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画《打花鼓》中杂剧女演员着装的文化意蕴探析
1
作者 阮秋月 卞向阳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14,共5页
南宋画作《打花鼓》真实地再现了宋代杂剧女演员着男装表演节目的情景,有学者指出两位演员着男装具有“在女装上草率地披上了男装”的特点,但鲜少有学者进一步分析其着装的动机与社会意义。基于此,文章结合图像学、观念史的研究方法,分... 南宋画作《打花鼓》真实地再现了宋代杂剧女演员着男装表演节目的情景,有学者指出两位演员着男装具有“在女装上草率地披上了男装”的特点,但鲜少有学者进一步分析其着装的动机与社会意义。基于此,文章结合图像学、观念史的研究方法,分析图像,并从宋代女性、社会观念的角度探析画面中杂剧女演员“着男装”的文化意蕴,认为其男女装混穿的行为并非是草率而为,而是为了迎合宋代审美,展现女性自我意识的社会意义,且具有塑造幽默的人物形象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花鼓》 宋代服饰 女着男装 观念史 服饰文化
下载PDF
沙县肩膀戏《打花鼓过关》音乐形态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碧玲 《三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0-106,共7页
一首民歌因受地域文化、场合、对象、环境、自然等的诸种因素影响,从源地向其他地区传播,经民间艺人的吸收、融合、创作成当地特色的戏曲,并在历朝历代的更迭变迁中,通过传播、变异、再传播、再变异的过程被流传下来。沙县肩膀戏《打花... 一首民歌因受地域文化、场合、对象、环境、自然等的诸种因素影响,从源地向其他地区传播,经民间艺人的吸收、融合、创作成当地特色的戏曲,并在历朝历代的更迭变迁中,通过传播、变异、再传播、再变异的过程被流传下来。沙县肩膀戏《打花鼓过关》就是运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凤阳歌》的音乐元素变异而成,对它们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能窥探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歌词的变异性,形成此变异性的主要原因是演唱语言、音乐语汇和音乐审美观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县 肩膀戏 《打花鼓过关》 《凤阳花鼓》 《凤阳歌》
下载PDF
《茉莉花》曲新探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漢民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66-73,共8页
《茉莉花》是一首具有世界影響的民歌,最初源於[花鼓曲]“好一朵鮮花”套數。從《綴白裘》《十出奇》《百戲竹枝詞》等史料記載來看,[花鼓曲]“好一朵鮮花”套數在乾隆年間廣泛流行。晚清時期,套數前兩支曲子逐漸獨立成[鮮花調];民國時... 《茉莉花》是一首具有世界影響的民歌,最初源於[花鼓曲]“好一朵鮮花”套數。從《綴白裘》《十出奇》《百戲竹枝詞》等史料記載來看,[花鼓曲]“好一朵鮮花”套數在乾隆年間廣泛流行。晚清時期,套數前兩支曲子逐漸獨立成[鮮花調];民國時期“好一朵茉莉花”獨立成曲。新中國成立後,[鮮花調]中“好一朵茉莉花”曲經何仿加工創作,成爲家喻户曉的名曲《茉莉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 [花鼓曲] [鮮花調]
原文传递
近三十年来花鼓戏研究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靖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3-27,共5页
花鼓戏是我国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多年来,众多学者对花鼓戏艺术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通过对花鼓戏艺术研究状况的梳理,概括出了花鼓戏艺术发展渊源、艺术特征、剧目创作及... 花鼓戏是我国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多年来,众多学者对花鼓戏艺术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通过对花鼓戏艺术研究状况的梳理,概括出了花鼓戏艺术发展渊源、艺术特征、剧目创作及传承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存在的研究不足并进行了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花鼓戏提出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鼓戏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文化地理视域下“乡愁”的空间体验——以黎锦扬的《花鼓歌》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汪顺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87-91,共5页
文化地理关注“文化”和“地理”的相互作用,是20世纪下半叶地理批评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后学术互动的产物。21世纪初,文化地理又发生一次“情感转向”,其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由于“乡愁”涉及到空间和地方,以及对故... 文化地理关注“文化”和“地理”的相互作用,是20世纪下半叶地理批评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后学术互动的产物。21世纪初,文化地理又发生一次“情感转向”,其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由于“乡愁”涉及到空间和地方,以及对故国文化的情感依恋,所以它成为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黎锦扬的《花鼓歌》是美国华人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展现了战后唐人街老一代华人移民记忆“乡愁”的空间体验,在强势文化空间的挤压下,他们用身体、情感和景观再现了“乡愁”的地方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 黎锦扬 《花鼓歌》 乡愁 空间体验
