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秋节及其节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 被引量:14
1
作者 熊海英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5-140,共6页
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在北宋灭... 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在北宋灭亡的背景下,中秋月的“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节日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到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宴饮 团圆
下载PDF
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命运的多维思考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永林 孙佳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41,共8页
传统节日习俗与人的需求、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行为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日习俗正经受着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等力量的强烈冲击,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发生变化是必然的,或不适应时代发... 传统节日习俗与人的需求、文化传统、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行为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节日习俗正经受着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等力量的强烈冲击,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发生变化是必然的,或不适应时代发展而被淘汰走向消亡,或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延续发展。这些均符合民俗文化传承变异的规律,但不管如何变,传统节日习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会变,以人为本的核心不会变,服务大众生活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也不会变。在坚守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 中秋节 传承 创新 发展
原文传递
北京兔儿爷文化探源 被引量:7
3
作者 关昕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29-32,共4页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代表性的节俗用品,它渊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代表性的节俗用品,它渊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应该被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儿爷 中秋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探源
下载PDF
中秋节祭月活动的变迁 被引量:5
4
作者 韩养民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0-82,共3页
原始社会先民的自然崇拜以对天体中的太阳和月亮为标志。这种崇拜正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代的思想文化的反映。千百年来,国人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祭月、拜月自然... 原始社会先民的自然崇拜以对天体中的太阳和月亮为标志。这种崇拜正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代的思想文化的反映。千百年来,国人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祭月、拜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秋节中极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中秋节也是生活在海外各地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他们是中外友好的桥梁,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受汉文化影响,亚洲各国也有近似中秋节的活动,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形式多样化。尽管如此,这些风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祭月活动 变迁
下载PDF
苏轼七夕、中秋、元宵词的内涵及特色
5
作者 杨加加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北宋词人苏轼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词,其中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中秋、元宵的书写独具内涵,其对前人诗词句意的化用独树一帜,对典故和史实的引用自然贴切,显示出东坡精湛的文笔。结合苏轼曲折的人生历程来阐释苏轼词作的具体内容,可从某... 北宋词人苏轼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词,其中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中秋、元宵的书写独具内涵,其对前人诗词句意的化用独树一帜,对典故和史实的引用自然贴切,显示出东坡精湛的文笔。结合苏轼曲折的人生历程来阐释苏轼词作的具体内容,可从某种程度上窥探词人幽曲深远的心灵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节令词 七夕 中秋 元宵
下载PDF
月神崇拜与中秋节的文化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贺紫君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月神崇拜,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悠久,承载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转型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秋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了解中秋的节日习...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月神崇拜,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悠久,承载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转型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秋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了解中秋的节日习俗,传承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加强东亚世界的文化认同,也有助于加强中秋文化的海外传播,促进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中秋节 中秋文化
下载PDF
中秋节民俗的诗意阐释 被引量:3
7
作者 郭明志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9-161,共3页
中秋民俗中积淀了久远的诗意。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秋祀祭月,月亮与嫦娥民间传说的丰富和定型,为中秋赏月注入灵动的活力。历代文人的咏唱,丰富了中秋赏月的内涵,中秋节民俗的种种具体事象,体现了和合圆满的追求和企盼。
关键词 中秋节 民俗事象 圆满
下载PDF
