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清河口海域泥沙运动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斌 黄海军 梅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42,共8页
根据莱州湾内小清河口海域的悬沙和底床的粒径、含沙量及潮流的观测资料,探讨了该海域的悬沙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含沙量总体趋势为由岸向海逐渐增大,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其中河口东北海域为含沙量高值区。近岸悬沙主要受底... 根据莱州湾内小清河口海域的悬沙和底床的粒径、含沙量及潮流的观测资料,探讨了该海域的悬沙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含沙量总体趋势为由岸向海逐渐增大,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其中河口东北海域为含沙量高值区。近岸悬沙主要受底质沉积物的影响,而离岸较远海域悬沙可能主要是源于相邻浅水区海域悬浮颗粒在流场作用下从外海运移而来。河口北部海域表底层含沙量基本一致;而南部海域底层含沙量远大于表层。大潮含沙量远大于小潮含沙量,含沙量存在随潮流增大而增大的总趋势。小清河口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口再悬浮泥沙的输运及近岸浅滩局部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潮流 泥沙粒径 小清河口
下载PDF
小清河入海口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杨红军 张衍亮 +4 位作者 房吉敦 李永 谢文军 赵西梅 房颖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6-492,共7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小清河入海口底泥中的6种重金属(As、Cd、Cu、Zn、Hg、Pb)全量进行测定,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Hg含量高于国家一级背景值外,其余5种重金属含量均远低...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小清河入海口底泥中的6种重金属(As、Cd、Cu、Zn、Hg、Pb)全量进行测定,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Hg含量高于国家一级背景值外,其余5种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国家一级背景值含量,整体处于清洁水平。从水平分布上看:小清河沿岸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内地,呈依次递减趋势。从纵向剖面来看:在小清河两岸,重金属Cd和Cu在剖面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其余4种重金属在不同剖面层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小清河北岸重金属Zn有向下运动的趋势。风险评价表明:小清河入海口存在重金属Hg的轻度~中等程度污染,具有强生态危害,应该加强对重金属Hg的污染监测和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入海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重金属 生态风险
原文传递
小清河口水环境质量评价及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伟 张守本 +3 位作者 杨建森 魏潇 朱金龙 刘元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6-371,共6页
根据2010至2015年小清河口区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小清河口水环境质量状况及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清河口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类等污染物浓度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小清... 根据2010至2015年小清河口区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小清河口水环境质量状况及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清河口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类等污染物浓度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小清河口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16.79,平均污染指数均值为1.53,石油类和COD是小清河口区域主要污染因子,监测期间水环境质量呈好转趋势。小清河年均污染物入海总量约为159766 t,污染物入海量中COD起主导作用。小清河污染源包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来自于沿岸入河排污口,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口 水环境质量 污染物入海通量
原文传递
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泥沙运动特征及风场对泥沙输运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斌 黄海军 +1 位作者 严立文 梅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根据对莱州湾内小清河口附近海域的海流、含沙量、底质类型分布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的泥沙输运趋势及底床冲淤变化情况。从整个海区来看,含沙量总体趋势为由岸向海逐渐增大,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 根据对莱州湾内小清河口附近海域的海流、含沙量、底质类型分布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的泥沙输运趋势及底床冲淤变化情况。从整个海区来看,含沙量总体趋势为由岸向海逐渐增大,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在小清河入海口东北方向海域有一含沙量高值区;底质泥沙的分布沿纵向等深线显示了自岸向海由粗到细的分布规律,沿横向呈北细南粗的特征;浅滩泥沙局部搬运是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河口北侧海域有一较大侵蚀区,淤积区主要分布在河槽以南的滩涂和近岸区域,风场对该海域泥沙输运影响非常显著,小清河河口附近区域在一般天气下海水较清,如遇海向大风,则水体浑黄,但风后悬沙很快沉降,水体又变清。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风场对该海域的影响,其影响大约是无风时平均值的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口 含沙量 泥沙输运 底质粒径 风场
下载PDF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沈佳裕 罗先香 +4 位作者 郑浩 杨建强 林颂 张娟 张珊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16-1524,共9页
