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康的“三界说”与文学批评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洪霖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73-78,共6页
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在文本内搭建... 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在文本内搭建起文学场域内的三界,从而揭示出真正的主体正是那封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三界说 《被窃的信》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
下载PDF
从拉康哲学的视角看元宇宙
2
作者 曾文勇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30-33,共4页
从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视角,结合其“实在界、象征界、想象界”的“三界”理论和拓扑学的观点,分析了元宇宙的超越性问题、结构问题、主体性问题,认为元宇宙是人类在自己生存环境中嵌入的一个独特的空间维度。元宇宙中的主... 从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视角,结合其“实在界、象征界、想象界”的“三界”理论和拓扑学的观点,分析了元宇宙的超越性问题、结构问题、主体性问题,认为元宇宙是人类在自己生存环境中嵌入的一个独特的空间维度。元宇宙中的主体不再纯粹依赖现实世界,伴随着大他者的退隐,主体获得了一种不被大他者所掌控的“自由感”。然而数字大他者在元宇宙中的返场,预示着主体实现真正的回归终究只是一种幻想。通过探讨主体在元宇宙的存在状况,为在哲学层面上思考分析元宇宙提出了思想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克·拉康 元宇宙 “三界” 主体
下载PDF
论中世纪西欧的三等级观念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林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104,共11页
三等级观念是中世纪西欧历史上的一种现象。19世纪末以来,对于三等级观念中的等级关系,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三等级是一种层级性的不平等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三等级是功能性的职能三分,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事实上,中世纪... 三等级观念是中世纪西欧历史上的一种现象。19世纪末以来,对于三等级观念中的等级关系,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三等级是一种层级性的不平等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三等级是功能性的职能三分,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事实上,中世纪西欧的三等级观念是在基督教等级观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各等级之间既非单纯的平等协作,亦非单纯的层级性不平等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即同时包含着上述两种情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两种情况的存在与教俗最高权力的斗争密切相关,在这场斗争中,教权至上派突出其不平等的一面,王权至上派则强调功能性的平等协作的一面;两种观点斗争中此消彼长,14世纪以后,随着王权和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主张平等协作的观点逐渐压倒主张不平等的观点,成为三等级观念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西欧 等级 三等级
下载PDF
岁岁年年愁相似——精神分析视阈下的《伊芙琳》 被引量:2
4
作者 邓芬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第9期1106-1109,共4页
《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精悍却意味隽永的一个短篇。少女伊芙琳的精神状态是当时整个都柏林女性生存境况的缩影。从精神分析学派生本能、死本能以及主体三界的理论着手,可以揭示出伊芙琳停滞在青春期的想... 《伊芙琳》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最精悍却意味隽永的一个短篇。少女伊芙琳的精神状态是当时整个都柏林女性生存境况的缩影。从精神分析学派生本能、死本能以及主体三界的理论着手,可以揭示出伊芙琳停滞在青春期的想象世界,无法过渡到成年期的象征世界,却又渴望回归到无所忧虑的实在世界,正是导致她精神与肉体双重瘫痪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芙琳 生存本能 死亡本能 主体三界
下载PDF
三纲与三种秩序:社会秩序重构的普遍伦理 被引量:1
5
作者 林纯洁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9年第2期53-69,197,共18页
汉代以来,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伦理逐步成为中国儒家宗法社会下的核心伦理。16世纪时,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理论。尽管相距一千多年,三纲伦理与三种秩序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封建社会解体或等级社会衰落的背景下... 汉代以来,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伦理逐步成为中国儒家宗法社会下的核心伦理。16世纪时,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理论。尽管相距一千多年,三纲伦理与三种秩序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封建社会解体或等级社会衰落的背景下,都对君臣、父子和夫妇三种伦理关系进行了重新规范,强化了君权、父权和夫权,旨在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形成了前现代社会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普遍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三纲 路德 三种秩序 普遍伦理
下载PDF
Lacanian Reinterpretation of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s The Yellow Wallpaper based on Theories of “Mirror Stage” and “Three Orders”
6
作者 詹佳佳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6年第1期137-139,78,共4页
