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顿文件》所见之李顿中国之行 被引量:7
1
作者 金光耀 朱利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0-107,共8页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调查团赴中国调查事变真相 ,这是 1 93 0年代初远东危机中引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国联调查团团长英国人李顿在华期间 ,给其家人写了大量信件 ,并记有日记。李顿的这批私人文件总计约合中文 80 ,0 0 0余字 ,记载了...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调查团赴中国调查事变真相 ,这是 1 93 0年代初远东危机中引人瞩目的一件大事。国联调查团团长英国人李顿在华期间 ,给其家人写了大量信件 ,并记有日记。李顿的这批私人文件总计约合中文 80 ,0 0 0余字 ,记载了李顿本人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看法 ,以及他与蒋介石、汪精卫、宋子文和日本军政要人的会谈。与公开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相比 ,它对了解国联调查团尤其是李顿的立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国联调查团 李顿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起点研究综述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贵忠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17-119,共3页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东北地区进行局部抗战的开端,东北地区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唤起民众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中国抗日战争 起点
下载PDF
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的特点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范立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98-103,共6页
 民国以来,华北民众的"闯关东"运动持续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达到顶峰。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整个人口迁移的形势为之一变。事变后闯关移民的年龄、性别、职业构成、地域分布等方面与事变前迥然不...  民国以来,华北民众的"闯关东"运动持续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达到顶峰。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整个人口迁移的形势为之一变。事变后闯关移民的年龄、性别、职业构成、地域分布等方面与事变前迥然不同,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对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特点的考察,可以看出,"九·一八"事变前,华北向东北的人口迁移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性质属于中国人口自发的国内转移,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客观调节运动。事变后,进入东北地区的华北人口,不再是自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其实质是为日本的经济侵略和殖民统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闯关东” “九·一八”事变 人口迁移的特点
下载PDF
抗战时期“九一八”纪念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6
4
作者 郭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周年,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即开始纪念,形成典型的"九一八"纪念话语,其思想内涵主要集中于关注东北以纪念国耻、宣传国耻以凝聚精神、振奋精神以侮救国,其目的在于为全国抗战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周年,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即开始纪念,形成典型的"九一八"纪念话语,其思想内涵主要集中于关注东北以纪念国耻、宣传国耻以凝聚精神、振奋精神以侮救国,其目的在于为全国抗战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纪念话语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九一八"纪念有其功能和价值,但不能过于夸大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九一八事变 纪念话语 国耻
原文传递
中日在国联围绕伪满洲国交涉始末
5
作者 孙文政 李雅欣 董喜红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将日军武装入侵东北问题,依据国联盟约申述到国联。从1932年9月22日,国联行政院第一次讨论中日纠纷会议开始,中、日在国联围绕日军撤兵问题展开交涉。到12月10日,在中日交涉未果的情况下,成立国联调查团...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将日军武装入侵东北问题,依据国联盟约申述到国联。从1932年9月22日,国联行政院第一次讨论中日纠纷会议开始,中、日在国联围绕日军撤兵问题展开交涉。到12月10日,在中日交涉未果的情况下,成立国联调查团来中国调查,其间,日本为转移视线,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从此中日又围绕“一·二八”事变展开交涉。在中日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前,日军已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从此中日又围绕伪满洲国问题开展交涉。《国际联盟调查团报告书》虽认定伪满洲国为非法政府,但伪满洲国已既成事实,且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退出国联,使国民政府依赖国联调解政策失败,国联调解失败是列强推行绥靖政策结果,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国联调查团
下载PDF
中国抗日战争应以七七事变为开端——兼与郭德宏先生商榷 被引量:4
6