本文基于6个航次的生态调查,研究了莱州湾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5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Pb、Zn、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95、22.08、63.99、0.15、0.08 mg·kg^(-1),均小于国家海洋沉... 本文基于6个航次的生态调查,研究了莱州湾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5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生态风险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Pb、Zn、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95、22.08、63.99、0.15、0.08 mg·kg^(-1),均小于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其中Hg的含量高于渤海典型河口,甚至大部分海湾表层沉积物Hg含量.重金属Cu和Pb含量随时间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区域间差异不显著;重金属Zn、Cd和Hg含量在2010年后呈下降趋势,且河口区域含量明显高于近海区域(P<0.05).地累积指数(Igeo)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累积程度依次为:Hg>Pb>Zn>Cd>Cu,整体污染较轻,重金属Hg在河道和河口区域污染累积程度较高.沉积物质量基准(SQGs)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Pb和Cd基本不产生生物不利效应,Cu、Zn和Hg偶尔产生生物不利效应.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商(m-ERM-Q)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上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产生潜在生态毒性的可能性较低,河道与河口区域产生重金属生态毒性可能性为21%,其中Hg对重金属复合污染风险贡献较大,生态污染隐患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口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 莱州湾
下载PDF
小清河口的叶绿素a及理化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和统计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高元鹏 姚鹏 +3 位作者 米铁柱 陈洪涛 张欣泉 于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81,共11页
根据2002年6月对小清河口及毗邻海域进行的一次大面调查资料,对叶绿素a、营养盐、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环境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没有明显的层化现象,各参数的垂直分布都比较... 根据2002年6月对小清河口及毗邻海域进行的一次大面调查资料,对叶绿素a、营养盐、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环境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没有明显的层化现象,各参数的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各环境参数在河口内外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河口内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低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和高叶绿素a,河口外则与此相反。在河口外,硝酸盐由于受到黄河水输入的影响而比河口内浓度更高,这使得河口外磷限制情况加剧而硅限制情况减轻。除亚硝酸盐外,各参数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河口内丰富的营养盐使得浮游藻类过度繁殖,水体叶绿素a含量平均达到8.0 mg/m3,而河口外叶绿素a含量只有1.5 mg/m3。溶解氧在河口外海域平均值为3.5 mg/L,而在河口内却低于2.0 mg/L,处于低氧状态,河口内最上游的站位表层达到了无氧状态,是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双重污染促使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口 叶绿素A 溶解氧 营养盐 缺氧
下载PDF
小清河口水质污染现状及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崔燕 张龙军 +1 位作者 罗先香 张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66,共7页
根据2009年8月、2010年5月和9月3个航次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小清河口水质污染程度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小清河口水体污染严重,DO%平均值小于80%,其中盐度小于10的区域仅为40%;DIN平均值7.00mg/L,超过二类海水标准的23倍,CODMn平均值... 根据2009年8月、2010年5月和9月3个航次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小清河口水质污染程度及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小清河口水体污染严重,DO%平均值小于80%,其中盐度小于10的区域仅为40%;DIN平均值7.00mg/L,超过二类海水标准的23倍,CODMn平均值为7.98mg/L,是二类海水标准的2.6倍。亚硝酸盐浓度偏高,平均值大于0.1mg/L,最高值达0.55mg/L。易降解有机物占总有机物的比例为30%左右。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评价显示,小清河口盐度小于15的水体TLI值大于70,处于重度富营养级,盐度15~25之间仍为中度至轻度富营养水平。因此小清河口污染治理十分迫切,应从源头加强对小清河口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口 无机氮 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基于LSTM-GM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暴潮增水预报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苑希民 黄玉啟 +1 位作者 田福昌 曹鲁赣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5,共8页
为充分挖掘风暴潮增水的时序关联特性,提高风暴潮增水的预报精度,综合考虑台风因素、气象要素和天文潮因素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结合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和灰色模型(GM)的优势,提出基于LSTM-GM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暴潮增水预报方法。... 为充分挖掘风暴潮增水的时序关联特性,提高风暴潮增水的预报精度,综合考虑台风因素、气象要素和天文潮因素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结合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和灰色模型(GM)的优势,提出基于LSTM-GM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暴潮增水预报方法。利用该方法采用12场历史台风数据对小清河入海口风暴潮增水进行模拟预报,并将预报结果与LSTM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LSTM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LSTM-GM神经网络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分别提高了6.5%和11.4%,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70.6%和72.2%,平均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50%和69.2%;LSTM-GM神经网络模型可有效处理风暴潮增水与各影响因素间的非线性关系,提高风暴潮增水预报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增水 LSTM-GM神经网络模型 GM误差修正 小清河入海口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食物网结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传鑫 陈静 +5 位作者 纪莹璐 陈琳琳 李海汇 王全超 李宝泉 邢荣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100,共12页
