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7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埃达克质岩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89
1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姬广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7-314,共18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资源基地之一。该成矿带广泛发育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早白垩世火成岩。大多数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富集Sr而贫HREE(如:Y和Yb);但它们具有负的εNd(t)值和相对...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资源基地之一。该成矿带广泛发育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早白垩世火成岩。大多数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富集Sr而贫HREE(如:Y和Yb);但它们具有负的εNd(t)值和相对富集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04.),因此,被称为埃达克质岩。根据岩石化学数据,研究区埃达克质侵入岩多数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部分属于钙碱性系列;而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由于其高钾和富铁特征而属于钾质碱性系列。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中酸性埃达克质侵入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过程,至少包括在深位岩浆房(>35~40 km深度)的分离结晶和在高位岩浆房内的分离结晶或AFC过程两个阶段。同时不排除有下地壳直接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熔体参与的可能性。富钾的火山岩则是原生岩浆在深位岩浆房(>40-50 km深度)经镁铁矿物的分离结晶过程演化而来。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邻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变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测该成矿带在早白垩世早期处于大陆边缘岩浆弧内陆一侧,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晚期由于俯冲板片迁移(变陡),岩浆岩具有弧后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岩石系列 大地构造背景 成矿作用 早白垩世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下游产卵期凤鲚、刀鲚和湖鲚肌肉生化成分及能量密度 被引量:36
2
作者 刘凯 段金荣 +2 位作者 徐东坡 张敏莹 施炜纲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为研究产卵期凤鲚(Coilia mystus)、刀鲚(C.ectenes)和湖鲚(C.ectenes taihuensis)肌肉生化成分与能量密度,评价其营养价值并探讨生态习性差异对鱼类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采集卵巢发育至Ⅴ期的样本各50尾,分别测定相关指标,实验均设置3... 为研究产卵期凤鲚(Coilia mystus)、刀鲚(C.ectenes)和湖鲚(C.ectenes taihuensis)肌肉生化成分与能量密度,评价其营养价值并探讨生态习性差异对鱼类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采集卵巢发育至Ⅴ期的样本各50尾,分别测定相关指标,实验均设置3个重复,结果取平均值。3个种群样本肌肉水分含量为74.62%~81.87%,粗蛋白占肌肉鲜重的比例为15.06%~18.08%,粗脂肪为1.65%~6.78%,粗灰分为0.98%~1.49%,能量密度为4.447~7.209kJ/g。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49~76.04,不饱和脂肪酸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2.50%~72.48%与6.54%~8.39%。肌肉中矿物元素含量最高的均为钾,最低的均为铜。结果表明,凤鲚、刀鲚和湖鲚均为理想蛋白源,不饱和脂肪酸及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同时还富含赖氨酸、支链氨基酸、EPA和DHA等生理必需因子。生化成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刀鲚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显著高于凤鲚和湖鲚,这种差异直接反映了洄游习性对鱼类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鲚属 产卵期 生化成分 能量密度
下载PDF
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
3
作者 郑国强 江南 刘兆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9,共4页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协调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长江下游沿江地区为例 ,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 ,构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和模型 ...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协调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长江下游沿江地区为例 ,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 ,构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和模型 ,并对长江下游沿江部分地区 1995~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土地利用 区域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基于EFDC模型的长江下游码头溢油风险预测 被引量:20
4
作者 黄轶康 李一平 +2 位作者 邱利 薛偲琦 章双双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1-98,共8页
