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乐经》探秘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齐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90,共12页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先秦已有"六经"之说,《乐经》即其一。然而,自汉文帝立《诗》学博士,至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立博士,独《乐经》未立。汉平帝时王莽奏立《乐经》博士,后人多以...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先秦已有"六经"之说,《乐经》即其一。然而,自汉文帝立《诗》学博士,至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皆立博士,独《乐经》未立。汉平帝时王莽奏立《乐经》博士,后人多以为其伪造经典,《乐经》遂成经学之秘。有人认为《乐经》亡于秦火。有人认为"乐经"仅口耳相传。更多人认为《乐经》仍存世,但意见不一:或说《周礼·大司乐》章即《乐经》,或说《礼记·乐记》即《乐经》,或说《诗经》即《乐经》,或说《乐经》散存于众经之中。通过考察相关文献,汲取历代学者的研究经验,可以得出《周礼》的《大司乐》章是《乐经》的结论。西周礼乐文化中的"乐"不仅指称音乐,凡使人快乐者均可称之为"乐"。作为主管学校教育的大司乐,其"乐教"也不单是音乐教育,而是艺术教育、语言教育、文学教育、行为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儒家"乐教"继承的正是大司乐教育传统,其要旨在引导弟子理解礼乐文化的快乐精神,养成君子人格。《大司乐》章所述"乐教"正是周代礼乐文化环境下"乐教"的内容,而不是汉代君主集权制度下的音乐教育。说《大司乐》即先秦儒教《乐经》,是符合儒家"乐教"的历史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经》 乐教 六经 《大司乐》 《乐记》 《诗经》 音乐 快乐
下载PDF
先秦音乐美学中的“和”范畴考论 被引量:5
2
作者 吴璇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21,共5页
先秦时期,很多典籍都论及"和"这个范畴,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为音乐美学范畴的"和"的意义和价值,必须着[于"和"的意义]变,对"和"进行考证与辨析。"和"的意义演变历程为:1.从单纯... 先秦时期,很多典籍都论及"和"这个范畴,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为音乐美学范畴的"和"的意义和价值,必须着[于"和"的意义]变,对"和"进行考证与辨析。"和"的意义演变历程为:1.从单纯的乐器意涵,引申为调和、应和之义;2.衍生为具有政治伦理性意涵;3.又衍生为哲学上宇宙生成的意涵;4.转化为道德人格修养极成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先秦音乐 音乐关学
下载PDF
《史记》三“书”评议 被引量:2
3
作者 安东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65-68,共4页
《史记》篇目问题较多 ,而又以“八书”为甚。学界虽然对“八书”总体的看法没有什么分歧 ,但有三点需要注意 :其一是《史记》缺少《礼书》、《乐书》和《兵书》 ,八篇中就有三篇有问题 ;其二是对《太史公自序》的几句话该怎么理解 ,《... 《史记》篇目问题较多 ,而又以“八书”为甚。学界虽然对“八书”总体的看法没有什么分歧 ,但有三点需要注意 :其一是《史记》缺少《礼书》、《乐书》和《兵书》 ,八篇中就有三篇有问题 ;其二是对《太史公自序》的几句话该怎么理解 ,《律书》和《兵书》的关系应是怎样的 ;其三是在司马迁创作“八书”的大前提下 ,上述三篇中是否还有后人搀入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礼书》 《乐书》 《兵书》 中国 篇目问题 司马迁 学术思想
下载PDF
儒家诗、乐观念异同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峰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8-125,共8页
诗、乐如形影不离,是早期歌诗的基本特征。缘乎此,学界往往认为,儒家的诗、乐观念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这种认识本身既不准确,也由此导致了对后代相关文学观念理解的偏颇。儒家把教化看作文学艺术的终极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们对诗、乐... 诗、乐如形影不离,是早期歌诗的基本特征。缘乎此,学界往往认为,儒家的诗、乐观念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这种认识本身既不准确,也由此导致了对后代相关文学观念理解的偏颇。儒家把教化看作文学艺术的终极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们对诗、乐的观念固然相同;但是儒家对诗、乐的各自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诗、乐的具体要求,却不完全相同。概而言之,乐具有与礼同等崇高的正统教化地位,而诗的地位则不在同一层次。因此,乐必须雅正,而诗则可以姿彩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乐分离 儒家诗乐观念 《毛诗大序》 《礼记·乐记》
下载PDF
《乐记》和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崔青青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47-52,57,共7页
与柏拉图的思想一样,《乐记》作为我国先秦美学思想的集成,其所致力于追求的是建立一个有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共同体,所以其音乐美学思想并非独立存在,不能离开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与柏拉图思想所不同的是,传统中国的自然地理、... 与柏拉图的思想一样,《乐记》作为我国先秦美学思想的集成,其所致力于追求的是建立一个有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共同体,所以其音乐美学思想并非独立存在,不能离开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与柏拉图思想所不同的是,传统中国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经济基础与古希腊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其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影响了世界上两个重要文明在之后数千年的走向。如今,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现代化的转型。如何认识两者,关系如何认识我们自身;如何认识过去,关系我们当下的现状甚至是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乐记 柏拉图 美学
