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8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盐度和光照周期对刺参生长及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6
1
作者 陈勇 高峰 +2 位作者 刘国山 邵丽萍 石国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7-691,共5页
Apostichopus japonicus was reare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salinities and light cycles so a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salinities and light cycle on the growth and behavior of it.A.japonicus were sampl... Apostichopus japonicus was reare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salinities and light cycles so a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salinities and light cycle on the growth and behavior of it.A.japonicus were sampled from Dakoujing Shrimp Cultural Cage,Lüshun City,which were 1-year-old,and were accustomed to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or two days before each experiment.The average initial body wet weight of the experimental sea cucumber was 36.89 g(25.24-59.11 g),and the average initial body length was 6.68 cm(5.12-8.74 cm).In the temperature experiment,the sea cucumbers were reared in six plastic barrels(the cubage of each was about 60 L and one brick in each barrel) at six temperatures(9,12,15,18,21 and 2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ody wet weight increased under 9-21 ℃ and 15 ℃ was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to the growth of A.japonicus.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beyond 22 ℃,A.japonicus began to aestivate.As soon as the temperature below 20 ℃,aestivation was over.In the salinity experiment,the sea cucumbers were reared in the same plastic barrels under six salinities(23,26,29,32,35 and 38).The salinity for growth of the A.japonicus was 29-33,and the optimum salinity was 32,the reason of which was that the sea cucumbers had been accustomed to the range of salinity in the ocean for a long time.The A.japonicus were reared in four plastic barrels for the light cycle experiment,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 barrels were fully light (24-hour-light),fully dark(24-hour-dark),half light dark(12-hour-light and 12-hour-dark) and natural light.The growth of the sea cucumbers was best under the half light dark condition,and worst under the fully dark condition.In addition,the correlation analyses were given in each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温度 盐度 光照周期 生长
下载PDF
高温强光下水杨酸对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63
2
作者 孙艳 徐伟君 范爱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9-402,共4页
在高温强光条件下,研究了外源水杨酸对黄瓜叶片叶绿索荧光参数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强光胁迫前2d用50~400μmol·L^-1水扬酸处理叶片,抑制了高温强光下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 在高温强光条件下,研究了外源水杨酸对黄瓜叶片叶绿索荧光参数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强光胁迫前2d用50~400μmol·L^-1水扬酸处理叶片,抑制了高温强光下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最大荧光(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下降,分别比对照提商,16.1%~30.2%、11.9%~33.0%、7.2%~41.0%和27.2%~160.8%。促进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升高,比对照提高了13.1%~62.9%,而对初始荧光(R)影响不大.水杨酸处理可减小高温强光下叶黄素循环库的下降幅度。使(A+Z)/(V+A+Z)升高,分别比对照高29.5%和24.6%.这些结果说明。水杨酸可通过提高非辐射能量耗散,对高温强光引起的黄瓜叶片光合机构的破坏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水杨酸 高温 强光 叶绿素荧光 叶黄素循环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 被引量:57
3
