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49
1
作者 侯明金 朱光 +2 位作者 Jacques Mercier Pierre Vergély 王永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2-381,共20页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构造演化。应力场分析显示:晚三叠-早侏罗世应力场为北北西—南南东或近南北向挤压,属古特提斯构造域,断裂发生同造山走滑;早白垩世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断裂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中国东部处于西环太平洋构造域;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始新世),区域发生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断裂处于伸展断陷作用阶段;新生代,受区域上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影响,断裂发生挤压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筛分应力场分析 区域构造演化郯庐断裂带(安徽段) 中-新生代
下载PDF
论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对煤和瓦斯突出的主控作用 被引量:51
2
作者 朱兴珊 徐凤银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04-314,共11页
煤和瓦斯突出是地应力、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瓦斯压力三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地应力中所包括的构造应力起主导控制作用。作者从多种角度、不同层次作了深入讨论。首先指出“残余构造应力”影响甚微;其次重点阐述了古构造应力场和... 煤和瓦斯突出是地应力、煤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瓦斯压力三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地应力中所包括的构造应力起主导控制作用。作者从多种角度、不同层次作了深入讨论。首先指出“残余构造应力”影响甚微;其次重点阐述了古构造应力场和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分别在控制谋和瓦斯突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古构造应力促进瓦斯生成,改变瓦斯运移、赋存条件,破坏煤体结构等。现今构造应力构成了现今地应力的主体,直接参与突出过程。由此为有效防治煤和瓦斯突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瓦斯突出 煤突出
下载PDF
胶北隆起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 被引量:50
3
作者 张田 张岳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10-1228,共19页
基于野外观察、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了胶北隆起区两条主要断裂带(招远-平度断裂带和牟平-即墨断裂带北段)的活动历史及古构造应力状态,结合火成岩^40Ar-^39Ar、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了该区晚... 基于野外观察、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了胶北隆起区两条主要断裂带(招远-平度断裂带和牟平-即墨断裂带北段)的活动历史及古构造应力状态,结合火成岩^40Ar-^39Ar、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了该区晚中生代主要构造-热事件和构造应力体制的转换时限。结果表明,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时期胶北隆起区经历了从地壳挤压为主到引张伸展为主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构造幕式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和玲珑型花岗岩体侵位,岩浆活动年龄指示了两期构造-热事件:早期集中在160~150Ma,晚期在147-142Ma。胶北隆起区NNE向断裂带发生低角度逆冲和左旋走滑活动,挤压应力方向为NW-SE。早白垩世中晚期,伸展构造应力体制占据主导地位,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NWW—SEE。这期伸展作用不仅导致了胶莱断陷盆地的形成,同时诱发了I-A型花岗岩侵位(年龄集中在135~106Ma)和中酸性火山喷发。在早白垩世莱阳群下部地层中发现的玄武质火山岩夹层,进行了角闪石^40Ar-^39Ar和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指示研究区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应力体制起始于130Ma。最后讨论了晚中生代从挤压到伸展构造应力体制转变的区域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北隆起区 招远-平度断裂带 牟平-即墨断裂带 断层运动学 晚中生代 构造应力体制 构造-岩浆演化
下载PDF
阜新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被引量:25
4
作者 韩军 张宏伟 +1 位作者 朱志敏 宋景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34-938,共5页
阜新盆地是中燕山期(J3-K1)断陷盆地.盆地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北西西、北北西和近南北向.盆地内主要褶皱构造呈北东向雁列式排列.位于盆地内的阜新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频繁发生.研究认为,构造应力场多期演化使得大多数断裂... 阜新盆地是中燕山期(J3-K1)断陷盆地.盆地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北西西、北北西和近南北向.盆地内主要褶皱构造呈北东向雁列式排列.位于盆地内的阜新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频繁发生.研究认为,构造应力场多期演化使得大多数断裂历经了多期活动,对应不同的力学性质和位移方式.构造应力场的多期演化对局部构造应力、构造煤和瓦斯赋存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现今北西西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盆地内北北东向、南北向和近南北向构造由于受垂直走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应力集中带,渗透率降低,瓦斯保存较好,成为动力灾害多发地带;而北西西向构造相对受拉张应力作用,瓦斯易于逸散,动力灾害程度相对较低.北东向、北西向构造发生动力灾害的危险程度介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新盆地 构造应力场 演化 构造 煤与瓦斯突出
