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辜译本的副文本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倪蓓锋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69-72,31,共5页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 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建构译本的意义内涵。在翻译研究中,译本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当时社会语境的重要载体。《论语》英译本的副文本信息尚未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即使涉及译者评论、序言等,也没有明确提及副文本概念。挖掘《论语》英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理论,有助于《论语》英译研究的深化。辜鸿铭《论语》译本的副文本既能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能折射当时历史语境下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以及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心路历程等。因此,考察副文本可使副文本与译本、译者、文化语境、翻译规范等之间的张力得以显现。这种张力有助于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也是论述译本的元话语的方法论,为深化译者、译本研究带来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文本 论语 辜鸿铭
下载PDF
《论语》语录形式与写人方式析论 被引量:1
2
作者 阳清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7年第3期122-125,共4页
《论语》是以语录为主要形式的哲理性散文,故而全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文本的语言特质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论语》语录形式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其记载、描写人物之文学价值和艺术功能的高低。《论语》所采用的人物独白、人物品评、人... 《论语》是以语录为主要形式的哲理性散文,故而全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文本的语言特质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论语》语录形式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其记载、描写人物之文学价值和艺术功能的高低。《论语》所采用的人物独白、人物品评、人物交流、客观叙述等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亦通过不同的语录形式来付诸实现。总而言之,语录与人物的和谐统一,共同造就了《论语》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语录形式 人物刻画
下载PDF
《论语》中的隐士形象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晨雪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30-34,共5页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比较集中、细致地刻画隐士形象的作品,《论语》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具体生动地将隐士群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风貌呈现出来;又以具体的细节,呈现出隐士群体中的不同性格特质。《论语》通过符号式、情景式和论说式...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比较集中、细致地刻画隐士形象的作品,《论语》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具体生动地将隐士群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风貌呈现出来;又以具体的细节,呈现出隐士群体中的不同性格特质。《论语》通过符号式、情景式和论说式等展现方式,构建起《论语》异彩纷呈的隐士世界,显示了早期儒家对隐士的情感态度,对后世隐逸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隐士 形象
下载PDF
略论李侗与朱熹所探讨之《论语》疑案 被引量:1
4
作者 黎晓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6,共4页
对于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朱子对其用意的探讨是非常小心谨慎的。首先,对于《论语》中所提到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朱熹虽然不十分同意,但还是迁就其表面意义小心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此李侗提示朱熹应更加深入理解孔子... 对于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朱子对其用意的探讨是非常小心谨慎的。首先,对于《论语》中所提到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朱熹虽然不十分同意,但还是迁就其表面意义小心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此李侗提示朱熹应更加深入理解孔子的微言大义。其后,在对"父母唯其疾之忧"、"亦足以发"及"子张学干禄"等含义的探讨中,朱熹更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李侗的点拨,朱熹的思维逐渐开启,从此开始综合各家文化之精髓,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侗 朱熹 《论语》
下载PDF
《论语》助动词系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侯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94-95,共2页
文章对《论语》中的助动词作了穷尽式的统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将其分为表能可、表意愿两类,从中总结出了先秦时代,尤其是孔子时代助动词的规律和特点,为研究助动词的演变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 论语 助动词 能可 意愿
下载PDF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浅析辜鸿铭英译《论语》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6-68,共3页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辜鸿铭所译《论语》进行评析,揭示出辜鸿铭在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下是如何进行适应与选择,并体现译者在翻译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适应 选择 译者中心 《论语》
下载PDF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考论——兼论孔子对《书》的阐释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发甦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7-60,共4页
