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著作和19世纪中期以前天主教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提出质疑,发表了众多评论中国史学著作和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历史研究著作的文章,主张重写中国史,就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该刊还将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作了翻译或评介。这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研究 中国历史研究 传教士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京报》英译活动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与技巧——以《中国丛报》文本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海 王乐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2-81,共20页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阅读、摘译(节译)和研究《京报》文本成为其了解中国政府和社会状况的惯常做法。本文认为,《中国丛报》的《京报》英译译者群体在实践中业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编译策略与技巧。通过剖析和总结经典的《京报》... 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人阅读、摘译(节译)和研究《京报》文本成为其了解中国政府和社会状况的惯常做法。本文认为,《中国丛报》的《京报》英译译者群体在实践中业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编译策略与技巧。通过剖析和总结经典的《京报》英译文本及其跨文化传播规律,为深入研究19世纪上半叶在华外国译者之翻译活动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报》 英译 《中国丛报》 跨文化传播 编译策略与技巧
原文传递
朱子学在英语世界的首次翻译: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被引量:9
3
作者 赖文斌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71,94,共5页
朱子学是儒学的新发展,被西方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学说,很早就走出国门,被译成不同文字传播各国。但其英译相对滞后,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广州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月刊《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 朱子学是儒学的新发展,被西方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学说,很早就走出国门,被译成不同文字传播各国。但其英译相对滞后,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广州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月刊《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是第一个将朱子学向西方传播的阵地。文章对英译的概况、译者的身份与目的、翻译的策略与问题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期探讨朱子学早期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英译 《中国丛报》
原文传递
美国汉学刊物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松 姚冰欣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1期119-137,共19页
学术刊物是美国汉学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创办进程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汉学史发展脉络,推动了汉学的纵深发展。以汉学刊物为窗口,可以透视美国汉学的阶段性特点。根据时间的历史坐标,美国汉学刊物大致可以分为如下阶段:传教士时期,... 学术刊物是美国汉学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创办进程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汉学史发展脉络,推动了汉学的纵深发展。以汉学刊物为窗口,可以透视美国汉学的阶段性特点。根据时间的历史坐标,美国汉学刊物大致可以分为如下阶段:传教士时期,以《中国丛报》与《教务杂志》为代表;本土化与分化时期,以各学会会刊为典型;当代学科细分化时期,以《中国文学》为代表。不同时期的汉学刊物体现了特定的创刊理念与发展思路。分析代表性的汉学刊物,可以为推进整体的美国汉学史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教务杂志》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哈佛亚洲研究学报》 《中国文学》
下载PDF
18世纪以来《农政全书》在英语世界译介与传播简论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海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33-37,43,共6页
1738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英译版出版,其中译述了《农政全书》中的《蚕桑》,这是《农政全书》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1849年,肖氏翻译了《农政全书》中的《木棉》主体内容,发表在《中国丛报》上,这是《农政全书》在英语世界首次... 1738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英译版出版,其中译述了《农政全书》中的《蚕桑》,这是《农政全书》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1849年,肖氏翻译了《农政全书》中的《木棉》主体内容,发表在《中国丛报》上,这是《农政全书》在英语世界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译文基本准确再现了原文内容,删减和误译之处甚少。1984年,白馥兰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6卷第2册《农业》出版,首次用英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农政全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政全书》 《中华帝国全志》 《中国丛报》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下载PDF