作者 吕少宁 李栋梁 +3 位作者 文军 王磊 刘蓉 王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78-1385,共8页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自1956年建站以来126个站的逐月平均温度与北半球温度距平序列,分析了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利用相关方法研究了高原温度分布型的变化特征。通过Mann-Kendall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内部不同区域温度周期...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自1956年建站以来126个站的逐月平均温度与北半球温度距平序列,分析了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利用相关方法研究了高原温度分布型的变化特征。通过Mann-Kendall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内部不同区域温度周期变化和均值突变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温度突变存在空间上的不一致,1980年代和1990年代均有突变发生,高原东部、东南部突变较早,北部、西北部和西部次之。高原南部的突变时间最晚。均值突变和周期变化并不是同步一致的,两者在空间分布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后,通过温度变化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其预测结果和实际观测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温度 全球变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岩石冻融循环试验建议性方案探讨 被引量:40
4
作者 申艳军 杨更社 +2 位作者 荣腾龙 刘慧 吕伍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75-1782,共8页
岩石冻融循环试验是低温岩石力学基础性试验,其主要涉及冻融循环温度、冻融时长、循环次数等3个指标。但目前关于指标的选取,国内外的试验规程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均未给出明确参考依据,对岩石冻融循环试验方案的确定造成较大困扰。本... 岩石冻融循环试验是低温岩石力学基础性试验,其主要涉及冻融循环温度、冻融时长、循环次数等3个指标。但目前关于指标的选取,国内外的试验规程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均未给出明确参考依据,对岩石冻融循环试验方案的确定造成较大困扰。本研究旨在明确各指标的确定办法,提出建议性岩石冻融循环试验方案。首先,展开国内外冻融循环试验方案的全面综述,指出目前冻融循环试验方案确定时所存在问题,并藉此明确冻融循环试验方案思路;接着,针对以上三大影响指标,通过设计室内岩石冻融循环试验,详细探讨冻融循环温度、冻融时长、循环次数对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最终根据试验结果,明确出针对不同岩性、孔隙率所对应的建议性试验方案。本研究将为后期冻融循环指标选取及标准化试验方案建立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冻融循环试验 温度 时长 循环次数
下载PDF
近50年来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5
作者 贾文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77-1383,共7页
利用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极端高温天气呈显著增多趋势,极端低温天气呈显著减少趋势;各季节极端气温天气... 利用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极端高温天气呈显著增多趋势,极端低温天气呈显著减少趋势;各季节极端气温天气的变化周期略有不同,春、夏、秋、冬季极端高温天气的主周期分别为8、14、16、16 a,极端低温天气的主周期分别为14、16、14、6 a;春、夏、秋、冬季极端高温天气分别在2002、1997、1994、1986年突变增多,极端低温天气分别在2002、1997、1987、1986年突变减少,秋、冬季极端气温天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比春、夏季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周期变化 气候突变 祁连山 河西走廊
下载PDF
1960—2008年山西省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卉 郭慕萍 +1 位作者 赵双巧 江渊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2期16-21,共6页
利用1960—2008年山西省65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小波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 a来山西省气温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年及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25℃/10 a和0.31℃/1... 利用1960—2008年山西省65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小波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 a来山西省气温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年及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25℃/10 a和0.31℃/10 a、0.04℃/10 a、0.19℃/10 a及0.43℃/10 a。山西省年平均气温与秋季气温存在准15 a及5—10 a的周期,春、夏两季气温主要以5—10 a的周期变化为主,冬季气温主要存在准15 a的周期。山西省年平均气温及春、冬两季气温均发生了突变,突变开始时间为1993、1997年和1988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变化周期 趋势分析 山西省
下载PDF
草地土壤磷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7
7
作者 吴金凤 刘鞠善 +1 位作者 李梓萌 王德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磷是生物体的必需元素,也是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仅次于氮的限制元素。土壤磷循环主要受地球化学和生物过程控制,并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通过从大气氮沉降、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降水变化4个全球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磷循环... 磷是生物体的必需元素,也是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仅次于氮的限制元素。土壤磷循环主要受地球化学和生物过程控制,并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通过从大气氮沉降、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降水变化4个全球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磷循环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磷酸酶活性和丛枝菌根真菌等途径揭示全球变化影响土壤磷循环的作用机制,指出全球变化能够通过这些作用途径加快土壤磷循环,为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指导。最后总结当前研究的不足,即球变化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仍需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并需考虑全球变化与刈割和放牧等人类活动交互作用对土壤磷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CO_(2)浓度升高 温度升高 降水变化 磷循环 草地
