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磁学及其预测地震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詹志佳 高金田 +1 位作者 赵从利 沈文志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26-134,共9页
地震现场的构造磁学观测研究表明 ,在地震之前与地震之时存在明显的磁场异常变化。震磁前兆基本上是近场效应 ,其震中距为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其变化幅度为几 n T,前兆时间为几天至一年多。火山构造磁学研究的新进展 ,进一步表明了火山... 地震现场的构造磁学观测研究表明 ,在地震之前与地震之时存在明显的磁场异常变化。震磁前兆基本上是近场效应 ,其震中距为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其变化幅度为几 n T,前兆时间为几天至一年多。火山构造磁学研究的新进展 ,进一步表明了火山磁效应与地震、形变、破裂、喷发等火山活动状态密切相关 ,为监测与预测火山喷发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方法。根据构造磁学的物理基础 ,积极开展了地震预测研究 ,显示了构造磁学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良好前景 ,但目前仍处于积累资料与试验阶段 ,今后应当进一步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磁学 震磁效应 火山磁效应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及成果 被引量:4
2
作者 赵从利 詹志佳 +1 位作者 高金田 沈文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2年第1期1-9,共9页
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工作 ,严格按照“地震地磁野外测量规范”,取得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资料 ,在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全国资料评比中 ,该磁测资料于 1 994~ 1 999年连续 6年荣获第一名。应用这些资料 ,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变化 ,研究了震磁前兆信... 北京地区地磁测量工作 ,严格按照“地震地磁野外测量规范”,取得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资料 ,在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全国资料评比中 ,该磁测资料于 1 994~ 1 999年连续 6年荣获第一名。应用这些资料 ,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变化 ,研究了震磁前兆信息 ,获得了有意义的震磁前兆 ,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具有积极作用与一定实效。与此相配合 ,开展了密云水库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磁学研究 ,为震磁前兆研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结果。这些成果荣获了 2 0 0 0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一等奖与 2 0 0 1年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最后展望了震磁前兆研究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震磁前兆 地震预测 构造磁学 北京地区
下载PDF
净化处理构造磁观测数据的多道约束维纳滤波法
3
作者 陈忠义 邓兴惠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67-388,共22页
本文提出一种能净化处理流动地磁观测所得的总强度数据的多道约束维纳滤波法。它只要求对测网中各测点进行一次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的绝对测量,使其满足所需的约束条件,便能利用附近地磁台同时段的三分量数据精确地拟合得出各测... 本文提出一种能净化处理流动地磁观测所得的总强度数据的多道约束维纳滤波法。它只要求对测网中各测点进行一次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的绝对测量,使其满足所需的约束条件,便能利用附近地磁台同时段的三分量数据精确地拟合得出各测点在各观测期间的三分量值。这样,就可算出相邻两点间总强度差矢量的大小和方向,排除地磁内、外源场的干扰。进而再利用该台的三分量扰动场数据,通过同样的滤波运算,可先后获得相邻两点间跟构造应力作用有关的感应场与剩余场。以台距为144~455公里的北京、静海、昌黎和红山四个地磁台的144个分量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各分量的拟合值与真值之差的标准差分别为σ_X=1.22~2.65nT,σ_Y=1.16~3.97nT,σ_Z=1.18~2.32nT,σ_F=1.18~2.34nT;(2)拟合值的均值与真值的均值之差则很小。X_f-X_o和Z_f-Z_o都是零,Y_f-Y_o=-0.2~-0.3nT,F_f-F_o=0.2~0.3nT;(3)所算出的总强度差矢量之均值的大小和方向与真值的几乎完全相等;(4)感应场不足1nT,远远小于剩余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观测 构造磁 维纳滤波 净化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纪—古近纪构造古地磁新数据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同兴 庄忠海 +2 位作者 周铭魁 潘忠习 冯心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2,共7页
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 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了多次旋转,最后一次约28°的顺时针旋转发生在始新世,可能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形成有关;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曾发生了纬度为2°和3.8°的向南回返,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有关。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中白垩世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盆的宽度至少为2200km;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地块-喜马拉雅褶冲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为10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磁 奥陶纪—古近纪 喜马拉雅山北坡
下载PDF
山洞内地磁观测的日交差异现象 被引量:3
5
作者 詹志佳 高金田 +4 位作者 任熙宪 胡荣盛 张洪利 赵从利 沈文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65-272,共8页