为了掌握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食物网结构特征,于2020年10月在小清河口邻近海域采集沉积物有机质、悬浮颗粒有机物、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4种潜在食源及35种生物样本,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以及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分析了小清河口邻... 为了掌握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食物网结构特征,于2020年10月在小清河口邻近海域采集沉积物有机质、悬浮颗粒有机物、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4种潜在食源及35种生物样本,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以及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分析了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结果显示,潜在食源的δ^(13)C值范围为−25.56‰~−17.91‰,δ^(15)N值范围为2.43‰~10.33‰;底栖生物的δ^(13)C值范围为−23.48‰~−18.31‰,δ^(15)N值范围为8.79‰~18.01‰;底栖生物营养级范围为1.65(凸壳肌蛤)~3.54(中华栉孔虾虎鱼)。营养关系分析表明,小清河口邻近海域主要存在两条能量传递途径,一是以浮游生物为主要能量来源的浮游食物链,其中双壳类(除短竹蛏)、小型虾类和多毛类等为主要初级消费者;二是以沉积物有机质为主要能量来源的底层食物链,短竹蛏和腹足类为主要初级消费者。整体而言,小清河口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类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位重叠,竞争较为激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口邻近海域 食物网结构 营养级 稳定同位素 食源 营养生态位
下载PDF
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特征及其对近岸工程建设的响应
10
作者 李婉华 宋彦 +5 位作者 冷星 张涛 伊兆晗 张学伟 林超然 孙菲菲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9,共13页
河流入海污染物是近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小清河是莱州湾西南部主要入海河流和污染物来源,近年来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对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如何有待深入研究。采用MIKE21数值模型模拟了近岸工程建设对... 河流入海污染物是近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小清河是莱州湾西南部主要入海河流和污染物来源,近年来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对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如何有待深入研究。采用MIKE21数值模型模拟了近岸工程建设对潮流场的影响及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扩散特征,探讨了入海污染物扩散对近岸工程建设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的建设,导致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流速有所减小,减小值介于2~21 cm/s。河口两侧的堤坝、防波堤等工程阻挡了污染物向东南、西北方向扩散,使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范围有所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导致河口附近海域污染物浓度有所增加,从而加剧了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的水质污染。因此,近岸工程建设会造成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减弱,削弱近海海域的污染物扩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河口 近岸工程 污染物扩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04—2015年春季小清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一霆 刘欣禹 +3 位作者 冷宇 徐兆东 王振钟 温若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87-1196,共10页
为了解小清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潍坊市沿海防护堤和海冰灾害对其的影响,于2004—2015年春季在该区域进行了底栖生物的逐年采样,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12年间共... 为了解小清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潍坊市沿海防护堤和海冰灾害对其的影响,于2004—2015年春季在该区域进行了底栖生物的逐年采样,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12年间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8种,依据种类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为5组,防护堤建设之前的2004年和受防护堤建设及海冰灾害影响较小的2013年分别单独为一组,防护堤建设期间的2005—2008年为一组,在此期间动物群落受工程影响较大;防护堤建成之后的2009—2012年为一组,在此期间动物群落主要受海冰灾害的影响;2014年和2015年为一组,动物群落趋于稳定;丰度变化范围为218~1522 ind·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1.83~123.41 g·m-2;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香农指数(H)的平均值分别为3.12、0.51和2.55;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防护堤的建设和海冰灾害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造成中等到严重程度的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口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防护堤 海冰
原文传递
小清河口春季亚硝酸盐偏高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龙军 孙庆振 罗先香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16,共6页
2008年春季对莱州湾小清河口的走航调查发现,调查区域大部分水体的DOC,CODMn,NH4^+ -N,POi4^3- -P高于4类海水的限定值,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水体CHla的浓度范围在1.02-37.92μg/L之间,但DO饱和度却在23%~96%之间,盐度小于1... 2008年春季对莱州湾小清河口的走航调查发现,调查区域大部分水体的DOC,CODMn,NH4^+ -N,POi4^3- -P高于4类海水的限定值,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水体CHla的浓度范围在1.02-37.92μg/L之间,但DO饱和度却在23%~96%之间,盐度小于15水体的DO饱和度低于50%,水体缺氧严重。河口存在NO2^- -N含量偏高现象。由河口向外,NO2^- -N浓度逐渐增加,至盐度24.4的水体达到0.27mg/L的高值,NO2^- -N增加主要是NH4^+ -N的硝化反应产生的。NH4^+-N生成NO2^-N主要受DO和NH4^+-N比例与浓度的影响,DO饱和度在30%~70%,NH4^+ -N大于3.33mg/L的水体中NO2^--N生成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口 硝化反应 亚硝酸盐偏高
下载PDF
小清河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廷芹 黄海军 +2 位作者 严立文 刘桂卫 宋召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48,共8页