《中国丛报》汉语学习篇目整理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施正宇 邹王番 +1 位作者 房磊 陈韬瑞 《国际汉学》 2023年第2期116-123,158,159,共10页
《中国丛报》是清代来华西方人创办的英文期刊,其中刊载了86篇涉及汉语学习的文章,内容包括语言学习政策、语体和语用、语言要素学习、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汉语学习用书、中文教育机构与汉语教师、汉语学习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晚清... 《中国丛报》是清代来华西方人创办的英文期刊,其中刊载了86篇涉及汉语学习的文章,内容包括语言学习政策、语体和语用、语言要素学习、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汉语学习用书、中文教育机构与汉语教师、汉语学习人物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重要历史文献。为此,笔者尝试对《中国丛报》中的汉语学习文章及其撰稿人进行梳理,以期全面考察《中国丛报》汉语学习文章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他们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汉语学习 篇目分析 作者群
下载PDF
《中国评论》中的中国法律及其研究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秀清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6-138,共13页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Or,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纪末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导性媒介,所刊有关中国法律和习俗的文章多,内容丰富,包括摘译《大清律例》、《洗冤录》和《刑案汇览》,专文论述中... 《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Or,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纪末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导性媒介,所刊有关中国法律和习俗的文章多,内容丰富,包括摘译《大清律例》、《洗冤录》和《刑案汇览》,专文论述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及《大清会典》,评述中国法律的实施,介绍中国的官制、刑法、监狱、婚姻、继承、收养、商事等。与《中国丛报》相比,《中国评论》关注中国法律的范围、侧重点和论述方法均有明显变化。对于中国法律典籍西译史的深入研究、19世纪西方人中国法律观变迁史的总结等比较法律史的诸多论题,《中国评论》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评论》 《中国丛报》 19世纪 比较法律史
原文传递
《中国评论》与十九世纪末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司法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秀清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8-279,共12页
《中国评论》(1872—1901)是十九世纪末期来华外国人所创办的重要英文期刊,其内容绝大部分有关中国,蕴含丰富的中国社会信息。中国法律的实施、审判权归属、刑事诉讼各个阶段及监狱状况等都受到关注。与之前同类期刊如《中国丛报》(1832... 《中国评论》(1872—1901)是十九世纪末期来华外国人所创办的重要英文期刊,其内容绝大部分有关中国,蕴含丰富的中国社会信息。中国法律的实施、审判权归属、刑事诉讼各个阶段及监狱状况等都受到关注。与之前同类期刊如《中国丛报》(1832—1851)相比,《中国评论》的视角和观点已发生变化:对于中国刑事司法的关注度降低,广泛、公开地处决死刑犯的信息已是鲜见,对于非法刑讯的报道骤减,地方官审判不力、失职渎职等的描述也很少。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着手引入西方制度,中西关系暂时缓和,刊物所在地香港独特的地缘和文化环境,编作者众多且身份多元和办刊的开放性,是《中国评论》不再一概否定和抨击中国司法、而代之以既有抨击又肯定历史进步的评述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评论》 十九世纪 中国司法 《中国丛报》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期以来《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研究史述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尔亮 陈晓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38-43,共6页
文章梳理了20世纪中期以来《黄帝内经素问》在东西方医学交流中的英译历史,详细分析了不同译本的内容、语言、类型及体例等信息,比较不同背景下东西方学者对《黄帝内经素问》翻译的异同和特点,并指出代表性译本翻译及其研究的特殊价值... 文章梳理了20世纪中期以来《黄帝内经素问》在东西方医学交流中的英译历史,详细分析了不同译本的内容、语言、类型及体例等信息,比较不同背景下东西方学者对《黄帝内经素问》翻译的异同和特点,并指出代表性译本翻译及其研究的特殊价值。为中医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中医药典籍的对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素问》 中医英译史 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
下载PDF
晚清西人对中国农业的关注--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10
作者 朱铭婷 《古今农业》 2024年第1期61-68,共8页
中国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人的广泛关注。《中国丛报》上刊登了许多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报道,其中对晚清中国各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报道相对详细,关于具体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加工过程报道也比较清晰,报刊编者深入发掘了中国当时有较高... 中国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人的广泛关注。《中国丛报》上刊登了许多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报道,其中对晚清中国各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报道相对详细,关于具体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加工过程报道也比较清晰,报刊编者深入发掘了中国当时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并在《中国丛报》中专题刊登。《中国丛报》上的农业报道,体现了19世纪中期西方人士对晚清中国农业的关注重点在于农业生产概况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形成这种关注侧重点的原因既与其办报宗旨有关,也与报刊编辑者的身份、获取中国社会情况的难易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中国丛报》 农作物