《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其中"武王曰予有乱臣十... 《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其中"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一句,被认为是《尚书·太誓》中的句子。此处引文,其语境意义是离心离德者必败亡,同心同德者必胜兴;意在说明同心的重要性。孔子的解说与此意义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尚书》 阐释
下载PDF
学而时习之——试析孔子的教学观
8
作者 李冰涛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28-29,共2页
《论语》叙述了孔子的教学观。通过探讨《论语》中孔子说的"学"与"习"的内涵,引出孔子的教学目标问题,明确孔子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当时社会上需要的管理人才的论点。孔子的教学目标包括"治国安邦"的政治... 《论语》叙述了孔子的教学观。通过探讨《论语》中孔子说的"学"与"习"的内涵,引出孔子的教学目标问题,明确孔子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当时社会上需要的管理人才的论点。孔子的教学目标包括"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他在教授学生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道德的培养,体现了"予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习 教学 教学观 一以贯之
下载PDF
从隐喻生成要素的不同关系看汉语的隐喻类型——以《论语》为例
9
作者 徐今 闫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46-49,共4页
汉语的隐喻类型可从隐喻生成要素角度进行考察,依据本体、喻体、喻底三要素的不同关系,可将隐喻分为两大类型:说明式隐喻和推论式隐喻。说明式隐喻是喻体的特征在相似关系的作用下投射到本体之上,对本体进行特征说明;推论式隐喻是本体... 汉语的隐喻类型可从隐喻生成要素角度进行考察,依据本体、喻体、喻底三要素的不同关系,可将隐喻分为两大类型:说明式隐喻和推论式隐喻。说明式隐喻是喻体的特征在相似关系的作用下投射到本体之上,对本体进行特征说明;推论式隐喻是本体在相似关系的驱动下经由喻体推出或论证,可进一步分为推导式隐喻和论证式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类型 说明式隐喻 推论式隐喻 《论语》
下载PDF
《论语》英译意译方法研究的功能句法视角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国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6-21,共6页
本文探讨的是《论语》的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意译"的翻译方法,研究的视角是系统功能句法。通过对一些《论语》英译文进行功能句法分析,对采用"意译"翻译方法的利弊做了一些讨论。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很多《... 本文探讨的是《论语》的英语翻译问题,重点是分析"意译"的翻译方法,研究的视角是系统功能句法。通过对一些《论语》英译文进行功能句法分析,对采用"意译"翻译方法的利弊做了一些讨论。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很多《论语》著名翻译者都采取了意译方法来翻译《论语》。本研究的启示是:句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论语》的英译本,也可帮助我们评估译本,同时揭示译者的语言选择及其意义表达的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翻译 意译 释义
下载PDF
论《论语》仁爱思想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小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66-68,共3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论语》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这种爱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即家庭血缘关系的爱、社会人际关系的爱和宇宙物我之间的爱。以家庭血缘关系的爱为起点,推及社会人际之间,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论语》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这种爱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即家庭血缘关系的爱、社会人际关系的爱和宇宙物我之间的爱。以家庭血缘关系的爱为起点,推及社会人际之间,至整个宇宙自然。其共同的哲学基础是“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仁爱 家庭 社会 宇宙
下载PDF
《论语》及其英译本中投射语言的人际功能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红辉 曾蕾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4-49,共6页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分析方法,从语气、语气成分、人称等角度探讨与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 《论语》英译的各种翻译策略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论语》中投射语言翻译研究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分析方法,从语气、语气成分、人称等角度探讨与比较了《论语》原文及其四个英译本中投射语言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我们发现,不同译者对投射语言的相关翻译策略不尽相同,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及对原文投射语言人际意义的理解差异,产生了对原文相关投射语言人际意义的认知程度的差异,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英译 投射语言 人际功能
下载PDF
《论语·先进》“陈蔡章”考辨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高年 刘洁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6期34-37,共4页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陈蔡章 考辨
下载PDF
《论语·学而篇》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大明 何志魁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0年第3期32-34,共3页
