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及肥力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高郯 李江荣 +4 位作者 卢杰 郑维列 陈甲瑞 王建科 段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31-1341,共11页
以色季拉山不同坡向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及内梅罗指数等方法对不同坡向0-100 cm土壤的pH和7种养分含量及肥力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的经营管理提供... 以色季拉山不同坡向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及内梅罗指数等方法对不同坡向0-100 cm土壤的pH和7种养分含量及肥力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pH<7,为酸性。0-100 cm土层中除土壤全钾含量外,其他各养分含量及变异系数的均值均表现为:阳坡<阴坡,且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除全磷、全钾含量较低外,其他指标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总体上表层与深层差异显著(P<0.05),其他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养分随土层变化规律不一致,各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阳坡各土壤化学计量比总体上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阴坡呈波动性变化,除C∶N外,阳坡C∶P、C∶K、N∶P、N∶K、P∶K均小于阴坡。(4)阴坡的土壤肥力指数(1.44)大于阳坡(1.32),不同坡向土壤肥力均属于"中等"水平。坡向通过影响多种因素使土壤理化性质具有一定差异性,阴坡的土壤养分含量及肥力状况优于阳坡,全钾是第一限制因子,全磷是第二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天然林 坡向 土壤养分 肥力指数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特性 被引量:26
2
作者 罗大庆 王军辉 +1 位作者 任毅华 朱登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0-35,共6页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期。不同海拔间结实母树的比例和数量差异较大,结实母树比例在25%~80%之间,平均为45%;结实母树数量128~483株·hm-2,平均为230株·hm-2;单株结实球果数量24~366个,平均为157个。林分及树冠空间结实特点为:林冠层树木结实,下层和林内母树不结实;单株树冠上层结实,下层不结实;树冠南面结实较多。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相比,急尖长苞冷杉的球果长度略短,宽度居中;种子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单果种子数量较高。不同海拔间的比较表明,急尖长苞冷杉林垂直分布的中、低海拔球果和种子发育程度较高,反映在球果和种子较大,千粒质量、出种量以及饱满度均优于高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藏东南 色季拉山 海拔梯度 球果 种子特征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4
3
作者 任毅华 周尧治 +2 位作者 侯磊 方江平 罗大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417-5424,共8页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将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急尖长苞冷杉进行调查,记录林木的坐标、胸径、基径、冠幅等信息。依据基径和胸径两个指标将林木划分为12个径级和6个龄级(幼苗、幼树、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对种群的径级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径级上的分布成倒"J"型。(2)种群整体、幼苗、幼树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所研究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3)幼树与幼苗在小尺度上接近或达到负关联,在中、大尺度无显著关联;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空间分布上与幼苗、幼树的关联性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小树、中树、大树、老树之间无显著关联。上述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小径木以集群方式相互庇护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径木在小、中尺度抑制林下更新,在大尺度则促进更新。该结果有助于揭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现状与动态规律,可为深入研究该种群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性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薄毛海绵杜鹃叶解剖结构特征与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21
4
作者 郭文文 卓么草 +3 位作者 方江平 卢杰 权红 任毅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1-818,共8页
以藏东南色季拉山9个不同海拔梯度的薄毛海绵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 var.schizopeplum)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测定10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应用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可塑性指数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索薄毛海绵杜鹃对藏东南... 以藏东南色季拉山9个不同海拔梯度的薄毛海绵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 var.schizopeplum)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测定10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应用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可塑性指数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索薄毛海绵杜鹃对藏东南色季拉山强紫外辐射和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薄毛海绵杜鹃叶片为异面叶,上表皮有明显的角质层,下表皮有表皮毛,栅栏组织细胞2~3层。(2)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呈现明显增大趋势,而组织结构紧密度和疏松度变化不显著,主脉突起度呈现下降趋势。(3)各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可塑性指数显示,薄毛海绵杜鹃在解剖结构上表现出较小的可塑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4)依据薄毛海绵杜鹃各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除海绵组织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下表皮厚度与上角质层厚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且叶片的解剖结构指标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协同进化现象。研究发现,藏东南色季拉山薄毛海绵杜鹃通过增加叶片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叶肉厚度等解剖结构指标的方式增强对外界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有利于其在恶劣的高山生境下生存繁衍,使该物种成为生态位理论中的广幅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毛海绵杜鹃 叶片解剖结构 环境适应性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沈志强 卢杰 +1 位作者 华敏 方江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81,共9页