为了更有效地预测溢油事故,建立了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lics code)模型的长江下游南京段码头溢油事故影响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二维水动力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区域风场、流场、复杂地形条件综合影响下... 为了更有效地预测溢油事故,建立了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lics code)模型的长江下游南京段码头溢油事故影响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二维水动力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区域风场、流场、复杂地形条件综合影响下长江溢油扩展和迁移运动的整体规律,油膜在研究区域降解较慢,溢油发生在落急时刻和西风风向时,油膜更早向下游扩散,对下游保护区的污染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风险 EFDC模型 码头溢油 风险预测 长江下游 码头 油膜
下载PDF
苏通大桥地基中深厚软土电阻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蒋建平 阎长虹 +1 位作者 徐鸣洁 罗国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77-2082,共6页
通过室内电阻率试验和土工试验,对长江下游苏州-南通长江公路大桥地基中深厚软土电阻率特征及其与物理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1)在同一钻孔(即CZK30)中,从粉质黏土→粉砂→细砂→中粗砂,土样的电阻率逐渐增大。电阻... 通过室内电阻率试验和土工试验,对长江下游苏州-南通长江公路大桥地基中深厚软土电阻率特征及其与物理力学参数的相关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1)在同一钻孔(即CZK30)中,从粉质黏土→粉砂→细砂→中粗砂,土样的电阻率逐渐增大。电阻率随含水率、孔隙比、饱和度的增加而减小,而随垂直渗透系数、水平渗透系数、压缩模量、标贯等的增加而增大。(2)CZK30孔中粉质黏土电阻率随含水率、孔隙比、饱和度、压缩系数、液限系数增加而减小,而随压缩模量、黏聚力等的增加而增大。(3)通过拟合,提供了软土电阻率与物理力学参数相关关系的量化表达式,拟合曲线与试验数据点的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绝大部分在0.88以上。结果表明,土电阻率与其它物理力学参数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试验 物理力学参数 深厚软土 长江下游
下载PDF
长江下游江段铜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凯 徐东坡 +3 位作者 段金荣 张敏莹 虞锐鹏 施炜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56-60,共5页
对采自长江下游江段的铜鱼(Coreius heterodom)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铜鱼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占鲜样的比例分别为:70.03%、20.54%、6.82%和1.38%;按照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化学评分(Ch... 对采自长江下游江段的铜鱼(Coreius heterodom)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铜鱼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占鲜样的比例分别为:70.03%、20.54%、6.82%和1.38%;按照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标准,铜鱼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1.52;不饱和脂肪酸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3.03%和2.0%;肌肉中常、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分别为钾(3135μg/g)和铁(5.46μg/g),锌铜比和锌铁比分别为8.85和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元素 长江下游
下载PDF
长江下游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史双昕 周丽 +4 位作者 邵丁丁 张烃 李楠 狄一安 黄业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3,共7页
2005年3—4月在长江下游安庆段一南通段共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28个,使用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包括六氯苯(HCB)、氯丹、滴滴涕(DDTs)、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和灭蚁灵等14种... 2005年3—4月在长江下游安庆段一南通段共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28个,使用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包括六氯苯(HCB)、氯丹、滴滴涕(DDTs)、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和灭蚁灵等14种目标化合物.结果表明:长江下游表层沉积物中的HCB和DDTs的检出率都为100%,DDTs是样品中OCPs的主要组分,其残留以降解代谢产物DDD和DDE为主.w(HCB)平均值为3.240μg/kg(0.048~30.300μg/kg),W(DDTs)平均值为8.100μg/kg(0.336~32.830μg/kg).在长江下游不同采样点的OCPs含量差异很大,部分支流人江口和城市排污口附近样品中的”(DDTs)或”(HCB)出现高值.沉积物中DDTs的来源主要与农用土壤风化流失和上游沉积物迁移、输送有关.与沉积物风险评估值对比,长江下游表层沉积物中的DDTs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表层沉积物 长江下游 风险评价
下载PDF
长江下游近岸渔业群落多样性时空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凯 段金荣 +2 位作者 徐东坡 张敏莹 施炜纲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4-662,共9页