The Yellow Wallpaper w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feminist literature by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In the novel,the heroine under great repression gradually awakes to seek self identification and revolt against the pat... The Yellow Wallpaper w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feminist literature by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In the novel,the heroine under great repression gradually awakes to seek self identification and revolt against the patriarchy.Many researchers have conducted studies from perspectives of feminism,image,theme and structure of the novel.This paper aims to employ Lacan’s"mirror stage"theory and"three orders"theory to analyze the story.Through observing the image of the"confined woman"in the"mirror"(the yellow wallpaper),her awareness of"selfhood"is gradually awakened:she lives in the Symbolic Order where the patriarchy has imposed many restrictions on her.Unable to live in such a world,while the Real is also incomprehensible,what she could do is to totally immerse herself in the Imaginary Order.That’s why she is creeping like a chi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ror stage Identification EGO "three orders"
下载PDF
Analyze Light in August by Lacan's Theory of Three Orders
7
作者 包亚楠 刘香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1期161-163,共3页
Being one of the greatest 20thcentury writers,William Faulkner created many novels which were given high appraisal and remained popular up to today.The broad themes which are covered in Faulkner’s novels cannot be ne... Being one of the greatest 20thcentury writers,William Faulkner created many novels which were given high appraisal and remained popular up to today.The broad themes which are covered in Faulkner’s novels cannot be neglected,including the racial and religious belief in American society,the fading of the traditional Southern value and the corrosive influence of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over the human being.Among these important themes,Faulkner also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theme about how the individual can achieve his or her own identity.In the light of Lacan’s theory of Three Orders,this paper tries to evaluate Faulkner’s discussion over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s identity with Gail Hightower as the ex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in August Formation of Identity three orders
下载PDF
试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构建——兼谈拉康的三界说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冬凉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96-99,118,共5页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的三界说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分析美国黑人小说《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主体建构,集中探讨别格世界里想象界与象征界的相互作用。别格认同美国的主流文化,而这种认同对其心理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的象...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的三界说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分析美国黑人小说《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主体建构,集中探讨别格世界里想象界与象征界的相互作用。别格认同美国的主流文化,而这种认同对其心理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的象征界则通过强加各种限制、"阉割"了别格,使其成为美国社会的分裂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界说 心理建构 分裂主体
下载PDF
矛盾扭曲的性格,悲剧失衡的人生--《洛丽塔》中亨伯特主体心理结构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孙丙堂 杨怡琼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第8期44-50,62,共8页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部备受关注与争议的作品,作品当中虽透露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精神学说的讽刺,但随着精神分析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拉康的主体理论为研究《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体心理结构从...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部备受关注与争议的作品,作品当中虽透露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精神学说的讽刺,但随着精神分析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拉康的主体理论为研究《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体心理结构从三个层面展开--—镜像时期原始幻想的展露,想象界中精神幻想的欢愉,象征界下肉体需要的餍足,在主体心理结构的映照下,可以窥见亨伯特为了满足其主体欲望,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中矛盾扭曲的心理建构历程及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自白结尾他借助“艺术”作为能指符号,将象征界内嵌入实在界,最终回归于实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亨伯特 拉康 镜像阶段 三界说
