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of rhyolitic tuffaceous slate i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Yangtze Craton:Zircon U-Pb ages(2491 Ma)and tectonic-thermal events 被引量:6
1
作者 Jun-ping Liu Su-mei Tian +7 位作者 Xun-zao Zhu Jin-hua Ma Jing Li Shao-bin Hu Sai-ying Yu Hu Zhang Zhong-ming She Xu-gui Li 《China Geology》 2021年第4期616-629,共14页
The Mesoproterozoic Dongchuan Group that is widely exposed in Yimen area,central Yunnan Province is a series of sedimentary sort of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 interbedded with volcanic rocks,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Mesoproterozoic Dongchuan Group that is widely exposed in Yimen area,central Yunnan Province is a series of sedimentary sort of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 interbedded with volcanic rocks,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arly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rth.However,its formation era,sedimentary filling sequence,and geo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have always been in dispute.In this study,several rhyolitic tuffaceous slate interlayers with a centimeter-level thickness were found in the previously determined Heishan Formation of the Dongchuan Group located to the western part of Yimen-Luoci fault zon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rhyolitic tuffaceous slate in Qifulangqing Village,Tongchang Township,Yimen County.LA-ICP-MS zircon dating was conducted,achieving the crystallization age of magma of 2491±15 Ma and the metamorphic ages of about 2.3 Ga,2.0 Ga,and 1.8 Ga for the first time.Meanwhile,according to in-situ Hf isotope analysis,the zirconεHf(t)values were determined to range from−3.0 to 7.6,with an average of 2.7.Furthermore,the first-stage Hf model age(TDM1)was determined to be 2513−2916 Ma,indicating that the provenance of the rhyolitic tuffaceous slate is the depleted mantle or juvenile crust between the Middle Mesoarchean and the Late Neoarchean.Therefore,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trata of the slate were deposited in the Late Neoarchean,instead of the Mesoproterozoic as determine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Accordingly,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group the strata into the Mesoproterozoic Dongchuan Group.Instead,they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the Maolu Formation of the Neoarchean Puduhe Group given the lithologic association and regional information.Furthermore,the magma ages of 2491±15 Ma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eras of the large-scale Late Neoarchean orogenic magmatic activitie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Craton,and thus reflect the orogenic process consisting of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from Late Neoarchean to Early Paleoproterozoic.The magmatic activitie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olu Formation Puduhe Group Late Neoarchean Zircon U-Pb age tectonic-thermal event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Yangtze Craton
下载PDF
Tectonic-thermal history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Insights from borehole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被引量:1
2
作者 Xiao-yin Tang Shu-chun Yang Sheng-biao Hu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29-442,共14页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is one of the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Knowledge of 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PRMB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its tectonic evoluti...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is one of the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Knowledge of 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PRMB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its tectonic evolution and for unraveling its poorly studied source-rock maturation history.Our investigations in this study are based on apatite fission-track(AFT)thermochronology analysis of 12 cutting samples from 4 boreholes.Both AFT ages and length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PRMB has experienced quite complicated thermal evolution.