下载PDF
昆明盆地形成模式及其演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姜朝松 周瑞琦 王绍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175,共4页
根据昆明及邻区 2 0 0 0多个地震 (ML≥ 2 0 )的P波初动资料 ,分析昆明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 ,昆明盆地的形成模式 ;根据昆明盆地新生代地层、断裂活动方式及断裂活动时代 ,提出昆明盆地形成、演化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昆明盆地 形成模式 P波 区域构造应力场 新生代 断裂活动方式 断裂活动时代
下载PDF
油气形成的力化学作用——油气地质理论思考之一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文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40-345,共6页
传统油气地质学认为构造作用主要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和油气的运移聚集,而烃类形成演化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直接成烃的力化学作用在成烃过程中举足轻重,从而引起高度重视... 传统油气地质学认为构造作用主要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和油气的运移聚集,而烃类形成演化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直接成烃的力化学作用在成烃过程中举足轻重,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在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基础上,结合高分子力化学分析,阐述了力化学作用的基本特点,沉积盆地中应力分布、成烃力化学作用方式、反应类型、影响因素和实验证据以及力化学作用与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力化学作用 油气地质 油气成因
下载PDF
南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木壮 吴进民 《热带海洋》 CSCD 1996年第2期45-52,共8页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关键词 应力场 构造演化 南海
下载PDF
邯峰矿区古构造应力场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曹代勇 占文峰 +4 位作者 张军 杨森丛 张路锁 刘太福 常明华 《中国煤田地质》 2005年第5期1-3,共3页
采用共轭剪节理应力反演方法,恢复了邯郸—峰峰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3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而探讨了煤田构造的演化历史,将其分为4大阶段:①中生代早期近NS向挤压,煤系后期改造初动期;②中生代晚期SE-NW向挤压,奠定煤田构造格架的基础;③中... 采用共轭剪节理应力反演方法,恢复了邯郸—峰峰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3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而探讨了煤田构造的演化历史,将其分为4大阶段:①中生代早期近NS向挤压,煤系后期改造初动期;②中生代晚期SE-NW向挤压,奠定煤田构造格架的基础;③中生代末至古近纪NW-SE向拉张,煤田构造格架定型;④新近纪以来近东西向拉张,煤田构造的现代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煤田构造 邯郸-峰峰矿区
下载PDF
柴北缘东段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构造演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商琳 戴俊生 +1 位作者 杨学君 夏瑞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0-267,共8页
为了明确柴北缘东段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石炭系—侏罗系地层缺失的原因,本文应用有限单元法模拟了柴北缘东段印支期(三叠纪)、燕山早期(侏罗纪)、燕山晚期(白垩纪)的构造应力场,分析了该区不同时期的主应力与剪应力分... 为了明确柴北缘东段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石炭系—侏罗系地层缺失的原因,本文应用有限单元法模拟了柴北缘东段印支期(三叠纪)、燕山早期(侏罗纪)、燕山晚期(白垩纪)的构造应力场,分析了该区不同时期的主应力与剪应力分布特征。根据库仑及格里菲斯岩石破裂准则预测了古构造的存在并探讨了地层缺失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三叠纪,柴北缘东段在印支期不均匀分布的最大主应力与右旋剪应力共同作用下,发育两排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凸起,造成石炭系—二叠系在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侏罗纪,在燕山早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由早—中侏罗世的断陷盆地逐渐演化为晚侏罗世的坳陷盆地,欧南地区为继承性隆起区未接受沉积;白垩纪,受晚期燕山运动影响,应力场逐渐由拉张转变为挤压,构造反转,逆冲断裂复活,绿梁山、锡铁山、埃姆尼克山、欧隆布鲁克山等主要山体隆升,遭受剥蚀,柴北缘东段中生代盆地演化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吉林省大黑山条垒南段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建平 万天丰 冯明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67-473,共7页
根据大黑山条垒南段的地质建造及构造形变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将本区古生代晚期一中生代构造演化史划分为3个构造阶段,即海酉一印支期、燕山期和四川期。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应力场等特征不同:海西-印支期以SN向... 根据大黑山条垒南段的地质建造及构造形变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将本区古生代晚期一中生代构造演化史划分为3个构造阶段,即海酉一印支期、燕山期和四川期。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应力场等特征不同:海西-印支期以SN向挤压为主;燕山期为NW-SE向挤压,平均差应力值为112.5MPa;四川期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E-SSW向,平均差应力值为101.4MPa。四川期为本区构造格架基本定型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晚期 中生代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吉林