多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战略探析——以中秋节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林龙飞 黄光辉 王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5,共5页
中国拥有大量多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中国已成功申报了古琴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有几项与他国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他国抢先申报。中秋节申报世界遗产存在着多国共有的竞争压力五个方面的障碍。应在坚... 中国拥有大量多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中国已成功申报了古琴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有几项与他国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他国抢先申报。中秋节申报世界遗产存在着多国共有的竞争压力五个方面的障碍。应在坚持"共有优先、联合申报"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深挖内含价值,突出遗产文化本源"等五方面等措施,力争将中秋节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国共有 中秋节 申报策略
下载PDF
中越节日民俗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过伟 《创新》 2007年第1期109-114,共6页
民俗是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中越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比较传统节日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中越民俗文化之同和异。从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促进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之重视,提高对申报世界遗产、... 民俗是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中越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比较传统节日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中越民俗文化之同和异。从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促进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之重视,提高对申报世界遗产、中国国家级遗产之认识与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民俗 春节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民族凝聚力 文化遗产
下载PDF
韩国秋夕的社会文化内涵、功能及其传承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宣佑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22-27,共6页
韩国的秋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属于法定休假日。秋夕是祭拜祖先、家人团聚、邻里之间加深感情的重要时刻,具有很强的生活意义及社会整合的功能。秋夕是韩国人血缘和非血缘关系之间建立新人伦观的纽带,是感情交往的传统日子。通过秋... 韩国的秋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属于法定休假日。秋夕是祭拜祖先、家人团聚、邻里之间加深感情的重要时刻,具有很强的生活意义及社会整合的功能。秋夕是韩国人血缘和非血缘关系之间建立新人伦观的纽带,是感情交往的传统日子。通过秋夕,可以增强韩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地域、家族范围的固定性发生松动,象征团聚、感恩、祭祖以及承载着社会整合功能的秋夕具有较强的现实传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夕 团聚 报恩 功能 传承
下载PDF
中秋节载人登月任务窗口与转移轨道设计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贺波勇 顾绍景 +1 位作者 黄海兵 李海阳 《上海航天》 CSCD 2017年第5期9-15,共7页
提出了中秋节载人登月概念,论述了中秋节载人登月的意义和价值,对中秋节载人登月任务窗口与转移轨道设计进行了研究。忽略木星等大行星摄动力、地球潮汐摄动力、地球扁率的间接摄动和相对论效应等微小量,建立了轨道动力学模型,给出了任... 提出了中秋节载人登月概念,论述了中秋节载人登月的意义和价值,对中秋节载人登月任务窗口与转移轨道设计进行了研究。忽略木星等大行星摄动力、地球潮汐摄动力、地球扁率的间接摄动和相对论效应等微小量,建立了轨道动力学模型,给出了任务工程约束。考虑登月时刻在农历八月十五日20:00左右,给出了全任务窗口规划的策略,对转移轨道模型及优化进行设计,以近月点坐标系参数为优化设计变量,分别对地月自由返回和月地定点返回两种轨道进行了优化设计。给出了2017年中秋载人登月的算例,验证了精确星历模型下全任务窗口规划策略和转移轨道设计策略的有效性。给出了2017~2036年间中秋节载人登月的窗口轨道参数等。研究可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制定及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登月 中秋节 任务规划 窗口设计 地月转移 自由返回轨道 月地定点返回 轨道优化 精确轨道动力学
下载PDF
论苏轼的“密州四曲” 被引量:3
12
作者 乔云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6-12,共7页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但于内容上则为开拓,当为第一首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悼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集苏轼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但于内容上则为开拓,当为第一首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悼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集苏轼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终于成为开启词史上豪放一派的壮词;苏轼修葺而为千年名胜的超然台在当时已是名满天下,苏轼登台而作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的超然词;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又以诗词形式集中国中秋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成为中秋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中秋诗词当之无愧千古佳作。此四首作于密州的佳作,应当誉之为"密州四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州四曲 悼亡 出猎 超然 中秋
下载PDF
中秋节俗主题及其戏曲演绎 被引量:2
13
作者 翁敏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5,共8页
中秋节起源于月亮神崇拜。人们将圆月看作团圆之神、姻缘之神、青春之神、吉祥之神。汉代后出现"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嫦娥后来成为中秋的节日偶像。关汉卿《望江亭》塑造了一位多情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中秋夜的"智取"... 中秋节起源于月亮神崇拜。人们将圆月看作团圆之神、姻缘之神、青春之神、吉祥之神。汉代后出现"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嫦娥后来成为中秋的节日偶像。关汉卿《望江亭》塑造了一位多情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中秋夜的"智取"有"摸秋"节俗和民俗原型的渗透;洪升《长生殿》李、杨两人中秋"重圆",表达的是中秋团圆的节日主题。中秋剧发端于中秋节,中秋剧又以艺术的、感人的形式,对传承节日文化传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望江亭》 摸秋 李杨爱情 团圆