《论语·学而篇》的编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全篇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时顺序进行编排的。春部讲"学",暗示孔学即"仁"学,并且指出了治仁学的基本方法;夏部讲"习",本着&qu... 《论语·学而篇》的编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全篇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时顺序进行编排的。春部讲"学",暗示孔学即"仁"学,并且指出了治仁学的基本方法;夏部讲"习",本着"礼"的要求,具体列举了"时习"之道;秋部讲"义",阐释了以什么原则对待孔子方为适当;冬部讲"智",启迪人们如何认知孔子。这种内在逻辑体现了编者遵从的是"与四时合其序"的中国哲学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篇 内在逻辑
下载PDF
“季札观乐”等非删诗说经典论据之辨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耶磊 《商洛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67-70,共4页
针对北大中文论坛"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孔子删诗说"条下非删诗论者所罗列的"季札观乐"等四个方面"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的依据,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司马迁所谓的古诗"三... 针对北大中文论坛"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孔子删诗说"条下非删诗论者所罗列的"季札观乐"等四个方面"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的依据,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司马迁所谓的古诗"三千余篇"并非妄言,在没有充分的资料作为依据的前提下,对于"删诗说"不应该简单否定,至少论坛所提供的理论依据尚不足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删诗 《论语》
下载PDF
章句之学不可忽——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的章句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旭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清儒对《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时有驳难,其有关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存在章句之失的说法,诸多证据材料都存在问题。论者关于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分章不当"的批评,并不能举出有力的文献证... 清儒对《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时有驳难,其有关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存在章句之失的说法,诸多证据材料都存在问题。论者关于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分章不当"的批评,并不能举出有力的文献证据,其论证陷入自我循环。而清儒翟灏《论语考异》所列文献貌似甚众,但证据力着实有限,据此很难形成定论说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存在"经文倒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论语集注》 “可与共学” 翟灏 《论语考异》
下载PDF
由《论语·乡党》篇的结构义理探析孔子精神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雪霏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70-74,共5页
从《论语·乡党》篇的文本结构入手,可以层层推导出此篇的义理以及蕴含的孔子精神。《论语·乡党》篇表现的不是历来学者阐发质疑的拘谨刻板的孔子形象,而是孔子效法天道而运用于人道的具体行为规范,是为了天下太平而止于其所... 从《论语·乡党》篇的文本结构入手,可以层层推导出此篇的义理以及蕴含的孔子精神。《论语·乡党》篇表现的不是历来学者阐发质疑的拘谨刻板的孔子形象,而是孔子效法天道而运用于人道的具体行为规范,是为了天下太平而止于其所当止的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乡党》 结构 义理 孔子精神
下载PDF
学术思潮与日本近代《论语》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士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99-103,共5页
在西方学术思潮和本土文化语境的综合作用下,日本近代的《论语》研究者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诠释,参与近代文化的构建。文章以学术文化思潮与《论语》学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拣选几种代表性论著加以分析,从怀疑主义文献批评、实证主义"... 在西方学术思潮和本土文化语境的综合作用下,日本近代的《论语》研究者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诠释,参与近代文化的构建。文章以学术文化思潮与《论语》学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拣选几种代表性论著加以分析,从怀疑主义文献批评、实证主义"原典批判"、原文及注疏的史料批判、孔子语录材料的否定、皇权论诠释等几个方面,把握日本近代《论语》学的新变及其内在特质,并就其是非得失作一学术观照和客观评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日本 《论语》研究 学术思潮 文献批评 思想诠释
下载PDF
论《论语》语言的美感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康锦屏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2-28,共7页
《论语》是文学语言的宝库,它以独特的语言风貌,充分展示出了中国散文语言的文学神韵,有无比巨大的美感效应。体现在文学语言观的美感效应、情境营造的美感效应、形象显现的美感效应、句式设置的美感效应、逻辑思辨的美感效应、生命活... 《论语》是文学语言的宝库,它以独特的语言风貌,充分展示出了中国散文语言的文学神韵,有无比巨大的美感效应。体现在文学语言观的美感效应、情境营造的美感效应、形象显现的美感效应、句式设置的美感效应、逻辑思辨的美感效应、生命活力的美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语言
下载PDF
走近“心灵如诗”的孔子 讲解浅近而深刻的《论语》——关于《论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小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2-75,共4页
《论语》产生的时代去今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论语》,理解《论语》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平... 《论语》产生的时代去今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论语》,理解《论语》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平民化人格"内涵的思考与倡导。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高其人文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教学 当代价值 学、行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