利用2007年1月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区悬浮体和沉积物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小清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的空间分布和粒度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与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关系,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浓度和粒度特征空间分布不均,但有一定... 利用2007年1月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区悬浮体和沉积物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小清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的空间分布和粒度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与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关系,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浓度和粒度特征空间分布不均,但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与海底表层沉积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河道内悬浮体主要来源于河流输移、河道两侧潮滩物质输送,而河口附近海域悬浮体主要源于近岸浅滩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粒度 沉积物 小清河口
下载PDF
小清河入海口河段水质评价及主要污染物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窦祥洲 钱秀红 +3 位作者 潘维艳 徐华 渠群英 徐征和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4-120,共7页
【目的】查明小清河入海口河段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特征,为入海口河段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小清河东营石村站至寿光羊角沟站的入海口河段作为研究河段,基于4处水质监测断面2019—2021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结合3种不同的赋... 【目的】查明小清河入海口河段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特征,为入海口河段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小清河东营石村站至寿光羊角沟站的入海口河段作为研究河段,基于4处水质监测断面2019—2021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结合3种不同的赋权法对传统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权重进行改进,对小清河入海口河段水质进行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断面的主要污染物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工、农业布局探讨主要污染物来源。【结果】2019—2021年,小清河入海口河段各断面水质逐年改善,2021年各断面水质等级均降为Ⅳ类;各断面普遍存在的超标污染物为总氮(TN),其中硝酸盐(NO_(3)^(-))为主要的污染物存在形态,石村站NO_(3)^(-)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侯辛庄站NO_(3)^(-)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排放和粪肥污染;气温、日照时间等气象要素会间接影响小清河入海口河段水质。【结论】基于组合集成赋权法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适用于小清河入海口河段的水质评价;入海口感潮河段的主要污染物为TN,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主要污染物 小清河入海口
下载PDF
小清河口氮磷营养物基准制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司玉 隋修国 李正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1-140,共10页
本文采用频数分布法和压力-响应模型法分别推导小清河口营养物基准,其中频数分布法根据河口所有监测站位营养物浓度的下第5个百分点作为基准值;压力-响应模型法选取小清河口三种常见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异弯藻... 本文采用频数分布法和压力-响应模型法分别推导小清河口营养物基准,其中频数分布法根据河口所有监测站位营养物浓度的下第5个百分点作为基准值;压力-响应模型法选取小清河口三种常见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为实验对象,建立河口营养物水平与浮游藻生长之间的压力响应关系模型并推导生态基准值。频数分布法得出的小清河口总氮(TN)、总磷(TP)、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SRP)基准值分别为5.18、0.14、3.33和0.015 mg/L。由于小清河口氮污染严重,现场调查得到的TN和DIN均值均远超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值(1.5 mg/L)和海水水质标准IV类值(0.5 mg/L),因此频数分布法推导的TN和DIN基准值不推荐为小清河口营养物基准值。压力-响应模型法推导的四种营养物基准值分别为0.23、0.059、0.17和0.020 mg/L,该值可作为小清河口营养物基准推荐值,以期为小清河口营养物标准制定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营养物基准 小清河口 压力-响应模型 频数分布法
下载PDF
小清河河口邻近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COI序列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6
作者 刘英 王全超 +3 位作者 李海汇 纪莹璐 陈琳琳 李宝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8-46,共9页
受河流沿岸工农业发展以及人口急剧增加影响,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受到严重污染。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作为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重要渔业资源之一,承受着巨大的捕捞和生存压力。为了掌握口虾蛄种群在该区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受河流沿岸工农业发展以及人口急剧增加影响,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受到严重污染。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作为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重要渔业资源之一,承受着巨大的捕捞和生存压力。为了掌握口虾蛄种群在该区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于2020年6—10月在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采集口虾蛄生物样本,进行了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216条长度为655 bp的COI基因片段,共定义90个单倍型, 63个多态位点,其中包括59个转换位点, 1个颠换位点和3个转换与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70 0和0.005 1。与其他海域相比,小清河河口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同时遗传结构分析发现黄渤海与东海及南海分布的口虾蛄种群遗传变异较大,但黄渤海海域内遗传变异较小。通过本研究基本掌握了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口虾蛄种群遗传多样性背景,也可为口虾蛄资源管理以及种质资源库建立等提供科学的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 口虾蛄 线粒体COI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