下载PDF
淮北煤田孙疃煤矿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解国爱 董承杰 +5 位作者 李凤荣 刘伟 朱传峰 方婷 邹旭 解思伊 《中国煤炭地质》 2015年第3期1-5,11,共6页
淮北煤田孙疃煤矿位于童亭背斜东翼中段,为一地层走向近南北的单斜构造,被一系列走向NE的正断层所切割。在系统分析煤矿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淮北煤田区域构造特征,探讨了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及其对井田构造的影响,揭示了该矿构造形成机... 淮北煤田孙疃煤矿位于童亭背斜东翼中段,为一地层走向近南北的单斜构造,被一系列走向NE的正断层所切割。在系统分析煤矿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淮北煤田区域构造特征,探讨了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及其对井田构造的影响,揭示了该矿构造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孙疃井田自北向南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分区,各区块小断层具有不同构造特征。2小断层断距与延展长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回归直线方程是显著的。3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沉积后,经历了两期较大的构造运动,早燕山期NWW-SEE向强烈挤压作用形成区内共轭断层;晚燕山期NNE-SSW向挤压形成区内NE向的主控断层及大量的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疃煤矿 构造应力场 回归分析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黄骅动陷构造应力场演化光弹模拟实验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兴 马寅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1-24,共4页
本文以黄骅坳陷前新生代基底构造为基础进行光弹模拟实验,研究该坳陷喜山期构造应力场演化,分析构造形成机制,揭示区域地层分布,进而分析生储油条件、油气运移驱动力、油藏类型主控因素,从而展示油气聚集规律。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应力 演化 光弹实验 黄骅坳陷
下载PDF
平顶山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郭德勇 揣筱升 +1 位作者 张建国 张浩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08-1222,共15页
为探讨平顶山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采集共轭剪节理、断层擦痕、矿区构造等数据,运用赤平极射投影法恢复研究区古构造应力的方向,分析矿区古构造应力场及演化规律;基于地应力和震源机制解资料,运用构造物理学和岩石力学方... 为探讨平顶山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采集共轭剪节理、断层擦痕、矿区构造等数据,运用赤平极射投影法恢复研究区古构造应力的方向,分析矿区古构造应力场及演化规律;基于地应力和震源机制解资料,运用构造物理学和岩石力学方法解析现今构造应力的大小和方向,获得矿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分区图。古构造应力场重构表明,该矿区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期构造应力场作用,印支期最大主应力方向近NS向,优选产状3°∠6°;早燕山期最大主应力方向NW向,优选产状313°∠13°;晚燕山期最大主应力方向NE向,优选产状54°∠9°;喜山期最大主应力方向NNE向,优选产状18°∠15°;在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矿区形成了李口向斜控制下的一系列NWW~NW向褶曲和断裂,并伴生NNE~NE向次级断裂构造。现今构造应力场解析显示,该矿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具有分区特征,矿区整体为大地动力场型,西部矿区以正断层应力场型占主导,中部矿区以走滑断层应力场型占主导,东部矿区以逆断层应力场型和走滑断层应力场型占主导;矿区总体为高应力值区,从西向东应力值呈现升高趋势,应力场稳定性处于相对稳定与临界状态之间;矿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以NEE向为主,断裂附近主应力方向发生明显偏转;随埋深增加,主应力值逐渐增大、侧压比逐渐减小、应力场类型有从大地动力场型向准静水压力场型过渡的趋势。研究成果为矿井巷道布置和预防煤岩瓦斯动力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平顶山矿区 构造应力场 构造解析 演化规律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概要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溶 陈时军 王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查阅了前人关于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系统地归纳并分析了这一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伴随着沂沭断裂带活动习性在不同时期的差异,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古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向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 查阅了前人关于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系统地归纳并分析了这一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伴随着沂沭断裂带活动习性在不同时期的差异,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古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向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构造应力值在区域内为100MPa左右;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应力轴方向基本一致,为NEE向,构造应力值随深度增加,近地表在3MPa左右,深部可达几十至100MPa数量级。但无论主应力轴方向或者构造应力值大小,在局部区域均有一定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地壳形变
下载PDF
基于断层倾角分段变化的玛多地震发震断层构造应力场演化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立新 卢菁琛 +5 位作者 毛文飞 胡俊 周子龙 李志伟 齐源 姚汝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44-3857,共14页