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results unraveled four successive events of heating separated by three stages of cooling since the early Middle Eocene.The cooling events occurred approximately in the Late Eocene,early Oligocene,and the Late Miocene,possibly attributed to the Zhuqiong II Event,Nanhai Event,and Dongsha Event,respectively.The erosion amount during the first cooling stage is roughly estimated to be about 455-712 m,with an erosion rate of 0.08-0.12 mm/a.The second erosion-driven cooling is stronger than the first one,with an erosion amount of about 747-814 m and an erosion rate between about 0.13-0.21 mm/a.The erosion amount calculated related to the third cooling event varies from 800 m to 3419 m,which is speculative due to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magmat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and gas Hydrocarbon potential Apatite fission-track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Cooling event Heating event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Erosion amount and rate Oil-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and Its Controls on Petroleum Geology of Weibei Uplift 被引量:2
3
作者 YANG Peng REN Zhanli +2 位作者 XIA Bin LIU Weiliang HUANG Qiangta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S1期144-145,共2页
1 Introduction The Weibei Uplif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where is the stable block(the Ordos Block)in the north and the active belt(the QinlingOrogenic Belt)in the south(Ren et al,2014,201... 1 Introduction The Weibei Uplif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where is the stable block(the Ordos Block)in the north and the active belt(the QinlingOrogenic Belt)in the south(Ren et al,2014,2015).And the belt is separated from the Weihe basin.The Weibei uplift has a uniform crystalline basement with the No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and Its Controls on Petroleum Geology of Weibei Uplift
下载PDF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INNORTH-EASTERN HUNAN, CHINA
4
作者 LIU Liangming PENG Shenlin WU Yanzhi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1996年第Z2期184-190,共7页
All gold deposits in North-Eastern Hunan are of vein type, and hosted by the low grade metamorphic rocks of Lengjiaxi Group of the Middle Proterozoic Era. Thei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ma... All gold deposits in North-Eastern Hunan are of vein type, and hosted by the low grade metamorphic rocks of Lengjiaxi Group of the Middle Proterozoic Era. Thei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came from their host rocks. Oreforming fluids are rich in CO2 and SO2-4,with high Na+/K+ ratio, low Cl - and varied δ18O and δD values, showing that they are from multisources. These gold deposits were formed by a series of tectonic-thermal events which reworked the Lengjiaxi Group. There are two main stages of tectonic-thermal events: the Wulingian Period forming the auriferous quartz veins by syntectonic metamorphic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Indosinian-Yanshanian peroid causing r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of the former auriferous quartz ve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HUNAN Lengjiaxi Group gold DEPOSIT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35
5
作者 任战利 李文厚 +4 位作者 梁宇 吴晓青 于强 任龙 王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0-198,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较低,致密油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为了评价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前景,通过对沉积、储层、盖层、油气运移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程度较低,致密油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为了评价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的勘探前景,通过对沉积、储层、盖层、油气运移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优质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延长组储层致密,源储配置好,具有形成致密油的良好地质条件。长6、长7、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主力勘探层系。延长组致密油藏的形成和富集主要受沉积微相、优质储层的控制。通过包裹体测温、盆地热史、伊利石测年、饱和压力等多种方法确定的致密油藏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致密油成藏期受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的控制,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成藏期 成藏条件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8
6
作者 任战利 于强 +4 位作者 崔军平 祁凯 陈占军 曹展鹏 杨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7-14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2.8℃/100m,属于中温型盆地。根据现今地层测温及地温梯度,编制了盆地3个重要烃源岩发育层位延长组长7段、石炭二叠系、奥陶系顶面现今地温分布图,分析了3个界... 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2.8℃/100m,属于中温型盆地。根据现今地层测温及地温梯度,编制了盆地3个重要烃源岩发育层位延长组长7段、石炭二叠系、奥陶系顶面现今地温分布图,分析了3个界面现今地温分布特征。根据收集及实测的奥陶系沥青反射率资料,编制了奥陶系顶面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平面分布图。盆地不同层位的镜质体反射率值随着深度增加或层位变老,镜质体反射率值逐渐增高,在各地层分界面处不存在镜质体反射率(Ro)明显的错断。各构造单元镜质体反射率(Ro)与深度关系曲线图差异主要表现为曲线斜率的差异及曲线接近地表起始值的差异,这两项差异反映了地温梯度及后期剥蚀厚度的差异。不同层位的镜质体反射率的高值区均位于盆地南部的庆阳—富县—延安—吴旗一带,盆地南部不同层位镜质体反射率高值区的存在表明盆地南部热演化程度高,存在热异常。盆地热演化史恢复表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地层在早白垩世末达到最大古地温。早白垩世以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大幅度抬升剥蚀,地温梯度减小,地层冷却降温。现今地层温度远小于在早白垩世末达到的最大古地温,油气的生成主要受古地温控制。早白垩世的构造热事件控制了上、下古生界、中生界3套主要烃源岩油气的主要生成、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 生油期 成藏期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2