下载PDF
宝玉何以被误读为女士?——评西方人对《红楼梦》的首次解读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燕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中国经典小说西传史上最大的笑话,莫过于宝玉被误读为女性。1842年5月,晚清来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上译介了《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第一次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然而,该译介错漏百出,甚至把宝玉的性别弄错。总结郭... 中国经典小说西传史上最大的笑话,莫过于宝玉被误读为女性。1842年5月,晚清来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上译介了《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第一次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然而,该译介错漏百出,甚至把宝玉的性别弄错。总结郭实腊译介文的内容与译介方式、涉及的主要人物与主题,探讨其诸多误读产生的原因和其译介的立场与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反思该译介文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郭实腊 《中国丛报》
下载PDF
论《中国丛报》对中国典籍的译介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海军 蒋凤美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中国丛报》(1832-1851)是19世纪中期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为当时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平台。20年间,《中国丛报》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近70种中国典籍,内容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科学、宗教、地理、政治... 《中国丛报》(1832-1851)是19世纪中期西方人在中国创办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为当时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平台。20年间,《中国丛报》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近70种中国典籍,内容涵盖语言文学、历史、科学、宗教、地理、政治诸多方面,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不过,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丛报》上中国典籍译介文章中的误读现象比较严重。《中国丛报》作为19世纪中国文化西传的"桥头堡",无论是其成功之处,还是其不足之处,都可以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典籍 译介 误读
下载PDF
物质史视域下19世纪前中期海外汉学期刊的中国知识传播——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庄新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132,共9页
19世纪以来,海外汉学期刊成为研究、传播中国知识的重要媒介,推进了中国知识的国际传播。《中国丛报》等在华英文期刊聚合起19世纪前中期来华的西人精英,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并在系统性物质实践中产生出19世纪英语世界关于中国... 19世纪以来,海外汉学期刊成为研究、传播中国知识的重要媒介,推进了中国知识的国际传播。《中国丛报》等在华英文期刊聚合起19世纪前中期来华的西人精英,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并在系统性物质实践中产生出19世纪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知识的新权威。媒介版式、印刷技术、传播网络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了19世纪前中期海外汉学期刊生产及传播中国知识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期刊 《中国丛报》 中国知识 物质史 知识生产与传播
下载PDF
晚清来华西人中国知识报道与美国汉学的兴发——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14
作者 庄新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8-180,共13页
《中国丛报》是由美部会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其所报道的方方面面的中国知识已远超学院专业汉学的范畴,其中物质载体——报刊媒介也在19世纪催生出新的汉学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知识报道。本文试图... 《中国丛报》是由美部会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其所报道的方方面面的中国知识已远超学院专业汉学的范畴,其中物质载体——报刊媒介也在19世纪催生出新的汉学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知识报道。本文试图通过建构“中国知识报道”这一概念,从“世俗化”“知识共同体”“实用知识思潮”等维度切入,尝试从多元的历史思潮中探寻美国早期汉学重视对“现实性”“当代性”“综合性”的中国知识进行搜集报道的缘由和路径,并讨论其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兴起、发展的关联,以及其所蕴涵的“中国学研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知识报道 美国早期汉学
原文传递
《中国丛报》的孔子观及其向美国的传播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4-143,168,共11页
作为美国传教士主办的在华英文刊物,《中国丛报》解读了被传教士视作巨大障碍的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讲究僵化礼仪,言辞晦涩,排斥上帝,其思想笼罩之下的中国了无生气,缺乏创新激情,与世界脱节。通过捐赠、订阅、图书馆收藏和报刊转载... 作为美国传教士主办的在华英文刊物,《中国丛报》解读了被传教士视作巨大障碍的孔子及其思想,认为孔子讲究僵化礼仪,言辞晦涩,排斥上帝,其思想笼罩之下的中国了无生气,缺乏创新激情,与世界脱节。通过捐赠、订阅、图书馆收藏和报刊转载等途径,《中国丛报》大量传入美国,其孔子观也随之进入美国的社会文化意识,成为早期美国了解孔子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美国传教士在华宣教策略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孔子形象 传播媒介 在美影响