下载PDF
“三单”在农村学校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刍探
10
作者 邱巧云 《成才之路》 2022年第22期109-112,共4页
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等都有着重要意义。"三单"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双向互动,合作完成课程的预习、学习和复习的一种教学凭借。为了保证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教师应合理运... 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等都有着重要意义。"三单"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双向互动,合作完成课程的预习、学习和复习的一种教学凭借。为了保证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教师应合理运用“三单”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文章从“三单”教学法的含义入手,分析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提出“三单”在农村学校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对“三单”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单”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
下载PDF
想象之欺 象征之囿 实在之伤——对《长日留痕》主体建构的拉康式解读
11
作者 柯智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87-90,共4页
小说《长日留痕》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帝国遗民”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精神图景。作为帝国时代旁落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史蒂文森陷入充满迷茫和抑郁的精神困境。拉康的“三界论”说明想象界“理想自我”的欺骗性、象征界“自我理想”的制约性... 小说《长日留痕》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帝国遗民”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精神图景。作为帝国时代旁落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史蒂文森陷入充满迷茫和抑郁的精神困境。拉康的“三界论”说明想象界“理想自我”的欺骗性、象征界“自我理想”的制约性以及实在界的创伤性。从“三界论”出发探究小说主人公的主体建构,旨在解读主体存在的结构性因素和生存秩序,以及探究作家对人类精神福祉和社会制度建设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日留痕》 主体建构 拉康 三界论
下载PDF
论“求才三令”的政治作用
12
作者 曹登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2期75-79,共5页
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曹操发布“求才三令”,其言辞一次比一次直白地推崇才而轻视德。但事实上,曹操却在治下营造出一派文治景象,他所反对的只是那些名实不副的浮华之士。细查史籍,明确可见曹操“唯才所宜”的用人方针与“求... 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曹操发布“求才三令”,其言辞一次比一次直白地推崇才而轻视德。但事实上,曹操却在治下营造出一派文治景象,他所反对的只是那些名实不副的浮华之士。细查史籍,明确可见曹操“唯才所宜”的用人方针与“求才三令”的发布之间并不同步。“求才三令”发布后,曹操并没有吸收新的人才,其政治意义明显大于选才意义。“求才三令”对于才与德的区分,实际上是曹操给士人出的一道选汉或者选曹的选择题,并将此作为拥汉派和拥曹派的分野。同时,是为汉官转变成魏官的一个台阶,更是曹操将大汉旗帜转变为曹魏旗帜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才三令 拥汉 拥曹 作用 三国 历史
下载PDF
新常态下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新三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沈培辉 周周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6年第17期50-54,共5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经济换挡减速,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新增就业岗位存在不确定性,同时高校毕业生大增,但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一定程度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大学生职业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经济换挡减速,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新增就业岗位存在不确定性,同时高校毕业生大增,但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一定程度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我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因此在新常态环境下,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简称"新三化")建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是我们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新三化 大学生就业 职业指导
原文传递
中世纪西欧三个等级的观念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文洪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73,共7页
在中世纪西欧,关于三个等级的观念是逐渐地形成的。开始时,出现了教会人士高于俗人的观念;以后,随着社会对战争,尤其是对异教的战争的需要的增加,武人的地位在俗人中突出起来,于是又出现了武人高于其他俗人的观念。这样,就最终形成了整... 在中世纪西欧,关于三个等级的观念是逐渐地形成的。开始时,出现了教会人士高于俗人的观念;以后,随着社会对战争,尤其是对异教的战争的需要的增加,武人的地位在俗人中突出起来,于是又出现了武人高于其他俗人的观念。这样,就最终形成了整个社会从高到低,依次由教会人士、武人和其他俗人这样三个等级构成的社会等级观念和社会分工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欧 三个等级的观念 教会人士 武人 俗人
下载PDF
从拉康三界论《一双丝袜》中主人公失败的反抗
15