7
作者 任战利 刘丽 +2 位作者 崔军平 肖晖 高胜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2-506,共5页
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成藏。我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热历史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热动力学背景、不同构造热演化历史类型的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生油门限深度、油气主生烃期、成藏期次及历史明显不同。盆地... 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成藏。我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热历史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热动力学背景、不同构造热演化历史类型的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生油门限深度、油气主生烃期、成藏期次及历史明显不同。盆地多期成藏是我国叠合盆地的一大特点,油气成藏的多期次性受控于烃源岩的多期次生烃,最终受控于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热演化史。现今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方法很多,但不同方法原理不同,各有优点和局限性,构造热演化史的详细刻画是解决不同油气成藏研究方法存在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油气成藏 构造-热事件 热历史类型 构造热演化史 叠合盆地
下载PDF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8
作者 任战利 田涛 +5 位作者 李进步 王继平 崔军平 李浩 唐建云 郭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20,共20页
沉积盆地构造热事件的研究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热点及前缘领域。介绍了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古温标法及地球动力学模型方法研究中的新进展。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是热演化史研究的前缘领域及难点,低温热年代学测年技术已成为叠合盆... 沉积盆地构造热事件的研究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热点及前缘领域。介绍了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古温标法及地球动力学模型方法研究中的新进展。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是热演化史研究的前缘领域及难点,低温热年代学测年技术已成为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的重要方法。中国普遍发育叠合盆地,叠合盆地古地温场经历的后期叠加改造普遍存在,叠合盆地的后期盆地对前期盆地的古地温场信息有抹去或掩盖作用。从叠合盆地叠加与改造对古地温场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根据叠合盆地不同演化阶段地温场信息记录、保持及后期叠加改造情况的不同,结合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以正确的地质模型及大量的实际地质资料为约束,提出分演化阶段真实恢复叠合盆地热演化史的新思路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裂变径迹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叠合盆地 沉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 被引量:43
9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7 位作者 李进步 王继平 郭科 王维 田涛 李浩 曹展鹏 杨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44-2056,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 Ma,北部自65 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 Ma以来.渭北隆起自早白垩世晚期(102~107 Ma)以来开始隆升,40 Ma以来具有整体快速隆升的特点.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奥陶系经历的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达到的,早白垩世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古地温梯度可达4.60℃/100 m,早白垩世是奥陶系烃源岩的主要生气期,生气期主要受构造热事件控制.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及热演化史的研究对渭北隆起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地温梯度 镜质组反射率 沥青反射率 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构造热演化史 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 被引量:28
10
作者 赵宏刚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75-282,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火山活动、地温场、热流场、古地温、构造演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该盆地的构造热演化为流体流体、流体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为有机矿产和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构造热事件,在铀... 鄂尔多斯盆地火山活动、地温场、热流场、古地温、构造演化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该盆地的构造热演化为流体流体、流体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为有机矿产和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晚侏罗世白垩纪的构造热事件,在铀源物质的提供、铀的运移,铀的富集和沉淀成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热演化 砂岩型铀矿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地温场特征及构造-热演化 被引量:29
11
作者 胡圣标 龙祖烈 +4 位作者 朱俊章 胡迪 黄玉平 史玉玲 胡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78-187,共10页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史,并对比...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史,并对比分析了浅水区和深水区构造-热演化的差异及主控因素,总结了不同地热地质条件对油气生成和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具有'热盆'特征,地温梯度高。地温梯度值的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逐渐增高,与地壳和岩石圈向南减薄趋势一致。珠江口盆地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裂陷拉张作用,其基底热流值表现为幕式升高的特征。浅水区珠一坳陷达到最高古热流的时间相对较早(约为33.9 Ma),而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荔湾凹陷)裂陷拉张时间可以持续到23 Ma,随后才进入裂后热沉降期,盆地基底热流开始降低。白云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史模拟显示晚期约在5 Ma以来存在一期古地温快速增加,这可能与新构造运动有关。此外,由于深水区拉张强度大,加热时间长,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最高古热流要高于陆架区的其他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地温场 热流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演化