下载PDF
裨治文与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
16
作者 熊辛格 黄茜芸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0-114,共5页
近代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签订,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有着密切的关系。裨治文在中国澳门创办的《中国丛报》是美国政府刺探中国情报的平台,不仅发布涉及中国政治军事的文章,还对中美订约提出了许多建议,为《望厦条约》... 近代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签订,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有着密切的关系。裨治文在中国澳门创办的《中国丛报》是美国政府刺探中国情报的平台,不仅发布涉及中国政治军事的文章,还对中美订约提出了许多建议,为《望厦条约》的签订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此外,裨治文还直接参与条约的谈判与翻译,利用清政府缺乏外交人员的弊端,为美国窃取了不少特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裨治文 《中国丛报》 《望厦条约》
下载PDF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探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海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104,共12页
鸦片战争前,华南沿海外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外人社团。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它成立于1834年,解体于1839年,召开过四次协会年度大会,会员最多时曾发展到83人。它成立的动机是以中文书刊传播西方实用知识以打破中国人... 鸦片战争前,华南沿海外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外人社团。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它成立于1834年,解体于1839年,召开过四次协会年度大会,会员最多时曾发展到83人。它成立的动机是以中文书刊传播西方实用知识以打破中国人唯我独尊的观念,但客观的实践效果则是促进西学在中国的首次传播,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事务和中外关系的思考。魏源、梁廷楠等先进中国人转述了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中文作品中的知识和观点,更大范围上放大了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 传教士 《中国丛报》
原文传递
国内《中国丛报》研究述评(2000-2015) 被引量:3
18
作者 谭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0-53,共4页
新世纪以来,国内关于《中国丛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一是有关《中国丛报》编撰、发行和影响等问题;二是有关中国社会、政治和法律等问题;三是有关中国历史、思想、宗教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四是有关中国语言、文字、文学... 新世纪以来,国内关于《中国丛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一是有关《中国丛报》编撰、发行和影响等问题;二是有关中国社会、政治和法律等问题;三是有关中国历史、思想、宗教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四是有关中国语言、文字、文学等问题。面对有关文学的研究中表现出的散点性和非体系性特点,未来对美国汉学和海外中国文学的研究可以从美国汉学学术史研究、比较文化研究以及文学接受史和影响史研究三个角度深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汉学研究 文学研究
下载PDF
《尔雅》在英语世界的首次译介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芳毅 李海军 《国际汉学》 CSSCI 2021年第2期104-109,203,204,共8页
清末美国首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通过《中国丛报》首次将《尔雅》译介到英语世界。本文介绍了裨治文和《中国丛报》,研究了《中国丛报》上的《尔雅》译介。裨治文主要采取了节译、介绍和评论三种译介方式。译介具有以下特点:译文基本忠实... 清末美国首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通过《中国丛报》首次将《尔雅》译介到英语世界。本文介绍了裨治文和《中国丛报》,研究了《中国丛报》上的《尔雅》译介。裨治文主要采取了节译、介绍和评论三种译介方式。译介具有以下特点:译文基本忠实,且为读者着想,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译;介绍基本正确,比较全面,但有些地方过于简单;评论基本中肯,但也存在偏见。裨治文《尔雅》译介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主要与《尔雅》的文本内容和翻译难度有关,这点对当今中国文化外译过程中的选材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裨治文 《中国丛报》 《尔雅》 译介
下载PDF
早期汉学期刊儒学典籍的译介、传播和影响——以《中国丛报》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乃荣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6-30,48,共6页
针对首份在华汉学期刊《中国丛报》对儒学典籍的译介,梳理并探讨了对典籍的译介概况,指出其译介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并评判中国思想文化和批判中国古代基础教育。进而从译前导言、译后注释等方面分析该类典籍的译介特征以及建构负面中国形... 针对首份在华汉学期刊《中国丛报》对儒学典籍的译介,梳理并探讨了对典籍的译介概况,指出其译介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并评判中国思想文化和批判中国古代基础教育。进而从译前导言、译后注释等方面分析该类典籍的译介特征以及建构负面中国形象的目的和典籍西译客观上构建了中西文化交流桥梁,展现出《中国丛报》在译介中国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译介特征 译介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