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
高继海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28
|
|
2
|
《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 |
万梅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
14
|
|
3
|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主题与象征意象 |
谢群英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6
|
|
4
|
《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 |
胡俊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6 |
13
|
|
5
|
《最蓝的眼睛》后殖民解读 |
赵娜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1
|
|
6
|
自然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义 |
梁志健
|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8
|
|
7
|
黑人民族的生存之路——简评《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思想 |
王荣
|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
6
|
|
8
|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最蓝的眼睛》 |
孙笑非
左金梅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13 |
8
|
|
9
|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民族文化身份缺失之悲剧与思考 |
孟庆梅
姚玉杰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10
|
文化的冲击与心灵的异化——浅谈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叙述结构 |
曲晓慧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7 |
7
|
|
11
|
简评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 |
周珊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
5
|
|
12
|
《最蓝的眼睛》:强势文化侵袭下弱势文化的异化 |
包威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13
|
摆脱不掉的命运枷锁——《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的心理历程 |
杨新立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4
|
蓝调歌者——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蓝调特征 |
孟萍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5
|
|
15
|
女性、家庭与文化——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题解读 |
陈许
陈倩茜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16
|
从《最蓝的眼睛》看莫里森对黑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贾素芹
|
《大连大学学报》
|
2008 |
4
|
|
17
|
为“眼”疯狂——《最蓝的眼睛》对种族主义身体政治的揭示 |
肖腊梅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5
|
|
18
|
黑人命运的枷锁——解读《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3代黑人的心理历程 |
王俊霞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19
|
文化冲击下的黑人女性成长困惑:评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
张晓锋
|
《海外英语》
|
2011 |
4
|
|
20
|
自然与女性的呐喊——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唐宏
李忠霞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4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