下载PDF
高CO_2浓度下根系分泌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改苹 朱建国 程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2-606,共5页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调节器,它能活化土壤养分元素、调节微生物区系组成,在根际微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及其导致的温度上升引起根系分泌物数量和组成上的变化,讨论了这种变化与土壤...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调节器,它能活化土壤养分元素、调节微生物区系组成,在根际微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及其导致的温度上升引起根系分泌物数量和组成上的变化,讨论了这种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和对全球C循环的贡献,并根据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根系分泌物 温度 土壤微生物 碳循环
下载PDF
陕西省近60a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宁向玲 董婕 延军平 《干旱气象》 2011年第4期455-460,共6页
通过分析陕西省近60 a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国陕西省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来陕西省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较缓和的是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升温趋势明显;在时间尺度上,... 通过分析陕西省近60 a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国陕西省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来陕西省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较缓和的是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升温趋势明显;在时间尺度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气温的上升趋势特别显著;陕西省各区年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分别以10 a为第一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气温 时空变化 突变 周期
下载PDF
Changes in Seasonal Cycle and Extreme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60–2008 被引量:19
10
作者 严中伟 夏江江 +1 位作者 钱诚 周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69-283,共15页
Recent trends in seasonal cycles in China are analyzed, based on a homogenized dataset of daily temperatures at 541 st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1960–2008. Several indices are defined for describing the key features of... Recent trends in seasonal cycles in China are analyzed, based on a homogenized dataset of daily temperatures at 541 st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1960–2008. Several indices are defined for describing the key features of a seasonal cycle, including local winter/summer (LW/LS) periods and local spring/autumn phase (LSP/LAP). Th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indices for each year. The LW period was found to have shortened by 2–6 d (10 yr)-1, mainly due to an earlier end to winter conditions, with the LW mean temperature having increased by 0.2°C–0.4°C (10 yr)?1, over almost all of China. Records of the most severe climate extremes changed less than more typical winter conditions did. The LS period was found to have lengthened by 2–4 d (10 yr)?1, due to progressively earlier onsets and delayed end dates of the locally defined hot period. The LS mean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0.1°C–0.2°C (10 yr)-1 in most of China, except for a region in southern China centered on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ontrast to the winter cases, the warming trend in summer was more prominent in the most extreme records than in those of more typical summer conditions. The LSP was found to have advanced significantly by about 2 d (10 yr)-1 in most of China. Changes in the autumn phase were less prominent. Relatively rapid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1980s for most of the regional mean indices dealing with winter and in the 1990s for those dealing with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sonal cycle temperature extremes season length climate change indices
下载PDF
电动车用MH-Ni电池温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范美强 廖维林 +2 位作者 吴伯荣 陈晖 简旭宇 《电池工业》 CAS 2004年第6期287-289,共3页