【目的】研究高山松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及其空间关联性。【方法】2014年6-8月,在西藏色季拉山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50m×50m的高山松林样地4块,对样地内的高山松进行定位和每木检尺,按胸径〈12cm、≥12~〈32cm、... 【目的】研究高山松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及其空间关联性。【方法】2014年6-8月,在西藏色季拉山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50m×50m的高山松林样地4块,对样地内的高山松进行定位和每木检尺,按胸径〈12cm、≥12~〈32cm、≥32cm将高山松分为小树、中树和大树,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s L函数,对高山松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径级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2)高山松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各异,小树在小尺度范围内的聚集强度均明显强于中树和大树,中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而大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3)样地1与样地2中,高山松小树与中树、大树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基本上均呈负关联关系,但中树与大树之间基本上无关联;样地3和样地4中,高山松不同龄级的小树、中树和大树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关联性小。【结论】在从小树发育到大树的过程中,高山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过程基本表现为由集群分布到随机或均匀分布;高山松种群的更新不仅受种间竞争的影响,同样受种内竞争的制约;在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高山松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空间分布 点格局分析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沟壑区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曾加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3,共7页
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海拔3950—4350 m为研究区,采用30×50 m网格采样法,以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为工具,研究了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沟谷与坡面上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0—10 c... 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海拔3950—4350 m为研究区,采用30×50 m网格采样法,以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为工具,研究了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沟谷与坡面上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两个层次上空间变异性表现为全氮和铵态氮0—10 cm>10—20 cm,而硝态氮表现为10—20 cm>0—10cm;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氮含量表现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这种海拔梯度效应并未达显著水平(P>0.05);沟谷区土壤氮含量高于坡面,这可能与植被残体在沟谷区的堆积分解促进氮循环有关;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依赖性,其中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符合指数模型,块金值/基台值为50%;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空间变异分布均符合高斯模型,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70.91%和37.45%;该区域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空间依赖性表现为:硝态氮>全氮>铵态氮,即土壤硝态氮更易受到空间结构因素的影响,而铵态氮含量空间变化则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全氮 硝态氮 铵态氮 空间变异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食用菌资源 被引量:17
7
作者 邓利君 徐阿生 刘小娇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99,共9页
依据近两年在色季拉山采集的2000余份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鉴定整理出可食用大型真菌168种,分别隶属于60属37科12目,种类多样,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关键词 色季拉山 食用 大型真菌 种类
下载PDF
色季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敏 马守春 +1 位作者 琼达 张长耀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5,共5页
本研究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四个分量指标,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完善。按这些指标对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评价,得出该... 本研究根据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空间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设施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四个分量指标,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总结和完善。按这些指标对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评价,得出该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其空间环境容量是发展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游客量随季节分布明显且存在较大差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开发建议和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环境容量 评价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叶片和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曹丽花 尹为玲 +3 位作者 刘合满 杨红 连玉珍 郭丰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29-4038,共10页
为阐明不同生长年限森林叶片和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为植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几种典型森林植被(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海拔4000 m和3900 m区域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为阐明不同生长年限森林叶片和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为植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几种典型森林植被(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海拔4000 m和3900 m区域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年生和2年生植物叶片及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森林叶片和枯落物OC含量表现为2年生叶片>1年生叶片>未分解枯落物(ND)>半分解枯落物(SD)>完全分解枯落物(CD),即老叶片以C积累为主,而枯落物OC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OC平均含量(68.5%)显著高于中国平均水平(45.5%);叶片N、P、K含量表现为1年生>2年生,即新叶以N、P、K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积累为主。枯落物TN含量低于中国森林的平均水平(12.03 g/kg),而TP含量显著高于中国森林平均水平(0.74 g/kg),枯落物TN和TP以SD最高,即分解初期表现为净固定,而后期则呈净释放,TK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K的净固定;叶片C∶N,C∶P和C∶K表现为2年生>1年生,枯落物C∶N,C∶P和C∶K随着分解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叶片N∶P处于较低水平(6.08),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0),表现出明显的N限制营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阐明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叶片 枯落物 养分含量 化学计量