2001至2008年对安庆、常熟和崇明3个断面的插网渔获物进行了连续调查,以此研究长江下游近岸渔业群落多样性的时空特征。研究期内共计采集鱼类80种,甲壳类14种,水母类1种,分别隶属于15目34科74属。安庆共记录52个物种,隶属于7目14科39属... 2001至2008年对安庆、常熟和崇明3个断面的插网渔获物进行了连续调查,以此研究长江下游近岸渔业群落多样性的时空特征。研究期内共计采集鱼类80种,甲壳类14种,水母类1种,分别隶属于15目34科74属。安庆共记录52个物种,隶属于7目14科39属,常熟共记录55个物种,隶属于12目23科46属,崇明共记录31个物种,隶属于9目18科28属。安庆和常熟淡水物种比例分别为92.31%和70.91%,崇明咸水物种比例为90.32%。各断面均为底栖物种占优势,比例为38.18%~64.52%;肉食性和杂食性物种所占比例接近,合并为88.46%~100%。长江下游水域渔业群落多样性表现出逐渐由淡水型向咸水型过渡的空间特征,季节特征则表现为夏季和秋季物种数较多,春秋两季的渔获规格及多样性指数较大。年间变动趋势表明实施春季禁渔后安庆和常熟断面群落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并趋于稳定,渔获量大幅增加,崇明断面各项指标波动剧烈,尚无好转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近岸群落 生物多样性 时空特征 资源密度
原文传递
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淳 郑建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6-131,共6页
根据农业起源理论与考古学实例分析,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发生在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其驯化机制并非饥馑和用于果腹,很可能是为了增加美食的酿酒。稻作农业在良渚阶段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与复杂社会强化剩余产品生产密切相关,良渚... 根据农业起源理论与考古学实例分析,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发生在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其驯化机制并非饥馑和用于果腹,很可能是为了增加美食的酿酒。稻作农业在良渚阶段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与复杂社会强化剩余产品生产密切相关,良渚酋邦解体后的马桥文化又退回到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野生资源持续减少、人口增长和社会复杂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呼吁,中国的农业起源研究要摆脱一味寻找最早栽培谷粒来确定农业起源时间和地点的模式,从人地关系的互动来了解农业起源的潜因和具体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起源 长江下游 史前考古 理论阐释
下载PDF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福寿螺分布现状考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戢小梅 王爱新 +6 位作者 方林川 李长林 许林 杨守坤 刘宪葆 钟兰 刘义满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111-116,124,共7页
对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分布现状进行了考察,并对其分布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及上海四省一市均有福寿螺分布,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水沟、水生植物... 对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分布现状进行了考察,并对其分布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及上海四省一市均有福寿螺分布,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水沟、水生植物种植地块、河流、湖泊已成为福寿螺的重要入侵场所;福寿螺以人为引种、水生植物引种带入和自然扩散等3种途径入侵长江下游地区,其中,水生植物带入已成为近年来重要的入侵方式。介绍了福寿螺主要防治策略,提出应加强水生植物引种检疫,防止福寿螺伴随传播,并加强福寿螺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长江下游地区 分布现状 防治策略
下载PDF
《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炳涛 满志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2,共7页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水轩日记》 长江下游地区 1609-1616年 气候冷暖
原文传递
长江下游湖口至浏河口河段支汊航道技术等级与航道尺度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仲伟斌 《水道港口》 201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在对长江下游湖口至浏河口河段各支汊航道自然条件核查及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下游支汊航道可资利用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价值与可行性,结合需求分析,兼顾已有外部条件,以《内河通航标准》为依据,参照相关航道定级标准及规范,提出... 在对长江下游湖口至浏河口河段各支汊航道自然条件核查及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下游支汊航道可资利用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价值与可行性,结合需求分析,兼顾已有外部条件,以《内河通航标准》为依据,参照相关航道定级标准及规范,提出了确定支汊航道尺度与技术等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长江下游各支汊航道的技术等级和维护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汊航道 技术等级 航道尺度 长江下游
下载PDF
基于代表性垂线流速的在线流量测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绍阳 谢雅蕾 蒋建平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4期28-33,共6页