下载PDF
民间剪纸艺术与中秋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朝晖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60-62,共3页
中秋文化是由中秋节日习俗演化而成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剪纸是具有独特的地方韵味的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秋民俗文化事象演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剪纸造型体现了中秋文化内涵,... 中秋文化是由中秋节日习俗演化而成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剪纸是具有独特的地方韵味的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秋民俗文化事象演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剪纸造型体现了中秋文化内涵,反映了民众对团圆、和谐的情感诉求。剪纸形象诠释再造了中秋事象,昭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剪纸元素融入中秋礼品设计,既烘托了节日气氛,又富有文化气息,更贴近民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情趣。剪纸艺术与中秋文化融通、契合,二者相得益彰,在当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中秋文化 民间剪纸艺术
下载PDF
中秋节的文化流变及文学书写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越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1-53,共3页
中秋节的文化流变主要分为成文历法出现之前及成文历法出现之后两个阶段。成文历法出现之前,节气即节日,中秋只是时间概念。成文历法出现之后,节气系统和节日系统各自分离,中秋演变为节日。中秋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中秋... 中秋节的文化流变主要分为成文历法出现之前及成文历法出现之后两个阶段。成文历法出现之前,节气即节日,中秋只是时间概念。成文历法出现之后,节气系统和节日系统各自分离,中秋演变为节日。中秋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中秋的文学书写亦体现了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 历法 节日 文化 文学
下载PDF
明月几时有——论密州苏轼符号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清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7,共3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历代文人的递相推崇,互相影响,争相传诵,与密州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情结、一个象征、一个符号,谓之密州苏轼符号或者中秋文化苏轼符号也未尝不可。文章以苏轼的中秋词为例,分析苏轼在中秋明月上涂抹的肖像印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历代文人的递相推崇,互相影响,争相传诵,与密州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情结、一个象征、一个符号,谓之密州苏轼符号或者中秋文化苏轼符号也未尝不可。文章以苏轼的中秋词为例,分析苏轼在中秋明月上涂抹的肖像印记、情感标识和生活密码,论述苏轼中秋词所具有的遗世之清影、哲理之清思和浪漫之清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 明月 苏轼 符号
下载PDF
北京市居民节日休闲特征分析——以中秋节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承忠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3,共4页
运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城区市民中秋节休闲活动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随着距离居民居住地空间的延伸,休闲活动强度逐渐减少。这种随"距离减弱"的现象是北京市民休闲活动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0-10公里的范围内,随着空... 运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城区市民中秋节休闲活动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随着距离居民居住地空间的延伸,休闲活动强度逐渐减少。这种随"距离减弱"的现象是北京市民休闲活动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0-10公里的范围内,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外出休闲人数递减,但在10公里范围以外,外出休闲人数又有一个小幅的增加;老年人休闲活动空间范围有限;公共休闲设施不足;出行时间集中,堵车现象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休闲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中秋文化的贡献 被引量:2
18
作者 乔云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5,16,共6页
探讨中秋文化的发展及中秋节形式的固定过程,可以看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包含着丰富的赏月、思乡、团圆与美食等文化内容。苏轼为中秋节的形成以及中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苏轼 中秋 文化
下载PDF
中秋月饼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涛 王心愿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3-41,共9页
关于中秋月饼产生的时间和原因,有多种说法。经过文献考证可知,中国饼食的制作有古远的历史,而月饼的前身是汉代以来的胡饼。关于中秋月饼产生于唐代和宋代的说法都是没有确凿依据的。有充分资料证明,作为中秋节节令食品的月饼正式出现... 关于中秋月饼产生的时间和原因,有多种说法。经过文献考证可知,中国饼食的制作有古远的历史,而月饼的前身是汉代以来的胡饼。关于中秋月饼产生于唐代和宋代的说法都是没有确凿依据的。有充分资料证明,作为中秋节节令食品的月饼正式出现于明代,开始它是拜月的供品,后来才演变为节令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月饼 胡饼 渊源 MOON Cake(月饼) HU Cake(胡饼)
下载PDF
中秋节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海凤 张卓莉 《钦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7-20,共4页
中秋节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传统节日,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需要挖掘、弘扬和创新。青年群体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反应相对淡漠,应深入挖掘中秋节承载的思想和价值,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中秋节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传统节日,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需要挖掘、弘扬和创新。青年群体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反应相对淡漠,应深入挖掘中秋节承载的思想和价值,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使大学生充分体会中秋节日文化特有的信仰、伦理、情感,促进他们形成博大的文化价值理念和民族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秋节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