下载PDF
色季拉山西坡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小尺度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连玉珍 曹丽花 +1 位作者 刘合满 杨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79,共10页
【目的】对小空间尺度上土壤有机碳(SOC)及其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尺度下高寒土壤碳储量的精确估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以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200~4400 m的苔草高寒草甸(CA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 【目的】对小空间尺度上土壤有机碳(SOC)及其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尺度下高寒土壤碳储量的精确估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以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200~4400 m的苔草高寒草甸(CA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RAS)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10 m规则格网采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借助GS+和ArcGIS软件以分析不同植被类型SOC和SOCD的空间结构性、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区表层SOC平均值达100.97 g/kg,表现为RAS(146.45 g/kg)>CAM(95.60 g/kg)>RTS(60.43 g/kg),SOCD平均值达6.28 kg/m^2,表现为CAM(7.34 kg/m^2)>RAS(6.32 kg/m^2)>RTS(4.80 kg/m2),均高于全国0~10 cm土壤水平(24.56 g/kg、1.21 kg/m^2)。(2)除RAS外,该区域SOC、SOCD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为1.46%~12.51%,表明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为主。RAS的SOC、SOCD结构比达100%,空间依赖性较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为主。SOC、SOCD空间自相关尺度在17.44~30.29 m之间,并且SOC>SOCD,CAM>RTS,这表明植被类型可能是影响表层SOC和SOCD空间变异及格局的主要因素。(3)克里格插值表明,CAM表层SOC、SOCD的高值斑块与高土壤含水率相对应,低值斑块与沟壑位置相对应,RTS的SOC、SOCD呈高低值斑块交错分布,与地面覆被物(灌丛、草本、裸地)的镶嵌性分布对应,表明土壤含水率、微地形、植被覆盖等是影响研究区表层SOC和SOCD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土壤密度、pH、全氮是影响3种植被类型SOC、SOCD含量及空间异质性的关键要素,其次是机械组成、坡度,全磷的影响不明显。【结论】色季拉山SOC含量比较丰富,小空间尺度下枯落物量、微地形、土壤性质(含水率、土壤密度等)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影响SOC、SOCD的空间分布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空间分布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种群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国严 罗建 +1 位作者 徐阿生 庄颖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2-299,共8页
采用种群大小级结构、生命表、生命曲线和秩相关分析对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种群的结构与数量动态以及种群高度—环境关系的研究得出:川滇高山栎种群总体呈增长型,不同地段种群的年龄分布差异较大(P<0.001),种群表现出林隙更新和... 采用种群大小级结构、生命表、生命曲线和秩相关分析对西藏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种群的结构与数量动态以及种群高度—环境关系的研究得出:川滇高山栎种群总体呈增长型,不同地段种群的年龄分布差异较大(P<0.001),种群表现出林隙更新和阶段性更新的特征,迹地型种群以大量同龄或近同龄林出现,幼苗缺失,呈现出偏途顶极的特征,存在被其他树种替代的可能。川滇高山栎存活曲线介于DeevyⅡ与DeevyⅢ型之间,整个生命过程出现4次死亡高峰,以幼苗进入幼树时期最为强烈(死亡率77.3%),高死亡率会带来高的生命期望值,种内资源竞争是影响个体寿命和造成种群波动的主要原因。环境因子对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为:土壤湿度>年降水量>坡位>坡向>坡度>海拔,土壤湿度和年降水量是影响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分化的显著因子,另外种群对海拔的适应幅度较宽,对坡度响应不强,水分格局是影响个体增长和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川滇高山栎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种群高度 环境
下载PDF
色季拉山西坡高海拔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连玉珍 曹丽花 +1 位作者 刘合满 杨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目的】探究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 200~4 400 m区域为研究区,选择苔草高寒草甸(CAM)、嵩草沼泽化草甸(KSM)、林芝杜鹃灌... 【目的】探究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 200~4 400 m区域为研究区,选择苔草高寒草甸(CAM)、嵩草沼泽化草甸(KS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RAS)4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10~20、20~40、40~60 cm层次土壤样品,测定SOC、TN、TP、TK含量。【结果】1)SOC、TN、TP含量随土层加深而下降,TK则呈升高趋势(KSM除外),空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51.99%、55.52%、4.55%、18.58%,SOC、TN表聚特征明显,TP、TK垂直变化相对稳定。不同植被类型SOC、TN、TP、TK变化范围分别为53.41~338.72、2.89~15.02、0.57~1.00、5.59~18.22 g·kg-1,CV分别为95.58%、84.57%、26.03%、42.21%。2)土壤C∶P、N∶P随土层加深而降低(KSM除外),C∶N比呈升高趋势,垂直变异系数分别为37.40%、37.39%、12.81%,表明区域土壤TP相对稳定,SOC随土层加深的变化稍滞后于TN。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C∶P、N∶P分别在13.85~28.16、73.34~553.13、4.26~29.15之间,CV分别达29.11%、108.85%、111.16%,即由植被类型不同造成的立地条件差异深刻影响着土壤C∶P、N∶P。3)研究区SOC、TN均值分别达139.65、6.74 g·kg-1,显著高于全国0~10 cm土壤平均水平(24.56、1.88 g·kg-1),TP均值为0.73 g·kg-1,略低于我国0~10 cm土壤水平(0.78 g·kg-1)。与全球0~10 cm森林土壤的C∶N(12.40)、C∶P(81.90)、N∶P(6.60)水平比较,4种植被类型的C∶N、C∶P均较高,N∶P较低(KSM除外),C∶N除RAS外均小于25,表明SOC易分解,KSM的C∶P大于200,表明其土壤P的有效性较低,同时KSM的N∶P高达29.15,可能存在P限制。4)相关性分析表明机械组成、容重是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内在因子,其中C∶P、N∶P主要与容重、黏粒、粉粒负相关(P <0.01),与砂粒正相关(P <0.01),C∶N则主要与pH值负相关(P <0.05),与容重、机械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西藏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解剖结构及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郭文文 卓么草 +3 位作者 何竹 任毅华 屈兴乐 方江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38,共6页