作者 蔡双全 陈其贵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2-77,共6页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并没有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当时中国政局的关键仍然是如何结束国内政局的分裂与动荡状态,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仍只是属于局部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并没有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当时中国政局的关键仍然是如何结束国内政局的分裂与动荡状态,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仍只是属于局部战争,而中日两国并没有进入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全面战争状态。只有到了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才真正成为中国社会压倒一切的时代主题,中国抗日战争因此应从七七事变算起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起点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代主题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电影界抗日反帝思潮的兴起及影响——以《影戏生活》杂志为中心
7
作者 赖江坤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电影界兴起抗日反帝思潮,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影戏生活》为代表的一批左翼电影刊物的积极呼吁之下,中国电影界开始酝酿摄制抗日反帝题材的电影,引发了近代中国第...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电影界兴起抗日反帝思潮,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影戏生活》为代表的一批左翼电影刊物的积极呼吁之下,中国电影界开始酝酿摄制抗日反帝题材的电影,引发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抗日反帝题材电影摄制的热潮,对中国人民抗日反帝思潮的兴起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抗日反帝电影 《影戏生活》杂志
下载PDF
论“九·一八”事变对关内移民东北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范立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5,共9页
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给民国以来关内人民的“闯关东”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一方面使关内人民出关受阻,移民数量骤减,中断了正常的移民进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它使“九·一八”事变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 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给民国以来关内人民的“闯关东”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一方面使关内人民出关受阻,移民数量骤减,中断了正常的移民进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它使“九·一八”事变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其发展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移民 东北
下载PDF
日本外务省的对美缓和外交与重释《九国公约》
9
作者 蔡百松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93-106,共14页
“九一八事变”后,为避免因日军侵略中国东北而遭到国际外交孤立,日本外务省以继续在“满”尊重“门户开放”为宣传口径,展开对美缓和外交行动。同时,由于日本在“满”获得远超国联成员国的经济利益,严重违背《九国公约》而受到以美国... “九一八事变”后,为避免因日军侵略中国东北而遭到国际外交孤立,日本外务省以继续在“满”尊重“门户开放”为宣传口径,展开对美缓和外交行动。同时,由于日本在“满”获得远超国联成员国的经济利益,严重违背《九国公约》而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指责,因此外务省试图重新解释《九国公约》,以期在其框架内构建“日本在满优势合法”的话语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务省表面宣称尊重“门户开放”,而暗中却落实“机会不均等”原则。美国国务院受制于国内经济萧条压力及国际环境影响,在涉及“门户开放”问题的对日交涉过程中处于被动,外务省一再表示尊重《九国公约》体系的外交承诺,却在未来赋予美方作为公约主导国地位方面重新取得外交主动权。日本外务省透支外交信用的行为终将随着铁证如山的侵略事实而得到清算,同时其外交斡旋活动也无法长期掩盖侵略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外务省 缓和外交 门户开放 九一八事变 九国公约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30年代东三省关内移民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立君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06年第1期24-28,共5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行了限制关内人口入境的政策,关内移民出关受阻,人口数量骤减,至1937年达到了最低点,正常的人口流动被迫中断。这一时期移民的数量、人口结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分布、居留年限、迁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行了限制关内人口入境的政策,关内移民出关受阻,人口数量骤减,至1937年达到了最低点,正常的人口流动被迫中断。这一时期移民的数量、人口结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分布、居留年限、迁移过程等方面与1931年之前迥然不同,呈现出新的特点。30年代的移民运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其发展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九·一八”事变 东北移民 移民的特点
原文传递