工作温度是影响大容量MH-Ni电池充放电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电动车用MH-Ni电池的特点,阐述了该电池高温和低温性能差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分析了高温和低温对放电容量和充电效率的影响;试验了高温和低温对自放电和循环寿命的影响,为MH-Ni... 工作温度是影响大容量MH-Ni电池充放电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电动车用MH-Ni电池的特点,阐述了该电池高温和低温性能差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分析了高温和低温对放电容量和充电效率的影响;试验了高温和低温对自放电和循环寿命的影响,为MH-Ni电池在电动车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镍电池 工作温度 充电效率 放电容量 自放电 循环寿命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气候变化与GLDAS数据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霞 高艳红 +3 位作者 王婉昭 蓝永超 许建伟 李凯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1-540,共10页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1979—2010年黄河源区气温、降水量及流量变化;验证了全球陆面同化系统(GLDAS)数据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并用其分析了水循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LDAS气温数据能够指示源区近30年尤其是近10年来气温升高及空间上从西向...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1979—2010年黄河源区气温、降水量及流量变化;验证了全球陆面同化系统(GLDAS)数据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并用其分析了水循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LDAS气温数据能够指示源区近30年尤其是近10年来气温升高及空间上从西向东逐渐升高的分布规律。GLDAS降水数据也能够描述源区降水量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1979—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年平均流量呈下降趋势,但在近10年年平均流量有所回升。GLDAS中的CLM模式描述出了源区"先降后升"的水循环变化规律。尽管近10年来径流系数有所回升,但是1979—2010年黄河源区径流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径流 水循环
原文传递
积灰对光伏电池板输出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牛海明 崔青汝 刘厚旭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117,共8页
积灰对光伏电池板输出特性具有显著影响,且因地域、实验环境等因素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分析了不同自然积灰的粒径分布特征,分别利用黄土、红土和高岭土,构造了我国不同地域自然积灰的模拟样本;搭建了由光伏电池阵列、MPPT控制... 积灰对光伏电池板输出特性具有显著影响,且因地域、实验环境等因素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分析了不同自然积灰的粒径分布特征,分别利用黄土、红土和高岭土,构造了我国不同地域自然积灰的模拟样本;搭建了由光伏电池阵列、MPPT控制器、上位机以及光强测量仪、温度测量模块等构成的实验平台,开展了积灰对光伏电池板的伏安特性、温度、相对透光率以及输出功率影响的测量实验;基于实验数据建立了相对透光率、相对发电效率与积灰密度关系的拟合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积灰密度的增加,光伏电池板的温度、相对透光率和相对发电效率均逐渐降低,且降低幅度与积灰类型有关;应用算例表明,所建模型可用于光伏发电功率预测以及光伏电池板积灰的清洗周期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灰 光伏电池板 温度 透光率 输出功率 清洗周期
下载PDF
水泥石热膨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清海 姚燕 +1 位作者 孙蓓 李宗津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31-635,共5页
对水泥石从室温(20℃)升到600℃和经室温到180℃热循环后再从室温升至600℃的热膨胀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水泥石热膨胀率的变化均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先提高而后再降低的趋势,而热膨胀率达最大值时前者温度较后者低70℃左右,... 对水泥石从室温(20℃)升到600℃和经室温到180℃热循环后再从室温升至600℃的热膨胀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条件下水泥石热膨胀率的变化均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先提高而后再降低的趋势,而热膨胀率达最大值时前者温度较后者低70℃左右,即热循环可以提高水泥石在受热时出现收缩的温度值.借助于DSC/TG和XRD测试手段,对水泥石的热膨胀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机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石 热膨胀率 高温 热循环 机理
下载PDF
热作模具钢的高温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 被引量:13
15
作者 方健儒 姜启川 +1 位作者 韩增祥 王海清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1-574,共4页
研究热作模具钢在应力控制下的等温疲劳和同相热机械疲劳寿命 ,发现在相同的应力幅下 ,同相 (最高温度5 5 0℃ ,最低温度 2 5 0℃ )热机械疲劳寿命低于上限温度的等温 (温度 5 5 0℃ )疲劳寿命。这表明在相同的应力幅下 ,热机械疲劳比... 研究热作模具钢在应力控制下的等温疲劳和同相热机械疲劳寿命 ,发现在相同的应力幅下 ,同相 (最高温度5 5 0℃ ,最低温度 2 5 0℃ )热机械疲劳寿命低于上限温度的等温 (温度 5 5 0℃ )疲劳寿命。这表明在相同的应力幅下 ,热机械疲劳比等温疲劳产生更严重的损伤 ,用最高温度下的等温疲劳寿命代替热机械疲劳寿命并不一定得到可靠的结果。在等温疲劳条件下 ,疲劳裂纹主要为穿晶萌生与扩展 ,而在热机械疲劳条件下 ,疲劳裂纹主要沿晶萌生与扩展。文中还以Chaboche高温疲劳损伤模型为基础 ,考虑损伤系数是最高温度和温度范围的函数来评价载荷控制下材料的热机械疲劳寿命。在热机械疲劳试验中 ,考虑温度变化产生的附加内应力 ,因此每一循环的损伤不仅是最大应力和平均应力的函数 ,而且与最高温度和温度循环范围有关。根据累计损伤的等效温度法 ,取最大温度为等效温度。热作模具钢在热机械疲劳过程中 ,由热循环产生的附加损伤通过损伤指数系数表示。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热作模具钢 热机械疲劳寿命 温度循环 应力控制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6
