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响应型油田解堵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耀聪 常笃 +2 位作者 张庆祝 侯妍 秋列维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7-142,共6页
采用高温灼烧法和X射线衍射仪对堵塞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测试,针对堵塞物特征采用聚乙二醇、氨基磺酸和十二酰氯作为反应单体,制备了温度响应型油田解堵剂(MSA),并对MSA解堵剂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堵塞物以方解石(CaCO_(3))为主... 采用高温灼烧法和X射线衍射仪对堵塞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测试,针对堵塞物特征采用聚乙二醇、氨基磺酸和十二酰氯作为反应单体,制备了温度响应型油田解堵剂(MSA),并对MSA解堵剂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堵塞物以方解石(CaCO_(3))为主;解堵剂在20℃下pH值为6.05,在60℃下pH值为0.99,表明解堵剂在60℃下可以分解出大量的氨基磺酸,从而溶蚀堵塞物达到解堵目的。在60℃下作用30 min后,解堵剂对4种堵塞物的解堵率均可以达到82%以上,且在90℃时解堵剂中各成分活性依然较高,拥有较好的解堵能力和与地层水的配伍性。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试验井投产满6个月后,累计增油66.9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响应型 碳酸钙 解堵剂
下载PDF
新型温度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合成与评价
2
作者 刘加杰 董正亮 +4 位作者 马雯静 钟颖 张浩 刘晓博 尹富平 《合成化学》 CAS 2023年第2期85-92,共8页
针对水泥浆在封堵大尺度裂缝或溶洞出现的浆体滞留性差无法有效封堵、固化选择性差伤害储层等典型缺陷,利用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蠕虫状胶束理论,以N,N-二甲基环己胺(DMCHA)和山嵛酸(BA)合成堵漏剂TDL,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核磁... 针对水泥浆在封堵大尺度裂缝或溶洞出现的浆体滞留性差无法有效封堵、固化选择性差伤害储层等典型缺陷,利用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蠕虫状胶束理论,以N,N-二甲基环己胺(DMCHA)和山嵛酸(BA)合成堵漏剂TDL,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对合成堵漏剂进行结构表征;将TDL与煤油形成堵漏工作液,使其与水接触发生相间自组装,采用小角度X-射线散射仪(SAXS)和设计的倒置承压装置以评价堵漏体系的壁面稳定性和承压能力。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均发现R—COO—NH^(+)(CH_(3))_(2)—R′的特征结构显示,且原料无残留;堵漏体系在地层水-封堵剂界面之间形成层间距为123.20Å的液晶层状凝胶结构,单位质量封堵剂承压压强达到78 MPa,承压下稳定时间超过30 d;堵漏体系在温度低于65℃时稳定存在,高于80℃流动性好,失去封堵效果。新型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堵漏剂对中低温漏失层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亦可作为水泥堵漏前置段塞以应对恶性漏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失 堵漏剂 温度响应型 蠕虫状胶束 自组装 中低温漏层 壁面稳定
下载PDF
一种温度响应型调剖剂体系的研制
3
作者 王力 《中外能源》 CAS 2016年第1期53-59,共7页
常规凝胶调剖剂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成胶,成胶过程相对敏感,成胶强度易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研究了一种温度响应型疏水聚丙烯酰胺(HMPAM)复配凝胶调剖剂体系,其在常温(25℃)下表现为可流动液体,可注入地层中,环境温度升至45℃以上时,相态... 常规凝胶调剖剂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成胶,成胶过程相对敏感,成胶强度易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研究了一种温度响应型疏水聚丙烯酰胺(HMPAM)复配凝胶调剖剂体系,其在常温(25℃)下表现为可流动液体,可注入地层中,环境温度升至45℃以上时,相态转变为凝胶状态。通过实验引入了能够与功能型聚合物分子链上疏水基团相互作用的组分H,使凝胶体系在温度升高时表现出分子间疏水缔合程度增加的特性,从而使体系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表现出温敏凝胶特性。该新型调剖剂体系与常规化学凝胶调剖剂成胶机理不同,其由液态到凝胶态的成胶过程只与温度条件有关,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相态转变且过程可逆。该调剖剂体系最佳配方为:1.5%(质量分数)HMPAM+1.0%(质量分数)H。在常温(25℃)时初黏为170m Pa·s,温度升高至45℃时终黏达到12000m Pa·s。岩心封堵实验表明,该调剖剂体系突破压力达到10.3MPa,封堵率为99.8%,能够满足现场调剖封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响应型 调剖剂 凝胶 相态转变 HMPAM
下载PDF
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敏 尹正旺 +2 位作者 倪国裕 卢兴桂 章显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0-43,共4页
1991年在武昌采用人工光周期处理和自然条件下分期播插等方法,对863-101-01专题提供的11个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度应类型进行了鉴定,初步探明了影响这些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因子和临界光温指标。结果表明,大多数不... 1991年在武昌采用人工光周期处理和自然条件下分期播插等方法,对863-101-01专题提供的11个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度应类型进行了鉴定,初步探明了影响这些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因子和临界光温指标。结果表明,大多数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均受到光周期与温度的共同作用,纯粹的光敏型或温敏型不育材料是不存在的,从而为选育生态适应性较广的光敏核不育系提供了农业气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敏核 不育系 育性转换 光温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