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脑幕褶皱脑膜瘤的分型与手术治疗
1
作者 苏日青 麦麦提力.米吉提 +3 位作者 杜郭佳 范雁东 王昀 朱国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 探讨小脑幕褶皱脑膜瘤的分型,并对预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1年间在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起源于天幕褶皱的连续21例脑膜瘤.肿瘤最大直径1~6 cm,平均值为2.76 cm.症状包括瞳孔大小不等、复视、上睑下垂、偏盲和... 目的 探讨小脑幕褶皱脑膜瘤的分型,并对预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1年间在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起源于天幕褶皱的连续21例脑膜瘤.肿瘤最大直径1~6 cm,平均值为2.76 cm.症状包括瞳孔大小不等、复视、上睑下垂、偏盲和共济失调等.随访周期1~36个月不等.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分为三种不同亚型.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达到SimpsonⅡ级19例,Ⅲ级1例,Ⅳ级1例.术后出现新的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7例.2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复查时得到恢复.结论 小脑幕褶皱脑膜瘤术后永久性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术前应予以充分考虑.并且寻找相对的平衡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脑膜瘤 颅底 天幕褶皱 天幕切迹 脑干
下载PDF
小脑幕切迹区静脉的显微解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祖江 唐军 +3 位作者 姜云传 唐小标 韩利军 欧阳光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1期6-7,共2页
目的:探索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的分布走行,为临床、基础教学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明胶-氧化铅标识技术进行血管标识,通过CT扫描及电脑数码三维成像技术对小脑幕切迹区深静脉进行测量与观察。结果: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为... 目的:探索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的分布走行,为临床、基础教学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明胶-氧化铅标识技术进行血管标识,通过CT扫描及电脑数码三维成像技术对小脑幕切迹区深静脉进行测量与观察。结果: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为大脑深静脉系统(Galen静脉系),由Galen大静脉、小Galen静脉、基底静脉及其各自的属支组成。小脑幕切迹的后间隙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及属支。结论:临床上脑静脉瘤多发生于小脑幕切迹区,术前须了解大脑深静脉系与病灶的关系,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幕切迹 脑静脉 显微解剖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天幕裂孔后内方病变手术入路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凡 张晓彪 徐启武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2-364,共3页
目的:比较天幕裂孔后内方病变常用的手术入路,特别对经枕经天幕入路作深入研究。方法:应用经乳胶灌注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湿标本,共10具,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和经枕经天幕入路,体会两种入路暴露的范围,经过的重要结构。结果:行经枕... 目的:比较天幕裂孔后内方病变常用的手术入路,特别对经枕经天幕入路作深入研究。方法:应用经乳胶灌注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湿标本,共10具,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和经枕经天幕入路,体会两种入路暴露的范围,经过的重要结构。结果:行经枕经天幕入路Galen静脉显露满意;幕下小脑上入路Galen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大脑内静脉显露差。经枕经天幕入路能良好暴露天幕游离缘水平以上的结构;幕下小脑上入路能良好暴露天幕裂孔后方空间的下半部分。经枕经天幕入路当体位放在3/4俯卧位术侧朝下时,枕极牵开较易,暴露松果体区、中脑和接近三脑室后部都较方便。坐位时处理小脑上表面时比较方便。枕内侧静脉以及距状沟、顶枕沟的交汇点可以作为定位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以及Galen静脉的标志。结论:经枕经天幕入路可用于主体主要位于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上半部的病变,同时也适用于部分延伸至下半部分的病变,对于累及小脑前上部和四叠体的病变也适用。幕下小脑上入路主要适用于那些位于中线且完全位于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下半部分、侵及四叠体和小脑前上部的病变。对于两种入路均可选择的病变,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经枕经天幕入路。3/4俯卧位术侧朝下体位是适合经枕经天幕入路的较好体位;坐位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枕内侧静脉以及距状沟、顶枕沟的交汇点可以作为定位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以及Galen静脉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 手术入路 幕下小脑上入路 经枕经天幕入路
下载PDF
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对照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丹 邓雪飞 +3 位作者 王娜 刘斌 陈方宏 韩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8-602,共5页
目的通过对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中保护基底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颈内静脉灌注蓝色明胶溶液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和20例(40侧)CTV图像进行... 目的通过对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中保护基底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颈内静脉灌注蓝色明胶溶液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和20例(40侧)CT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以显微解剖结果作为对照标准,DSA、CTV分别观察到89.79%、94.89%的基底静脉,测得的直径值分别大37.28%、36.72%。根据基底静脉注入大脑大静脉系的分布特点,将基底静脉分为3型:①Ⅰ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大静脉中段,占36.11%(13侧);②Ⅱ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大静脉起始段,占27.78%(10侧);③Ⅲ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内静脉,占36.11%(13侧)。DSA和CTV均能显示基底静脉注入处的分布规律。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对基底静脉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静脉 小脑幕切迹后区 显微解剖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小脑幕切迹前间隙的应用解剖研究
5
作者 裴丽霞 程田志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方法]在成人尸头标本上观察和测量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前间隙内,动眼神经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动眼神经内间隙有...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方法]在成人尸头标本上观察和测量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前间隙内,动眼神经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动眼神经内间隙有动眼神经珠网膜段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形成,动眼神经外间隙有动眼神经珠网膜段、小脑幕切迹缘形成。后交通动脉与动眼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存在变异,后交通动脉可位于动眼神经的上方(23/30)隔后床突,供应垂体柄漏斗;亦位于动眼的上方,后床突的下方(7/30)。其穿支供应下丘脑、大脑脚。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高度变异很大,基底动脉末端平均高度为(0.099±0.0076)cm,1/4(8/30)位于基线下方,3/4(22/30)位于基线上方,这是决定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主要因素。[结论]合理利用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的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天然间隙和处理病变,熟悉该区域有关结构的解剖变异关系,是提高该区域病变手术效果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幕切迹 前间隙 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