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77
1
作者 陈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5-610,共16页
通过合成的El Nino和La Nina的分析发现,一般一个El Nino或La Nina事件大致可以分成爆发前的冬季、发展期的夏季、盛期时的冬季和衰亡期的夏季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对El Nino... 通过合成的El Nino和La Nina的分析发现,一般一个El Nino或La Nina事件大致可以分成爆发前的冬季、发展期的夏季、盛期时的冬季和衰亡期的夏季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对El Nino和LaNina的响应,结果发现,El Nino和 La Nina事件显著地影响了东亚冬、夏季风的循环。ElNino爆发前的冬季在东亚地区往往有异常强的北风;El Nino发展期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气流偏弱,从而江淮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多雨,长江中游和华北地区少雨;El Nino盛期的冬季东亚地区则出现异常的南风;而El Nino衰亡期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气流偏强,从而江淮地区少雨,华北、东北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多雨。La Nina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则与El Nino大致相反,但它的影响不如El Nino的影响显著。对强、弱东亚冬季风后的夏季中国降水异常的分析则表明,正是由于与El Nino或La Nina事件有关的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才导致了东亚冬季风与随后的夏季风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冬季风异常不是由与ElNino或La Nina事件有关的海温异常所引起时,两者之间就缺少显著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LA NINA 东亚冬季风 东亚夏季风 季风循环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大气环流
下载PD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164
2
作者 陈文 Han-F.Graf 黄荣辉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8-60,共13页
Based on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s studied with a newly defined EAWM intensity index. The marked features for a strong (weak) winter monsoon... Based on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s studied with a newly defined EAWM intensity index. The marked features for a strong (weak) winter monsoon include strong (weak) northerly winds along coastal East Asia, cold (warm) East Asian continent and surrounding sea and warm (cold) ocean from the sub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to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high (low) pressure in East Asian continent and low (high) pressure in the adjacent ocean and deep (weak) East Asian trough at 500 hPa. Thes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re shown to b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SST anomaly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both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cific.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EAWM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SST anom-aly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EAWM generally becomes weak when there is a positive SST anomaly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El Ni?o), and it becomes strong when there is a negative SST anomaly (La Ni?a). Moreover, the SST anoma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AWM and may persist to the following summer. Both the circulation at 850 hPa and the rainfall in China confir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AWM and the following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recent 1998 summer flood in China is briefly discussed too. Key words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 SST - Summer monsoon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 National Key Programme for Developing Basic Sciences” G1998040900 part 1, and by key project (KZ 952-S1-404)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ST summer monsoon
下载PDF
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 被引量:135
3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张顺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8-1030,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中国东部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天气气候异常特征。分析表明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是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的气候特征。天气特征是东亚地区东、西、南、北天气尺度系统的最佳配合...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中国东部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天气气候异常特征。分析表明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是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的气候特征。天气特征是东亚地区东、西、南、北天气尺度系统的最佳配合以及东亚大气环流出现较显著的 2 0~ 30天的低频振荡。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出现 2 0~ 30天的低频振荡 ,有利于青藏高原上空的低压系统沿着中纬度东传到 1 1 5~ 1 2 5°E附近 ,造成长江流域梅雨锋低压扰动加强 ;东亚低纬大气环流出现 2 0~ 30天的低频振荡 ,有利于印度洋、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长江流域 ,为长江流域暴雨提供持续充足的水汽来源。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出现 2 0~ 30天的低频振荡 ,有利于低压系统在长江流域 ( 1 1 5~ 1 2 5°E)再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暴雨 洪涝灾害 气候条件 季风环流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17
4