下载PDF
花鼓飘香: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凤阳歌现象”研究
6
作者 王韵 《滁州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6,11,共7页
20世纪30年代由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和周璇演唱的《凤阳花鼓》成为"凤阳歌"中的经典代表。自此以后众多作曲家都曾以这两首歌曲旋律作为素材创作出了多种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并在其中展现出一些共性创作特征和个性创作... 20世纪30年代由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和周璇演唱的《凤阳花鼓》成为"凤阳歌"中的经典代表。自此以后众多作曲家都曾以这两首歌曲旋律作为素材创作出了多种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并在其中展现出一些共性创作特征和个性创作语言。其创作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成为20世纪音乐创作中难得一见的"凤阳歌现象"。究其成因,深厚的民间基础、鲜明的艺术风格、精湛的创作技艺和广泛的文化认同促使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阳花鼓 凤阳歌 音乐创作 文化成因
下载PDF
《花鼓歌》中的儒家文化及家庭伦理
7
作者 应素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9-43,共5页
美国华裔文学家黎锦扬的《花鼓歌》凭借浓厚的中国风情和众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一直深受中外读者关注。从文化认同角度剖析文本人物中的儒家思想和儒家家庭伦理元素,认为作品中的这些中国元素对个体文化身份追寻起着烘托作用。
关键词 黎锦扬 《花鼓歌》 文化认同 儒家思想 家庭伦理
下载PDF
湖南地花鼓的文化价值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谭立琴 《娄底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90-91,共2页
湖南地花鼓是湖南各个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形象再现,是湖南民间歌舞形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受地区语言的限制,通过表演可达到沟通情感,展示时代精神风貌,孕育新的创造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 地花鼓 湖南民间歌舞 文化价值
下载PDF
论明清时调小曲的渊源与发展——以“凤阳花鼓戏”的生成为研究个案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荣新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21,共3页
中国民歌如按流行区域来划分,可分为乡土民歌(乡村)与时调小曲(城镇)两大类,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渊源关系。但如要从乡土民歌中划分出时调小曲,做出畛域分明的区分界定,又颇为困难。从明清之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凤阳歌》(乡土民歌)... 中国民歌如按流行区域来划分,可分为乡土民歌(乡村)与时调小曲(城镇)两大类,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渊源关系。但如要从乡土民歌中划分出时调小曲,做出畛域分明的区分界定,又颇为困难。从明清之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凤阳歌》(乡土民歌)演变为《凤阳花鼓曲》(时调小曲),最后形成《花鼓戏》(戏曲)的生成过程,可以窥见明清之际时调小曲产生的渊源及其发展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民歌 时调小曲 凤阳歌 凤阳花鼓曲 花鼓戏
下载PDF
凤阳花鼓的嬗变及其音乐特点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小舒 《蚌埠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75-177,共3页
梳理了安徽"凤阳花鼓"艺术的兴起、发展和演变历程,从音乐结构、旋律进行和词曲关系等方面分析流传于20世纪30年代的凤阳歌《凤阳花鼓》和清代康熙年间的《凤阳歌》。认为这两首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小曲具有同属于五声调式、由A... 梳理了安徽"凤阳花鼓"艺术的兴起、发展和演变历程,从音乐结构、旋律进行和词曲关系等方面分析流传于20世纪30年代的凤阳歌《凤阳花鼓》和清代康熙年间的《凤阳歌》。认为这两首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小曲具有同属于五声调式、由AB两个乐段构成、旋律多级进、腔词关系以一字一音为主、节奏简洁等共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阳花鼓》 《凤阳歌》 音乐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