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332
1
作者 邓起东 张培震 +3 位作者 冉勇康 杨晓平 闵伟 陈立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66-73,共8页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震和部分 6~ 6 .9级地震也可能发生在块体内部的活动构造带上。大地震与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的关系十分紧密 ,70多次 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及其位移参数与活动构造完全一致 ,7~ 8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带内 ,仅个别地震由于发生在高原和高山区 ,情况不明 ,6~ 6 .9级地震则大约有 5 %~ 15 %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或者情况不明。由于中国各断块区应力环境的差别 ,各区活动构造变形和地震发震构造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中对不同构造区走滑型 ,逆断裂褶皱型和正断裂拉张型活动构造和地震发震构造模型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活动构造 地震
下载PD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nd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被引量:262
2
作者 ZHANG Peizhen (张培震) DENG Qidong (邓起东) ZHANG Guomin (张国民) MA Jin (马 瑾) GAN Weijun (甘卫军) MIN Wei (闵 伟) MAO Fengying (毛凤英) WANG Qi (王 琪)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z2期13-24,共12页
The primary pattern of the late Cenozoic to the pres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tectonic blocks.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geological units that have b... The primary pattern of the late Cenozoic to the pres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tectonic blocks.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geological units that have been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ctive tectonic zones. Boundaries between blocks are the highest gradient of differential movement. Most of tectonic activity occurs on boundaries of the blocks. Earthquakes are results of abrupt releases of accumulated strain energy that reaches the threshold of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Boundaries of tectonic blocks are the locations of most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d highest gradient of stress accumulation, thus are the most likely places for strain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s, and in turn,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Almost all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8 and 80%-90% of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over 7 occur along boundaries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This fact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ial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s of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TECTONIC block interactions of blocks differential movement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原文传递
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 被引量:241
3
作者 郑颖人 叶海林 黄润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14-1723,共10页
地震作用下边坡破坏机制是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的前提,目前主要采用拟静力与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地震边坡破坏机制为剪切破坏,并以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剪切滑移面作为地震动力作用下的破裂面,而不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 地震作用下边坡破坏机制是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的前提,目前主要采用拟静力与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地震边坡破坏机制为剪切破坏,并以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剪切滑移面作为地震动力作用下的破裂面,而不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拉破坏,从而使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失真。汶川地震边坡调研发现,滑坡上部多数发生拉破坏,甚至有些岩土体被抛出,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为此,采用FLAC动力强度折减法,结合具有拉和剪切破坏分析功能的FLAC3D软件对地震边坡破坏机制进行数值分析。计算表明,地震边坡的破坏由边坡潜在破裂区上部拉破坏与下部剪切破坏共同组成,而不是剪切滑移破坏,通过多种途径给出地震边坡破裂面位置的确定方法,为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地震 破坏机制 破裂面 动力有限差分法
下载PDF
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34
4
作者 张茂省 李同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0-540,共11页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融等;人为因素有堆载与开挖、农业灌溉、修建水库等。研究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积极的诱发因素。地震加速度引起的抛射作用和粉尘化效应以及振动液化效应是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原因。河流的侧向和下切侵蚀作用在河流的不同发育期诱发机理有所不同,导致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也有所区别。冻融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类型分为冻结滞水效应型和融化强度降低型等。降水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按触发滑坡的降水特征分为暴雨型和淋雨型,按地下水的作用方式分为优势通道-局部地下水型、地下水位上升型和增重型等。诱发黄土滑坡的人类工程活动分为斩坡型、灌溉型、水库型、堆载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滑坡 降雨 地震 诱发因素
下载PDF
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被引量:112
5
作者 小谷俊介 叶列平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9,58,共8页
1995年兵库县南部(神户)地震中建筑物的破坏表明,对每一幢建筑物以满足性能要求进行结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作者介绍了由日本国建设省组织的联合研究开发项目(1995~1998)以及近期按基于性能设计修订的建筑标准的工作情况.