2021年M7.4玛多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地表沿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形成了150 km长的破裂带和分叉现象.本研究基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依据断层走向与倾角的分段变化构建了江错... 2021年M7.4玛多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地表沿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形成了150 km长的破裂带和分叉现象.本研究基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依据断层走向与倾角的分段变化构建了江错断层的三维精细模型,并顾及GNSS速度场、采用黏弹性本构关系、依据库仑破裂准则,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并分析了江错断层面上的应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江错断层面西段末端浅部区域(<10 km)、中段深部区域(>10 km)以及东段末端区域的库仑破裂应力积累速率和等效应力要显著大于其他区域,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存在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意味着高水平的应力积累是诱发玛多主震及余震发育的主要原因.同时,地表沿江错断层分布的高应力区与玛多地震地表破裂带位置基本一致,表明玛多地震对地表高应力区产生的扰动是导致地表破裂的原因.而在震源深度(17 km)水平面内,江错断层东段末端应力集中区的空间范围远大于该处已发余震的分布范围,暗示玛多地震序列并不会使得江错断裂东段积累的构造应力全部释放;结合模拟揭示的江错断裂断层面上应力扩展趋势,推测巴颜喀拉块体东南区域可能是未来发震的高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构造应力演化 有限元模拟 库仑破裂应力 地表破裂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貌形成与地应力演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师皓宇 马念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2-340,共9页
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水平运动特性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基本条件,采用FLAC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的地貌形成过程和地应力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区域板块运动是龙门山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龙门山3条断层在62万年内的... 以龙门山附近区域水平运动特性以及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为基本条件,采用FLAC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的地貌形成过程和地应力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区域板块运动是龙门山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龙门山3条断层在62万年内的相对滑移速率分别为1.53,0.245和0.458 mm/a,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龙门山断裂带左侧呈抬升趋势,右侧四川盆地的垂向运动保持稳定;随着区域板块的运动,3条断裂带附近主应力的变化均经历了3个阶段,即应力低态稳定阶段,应力增高阶段和应力高态稳定阶段,最终形成应力积聚—应力释放的平衡局面;断裂带附近的最大、最小主应力比值介于2.94—3.71之间,平均为3.3,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由此可以推断,龙门山及附近区域将长期处于高偏应力环境,即长期处于"应力累积—进入临界状态—发震—新的应力累积"的地震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运动 龙门山断裂带 数值模拟 地貌形成 地应力演化
下载PDF
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来自古构造应力场的证据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玉 张松 +5 位作者 黄铮 王凤岗 李静贤 肖昌浩 叶锦林 张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2-893,共22页
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富集地,近年来油气勘探显示该区亦具有极大的海相页岩气成藏潜力。因此,深入探讨和认识该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是成矿规律研究和页岩气勘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桂西北南丹-荔波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富集地,近年来油气勘探显示该区亦具有极大的海相页岩气成藏潜力。因此,深入探讨和认识该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是成矿规律研究和页岩气勘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南丹-荔波地区广泛发育的褶皱、共轭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叠加褶皱、共轭节理分析以及断层滑动矢量等方法,反演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构造解析表明,该区中、新生代共经历了四期构造应力场的交替和演化,分别为NNE-SSW 向挤压、NW-SE 向挤压、NEE-SWW 向伸展和近E-W 向挤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NNE-SSW 向挤压应力场的形成可能与印支期华南大陆南北边缘与印支/华北板块碰撞闭合有关;NW-SE 向挤压应力场和NEE-SWW 向伸展应力场可能分别对应于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的俯冲消减以及燕山晚期发生的弧后伸展作用;近E-W 向挤压应力场可能形成于喜山期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所产生远程效应的构造背景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构造变形 中、新生代 南丹-荔波地区
下载PDF
东濮凹陷多断多凸多洼构造特征及成因
18
