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律中的“罪名”:立法的语言、核心与宗旨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晓林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88,共11页
作为立法语言,中国古代刑律中的"罪名"比较集中、系统地出现于唐代,其含义为法律条文对犯罪行为及其定罪量刑具体方面内容的列举。《唐律疏议》中涉及"罪名"的表述,包括"有罪名"与"无罪名"两类... 作为立法语言,中国古代刑律中的"罪名"比较集中、系统地出现于唐代,其含义为法律条文对犯罪行为及其定罪量刑具体方面内容的列举。《唐律疏议》中涉及"罪名"的表述,包括"有罪名"与"无罪名"两类:"有罪名"即法律条文列举了犯罪行为及定罪量刑各方面的具体内容;"无罪名"即法律条文没有列举具体行为是否处罚或如何处罚。唐律分别规定了"有罪名"与"无罪名"的法律适用标准。明清律中仍有"罪名"的表述,并在沿袭唐律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表意更加具体化。唐律中的"罪名"不是概括犯罪行为及其本质、特征的称谓;基于中国传统刑律的立法体例与发展趋势,这种概括性称谓也不会产生。透过"罪名"的含义与内容,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刑律的核心是罪刑关系,而立法围绕核心问题所意图实现的宗旨是罪刑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律疏议》 罪名 定罪量刑 罪刑关系 罪刑均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