关键词 结构性能 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 建筑标准
下载PDF
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及近期进展 被引量:102
6
作者 林家浩 张亚辉 赵岩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0-360,共11页
对反应谱方法、随机振动方法和时间历程法应用于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时的特点作了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变化效应(特别是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结构的响应有相当大的影响.反应谱方法对多点激励地震分析显得相当困难,... 对反应谱方法、随机振动方法和时间历程法应用于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时的特点作了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变化效应(特别是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结构的响应有相当大的影响.反应谱方法对多点激励地震分析显得相当困难,而随机振动方法则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于强震作用下的大跨度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时间历程法在现阶段仍应是主要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反应谱 功率谱 时间历程 随机 行波效应 大跨度结构 抗震分析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83
7
作者 H.Hwang 刘晶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51,共5页
针对缺乏桥梁结构地震破坏数据的地区 ,考虑地震地面运动、局部工程场地条件和桥梁本身参数的不确定性 ,给出了一种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曲线的系统性分析方法 ,对美国中东部受NewMadrid地震带影响的高速公路系统混凝土连续... 针对缺乏桥梁结构地震破坏数据的地区 ,考虑地震地面运动、局部工程场地条件和桥梁本身参数的不确定性 ,给出了一种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曲线的系统性分析方法 ,对美国中东部受NewMadrid地震带影响的高速公路系统混凝土连续桥梁结构易损性进行分析 ,并给出了桥梁结构的易损性曲线 ,表明本文方法对该类地区桥梁结构的易损性分析具有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混凝土 地震 易损性曲线 回归分析 不确定性
下载PDF
论震积作用和震积岩 被引量:166
8
作者 杜远生 韩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89-394,共6页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事件。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重力流可以形成震积岩、海啸岩和震浊积岩。在地震过程中 ,震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构造标志 (地震断裂层、地裂缝、微同沉积断裂、微褶皱纹理、重力断层等 )、沉积和成岩标志 (砂岩脉...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事件。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重力流可以形成震积岩、海啸岩和震浊积岩。在地震过程中 ,震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构造标志 (地震断裂层、地裂缝、微同沉积断裂、微褶皱纹理、重力断层等 )、沉积和成岩标志 (砂岩脉、泥岩脉、泥晶脉 ,即磨牙 ( molar tooth)构造、枕状层、砂火山、泥火山、同沉积变形构造、丘状层理等 )。地震沉积组合包括原地震积岩 ( A,包括震裂岩、震褶岩、自碎屑角砾岩、内碎屑副角砾岩等 )、海啸岩 ( B,由具丘状层理、平行层理的碎屑岩或内碎屑灰岩组成 )、震浊积岩 ( C,由具块状层理、递变层理或玻马序列的粗碎屑岩或碎屑灰岩组成 )及背景沉积 ( D) 4个单元 ,它们组合成 A- B- C- D、A- B- D、A- C- D、A- D、B- D、C- D等 6种类型的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地震 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
下载PDF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及地震动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161
9
作者 徐光兴 姚令侃 +1 位作者 李朝红 高召宁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8-923,共6页
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一个边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对输入地震波存在垂直放大和... 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一个边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对输入地震波存在垂直放大和临空面放大作用,边坡土体对输入地震波低频部分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部分存在滤波作用。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随输入地震波振幅、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持时对加速度峰值响应的影响不大;坡体位移随振幅、持时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强震作用下剪应变增量最大区域的位置和形状表明,单一均质土层边坡的破坏模式仍是沿着某一弧形潜在滑动面失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动力响应 地震 地震动参数 FLAC^3D
下载PDF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被引量:150
10
作者 崔鹏 韦方强 +4 位作者 陈晓清 何思明 游勇 党超 李占鲁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年第4期317-323,共7页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堰塞湖 灾害链 减灾
下载PDF
岩爆的分形特征和机理 被引量:135
11
作者 谢和平 W.G.Pariseau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8-37,共10页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和损伤力学研究了岩爆诱发的微地震。使用分形的数目—半径关系考察了已报导的微地震事件的位置分布,发现它具有集聚(cluster)分形结构。当接近一个主岩爆时,微地震事件的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相应地出现分形维数值的减...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和损伤力学研究了岩爆诱发的微地震。使用分形的数目—半径关系考察了已报导的微地震事件的位置分布,发现它具有集聚(cluster)分形结构。当接近一个主岩爆时,微地震事件的集聚程度明显增加,并相应地出现分形维数值的减小。最低的分形维数值通常出现在一个主岩爆临近产生之时。这样,分形维数的变化就有可能用来进行岩爆的预测预报。这种变化与地震学中强震发生前的降维现象(b值减小)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使用损伤力学和分形概念从理论上分析了岩爆的分形和物理机理。研究表明:一个强的破坏(岩爆或地震)实际上等效于岩体内破裂的一个分形集聚。这个破裂的分形集聚所需能量耗散E随分形维数D的减小而按指数律增加:D=C_1exp[—C_2E]这样,岩爆和地震的分形自然在理论上得到很好的解释,并由此人们能更好地去理解岩爆和地震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分形特征 分形机理 岩石 爆炸
下载PDF
地下水与地质灾害 被引量:97
12
作者 仵彦卿 《地下空间》 CSCD 1999年第4期303-310,316,共9页