作者 余海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从渤海湾盆地入手研究东濮凹陷的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分区、分带、全层系构造解析。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印支期挤压南北分区,燕山期弱挤压、古近纪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期强烈拉张东西分带,古近纪晚期... 从渤海湾盆地入手研究东濮凹陷的构造特征,利用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东濮凹陷进行分区、分带、全层系构造解析。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印支期挤压南北分区,燕山期弱挤压、古近纪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期强烈拉张东西分带,古近纪晚期开始强走滑-弱拉张错断成块,具有多应力叠合时空演化的构造特征,呈现平面上隆洼相间、垂向上洼中有隆、断裂棋盘式交错的构造格局。2)东濮凹陷宏观上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发育逆冲-拉张-走滑断裂系统,根据构造变形应力期次叠合特征,将中-古生界构造样式分为两类九种,古近系构造样式主要分为背斜、断阶和背形三大类共十四种。3)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幔上拱和深断裂右旋走滑位移是东濮凹陷新生代形成的根本动力学原因;古近系基底横向构造的存在、兰聊断层活动分期分段性差异及控洼断层大量发育,单断大洼向多断多凸多洼转变;古近纪晚期浅层发育大量的四五级断层对洼陷和凸起进行调节改造,走滑构造应力逐步加强,断层在平面上分布形态从侧列变为羽列,导致多断多凸多洼格局发生扭动构造变形,复杂的断块群构造定型,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被调整改造,为东濮凹陷精细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构造应力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断裂系统
下载PDF
太行山中南段测鱼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
19
作者 张祥信 申方乐 +2 位作者 李伟 王芳 秦巨富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太行山中南段测鱼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以测鱼地区广泛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解析基础上,应用共轭剪节理统计和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分析,对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 太行山中南段测鱼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以测鱼地区广泛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解析基础上,应用共轭剪节理统计和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分析,对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构造解析表明,测鱼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3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分别是中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和古新世-始新世NE-SW向挤压。根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中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应力场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由NW向亚洲大陆东部俯冲消减有关;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应力场与东亚活动陆缘的弧后伸展有关,形成于华北克拉通破坏阶段;古新世-始新世NE-SW向挤压应力场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由NNW向往NWW向逆时针偏转有关。测鱼地区的上述3期构造应力场记录了太行山中南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动力学背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太行山中南段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abie orogenicbelt's tectonic evolution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飞 王椿镛 张东宁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9年第5期525-533,共9页
The influence of hot mantle intrusive body on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displacement field of Dabie orogenic belthave been analyzed by mean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intrusion of h... The influence of hot mantle intrusive body on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displacement field of Dabie orogenic belthave been analyzed by mean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intrusion of hot mantle material leads to an extensional stress state in the upper crust of central Da bie mountains, while compressivestress state appears on both sides of orogenic belt under the action of horizontal compression from Yang tze craton.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faulting tectonics in this area. Possible evolution trend in transition area isdiscussed, t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evolu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stress field displacement fiel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