下载PDF
《乐记》与儒家乐政的学理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付林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17-24,共8页
作为儒家乐论的集大成之作,《乐记》对西周以来的乐政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学理建构。首先,《乐记》对“乐”的逻辑结构进行了拆解,将之分为“声”“音”“乐”三个部分,并分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内涵,如“声”是个体情感的简单宣泄,“音”是... 作为儒家乐论的集大成之作,《乐记》对西周以来的乐政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学理建构。首先,《乐记》对“乐”的逻辑结构进行了拆解,将之分为“声”“音”“乐”三个部分,并分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内涵,如“声”是个体情感的简单宣泄,“音”是省察政治得失的重要标准,“乐”不但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伦理象征符号,更是一套系统而复杂的政教体系。其次,《乐记》引入了心、性、情等概念,将儒家的音乐理论纳入性情论的范畴之中,为乐政思想寻求学理依据。最后,《乐记》还重点讨论了儒家乐政的实现途径,即通过“反情和志”和“广乐成教”两种方式来感化人心,最终实现由个体之治到群体之治的政治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儒家 乐政 性情论
下载PDF
有虞氏与“乐”的渊源研究
7
作者 刘峻铄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在儒家六经之一的"乐经"的考亡过程中,发现有虞氏与古代"乐"的渊源颇深,对古代"礼"与"乐"的内涵深化起着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有虞氏是中国礼乐文化的源头之一,又以其揖让之功,更成为礼乐教化... 在儒家六经之一的"乐经"的考亡过程中,发现有虞氏与古代"乐"的渊源颇深,对古代"礼"与"乐"的内涵深化起着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有虞氏是中国礼乐文化的源头之一,又以其揖让之功,更成为礼乐教化的典范。对有虞氏世系与"乐"教的渊源由先到后一一审视之,则明有虞氏世系对礼乐教化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虞氏 乐经 听风协律 揖让 典乐
下载PDF
由“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看儒家对音乐的政治化诠释
8
作者 侯焱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4-66,共3页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部分,儒家通过《乐记》诠释了音乐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儒家通过音乐教化世人改良政治的理念。但音乐本身的政治功能和教化效果在儒家的诠释中被不恰当地夸大了,不仅误导...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部分,儒家通过《乐记》诠释了音乐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儒家通过音乐教化世人改良政治的理念。但音乐本身的政治功能和教化效果在儒家的诠释中被不恰当地夸大了,不仅误导了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化,而且对音乐本身的发展造成了比较消极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音乐的本质属性,将音乐与人性道德社会政治的影响关系厘清主次轻重,才能认识到音乐应当如何正确合理地发展,才能认识到国家政治应当如何理性平衡地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音乐 政治 礼乐
下载PDF
论《乐记》的理论紧张 被引量:1
9
作者 欧阳祯人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立足于孔、孟、荀的哲学思想发展背景,分析了《乐记》思想构成及其在经历了墨家、法家、道家的渗透和洗礼之后在思想体系上存在的理论纠结和紧张,既分析了因为理论上的吸收发展了原始儒家思想的成就,也分析了各家各派的理论渗透给... 本文立足于孔、孟、荀的哲学思想发展背景,分析了《乐记》思想构成及其在经历了墨家、法家、道家的渗透和洗礼之后在思想体系上存在的理论纠结和紧张,既分析了因为理论上的吸收发展了原始儒家思想的成就,也分析了各家各派的理论渗透给原始儒家造成误导和伤害,对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儒家 法家 墨家 道家
下载PDF
“审”与“知”:《乐记》教学思想与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文武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13-115,共3页
从《乐记》音乐教学思想的总体构成看,《乐记》教学思想与方法就是"审"与"知"。从教学角度讲,"审"是先决条件,有了"审"的能力,才可能达到"知"的结果。"审声、审音、审乐"... 从《乐记》音乐教学思想的总体构成看,《乐记》教学思想与方法就是"审"与"知"。从教学角度讲,"审"是先决条件,有了"审"的能力,才可能达到"知"的结果。"审声、审音、审乐"的能力培养既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成果。"知"是在"审"的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的行为的结果。"审"是"知"的前提,"知"是"审"的证明。在实践中,两者互为关系,难以绝对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审” “知” 教学思想
下载PDF
戏曲美学范畴之内外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安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3-151,共9页