为探索藏东南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叶片解剖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适应性,以藏东南色季拉山11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探究川滇高山栎叶片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叶片为... 为探索藏东南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叶片解剖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适应性,以藏东南色季拉山11个不同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探究川滇高山栎叶片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叶片为异面叶,上表皮有明显的角质层,下表皮有表皮毛,栅栏组织细胞2~3层;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呈现增大趋势,而组织结构紧密度、主脉突起度和组织结构疏松度呈现下降趋势;可塑性指数分析表明,川滇高山栎在解剖结构上表现出较小的可塑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海绵组织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组织结构疏松度与组织结构紧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川滇高山栎 解剖结构 环境适应性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郯 李江荣 +1 位作者 卢杰 郑维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68,共9页
【目的】了解西藏色季拉山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森林管理及采伐迹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地及其采伐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 【目的】了解西藏色季拉山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森林管理及采伐迹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地及其采伐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C/N、C/P、N/P)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其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的pH和8种养分(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土壤肥力限制性因素及土壤综合肥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pH为4.35~5.70,均为酸性土壤。(2)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总体上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其他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不统一;不同养分含量在各土层间的差异性略有不同;除全磷、全钾外,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分别为57.19,2.17 g/kg和723.47,22.86,247.83,744.30 mg/kg,采伐迹地中分别为46.50,1.67 g/kg和557.80,10.55,87.87,188.03 mg/kg,均表现为急尖长苞冷杉林大于采伐迹地。(3)除土壤C/N外,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土壤C/P(101.64)和N/P(6.15)均高于采伐迹地(55.29和3.05),且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化学计量比均高于中国陆地土壤平均水平,其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45和0.50 g/kg,均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中的较缺水平(0.4~0.6 g/kg)。(4)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9.334%,分别为39.534%,26.347%和13.453%,依次受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缓效钾及全磷、速效磷的影响;急尖长苞冷杉林内0~10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均值(0.552)大于采伐迹地(0.278),各土层土壤肥力指数亦均高于采伐迹地。【结论】采伐森林会对土壤肥力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采伐过后要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急尖长苞冷杉 采伐迹地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丝膜菌属真菌资源 被引量:9
15
作者 邓利君 徐阿生 刘小娇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共2页
色季拉山位于西藏东南部,高差变化悬殊,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和垂直分布的土壤、植被,自然条件优越,为大型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依据在色季拉山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丝膜菌属(Cortinarius... 色季拉山位于西藏东南部,高差变化悬殊,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和垂直分布的土壤、植被,自然条件优越,为大型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依据在色季拉山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丝膜菌属(Cortinarius)大型真菌16种,并对其各自的发生季节、分布林型和经济价值进行简单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种类 丝膜菌属 经济价值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上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下倒木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任毅华 侯磊 +1 位作者 方江平 罗大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8-84,92,共8页
【目的】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下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探讨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倒木的分布规律。【方法】在研究区内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对... 【目的】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下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探讨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倒木的分布规律。【方法】在研究区内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对样地内倒木进行调查,获取倒木的大小头直径、长度、腐烂程度、植被覆盖状况、坐标等基本信息,用腐烂等级表征倒木的时间尺度,分析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倒木总体空间分布格局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且以随机分布为主要特征;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倒木均呈现显著的集群分布;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倒木在空间分布上虽无显著关联,但时间尺度间隔越近,越趋于正关联,越远则越趋于负关联。【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倒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这与当地异常气候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林 倒木 空间格局 时间尺度 西藏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区红菇科资源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小娇 徐阿生 邓丽君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共2页