原文传递
煤化作用与构造-热事件的耦合效应研究——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27
12
作者 曹代勇 李小明 邓觉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60,共9页
煤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的有机岩。煤化作用实质上是煤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一个开放系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煤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在... 煤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的有机岩。煤化作用实质上是煤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一个开放系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煤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迁移、分异和改造,从而影响煤层现今赋存状况、煤化程度和煤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地质信息。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在煤化作用与构造-热事件的耦合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点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作用 构造-热事件 耦合效应 盆地动力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煤系气富集的构造-热作用控制 被引量:26
13
作者 曹代勇 聂敬 +2 位作者 王安民 张守仁 张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6-1532,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临兴地区是我国煤系三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从构造-热作用控制的角度,探讨临兴地区煤系气共生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受紫金山岩体侵入影响,区域单斜构造格局分划为中央隆起带、环形褶皱带和单斜构造带3个次级...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临兴地区是我国煤系三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从构造-热作用控制的角度,探讨临兴地区煤系气共生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受紫金山岩体侵入影响,区域单斜构造格局分划为中央隆起带、环形褶皱带和单斜构造带3个次级构造单元,各次级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差异,决定了煤系气共生组合类型和煤系气富集规律。煤系地温梯度和储层压力梯度由中央隆起带向外逐渐降低,导致煤层气、页岩气等吸附气含气量依次降低,致密砂岩气则呈现出相反趋势。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表明环形褶皱带内水动力条件最弱,有利于吸附气保存。根据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内煤系气富集主控因素特征,提出与中央隆起带、环形褶皱带、单斜构造带相对应的"岩浆侵入型→向斜与水力封堵型→缓倾单斜与岩性封堵型"的煤系气富集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地区 煤系气 富集条件 构造-热作用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合肥盆地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刚 赵重远 +3 位作者 李丕龙 任战利 陈建平 谭明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66-1374,共9页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l)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l)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38℃/km,高于盆地现今地温梯度(27.5℃/km).下白垩统、侏罗系及二叠系样品的AFT年龄(97.5~2.5Ma)和锆石裂变径迹(ZFT)年龄(118~104Ma)均明显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AFT年龄-深度分布呈现冷却型曲线形态,且由古部分退火带、冷却带或前完全退火带及其深部的今部分退火带组成,指示早白垩世的一次构造热事件和其随后的抬升冷却过程.基于AFT曲线的温度分带模式和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综合约束,推算合肥盆地早白垩世走滑压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67℃/km.径迹年龄分布、AFT曲线拐点年龄和区域抬升剥蚀时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之后的104Ma以来总体处于抬升冷却过程,后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5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锆石裂变径迹(ZFT) 构造热演化 合肥盆地
下载PDF
沁水盆地新生代抬升冷却事件的确定 被引量:17
15
作者 任战利 肖晖 +4 位作者 刘丽 张盛 雷利庆 秦勇 韦重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资料表明沁水盆地在26.2~11.5Ma前发生过一次抬升冷却事件,具有盆地南、北部抬升冷却早,中部抬升冷却晚的特点,渐新世—中新世的抬升冷却与青藏高原在新近纪的大规模隆升有关。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大规... 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资料表明沁水盆地在26.2~11.5Ma前发生过一次抬升冷却事件,具有盆地南、北部抬升冷却早,中部抬升冷却晚的特点,渐新世—中新世的抬升冷却与青藏高原在新近纪的大规模隆升有关。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大规模抬升冷却,地层温度降低,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生烃过程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抬升 沁水盆地 新生代 隆升 渐新世 新近纪 中新世 生烃 地层温度 裂变径迹分析
下载PDF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隆起构造-热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任战利 肖晖 +4 位作者 韩伟 梁宇 卿颖 腾志宏 史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6,共7页
目的探讨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方法利用构造解析、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及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等方法,研究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结果孔雀河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表现... 目的探讨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方法利用构造解析、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及锆石裂变径迹分析等方法,研究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盆山关系及其构造热演化历史。结果孔雀河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表现为平缓的斜坡,无明显的前陆拗陷。寒武—奥陶纪孔雀河地区及库鲁克塔格地区处于拉张环境,盆地原型为大陆裂谷盆地;志留—泥盆纪孔雀河地区为一种挤压环境,盆地类型为陆缘拗陷盆地;孔雀河地区侏罗纪呈现出陆内断陷盆地特征。库鲁克塔格隆起至少经历了两次隆升过程,分别是海西期和晚白垩世以来。结论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发育海西、燕山两期重要的构造运动,主构造变形期为早海西期,变形以褶皱及与之相伴的逆冲断裂为主要变形样式。盆山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早海西期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热演化程度,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主生烃期为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早海西期之后孔雀河斜坡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不具有二次生烃条件。孔雀河斜坡油气勘探方向应以形成于海西期且后期保存好的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孔雀河斜坡 库鲁克塔格隆起 盆山系统 裂变径迹 隆升时代 构造-热演化史