在戏曲美学范畴中,内与外是一对重要范畴,戏曲创作与戏曲表演都强调需要内外结合,即表现与体验相结合,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美学观点是从《乐记》和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发展而来的。戏曲的这一美学观念与斯坦尼... 在戏曲美学范畴中,内与外是一对重要范畴,戏曲创作与戏曲表演都强调需要内外结合,即表现与体验相结合,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美学观点是从《乐记》和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发展而来的。戏曲的这一美学观念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外国戏剧理论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美学 内外 表现与体验 《乐记》 斯氏体系 艺术实践
下载PDF
《乐记》乐器词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玲娟 付丽娜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4-48,共5页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类书籍,书中记载了乐器词共19个,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乐器及音乐状况。《乐记》中的乐器词,按制作材料划分,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记》中乐器词的相关记载,反映出...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类书籍,书中记载了乐器词共19个,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乐器及音乐状况。《乐记》中的乐器词,按制作材料划分,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记》中乐器词的相关记载,反映出先秦时期音乐在祭祀、舞蹈、宴客等场合的广泛应用,也反映出音乐的等级区分、音乐的德化功能以及儒家推崇古乐、和乐,反对新乐、侈乐的音乐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乐器词 乐论
下载PDF
从气、情、声的关系谈《礼记·乐记》的音乐形成理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甘比海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1-118,共8页
《礼记·乐记》是系统讨论音乐理论的著作,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乐论思想。“气”“情”“声”是《礼记·乐记》关涉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范畴。《礼记·乐记》讨论音乐的形成,主要是围绕“气”“情”“声”三者相互间的关系... 《礼记·乐记》是系统讨论音乐理论的著作,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乐论思想。“气”“情”“声”是《礼记·乐记》关涉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范畴。《礼记·乐记》讨论音乐的形成,主要是围绕“气”“情”“声”三者相互间的关系展开的。《礼记·乐记》关于“气”“情”“声”三者间关系的论说体现了儒家“人本位”的音乐形成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乐记》
下载PDF
《诗大序》和《礼记·乐记》的诗乐理论
14
作者 汪耀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8-82,共5页
《诗大序》进一步阐明诗歌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抒情言志说;强调诗乐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总结诗歌的体裁与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礼记·乐记》集中论乐,涉及音乐的本原问题,提出物感心动的理论;阐述音乐的美感... 《诗大序》进一步阐明诗歌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抒情言志说;强调诗乐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总结诗歌的体裁与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礼记·乐记》集中论乐,涉及音乐的本原问题,提出物感心动的理论;阐述音乐的美感,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情感的真挚,发表"唯乐不可以为伪"的不刊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大序 礼记 乐记 抒情言志 教化美刺 六义 物感心动
下载PDF
《乐记》:明代诗学“以声论诗”的纲领
15
作者 文爽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2年第1期395-415,共21页
作为儒家关于音乐的经典性文本,《乐记》是明代诗学“以声论诗”的纲领。这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在诗歌起源论上,主张诗乐同源于人心感于外物;在诗歌的生成表现论上,主张“声音之道与性情通”,强调诗声与人之性情、气质性格之间的相互关... 作为儒家关于音乐的经典性文本,《乐记》是明代诗学“以声论诗”的纲领。这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在诗歌起源论上,主张诗乐同源于人心感于外物;在诗歌的生成表现论上,主张“声音之道与性情通”,强调诗声与人之性情、气质性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诗歌的观世功能论上,主张“声音之道与政通”,强调诗声对世情政治的反映作用;在诗歌的政教功能论上,主张“诗以声为教”,强调诗声陶养性灵、风化邦国的政教作用;在诗声的性质规范和美感规范上,追求“雅正平和”与“声如贯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明代诗学 以声论诗 诗乐同源 儒教
原文传递
天地合德成于礼乐——《礼记·乐记》社会文化价值探析
16
作者 苏喜庆 杜平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53-56,共4页