为提高流量在线测验精度,以长江下游干流八里江水文站为例,收集了八里江水文站2009~2021年84份流量测验成果,在分析测站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水文站流量测验断面平均流速与代表性垂线流速的关系,并计算了在线流量精度。结果表明:八里... 为提高流量在线测验精度,以长江下游干流八里江水文站为例,收集了八里江水文站2009~2021年84份流量测验成果,在分析测站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水文站流量测验断面平均流速与代表性垂线流速的关系,并计算了在线流量精度。结果表明:八里江水文站起点距为850 m和1 500 m的两条垂线平均流速与断面平均流速的确定性系数在0.97以上,推求流量不确定度为9.20%,满足一类水文站流量测验精度要求;起点距为850 m和1 500 m的两条测速垂线适宜作为V-ADCP自动测流设备安装位置。基于代表性垂线流速的在线流量测验方法可实现流速实时采集,提高流量测验精度并降低测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测验 垂线流速 ADCP 八里江水文站 长江下游
下载PDF
长江下游典型硫铁矿集采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春光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21-27,共7页
文章在对长江下游铜陵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布特征,其中地面塌陷、含水层破坏和水土污染较为严重;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保护治理政策及成效,分析预测了矿山地质... 文章在对长江下游铜陵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分布特征,其中地面塌陷、含水层破坏和水土污染较为严重;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保护治理政策及成效,分析预测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发展趋势 硫铁矿集采区 长江下游
下载PDF
长江下游干流八里江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雅蕾 柯莉莉 谢波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3期26-29,共4页
长江下游干流八里江水文站是鄱阳湖入汇长江后的重要控制站。该站流量测验方式为巡测,且实测资料主要集中在高水时期。为适应今后的流量在线监测要求,需要对该站水位流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试算与分析获取较为连续且可靠的数据,... 长江下游干流八里江水文站是鄱阳湖入汇长江后的重要控制站。该站流量测验方式为巡测,且实测资料主要集中在高水时期。为适应今后的流量在线监测要求,需要对该站水位流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试算与分析获取较为连续且可靠的数据,开展了关系定线和各项检验验算。结果表明:单一曲线法可适用于八里江站水位流量关系,且满足现行水文整编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可今后流量测次布置、报汛精度及流量在线监测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流量关系 单一曲线法 八里江站 长江下游
下载PDF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水闸引排水能力的计算模型应用——以新孟河界牌水利枢纽为例
16
作者 邵勇 夏达忠 +2 位作者 周樨旸 羌鑫梁 朱茜 《江苏水利》 2024年第8期43-46,共4页
针对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水闸引排水调度的精细化需求,以新孟河界牌水利枢纽为研究对象,构建潮位预报与引排水流量计算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潮汐特性,结合镇江站与新孟河闸的水位实测资料,建立镇江站潮位动态预报方案。在此基础上,... 针对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水闸引排水调度的精细化需求,以新孟河界牌水利枢纽为研究对象,构建潮位预报与引排水流量计算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潮汐特性,结合镇江站与新孟河闸的水位实测资料,建立镇江站潮位动态预报方案。在此基础上,推求新孟河闸的过程水位,并构建闸下水位与引排水流量的函数关系,实现潮周期内引排水流量的精细化计算以满足水利枢纽调度需求。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水闸引排水调度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感潮河段 水闸引排水 潮位预报 精细化调度
下载PDF
1640-1909年长江下游地区冬季冷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魏军 毕硕本 +2 位作者 颜停霞 钱育君 瞿颖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重建了1640-1909年长江下游地区冬季逐年冷暖的等级序列,并运用统计分析、滑动T检验及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得到的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40-1909年长江下游地区整体上处于偏...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重建了1640-1909年长江下游地区冬季逐年冷暖的等级序列,并运用统计分析、滑动T检验及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得到的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特征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40-1909年长江下游地区整体上处于偏冷时期,全区大致存在5个偏冷时段和5个偏暖时段,其中最冷时段出现在1710-1719年和1840-1849年间,最暖时段出现在1850-1859年;全区在10a尺度上冷暖变化跃变频繁,而在30a尺度上冷暖变化具有很高的稳定性;1640-1909年间,全区冷暖变化在36,45,72和123等年份上有明显的正相关,在4,68,94和104等年份上有明显的负相关,显著性变化周期有5个,分别是2a,3a,5a,11a和40a,其中40a为第1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历史资料 温度重建 功率谱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揭示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人群摄食策略
18
作者 王伟 黎海明 段阜涛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249-266,共18页