由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有三种.即物理作用(包括润滑作用、软化和泥化作用、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化学作用(包括离子交换、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 由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有三种.即物理作用(包括润滑作用、软化和泥化作用、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化学作用(包括离子交换、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以及刀学作用(包括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岩土作的变形性和强度.而岩土作中应力的变化(自然力和人类工程力)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改变.最终访发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分析了地下水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水库诱发地震、滑坡、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矿山及隧洞突水等的地质灾害的力学机制,运用岩体水力学理论分析了地震孕震规律及进行地震预报与控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 岩溶塌陷 滑坡 地震
下载PDF
国内外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 被引量:106
13
作者 李忠生 《灾害学》 CSCD 2003年第4期64-70,共7页
对地震灾害较严重的美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在地震滑坡灾害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与我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国内外对地震滑坡的分类,论述了地震滑坡在面积范围、密度及滑坡体积等方面与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震中... 对地震灾害较严重的美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在地震滑坡灾害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与我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国内外对地震滑坡的分类,论述了地震滑坡在面积范围、密度及滑坡体积等方面与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对地震时易于触发滑坡的地貌坡度及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外地震滑坡灾害预测研究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地震参数 地质构造 综述
下载PDF
甘肃省舟曲8.7特大泥石流调查研究 被引量:126
14
作者 余斌 杨永红 +2 位作者 苏永超 黄文杰 王高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7-444,共8页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舟曲县城后山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从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质和降雨条件入手,分析了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特征与成因: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泥石流形成区在2010年8月7日23~24时的1h降雨量达77.3mm,...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舟曲县城后山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从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质和降雨条件入手,分析了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特征与成因: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泥石流形成区在2010年8月7日23~24时的1h降雨量达77.3mm,暴雨形成强大洪水依次冲毁两条沟内的天然堆石坝和人工拦挡坝,形成规模巨大的高容重黏性泥石流,泥石流冲出总量和泥沙总量分别为144.2×10^4m^3和97.7×10^4m^3;泥石流携带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巨石冲毁房屋5500余间;在白龙江内形成长约550m,宽约70m,高约10m的堰塞坝并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回水长3km,使县城一半被淹;泥石流造成1744人死亡和失踪。分析研究表明,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泥石流如果在近期遭遇强降雨还会暴发泥石流,但规模比8.7特大泥石流小;如果强降雨发生在数年后,暴发的泥石流规模比8.7特大泥石流略小;在20a或更长的时期内,没有发生新的地震影响下,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经历一次大规模泥石流暴发后,泥石流的规模将回到汶川地震前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曲 泥石流 堆石坝 地震 降雨
下载PDF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及其初判准则 被引量:88
15
作者 辛鸿博 王余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91-594,共4页
根据我国过去近800 年间地震诱发天然岩土边坡崩滑的事例, 研究了我国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特征, 以及边坡地震崩滑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通过对125 次历史地震造成的285 例典型滑坡进行分析, 提出了预测天然岩土边坡地震崩滑... 根据我国过去近800 年间地震诱发天然岩土边坡崩滑的事例, 研究了我国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特征, 以及边坡地震崩滑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通过对125 次历史地震造成的285 例典型滑坡进行分析, 提出了预测天然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初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地震 滑动 崩塌 判别标准
下载PDF
沉积物的地震及古地震效应 被引量:118
16
作者 乔秀夫 李海兵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3-610,共18页
古地震是依据地层中保留的沉积物变形记录而确定的。系统归纳总结地震诱发沉积物变形将为古地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有助于野外调查辨认这些记录。作者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供讨论与补充修正的地震触发沉积物变形分类的方案。变形的成因... 古地震是依据地层中保留的沉积物变形记录而确定的。系统归纳总结地震诱发沉积物变形将为古地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有助于野外调查辨认这些记录。作者提出了一个初步的、供讨论与补充修正的地震触发沉积物变形分类的方案。变形的成因机制是分类的基础。这些特殊沉积物变形主要与地震有关,但其中一些变形往往也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确定地震成因变形必须详尽研究相关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古地震 震积岩类型 软沉积物 液化作用
下载PDF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探讨 被引量:117
17
作者 郑颖人 叶海林 +2 位作者 黄润秋 李安洪 许江波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传统的拟静力法和安全系数时程分析法在评价边坡地震稳定性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提出准确的评价边坡地震稳定性必需因素的基础上,建议对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重新进行分类。根据动力分析得到的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和破裂面... 传统的拟静力法和安全系数时程分析法在评价边坡地震稳定性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提出准确的评价边坡地震稳定性必需因素的基础上,建议对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重新进行分类。根据动力分析得到的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和破裂面的性质和位置,提出基于拉-剪破坏的动力时程分析法和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第一种方法将FLAC计算得到破坏时刻的动应力施加到静力情况下边坡上,采用动力分析得到的拉-剪破裂面,结合极限平衡法求解边坡地震安全系数,是一种改进的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法;第二种方法考虑了拉-剪破坏的FLAC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是完全动力的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为边坡地震安全系数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地震 安全系数 动力时程分析法 FLAC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