在构造磁效应的实验观测中,笔者发现,山洞内测点与地面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日变化存在差异现象。山洞内测点比地面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日变化的幅度小,它们之间日变幅度的差值δf具有随其日变幅度ΔF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实验观测结果表明,... 在构造磁效应的实验观测中,笔者发现,山洞内测点与地面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日变化存在差异现象。山洞内测点比地面测点的地磁场总强度日变化的幅度小,它们之间日变幅度的差值δf具有随其日变幅度ΔF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实验观测结果表明,北京台地面测点与其山洞内测点的δf=0.45nT,δf/ΔF=0.013;滇西地区下关地面测点与洱源山洞内测点的δf=2.4nT,δf/ΔF=0.042。这两次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地下介质的电磁性质有所不同。鉴于我国有些地方的地磁观测是在山洞内进行的,在利用这些资料从事地磁分析与震磁前兆探索研究时,应当考虑山洞所带来的影响,以便获得可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观测 日变差现象 地磁场
下载PDF
云南地区几次地震前的磁偏角异常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吕桂芳 唐吉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0-57,共8页
本文综述了1985年以来云南地区4次M_s≥5.0级地震及几次4级多地震前的磁偏角异常,对其异常的阶段性、时间、幅度等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地震 磁偏角 异常 变化 云南
下载PDF
探索地震前兆的地磁观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詹志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18-434,共17页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强烈的唐山地震(M=7.8)。唐山地震前后积累了大量的地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之前存在地磁场长期、短期与短周期变化的异常。这意味着强烈地震可能伴随相当丰富的震磁信息,地磁方法在中期、短期地...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强烈的唐山地震(M=7.8)。唐山地震前后积累了大量的地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之前存在地磁场长期、短期与短周期变化的异常。这意味着强烈地震可能伴随相当丰富的震磁信息,地磁方法在中期、短期地震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探索震磁前兆,我们做了几个构造磁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地磁变化与密云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系数为-(0.28±0.22)nT/m;对于地下核试验,爆炸前后的地磁变化约为1—2nT,在爆炸时刻约为2—3nT。根据实验结果,震磁前兆信息是可以观测到的。 利用我国所观测到的震磁现象资料,综合分析了地磁前兆时间、异常幅度、震中距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前兆 地磁观测 震磁信息
下载PDF
紫荆关活动断裂构造磁效应的实验观测研究
8
作者 刘志远 詹志佳 +3 位作者 赵从利 高金田 张洪利 沈文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9年第5期98-106,共9页
为研究紫荆关活动断裂的构造磁效应,在怀来的土木—石河地区布设了由9 条测线,528个测点与6 个临时台组成的观测网, 开展了精密地磁观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关键词 构造磁效应 地磁观测 紫荆关活动断裂 断裂构造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ALAYAN TECTONO-MAGNETIC MOVEMENT AND MINERALIZATION IN LANPING BASIN, YUNNAN PROVINCE 被引量:1
9
作者 Teng Yanguo, Zhang Chengjiang, Peng Xiuhong, Ni Shijun, Liu Jiaduo(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32-432,共1页
Lanping basin is located between Lancangjiang fault and Jinshajiang fault. Himalayan movement is the important tectogenesis, during which the activity of mid\|alkali magma is strong.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previ... Lanping basin is located between Lancangjiang fault and Jinshajiang fault. Himalayan movement is the important tectogenesis, during which the activity of mid\|alkali magma is strong.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previous had focused on studying porphyry copper, lead, zinc multi metal ore deposit in east uplift to this area, and they had ign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alayan tectonomagnetic movement and multi\|metal mineralization in the basin.1 Characteristic of the Himalayan magmatic rock Himalayan magmatic rocks, a part of Himalayan porphyry zon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Lijiang\|Beiya\|Weishan, which is the east to Lanping basin. There are a few magmatic rocks in the basin, a big scale of which is Yongping Zhuopan rock body, Yunlong Zaojiaochang rock body and Eryuan Shangyicun rock body. These magmatic rocks are mainly intrusion rock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quartz syenite porphyry, alkalic rock, and granite porphyry. The ratio 87 Sr/ 86 Sr of rocks is 0 7046~0 7084, which reflects the magma source comes from mantle.The average isotopic age of these magmatic rocks is 40Ma. For example, Zhuopan rock body’s age of K\|Ar is 33 8Ma, Weishan rock body’s age of K\|Ar is 46 9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MATIC ROCKS HIMALAYAN tectonomagnetic TRACE element L anping 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