长江下游地区是稻作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然而,水稻对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人群饮食的贡献程度仍不清晰。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能够量化揭示长江下游地区史前人群的摄食策略。系统收集长江下游地区已发表的人骨、动物骨和植物稳定碳氮同... 长江下游地区是稻作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然而,水稻对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人群饮食的贡献程度仍不清晰。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能够量化揭示长江下游地区史前人群的摄食策略。系统收集长江下游地区已发表的人骨、动物骨和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数据,基于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对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群的摄食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距今7.0—5.3 ka长江下游地区人群可能摄食多种动植物资源,该时期水稻对人类饮食的贡献与其他植物资源基本相当。距今5.3—4.3 ka,水稻已超过其他动植物资源,成为美人地遗址人群的主要食物资源。研究揭示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明化进程与稻作农业发展具有同步性,狩猎采集经济则为该区域文明化进程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水稻 摄食策略 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 文明化进程
下载PDF
2011年长江中下游冬春连旱期土壤的湿度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文 段莹 《干旱气象》 2012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利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南京站逐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及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资料计算了该站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干旱监测联合科学试验站2... 利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南京站逐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及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资料计算了该站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干旱监测联合科学试验站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逐日实时降水量、及10~100 cm土壤含水量资料计算了土壤相对湿润指数,将它们与试验站各土壤层水分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1年冬春季,南京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气象干旱,2010年11月5日开始出现轻旱,11月12日达到中旱,28日达重旱,此后维持在中到特旱之间;土壤相对湿度在11月13日达到中旱,在2011年5月2日,气象连续特旱15 d后,土壤达到重旱;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变化趋势整体上一致,但气象干旱程度更严重,且农业干旱开始和缓解时间比气象上滞后1~3 d,干旱发展滞后5 d以上;气象及表层土壤对降水敏感性较高,而中层土壤干旱过程持续性较好;此外,干旱由表层向深层传递,当气象干旱持续时间达到50~60 d时,土壤由深层向上补充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冬春连旱 土壤湿度
下载PDF
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的碳足迹分析
20
作者 严燕 季国军 +3 位作者 胡乃娟 陈留根 郑建初 胡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62-1473,共12页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当前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探究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碳足迹,设置4种稻田种植制度处理: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以及一年两熟的紫云英-水稻、冬油菜-...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当前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探究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碳足迹,设置4种稻田种植制度处理: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以及一年两熟的紫云英-水稻、冬油菜-水稻、冬小麦-水稻,连续两年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农田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投入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并进行碳足迹分析。结果表明:(1)一年两熟种植制度较一年一熟的冬闲-水稻增加周年CH_(4)排放17.5%~64.5%、N_(2)O排放60.7%~139.8%以及土壤有机碳固定量17.3%~37.2%;(2)在考虑土壤固碳的情况下,不同种植制度的土壤有机碳固定能抵消26.6%~35.6%的温室气体排放,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单位面积净碳足迹两年平均分别为13.79、11.83和9.07 t CO_(2)-eq·hm^(-2),较冬闲-水稻(7.63 t CO_(2)-eq·hm^(-2))分别增加80.6%、55.0%和18.8%;(3)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主要来自土壤CH_(4)排放(61.8%~67.4%),其次是氮肥施用(18.3%~23.9%),而后为N_(2)O排放(3.3%~5.2%)和柴油的使用(2.2%~2.8%);(4)一年两熟有利于增加周年产量和产值,非水稻季种植粮油作物能显著提高种植净收益,不同种植制度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碳足迹的差异不大。因此,冬闲-水稻是长江下游稻田最为低碳的种植制度,综合碳排放、粮食安全和经济产出,冬小麦-水稻、冬油菜-水稻明显优于冬闲-水稻;发展甲烷减排和氮肥减施技术是降低稻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粮食安全 种植制度 温室气体 土壤固碳 长江下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