涡旋活动明显减少,且涡移动速度加快;仅降低地形高度而不改变地形坡度,对该地区的涡旋活动无明显的影响;仅保留青藏高原地形,高原地区涡旋活动频繁,无地形地区涡明显减少。数值试验还表明,地形与涡旋的活动及降水的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东坡地形 涡旋活动 数值试验
下载PDF
高原东侧一次大暴雨过程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56
3
作者 屠妮妮 陈静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96-806,共11页
2006年7月6~7日高原东侧发生了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与以往高原东侧暴雨过程概念模型不同的是,这次暴雨过程中没有出现低空急流,在暴雨强盛阶段伴有全风速增强。本文采用诊断分析方法,从暴雨发生所需的热力、水汽及动力条件人手,... 2006年7月6~7日高原东侧发生了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与以往高原东侧暴雨过程概念模型不同的是,这次暴雨过程中没有出现低空急流,在暴雨强盛阶段伴有全风速增强。本文采用诊断分析方法,从暴雨发生所需的热力、水汽及动力条件人手,采用相当位温、水汽通量、视热源和视水汽汇、湿位涡等几个物理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了暴雨发生、发展的机制。西南涡与高温、高湿的大气条件相配合,高低空风的垂直切变及来自孟加拉湾的充沛水汽输送和辐合,为该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次暴雨以对流性降水为主,视热源和视水汽汇的垂直输送作用是加热的主要贡献项,而局地变化项和平流项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其共同作用是减小对加热的贡献;该过程中湿斜压性是位涡的主要贡献项,湿位涡的演变与暴雨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最大值与暴雨峰值出现时间一致,位势不稳定对触发暴雨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东侧 区域性大暴雨 诊断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2
4
作者 陈静 矫梅燕 李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90-101,共12页
利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1年9月1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绵阳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触发本次降水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高分辨率模拟输出显示"9.18"... 利用PSU/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模拟了2001年9月1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绵阳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对触发本次降水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高分辨率模拟输出显示"9.18"绵阳大暴雨与边界层内一个中尺度辐合扰动的发展和移动相伴,且中尺度辐合扰动还诱发了一个时间尺度约为6h的β中尺度涡旋和强烈发展的降水雨团。模拟还显示受高原地形影响,该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独特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其动力特征是强上升运动和超强散度柱与对流层低层强涡度互耦发展,热力特征是对流层低层具有对流不稳定能量,中层具有斜压不稳定能量。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两支上升入流和两支下沉出流,低层入流(东南气流)触发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中层入流(高原近地层偏西暖湿气流)触发中层大气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两种不稳定能量共同作用促使对流雨团强烈发展,形成绵阳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暴雨 Β中尺度对流系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低涡暴雨过程地形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4
5
作者 何光碧 屠妮妮 +1 位作者 张利红 陈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46-1556,共11页
由于模式地形与实际地形存在不同程度偏差,而地形对降水有着重要作用,利用WRFV3.1模式,引入气象站海拔改变模式局地地形方法,针对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地形对数值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中引入更... 由于模式地形与实际地形存在不同程度偏差,而地形对降水有着重要作用,利用WRFV3.1模式,引入气象站海拔改变模式局地地形方法,针对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了地形对数值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中引入更真实地形使得降水强度增大、强降水中心位置和发生时间有所改善,对流层中低层上升运动和气旋切变显著增加,低涡位置有所改善,由此带来更强的降水和落区改善;改变单点地形高度后,其上空气象要素较周边地区都有所变化,随着模式地形高度的改变其幅度不断增加,气象要素变化也更为显著;引入更真实地形使得降水中心增湿、增温和降低高度特征非常明显,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地形改变后低值系统的加强和降水强度的增强。单点地形高度改变可引起初始时刻局地气象要素的微小偏差,但随着积分时间增长,偏差则进一步加大。在保证模式积分稳定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一些关键点引入实际地形高度,从而改进模式的预报效果,特别是降水预报效果的一种地形处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低涡 强降水 数值试验 地形影响
下载PDF
Q矢量理论在青藏高原东侧大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川 杜川利 寿绍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1-267,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量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量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湿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出现在中尺度环流明显增强时.湿Q矢量分解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矢量理论 青藏高原 大暴雨 环流特征 成因分析 MM4模式 高时空分辨率资料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2003.8.28”暴雨的集合预报试验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静 李川 +1 位作者 冯汉中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6-14,共9页
利用MM5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的T213模式的预报资料, 通过研究非绝热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东侧“2003.8.28”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特征, 进行了多物理模式集合预报试验, 为开展青藏高原东侧集合预报扰动技术研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 利用MM5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的T213模式的预报资料, 通过研究非绝热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高原东侧“2003.8.28”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特征, 进行了多物理模式集合预报试验, 为开展青藏高原东侧集合预报扰动技术研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模式物理参数化方案对中尺度降水预报结果有明显影响, 包括局地降水强度、空间分布型态、时间演变特征等。随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将增加小雨量级降水区域, 产生一些虚假降水, 就现阶段模式水平而言, 高分辨率集合预报应重点发展考虑强降水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模式系统。多物理模式集合预报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高分辨率集合预报可以改进单一确定性预报结果不稳定的缺点, 为强降水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有价值的预报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暴雨 预报不确定性 集合预报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跃清 李崇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24-31,共8页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气温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夏季川渝地区气温与云量之间主要呈反位相关系,其第一模态代表了它们最主要的耦合特征;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引起副热带高压系统位置偏...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气温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夏季川渝地区气温与云量之间主要呈反位相关系,其第一模态代表了它们最主要的耦合特征;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引起副热带高压系统位置偏北(南),使川渝地区总云量偏少(多),造成川渝地区气温偏高(低)。最后建立了川渝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的概念模型,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也是造成青藏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气温变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气温变化 成因分析 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坡加密观测站址选取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彭骏 马振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0-155,共6页