色季拉山位于藏东南,系念青唐古拉山延伸的余脉,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作用,这里气候比较湿润,森林生长茂密,真菌资源丰富,依据在色季拉山区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的相关文献,整理出红菇科(Russulaceae)23种,其中红菇属(Russula)15种、乳菇... 色季拉山位于藏东南,系念青唐古拉山延伸的余脉,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作用,这里气候比较湿润,森林生长茂密,真菌资源丰富,依据在色季拉山区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的相关文献,整理出红菇科(Russulaceae)23种,其中红菇属(Russula)15种、乳菇属(Lactarius)8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属 乳菇属 经济价值 色季拉山
下载PDF
色季拉山山地酸性棕壤土壤氮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合满 曹丽花 +1 位作者 张华 孙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6-129,140,共5页
为阐明色季拉山山地酸性棕壤土壤氮素含量、无机氮分配特征及对植被类型的响应,以色季拉山海拔3900~4 100 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0~10 cm和10~20 cm层次土壤总氮、无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土... 为阐明色季拉山山地酸性棕壤土壤氮素含量、无机氮分配特征及对植被类型的响应,以色季拉山海拔3900~4 100 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0~10 cm和10~20 cm层次土壤总氮、无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空间变异较大,且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在95%置信区间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全氮含量分别为3.14~4.24 g·kg-1和2.03~3.37g·kg-1,硝态氮分别为119.96~169.95 mg·kg-1和85.86~124.69 mg·kg-1,铵态氮分别为404.36~513.26 mg·kg-1和276.32~369.41 mg·kg-1,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硝态氮。(2)土壤无机氮占总氮的比例较高,0~10 cm和10~20 cm层次上95%置信区间分别为:15.41~20.45%和16.01~23.79%。(3)植被类型对土壤氮素含量和形态影响显著;(4)乔木冷杉对土壤氮的表聚作用较明显,其表层土壤氮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植被。研究结果建议,对于色季拉山土壤氮素分布特征研究除海拔梯度和植被类型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土壤类型对氮素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酸性棕壤 色季拉山 西藏 植被 全氮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及真菌群落组成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1-378,共8页
为探究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高度(4 606,4 110,4 000,3 900,3 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5,5—10 cm 2个层次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真菌群... 为探究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高度(4 606,4 110,4 000,3 900,3 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5,5—10 cm 2个层次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真菌群落组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探讨了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真菌数量与海拔高度显著相关,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随海拔高度无明显变化规律;5个海拔高度下共检测到真菌4个门、18个纲、47个目、74个科、93个属;在门水平上优势真菌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纲分类水平上担子菌门下的伞菌纲(Agaricomycetes)相对丰度最高。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低海拔区川滇高山栎林和高海拔区高寒草地土壤真菌丰度和多样性均较高,海拔3 900~4 110 m的中部海拔区的雪山杜鹃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则较低;冗余分析发现,在门和纲分类水平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真菌群落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拔高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分布可能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和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海拔高度 不同类型植被 土壤微生物 真菌
下载PDF
色季拉山沿海拔梯度的森林群落分布格局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辉 刘丽娟 方江平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47,64,共10页
选取西藏高山生态系统典型代表地区色季拉山作为研究对象,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开展多样性格局、群落物种组成和环境解释研究,探讨色季拉山群落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环境变量对其影响的响应等问题。研究发现色季拉山群落分布格局的变... 选取西藏高山生态系统典型代表地区色季拉山作为研究对象,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开展多样性格局、群落物种组成和环境解释研究,探讨色季拉山群落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环境变量对其影响的响应等问题。研究发现色季拉山群落分布格局的变化主要由海拔决定,总的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呈下降分布格局,空间变量和环境变量显著影响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组成,相似的群落具有相似的生境偏好。考察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活型的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情况,发现影响色季拉山乔木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干扰程度、坡向以及土壤中的总碳和总氮含量;影响灌木物种丰富度的是海拔;影响草本物种丰富度的是海拔和湿度,影响不同生活型的物种丰富度的是不同类别的环境因子。研究区域物种的共有度也反映了群落间的相互关系沿环境梯度的物种替代,色季拉山阳坡的共有度远高于阴坡,共有度随群落间的海拔差增大而减小,充分反映出每一个群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系列”组成,色季拉山群落构建主要表现为生境过滤的模式,物种的共存过程主要受环境选择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分布格局 环境解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