作者 王亚茜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92-96,100,共6页
《一双丝袜》是凯特·肖邦以19世纪末美国女性为原型创作的短篇小说。本文旨在运用拉康的三界理论分析主人公在一双丝袜的刺激下开始追求“理想之我”,但是最终失败的故事。在象征界,主人公一直扮演着“房中天使”的角色;在想象界,... 《一双丝袜》是凯特·肖邦以19世纪末美国女性为原型创作的短篇小说。本文旨在运用拉康的三界理论分析主人公在一双丝袜的刺激下开始追求“理想之我”,但是最终失败的故事。在象征界,主人公一直扮演着“房中天使”的角色;在想象界,她不断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理想之我”,但是欲望永远不能满足;最后,她想回到最初的状态实在界,可是它只是一个虚无。这篇小说其实从头到尾都表明了主人公想要获得独立的不可能性,从而表达了肖邦对当时在受男权社会压迫下女性的同情,没有体现出其强烈的女权意识和女性觉醒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双丝袜 凯特·肖邦 拉康三界 女性 同情
下载PDF
应用拉康理论对《教堂塔尖》主要人物乔斯林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冰洁 李晓岚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8-79,共2页
《教堂塔尖》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五部小说,西方学界对《教堂塔尖》的"人性恶"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乔斯林的心理发展则有所忽略。本文应用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对小说主要人物乔斯林进行分析,深入探... 《教堂塔尖》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五部小说,西方学界对《教堂塔尖》的"人性恶"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乔斯林的心理发展则有所忽略。本文应用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对小说主要人物乔斯林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戈尔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证明了拉康主体理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乔斯林 塔尖 主体三层结构
下载PDF
映像之欺、异化规训和秩序超越--对严歌苓《扶桑》人物主体建构的拉康式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军 徐敏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94-102,共9页
严歌苓在其作品《扶桑》中再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在异域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基于对拉康三界论的释读,剖析小说中三位主要人物的主体建构历程,发现他们皆遭受想象界中“小他者”的映像之欺和象征界中“大他者”的异化规训。小说人物在象征... 严歌苓在其作品《扶桑》中再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在异域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基于对拉康三界论的释读,剖析小说中三位主要人物的主体建构历程,发现他们皆遭受想象界中“小他者”的映像之欺和象征界中“大他者”的异化规训。小说人物在象征界屡受重创后,陷入主体建构的僵局;透过知觉的缝隙,认知到符号秩序的荒谬,企图回归实在界实现自由。这无疑在警醒主体需要保持反思的意识,审视虚妄的他者映像和既存的符号教化,从实在界中积攒力量,超越不合理的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 主体建构 三界论 异化
下载PDF
汉魏之际德才观的建构与演进——兼说“才性之辩”的起源
18
作者 黄朴民 郭相宜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2,M0004,共10页
“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发轫可回溯至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与曹魏集团的用人实践。东汉末年,选官制度积弊丛生,吏治混乱、朝纲弛弊,以“德”相尚的选官制度难以有效恢复社会秩序,也引发汉末士人对“德“”才”关系的... “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发轫可回溯至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与曹魏集团的用人实践。东汉末年,选官制度积弊丛生,吏治混乱、朝纲弛弊,以“德”相尚的选官制度难以有效恢复社会秩序,也引发汉末士人对“德“”才”关系的反思“,才”开始从“德”中脱离,在选官任能上有了独立的价值意蕴。曹操颁布“求才三令”,标志着人才观由以德统才转向德才分离,乃至重才轻德。曹魏建立后,政治局势的变化和不同阶层势力的消长促使人们对曹操时期的选贤任能策略进行思辨整合。关于“才”与“德”的讨论从国家治理的政治伦理层面进入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才”的内涵得到丰富与拓展,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发现,具有哲理意蕴的“才性之辩”终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才观 求才三令 才性之辩 魏晋玄学
原文传递
《暴力夺取》中塔沃特心理历程的拉康式解读
19
作者 王春香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8-42,共5页
《暴力夺取》中的主人公塔沃特拒绝成为一名先知,在经历精神和身体暴力后最终回归耶稣接受自己的命运。从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看,塔沃特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心理历程:在想象界中想成为一名舅老爷式的先知,之后理想自我遭到破坏;来到象征界城市... 《暴力夺取》中的主人公塔沃特拒绝成为一名先知,在经历精神和身体暴力后最终回归耶稣接受自己的命运。从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看,塔沃特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心理历程:在想象界中想成为一名舅老爷式的先知,之后理想自我遭到破坏;来到象征界城市,由于对父亲法则的拒绝,陷入代表想象界的南方宗教文化和象征界的现代世界之中,成了分裂的主体;最终,在暴力和失语的帮助下,进入实在界,完成主体的同一性,同时实现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的三界 主体 暴力夺取
下载PDF
主体的异化——论《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疯癫
20
作者 殷艳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1-94,共4页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佩科拉的主体心理结构,并说明佩科拉的疯癫实际上是主体在象征界中构建主体失败和完全异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的异化 佩科拉 三界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