九一八事变后的学生反日运动与党派政争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斌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96,共11页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青年党、第三党及国民党中央派、改组派等各党派纷纷“运动学生”,力图使学生反日运动为本党利益服务。一方面,各党派彼此对立的学运政策,催生了北平学生的“请愿”与“示威”之争;另一方面,挽救民族危亡的共同目标...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青年党、第三党及国民党中央派、改组派等各党派纷纷“运动学生”,力图使学生反日运动为本党利益服务。一方面,各党派彼此对立的学运政策,催生了北平学生的“请愿”与“示威”之争;另一方面,挽救民族危亡的共同目标,又促成大夏大学抗日会各党派学生之间内争与合作交糅的复杂关系。学生群众对运动他们的政党并不一定投桃报李,其否认受政党利用的“自主”倾向也一直存在。各党派对学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以学生利益为主体,是否尊重多数学生“抗日救国”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学生反日运动 党派政争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与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 被引量:3
12
作者 段彪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4年第3期22-24,共3页
 "九一八"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由此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也蓬勃发展,直接推翻了国民党山西省党部,迫使阎锡山组织和利用群众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  "九一八"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由此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也蓬勃发展,直接推翻了国民党山西省党部,迫使阎锡山组织和利用群众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山西民众 抗日救亡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前后我国东北地区朝鲜人的处境——基于国联调查团档案的研究
13
作者 钟绍山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3期55-58,共4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进入我国东北考察的国联调查团,对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群体进行了访谈,搜集有关资料后形成了调研报告,详细统计了东北地区朝鲜人的人口分布、迁移路线、土地租赁及从事职业等信息。事变爆发前后的东北朝鲜人数量当在80...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进入我国东北考察的国联调查团,对东北地区的朝鲜人群体进行了访谈,搜集有关资料后形成了调研报告,详细统计了东北地区朝鲜人的人口分布、迁移路线、土地租赁及从事职业等信息。事变爆发前后的东北朝鲜人数量当在80—100万,大多数从事农业,广泛分布于东北三省、西伯利亚及蒙古地区。日本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和东北的经济环境是朝鲜人选择移民的双重原因,移民之后的双重国籍问题引发中日两国的争议,夹在其中的朝鲜人处境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联调查团 东北朝鲜人 “九一八”事变 双重国籍
下载PDF
从“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中国东北报业看日本侵华活动
14
作者 孙卓楠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3期157-160,共4页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通过创办大量的报纸进行具有明显政治目的性的宣传、渗透,从而为其侵略活动进行掩盖和铺垫。期间由于形势和目的不同,报纸的内容侧重有所改变:“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将注意力集中于...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通过创办大量的报纸进行具有明显政治目的性的宣传、渗透,从而为其侵略活动进行掩盖和铺垫。期间由于形势和目的不同,报纸的内容侧重有所改变:“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将注意力集中于东北报业的争夺和博弈;而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则成立多个新闻管理机构,在报纸上渲染日本正面形象,丑化东北抗日队伍。日本侵略者利用报纸灌输虚伪欺诈观念,试图在稳定殖民统治秩序、磨灭中华民族意识的同时还以此窥探政情,对于当时我国的东北地区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中国东北 报业 日本侵华活动
下载PDF
从“整理国故”到“国故整理”——九一八后中国学术研究的新趋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大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2-70,共9页
九一八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对兴起于五四时期的"整理国故"运动的反思,认为那种为了"捉妖""打鬼"的"整理国故",不利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于是开始从"整理国... 九一八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对兴起于五四时期的"整理国故"运动的反思,认为那种为了"捉妖""打鬼"的"整理国故",不利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于是开始从"整理国故"转向"国故整理",即通过对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发掘、阐释和弘扬,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抵御日本的侵略,建设民族新文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九·一八"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潮。如果说文化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以文化史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自信力的话,那么,研究历史的目的则是为了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直接服从或服务于反对日本侵略斗争的需要。当时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是对边疆史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 “国故整理” 九一八 中国学术研究