下载PDF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 被引量:18
17
作者 任战利 萧德铭 +2 位作者 迟元林 任延广 梁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0-439,共10页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普遍较高,普遍大于3.0%,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差异较大。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关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表明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有不同的热演化...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普遍较高,普遍大于3.0%,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差异较大。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关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表明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有不同的热演化过程。一种是两段型,镜质体反射率-深度曲线在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发生突变,不整合面之下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明显高于上覆地层,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登娄库组沉积之前达到的,白垩纪以来沉积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提高及热演化程度没有影响。另一种为似线型,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连续变化,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晚白垩世—渐新世之前达到的,白垩纪以来沉积的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及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有贡献。在综合分析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裂变径迹年龄等多种参数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古地温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石炭-二叠系 松辽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来自柴西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制约 被引量:18
18
作者 高军平 方小敏 +2 位作者 宋春晖 李生喜 薛建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66-1475,共10页
柴西地区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不仅赋存有青海油田,且因紧邻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而蕴藏丰富的盆山耦合信息。对碎屑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自渐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早期(32~3Ma或4Ma)的压陷-抬升和晚期(<3Ma... 柴西地区堆积了巨厚的新生界,不仅赋存有青海油田,且因紧邻阿尔金断裂和昆北断裂而蕴藏丰富的盆山耦合信息。对碎屑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自渐新世以来,研究区经历了早期(32~3Ma或4Ma)的压陷-抬升和晚期(<3Ma或4Ma)的快速整体挤压-隆升2个时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柴西及其周缘山地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多阶段构造-热演化过程,即晚中生代(116~68Ma)、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约68~62Ma)、始新世早中期(54~44Ma)、始新世晚期(约36Ma)、渐新世早期(约30Ma)、中新世(约22、16、12Ma)以及晚新生代(3Ma或4Ma、约1Ma)等阶段;同时揭示,在约28.4、19.52、14.21、8.76Ma时仅发生快速抬升,而在约30、21.8、16.38、7.38Ma时发生了强烈的挤压、盆缘掀斜、抬升剥蚀,对应于柴西地区逆冲断裂的多次逆冲叠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磷灰石 裂变径迹 新生代 构造热事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的形成和油气控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徐旭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1-465,共5页
塔北、巴楚和塔中隆起是塔里木盆地不同世代盆地原型结构复合的产物,对油气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塔中、塔北隆起,为海西期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具有良好的储盖条件,是油气重要的聚集场所.中新生代昆仑山崛起,塔西南挤榨前渊... 塔北、巴楚和塔中隆起是塔里木盆地不同世代盆地原型结构复合的产物,对油气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中,塔中、塔北隆起,为海西期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具有良好的储盖条件,是油气重要的聚集场所.中新生代昆仑山崛起,塔西南挤榨前渊形成,致使克拉通内拗陷转化并反转形成巴楚隆起,与塔西南前渊迭加的古生代源岩构成统一的成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体制 原型盆地 并列迭加 隆起 油气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盆山构造-热演化史 被引量:16
20
作者 肖晖 任战利 +3 位作者 赵靖舟 王起琮 时保宏 宋立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41,共9页
利用磷灰石构造-热年代学年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和单井EASY%Ro反演等方法,对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盆山系统开展盆山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磷灰石年龄记录了早白垩世(99~124.4 Ma)、晚白垩世(66~87 Ma... 利用磷灰石构造-热年代学年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和单井EASY%Ro反演等方法,对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盆山系统开展盆山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磷灰石年龄记录了早白垩世(99~124.4 Ma)、晚白垩世(66~87 Ma)和古近纪(28.4~63 Ma)3次抬升过程;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反映出海西期构造抬升过程。单井热史模拟表明,孔雀河斜坡下古生界烃源岩在志留纪末-早泥盆世到达最大热演化程度,模拟最大古地温梯度为3.56℃/100 m,侏罗纪末古地温梯度为3.1℃/100 m,焉耆盆地南部凹陷侏罗纪晚期模拟最大古地温梯度达4.15℃/100 m。海西期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孔雀河斜坡由沉积转入剥蚀演化阶段,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晚白垩世隆升使孔雀河斜坡及焉耆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热演化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构造热演化 孔雀河斜坡 库鲁克塔格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