从气象科学试验选站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出发, 对青藏高原东坡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地理特征、气候要素分布、区域气候变化、天气气候影响关键区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提出了在该区域内建站选址的几点建议。在三州区域内选... 从气象科学试验选站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出发, 对青藏高原东坡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地理特征、气候要素分布、区域气候变化、天气气候影响关键区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 提出了在该区域内建站选址的几点建议。在三州区域内选择理塘、红原、昭觉三地作为未来高原气象加密观测试验站的候选站址, 它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侧 加密气象观测试验站 选址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冻土分布特征 被引量:32
10
作者 王绍令 罗祥瑞 郭鹏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东部边缘带,发育着片状、岛状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区内多年冻土面积144000km^2,占该区面积的61%。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受海拔控制,同时又呈现出纬向和经向地带性规律,平均纬度降低1°,多年冻土下界升...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东部边缘带,发育着片状、岛状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区内多年冻土面积144000km^2,占该区面积的61%。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受海拔控制,同时又呈现出纬向和经向地带性规律,平均纬度降低1°,多年冻土下界升高约130m。根据冻土平面分布的差异性,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冻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土 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川西藏东地区金矿床类型与特提斯地质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邹光富 《四川地质学报》 1996年第1期46-53,共8页
川西藏东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自早古生代以来,区内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成矿条件。区内金矿床的主要类型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金矿... 川西藏东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自早古生代以来,区内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成矿条件。区内金矿床的主要类型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金矿床、层控型金矿床、浊积岩型金矿床、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床、矽卡岩型金矿床、斑岩型金矿床、剪切带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类型 板块构造成 特提斯地质演化 青藏高原东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凝结潜热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杰 李栋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6-334,共9页
结合青藏高原东部3″DEM和102个气象站46年(1961—2006)5—9月的降水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三类,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逐年雨季降水量估算模型,并估算和分析了46a的雨季凝结潜热。结果表明:降水量估算模型的相关性显著... 结合青藏高原东部3″DEM和102个气象站46年(1961—2006)5—9月的降水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三类,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逐年雨季降水量估算模型,并估算和分析了46a的雨季凝结潜热。结果表明:降水量估算模型的相关性显著,基本都通过0.05的信度检验值0.69、0.82、0.90;高原东部雨季凝结潜热分布极不均匀,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凝结潜热总量变化在18.1×1020~26.8×1020J,并且有波动中增加的趋势;采用EOF分解和REOF分区,将高原东部划分为5个气候区,区域凝结潜热年际变化和第A、B、E区的凝结潜热变化有一致性,而与北坡第C、D区凝结潜热相差很大。由于高度、经度、坡度等对低海拔区降水的正调节作用,使得该区域的凝结潜热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降低;坡向对高海拔区域降水的正调节作用,纬度对降水的负调节作用,使得该区域的凝结潜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雨季凝结潜热 3″数字高程 地形因子 地理因子
下载PDF
中国西南部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带 被引量:3
13
作者 俞如龙 《四川地质学报》 1996年第1期1-5,共5页
近年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三江造山带,新生代时期地壳隆升急剧,构造作用显著,岩浆活动突出,相应的成矿作用丰富多彩。据此,作者认为这是一次遍及全区的重要陆内造山作用,从而在原中生代造山带基础上更... 近年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三江造山带,新生代时期地壳隆升急剧,构造作用显著,岩浆活动突出,相应的成矿作用丰富多彩。据此,作者认为这是一次遍及全区的重要陆内造山作用,从而在原中生代造山带基础上更新形成现今呈南北向的新生代造山带。鉴于它具有处于大陆转换带构造位置、遭受双向挤压应力、显著的走滑断层活动以及构造-地貌三分性等特征,作者建议统命为大横断陆内转换造山带。最后,作者初步提出该造山带的双向造山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作用 转换造山带 双向造山极性 青藏高原东部
下载PDF
PERMAFROST DEGENERATION IN THE EAS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14
作者 朱林楠 吴紫汪 +1 位作者 刘永智 李东庆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6年第3期231-238,共8页
The zoning' boundaries of permafrost are theoretically determined fromthe rela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modern climate in this paper. The boundary elevations are given in a profile. There are many phenomena demo... The zoning' boundaries of permafrost are theoretically determined fromthe relation between permafrost and modern climate in this paper. The boundary elevations are given in a profile. There are many phenomena demonstrating a commondegeneration, such as buried frozen soil, pseudo--permafrost land forms,variations ofpatchy permafrost table, multigelation, and vegetation changing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important conclusion is that a basic trend of the permafrost changing in theplateau is d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PERMAFROST DEGENERATION
下载PDF
藏东地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研究
15
作者 张素兰 夏勋 余文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33-237,共5页
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藏族地区(简称藏东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阐明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该地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农业资源 开发 生态保护 藏东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