原文传递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文学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晓丽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6-193,共8页
重启东北文学概念,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文学的流变,借此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东亚文学中的某些问题。梳理东北沦陷初期《夜哨》文学和《文艺》文学,《夜哨》文学跨域到上海成为中国1930年代抗日文学的先锋及典范;《文艺》文学被沦陷... 重启东北文学概念,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文学的流变,借此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东亚文学中的某些问题。梳理东北沦陷初期《夜哨》文学和《文艺》文学,《夜哨》文学跨域到上海成为中国1930年代抗日文学的先锋及典范;《文艺》文学被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继承,成为隐微书写、解殖文学一系。而日伪在东北炮制的“满洲文学”成为东亚文学演练场,为东亚被压迫民族文学提供了发表场域,多语言多国族的文学想象、文学作品是思考东亚文学的资源及文化遗产。新的现实、新的形式、新的场域,东北文学为重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和东亚文学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东北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东亚文学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华北移民离乡原因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范立君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5,共5页
华北向东北移民历史悠久 ,至“九·一八”事变前达到顶峰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本文运用比较丰富的中、日文资料 ,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对移民离乡的原因重新进了全方位的考察 ,这对于了解 2 0世... 华北向东北移民历史悠久 ,至“九·一八”事变前达到顶峰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本文运用比较丰富的中、日文资料 ,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对移民离乡的原因重新进了全方位的考察 ,这对于了解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东北的社会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 东北地区 移民离乡原因
下载PDF
《中央日报》九一八事变报道的纠葛与波折——兼论《中央日报》1932年改革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佳鹏 刘继忠 《新闻春秋》 2019年第4期28-34,共7页
九一八事变初期,仍处国民党派系斗争阴影下的《中央日报》在总编辑赖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下,以'国联外交'为中心建构中日国际形象、为政府'不抵抗'辩护。1932年5月以程沧波为首实行社长制后增强了民意维... 九一八事变初期,仍处国民党派系斗争阴影下的《中央日报》在总编辑赖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下,以'国联外交'为中心建构中日国际形象、为政府'不抵抗'辩护。1932年5月以程沧波为首实行社长制后增强了民意维度,但在国民党政府的制度操控与新闻政策钳制下,产生的是对'不抵抗'的错位抨击、热河战事的夸大报道以及对国联在斗争中拥护的双重态度。处在民族危机与党报转型的十字路口,《中央日报》淡化官方色彩、实行企业化的尝试对九一八事变后续进程的新闻报道和言论有所影响,但对政治宣传型管理体制的超越有限,某种程度上仍是派系色彩的一种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九一八事变 党报转型
原文传递
《满洲评论》创刊前后——时事与文学的初衷 被引量:3
19
作者 祝力新 尚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49,共4页
1931年8月15日,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创刊号发行,主编橘朴、文学专栏编辑山口慎一。本文叙述了在华日本新闻人士为《满洲评论》创刊而付诸的一系列活动,触及了《满洲评论》创刊与九一八事变的关联以及事变爆发前后该刊的舆论导向,... 1931年8月15日,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创刊号发行,主编橘朴、文学专栏编辑山口慎一。本文叙述了在华日本新闻人士为《满洲评论》创刊而付诸的一系列活动,触及了《满洲评论》创刊与九一八事变的关联以及事变爆发前后该刊的舆论导向,侧重考察了《满洲评论》文学专栏中时事对文学的映射,还原了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时事评论周刊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洲国 《满洲评论》 文学专栏 橘朴 山口慎一
下载PDF
论“九·一八”事变前后《盛京时报》的舆论宣传与势力扩张 被引量:2
20
作者 齐辉 林晓婵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9-45,共7页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近代中国创办的颇具影响的中文报纸。"九·一八"事变前后,该报与日本侵华势力密切配合,其报道与评论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在日本关东军的帮助下,"九·一八"事变后的《盛京时报》乘势扩...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近代中国创办的颇具影响的中文报纸。"九·一八"事变前后,该报与日本侵华势力密切配合,其报道与评论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在日本关东军的帮助下,"九·一八"事变后的《盛京时报》乘势扩张,成为东北第一大报纸。本文试分析《盛京时报》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言论与作为,从中管窥在日本侵华进程中,日办华文报纸的性质与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京时报》 “九·一八”事变 舆论宣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