作者 郭其蕴 蔡静宁 +1 位作者 邵雪梅 沙万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NCEP的海平面气压(SLP) 资料,按6月~8月10oN~50oN陆(110oE)、海(160oE) 气压差≤-5 hPa的累计值代表夏季风强度。每年的值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值除作为夏季风指数(SMI)。近50年的SMI序列表明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之... 利用NCEP的海平面气压(SLP) 资料,按6月~8月10oN~50oN陆(110oE)、海(160oE) 气压差≤-5 hPa的累计值代表夏季风强度。每年的值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值除作为夏季风指数(SMI)。近50年的SMI序列表明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之前强夏季风年(SMI > 1) 占优势,1976年开始均为弱夏季风年(SMI < 1)。同时研究了SMI与中国夏季(6月~8月) 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的关系。发现夏季风强时中国东部华北多雨,长江少雨,同时长江到淮河气温高,但中国西部在夏季风强时南部多雨,北部少雨,气温为北高南低。夏季风弱时情况相反。同时指出,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还影响到夏季风与中国气候的年际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率 气候影响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及其成因 被引量:94
5
作者 黄荣辉 陈际龙 +1 位作者 黄刚 张启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5-560,共16页
应用中国160测站降水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EOF和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6~8月)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表明中国(特别是华南、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华北等地区)夏季降水具有2~3a周期变化特征,即准两... 应用中国160测站降水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EOF和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6~8月)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表明中国(特别是华南、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华北等地区)夏季降水具有2~3a周期变化特征,即准两年周期的振荡特征,并表明中国降水的这种周期振荡与东亚上空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量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密切相关;并且,还利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和日本气象厅的沿137°E海温剖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表层与次表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变化也有显著的准两年周期的变化特征。作者利用相关和集成分析来讨论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对中国夏季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的影响,表明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对东亚夏季风及其所驱动的水汽输送都有很大影响。此外,作者还利用东亚/太平洋型(EAP型)遥相关理论,简单地讨论了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影响中国夏季风降水准两年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降水 准两年周期变化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被引量:84
6
作者 琚建华 钱诚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4,共8页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通过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东亚夏季风中的季节内振荡 ,东亚夏季风区内低频振荡在夏季主要是以 30~ 6 0天周期的振荡为主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东亚沿海呈波列的形式 ,并表现为随时间向北传播的季风涌 ;由于该季节内振荡的波动 ,造成了东亚热带夏季风在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活动的反位相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东亚夏季风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亚季风指数 动力学因子 东亚季风区 副热带地区 综合处理 研究结果 夏季降水 环流特征 带通滤波 低频振荡 位相关系 亚热带 热力学 西南风 高度场 功率谱 季风涌 风场 气温 沿海
下载PDF
论东亚夏季风的特征、驱动力与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87
7
作者 丁一汇 司东 +4 位作者 柳艳菊 王遵娅 李怡 赵亮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3-558,共26页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的一个重要有机部分,主要由来源于热带的季风气流组成,并随季节由南向北呈阶段性推进,它是形成夏季东亚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环流和降水系统。驱动夏季风的主要强迫有三部分:外部强迫、耦合强迫与内部变率,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外强迫(气候变暖、城市化、气溶胶增加等)是新出现的外强迫,它正不断改变着东亚夏季风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海洋与陆面耦合强迫作为自然因子是引起东亚夏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AMO)的协同作用是造成东亚夏季风30~40年周期振荡的主要原因。1960年代以后,东亚夏季风经历了强—弱—强的年代际变化,相应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出现了"北多南少"向"南涝北旱"以及"北方渐增"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表明,上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整个亚非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本世纪主要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风雨带将持续北移,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多雨的格局。最后本文指出,亚非夏季风系统相比于其他区域季风系统更适合全球季风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夏季风特征 季风驱动力 年代际变化 全球季风
下载PDF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被引量:75
8
作者 孙秀荣 陈隆勋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化 东亚季风 夏季降水 环流场 热力 降水异常 指数 表示 周期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83
9
作者 李新周 马柱国 刘晓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4,共8页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重;中国北方地区当前的干旱化时空格局与东亚夏季风异常特征密切相关,夏季风减弱以及由此造成水汽输送量减少是导致干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低层大气反气旋环流增强和气旋性环流减弱是引起干旱化的异常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水汽输送 东亚夏季风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67
10
作者 李峰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0-271,共12页
主要利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40年高度场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中期以前,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一大国波列作用... 主要利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40年高度场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中期以前,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一大国波列作用于东亚夏季风,造成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76年以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使大圆波列减弱,与东亚夏季风关系淡漠,不再影响华北降水。由此指出:影响东亚天气气候的海温关键区,并不总固定在某一海区,随着海气作用的年代际变化关键区是会发生转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温 东亚夏季风 海陆温度指数
下载PDF
中国暴雨理论的发展历程与重要进展 被引量:83
11
作者 丁一汇 《暴雨灾害》 2019年第5期395-406,共12页