作者 郑甲佳 黄松宇 +4 位作者 贾昕 田赟 牟钰 刘鹏 查天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7-698,共12页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是陆地碳循环与气候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尽管已有大量关于不同类型森林Q10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的研究,但是对Q10在区域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仍认识不足,已有结果缺乏一致结论。该研究通过整... 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是陆地碳循环与气候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尽管已有大量关于不同类型森林Q10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的研究,但是对Q10在区域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仍认识不足,已有结果缺乏一致结论。该研究通过整合已发表论文,构建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年尺度Q10数据集,共包含399条记录、5种森林类型(落叶阔叶林(DBF)、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阔叶林(EBF)、常绿针叶林(ENF)、混交林(MF))。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Q10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1)Q10介于1.09到6.24之间,平均值(±标准误差)为2.37(±0.04),且在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2)当考虑所有森林类型时,Q10随纬度、海拔、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和土壤全氮含量(TN)的增加而增大,随经度、年平均气温(MAT)、平均年降水量(MAP)的增加而减小。气候(MAT、MAP)和土壤(SOC、TN)因素间存在相互作用,共同解释了33%的Q10空间变异,其中MAT和SOC是Q10空间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3)不同类型森林Q10对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在DNF中Q10随MAP的增加而减小,而其他类型森林中Q10与MAP无显著相关性;在EBF、DBF、ENF中Q10随TN的增加而增大,但Q10对TN的敏感性在EBF中最高,在ENF中最低。这些结果表明,尽管Q10有一定的集中分布趋势,但仍有较大范围的空间变异,在进行碳收支估算时应注意尺度问题。Q10的主要驱动因素和Q10对环境因素的响应随森林类型而变化,在气候变化情景下,不同森林类型间Q10可能发生分异。因此,未来的碳循环-气候模型还应考虑不同类型森林碳循环关键参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碳循环 CO2通量 土壤碳通量
原文传递
铅酸蓄电池固化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阎新华 史鹏飞 《蓄电池》 2001年第4期9-11,共3页
通过对不同固化温度的正极板的放电容量、活性物质利用率、循环寿命的研究 ,结合正极活性物质的SEM、XRD测试分析 ,得到提高固化温度可以提高正极板的循环寿命的结论。
关键词 铅酸蓄电池 固化温度 放电容量 循环寿命
下载PDF
中温酸性化学镀镍磷合金组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方信贤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27,共3页
化学镀成本高是影响其应用的原因之一。降低化学镀工艺温度及其镀液配制成本是降低化学镀成本的有效途径。对自来水配制的中温酸性化学镀镀液进行了周期试验,并对镀层表面成分、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配方及工艺具有镀... 化学镀成本高是影响其应用的原因之一。降低化学镀工艺温度及其镀液配制成本是降低化学镀成本的有效途径。对自来水配制的中温酸性化学镀镀液进行了周期试验,并对镀层表面成分、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配方及工艺具有镀速稳定、允许负载大(≤2.2dm2/L)和寿命长(≥8个周期)等特点。镀层表面含磷量与化学镀时间有关。镀层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耐蚀性,且与基体结合力良好。因此,研制的镀液有望获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镍 中温 周期试验 硬度 耐蚀性
下载PDF
温度循环下桩土界面特性及桩侧摩阻力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刚 李驰 斯日古楞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6-550,564,共6页
通过改进的剪切实验系统,测定桩土界面剪切强度与温度循环次数间的关系及桩土界面摩擦系数随温度循环的变化,并通过建立数值计算模型研究温度循环下桩侧平均侧阻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桩土界面在经历多次温度循环后,界面剪切强度随循... 通过改进的剪切实验系统,测定桩土界面剪切强度与温度循环次数间的关系及桩土界面摩擦系数随温度循环的变化,并通过建立数值计算模型研究温度循环下桩侧平均侧阻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桩土界面在经历多次温度循环后,界面剪切强度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且法向应力越大,经历温度循环后界面剪切强度的损失在增大。升温过程中,桩土界面的摩擦系数减小,桩侧平均侧摩阻力在减小;降温过程中,界面的摩擦系数在增加,桩侧平均侧摩阻力在增大。经过多次温度循环后,桩土界面的摩擦系数基本保持不变,桩侧平均侧摩阻力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变化越来越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桩土界面特性 温度循环 侧摩阻力
下载PDF
电子组件温度循环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曹耀龙 黄杰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7-491,共5页
为了使温度循环试验在有效提高电子组件的可靠性方面得以广泛应用,基于温度循环试验的机理,对电子组件温度循环试验的关键参数(温度范围、循环次数、保持时间、温变速率、风速)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这些参数的工程经验选取值。在此基础上,... 为了使温度循环试验在有效提高电子组件的可靠性方面得以广泛应用,基于温度循环试验的机理,对电子组件温度循环试验的关键参数(温度范围、循环次数、保持时间、温变速率、风速)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这些参数的工程经验选取值。在此基础上,借助热分析软件分析了温变速率、保持时间和风速三个参数对试验过程的影响并定性分析了三个参数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进行温度循环试验时应注意的问题,强调科学、正确地执行温度循环试验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组件 温度循环 温变速率 保持时间 风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