下载PDF
济阳坳陷早第三纪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98
18
作者 陈世悦 袁文芳 鄢继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7-384,T001,T002,共10页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及四段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变形构造 ,如微断层、层内小褶皱、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和火焰构造等。通过牛1 1 0、利 981、车古 2 0 1和义 3 7 7等井的系统观察 ,发现震积岩的垂向序...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及四段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变形构造 ,如微断层、层内小褶皱、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和火焰构造等。通过牛1 1 0、利 981、车古 2 0 1和义 3 7 7等井的系统观察 ,发现震积岩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震裂岩和震塌岩层段、阶梯状正断层层段、振动卷曲变形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碎块层段和均一层段 ,分别对应于强震期、地震衰减期和余震期。震积岩的发现不但有助于分析判断控盆边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 ,震积岩自身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 ,因而地震事件沉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早第三纪 震积岩 地层学 地震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地震诱发高速黄土滑坡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89
19
作者 王家鼎 张倬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70-674,共5页
针对1920 年海原大地震( Ms = 8 .5) ,1718 年通渭大地震( Ms = 7 .5) 和1654 年天水大地震( Ms = 8 .0) 等诱发的高速黄土滑坡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与特征,提出了一种地震诱发高速黄土滑坡的机理—... 针对1920 年海原大地震( Ms = 8 .5) ,1718 年通渭大地震( Ms = 7 .5) 和1654 年天水大地震( Ms = 8 .0) 等诱发的高速黄土滑坡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与特征,提出了一种地震诱发高速黄土滑坡的机理———黄土体解体、斜抛和粉尘化效应。通过动力变形分析导出了黄土滑体斜抛运动的全过程及滑速、滑距公式。以海原大地震时,西吉县(10°区) 回回川高速黄土滑坡为例,对这些公式进行验证,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 地震 解体 粉尘化 滑坡
下载PDF
Source mechanism of strong aftershocks (M_s≥5.6) of the 2008/05/12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seismotectonics 被引量:104
20
作者 ZHENG Yong1,2,MA HongSheng3,Lü Jian4,NI SiDao5,LI YingChun6 & WEI ShengJi2 1 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7,China 2 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es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6,China +3 位作者 3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Chines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6,China 4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39,China 5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230026,China 6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14,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739-753,共15页
Dozens of >M5, hundreds of >M4, and much more >M3 aftershocks occurred after the 2008/05/12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were well recorded by permanent and portable seismic stations. After relocated with P arr... Dozens of >M5, hundreds of >M4, and much more >M3 aftershocks occurred after the 2008/05/12 Wenchuan earthquake, which were well recorded by permanent and portable seismic stations. After relocated with P arrival, the >M3 aftershocks show two trends of distribution, with most of the aftershocks located along the north-east strike consistent with Longmenshan fault system, yet there is a north-west trend around the epicenter. It seems that substantially more aftershocks occur in regions with crystalline bedrocks. Then we collected waveform data from Nat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regional seismograph network of China, and employed 'Cut and Paste' method to obtain focal mechanisms and depths of the big aftershocks (M≥5.6). While most of those aftershocks show thrust mechanism, there are some strike slip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rn-most end of the rupture. Focal mechanisms show that the events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part of central Beichuan-Yingxiu Fault (BY) are mainly thrust earthquak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initi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rupture. In the north part the aftershocks along the BY are also dominated by thrust slip,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right slip rupture of the main shock. Around Qingchuan-Pingwu Fault, the focal mechanisms are dominated by right-slip rupture with large depths (~18 km). So we suspected that in the north part the main shock might rupture on two faults: Beichuan Fault and Qingchuan-Pingwu Fault. The complex pattern of aftershock mechanisms argues for presence of a complicated fault system in the Longmensha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CAL mechanism SEISMOTECTONICS WENCHUAN earthquake cut and pas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