《乐记》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为我国的文艺美学理论建构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文艺思想。作为反映先秦文化思想的一篇音乐专论,其论述却不凝滞于乐的艺术本体,而是渗入到社会文化的和谐建构之中。这种明显的文化建构倾向,透过音乐的发... 《乐记》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为我国的文艺美学理论建构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文艺思想。作为反映先秦文化思想的一篇音乐专论,其论述却不凝滞于乐的艺术本体,而是渗入到社会文化的和谐建构之中。这种明显的文化建构倾向,透过音乐的发生机制、政教功用引导和社会文化规训呈现出来,在礼制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化建构作用,对于当下文化承续和发扬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社会功用 文化价值 艺术规训
下载PDF
二十世纪《乐记》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17
作者 龙珲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69,共9页
20世纪许多学者对《乐记》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大家以敏锐的视角论述了《乐记》中一系列的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并通过对《乐记》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乐记》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音乐美学基... 20世纪许多学者对《乐记》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大家以敏锐的视角论述了《乐记》中一系列的核心概念、范畴和命题,并通过对《乐记》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乐记》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20世纪对《乐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2、《乐记》整个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3、《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乐记》研究 礼乐
下载PDF
《礼记·乐记》作于公孙尼之说辨误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心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6-79,共4页
《礼记·乐记》是一份集中体现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与礼教思想的重要文献。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本文通过分析考证,以可靠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否定了这种错误的观点。澄清《乐记》的作者问题,对于我们... 《礼记·乐记》是一份集中体现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与礼教思想的重要文献。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本文通过分析考证,以可靠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否定了这种错误的观点。澄清《乐记》的作者问题,对于我们准确理解《乐记》以至整部《礼记》的编纂性质,从而正确而有效地发挥其文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乐记》 作者 公孙尼 辨误
下载PDF
“五音”的数理体系与解乐模式
19
作者 张甲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7-42,共6页
“五音”之序的调整与确定,基于“五音”的“数5-10-12”模式的调试与形成,既使得“五音”的数理体系得以确立,亦是早期中国音乐知识扩容的过程。三分损益法的先益后损、先损后益,分别得出了宫音居中、宫音居首的五音音高之序。将五音... “五音”之序的调整与确定,基于“五音”的“数5-10-12”模式的调试与形成,既使得“五音”的数理体系得以确立,亦是早期中国音乐知识扩容的过程。三分损益法的先益后损、先损后益,分别得出了宫音居中、宫音居首的五音音高之序。将五音设定音数数值,以数值大小排列,皆以宫音为首。以宫为中心,月令系统中形成了“数5-10-12”模式,其模式既在数理上构成了等分结构,也在义理上构成了平衡效果,由此奠定了早期中国“算数事物”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音 五行生胜 “数5-10-12” 《乐记》 乐纬
下载PDF
“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傅道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9,共12页
“六经”是古代中国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经典,而所谓《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经”,在文献上却独缺《乐经》,实际上只有“五经”。于是,“《乐经》存无”的问题成为汉代以来常常讨论的学术问题,历经魏晋唐宋明清... “六经”是古代中国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经典,而所谓《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经”,在文献上却独缺《乐经》,实际上只有“五经”。于是,“《乐经》存无”的问题成为汉代以来常常讨论的学术问题,历经魏晋唐宋明清直至现代,不断有学者从各个方面解释《乐经》的文献构成、学术传承、存在形态等问题,21世纪以来,有更多学者参与讨论,这一问题渐渐成为一个学术热点。通过梳理有关“《乐经》存无”等问题的讨论的历史脉络,分析《乐经》的文献构成和实践形态,得出的结论是:《乐经》不是简单的文本存在,而体现为典章制度、演习操作、理论阐释、宫廷教育等综合体系,以“六代之乐”和《诗经》为代表的文本形式,以礼乐活动为代表的实践体系,以《大司乐》为代表的职官系统,以《乐记》等为代表的理论表述,共同构成了《乐经》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经》存无 乐本无经 《乐经》不缺 六代之乐 成均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