中国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随着东亚夏季风的爆发、盛行和向北推进,东亚夏季风主雨带明显自南向北移动,在中国东部地区依次形成华南前汛期雨期、江淮梅雨季和北方雨季。这三个雨季和地区也是暴雨多发期和地区。因而中国地区的暴雨既不同... 中国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随着东亚夏季风的爆发、盛行和向北推进,东亚夏季风主雨带明显自南向北移动,在中国东部地区依次形成华南前汛期雨期、江淮梅雨季和北方雨季。这三个雨季和地区也是暴雨多发期和地区。因而中国地区的暴雨既不同于印度季风区的热带类型暴雨,也不同于北美与欧洲地区中纬度型的暴雨,它是由热带季风气流与来自中高纬的冷空气强烈相互作用下发生的,不但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和范围广。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中国暴雨,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暴雨理论、暴雨分析和预报方面,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将对中国暴雨的理论与重要进展作一综述和评论,共包括四个方面:(1)中国暴雨的主要气候特点;(2)中国暴雨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3)中国暴雨发生机理研究的主要成果;(4)未来中国对流尺度暴雨理论研究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暴雨理论和机理 暴雨外场试验 对流尺度暴雨
下载PDF
An Index Measuring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The EAP Index 被引量:76
12
作者 黄刚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1-52,共12页
Based on the EAP (East 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in the summer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 index measuring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e., the so-called EAP index, is... Based on the EAP (East 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in the summer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 index measuring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e., the so-called EAP index, is defin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nalyses of observed data, it is clearly shown that the EAP index defined in this study can well describ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rainfall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 especially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Korea, and Japan. Moreover, this index can also reflect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ystem including the monsoon horizontal circulation and the vertical-meridional circulation cell over East Asia. From the composite analyses of climate and monsoon circulation anomalies for high EAP index and for low EAP index, respectively, it is well demonstrated that the EAP index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well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Pacific index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 被引量:72
13
作者 王会军 范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18,共6页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而华北减少、1992年之后我国华南夏季降水增多、1999年之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和ENSO之间的年际变化相关性存在不稳定性。而关于东亚冬季风与冬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80年代中期之后东亚冬季风及其年际变率减弱、1970年代中期之后冬季风和ENSO的年际变化相关性较弱、近年来的北极秋季海冰减少对北半球冬季积雪增多有显著贡献、东北冬季积雪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多。与上述变化有关的极端气候和物候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ENSO 海冰
下载PDF
泾川晚第三纪红粘土的磁性地层及其与灵台剖面的对比 被引量:57
14
作者 杨石岭 侯圣山 +3 位作者 王旭 陈卓 熊尚发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3-434,共12页
本文对甘肃泾川的一套325m厚的黄土-红粘土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的粘度特征表明,其与上覆黄土一样同为风成成因。古地磁测量结果确定该剖面的底界年龄约为80MaB.P。根据野外观察,可以将泾川剖面红... 本文对甘肃泾川的一套325m厚的黄土-红粘土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的粘度特征表明,其与上覆黄土一样同为风成成因。古地磁测量结果确定该剖面的底界年龄约为80MaB.P。根据野外观察,可以将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从顶到底划分为6套地层。与泾川剖面相比,灵台红粘土序列保存了上部的5套地层。泾川和灵台两个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表明,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以来的红粘土沉积是基本连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红粘土 第四纪 风成沉积 磁性地层
下载PDF
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经向与纬向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62
15
作者 琚建华 孙丹 吕俊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3-529,共7页
将NECP/NCAR资料中850 hPa纬向风分量进行30~60天带通滤波,研究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特征。分析表明,夏季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分为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其中经向传播主要为热带地区ISO的向北传播,纬向传播... 将NECP/NCAR资料中850 hPa纬向风分量进行30~60天带通滤波,研究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特征。分析表明,夏季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分为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其中经向传播主要为热带地区ISO的向北传播,纬向传播则是分别起源于印度季风区的ISO东传和起源于西太平洋海域的ISO西传。东传和西传的ISO在120°E附近汇合后增强自热带地区北传到此的ISO,使得ISO在经向上可以继续向北传播,其最北界可达35°N以北,并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节内振荡 经向传播 纬向传播 补充特征
下载PDF
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 被引量:52
16
作者 孙颖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5-780,共16页
文中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分类的方法评估了IPCCAR4(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气候模式(亦称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gram 3,CMIP3)对东亚夏季风降水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在评估的19个模式中,有9个... 文中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分类的方法评估了IPCCAR4(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气候模式(亦称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gram 3,CMIP3)对东亚夏季风降水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在评估的19个模式中,有9个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场,但仅有3个模式(第1类模式)可以较好地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作出模拟,这3个模式是:GFDL-CM2.0、MIROC3.2(hires)和MIROC3.2(medres),其中模式GFDL-CM2.0具有最好的模拟性能。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大部分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模拟能力的缺乏是因为这些模式没有抓住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的主要动力和热力学机制,即东亚地区在过去所出现的大范围对流层变冷和变干。而第1类模式由于较好地再现了东亚地区垂直速度场(动力学因子)和水汽场(热力学因子)的变化特征,因此较好地模拟出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气候变化特征。本文的评估清楚地表明,当选择不同模式进行集合时,模式对某一研究变量的模拟性能好坏极大地影响了集合的结果。当模拟性能较好的模式在一起进行集合时,所得到的结果更加接近于真实的观测结果。就特定的研究变量而言,这种集合更加优于将可得到的所有模式进行集合。这说明,虽然多模式集合一般优于单个模式的结果,但应考虑使参与集合的模式对所研究变量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东亚夏季风 模式评估
下载PDF
不同类型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和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7
作者 陈文 丁硕毅 +3 位作者 冯娟 陈尚锋 薛旭 周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0-655,共16页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生的气候影响也有差异。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不同类型ENSO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两类ENSO事件对东亚夏季风、东亚冬季风以及东亚冬夏季风关联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文中侧重讨论了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ENSO事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在该领域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类ENSO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大气遥相关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的辽宁暖和洞石笋δ^(18)O记录 被引量:48
18
作者 吴江滢 汪永进 董进国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0-998,共9页
研究区隶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本文基于该区暖和洞4支石笋16个^(230)h年龄和433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10.5~0.3kaB.P.东亚夏季风强度时间序列。该序列可划分为3个气候段:1)10.5~5.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峰值落在9.0~5.5ka... 研究区隶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本文基于该区暖和洞4支石笋16个^(230)h年龄和433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10.5~0.3kaB.P.东亚夏季风强度时间序列。该序列可划分为3个气候段:1)10.5~5.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强度较强,峰值落在9.0~5.5kaB.P.;2)5.5~1.0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强度逐步减弱,进入衰退期;3)1.0~0.3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显示增强趋势。该记录反映的全新世季风演化与不同纬度(阿曼、贵州和湖北)的3个洞穴石笋δ^(18)O记录基本一致,表明全新世适宜期在亚洲季风区不存在显著穿时性。暖和洞石笋δ^(18)O值的长期演化趋势追随65°N太阳辐射能量变化,也与Cariaco Basin记录的非洲季风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r=0.67),表明ITCZ位置的南北移动可能控制着低纬季风强度的变化,支持"季风是一个环球系统"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和洞石笋 Δ18O 东亚夏季风 同相位 全新世适宜期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及其对中国大暴雨与洪涝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47
19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宋亚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9-643,共15页
东亚夏季风每年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是中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常常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性在极端暴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支夏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可称为东亚季风... 东亚夏季风每年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是中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常常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性在极端暴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支夏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可称为东亚季风水汽输送带,与国际上近期提出的“大气河”概念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是东亚夏季风最具地区性的特征,也是东亚地区夏季大暴雨和洪涝的制造者。本文根据近百年来的资料,综合评述了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以海河、黄河、淮河与长江近百年最强的5次持续大暴雨过程为例,分析了季风水汽输送带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气候变暖可以通过4个方面影响全球水循环,包括气候变暖后大气可容纳更多的水汽、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辐射强迫改变以及气溶胶影响的区域性等,这些变化都会对季风水汽输送带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水汽输送带 暴雨 洪涝 气候变化 大气河
下载PDF
基于交叉小波与小波相干的西太平洋副高与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47
20
作者 余丹丹 张韧 +2 位作者 洪梅 刘科峰 王辉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5-769,共15页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与小波相干方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活动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系统相关的时延位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副高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特征指数的交...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与小波相干方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卫星观测的OLR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活动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系统相关的时延位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副高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特征指数的交叉小波功率谱和小波相干谱能够有效揭示周期尺度为14~20d的不同影响因子与副高指数的时频特征和时滞相关性。分析证实,马斯克林高压和南亚高压对副高的西伸、北跳有较好的预报意义;热带ITCZ和副热带高空急流的加强北移与副高脊线的北跳同步;副高北跳利于降水在华南发生,反过来,雨带的产生又有利于副高的进一步西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小波 小波相干 副热带高压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