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nd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被引量:262
1
作者 ZHANG Peizhen (张培震) DENG Qidong (邓起东) ZHANG Guomin (张国民) MA Jin (马 瑾) GAN Weijun (甘卫军) MIN Wei (闵 伟) MAO Fengying (毛凤英) WANG Qi (王 琪)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z2期13-24,共12页
The primary pattern of the late Cenozoic to the pres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tectonic blocks.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geological units that have b... The primary pattern of the late Cenozoic to the pres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tectonic blocks.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geological units that have been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ctive tectonic zones. Boundaries between blocks are the highest gradient of differential movement. Most of tectonic activity occurs on boundaries of the blocks. Earthquakes are results of abrupt releases of accumulated strain energy that reaches the threshold of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Boundaries of tectonic blocks are the locations of most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d highest gradient of stress accumulation, thus are the most likely places for strain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s, and in turn,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Almost all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8 and 80%-90% of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over 7 occur along boundaries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This fact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ial mov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s of devastati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tectonic block interactions of blocks differential movement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被引量:149
2
作者 张培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04-413,共10页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界构造活动强烈。这些地块从晚第四纪一直持续活动至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119次7级以上地震有104次发生在这些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因而,活动地块的运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大陆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最基本特征,对中国大陆地震孕育和发生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活动断裂 地震灾害 大陆 岩石圈
下载PDF
遥感-岩石力学(I)——非连续组合断层破裂的热红外辐射规律及其构造地震前兆意义 被引量:63
3
作者 吴立新 刘善军 +1 位作者 吴育华 李永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30,共7页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一即非连续组合断层破裂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雁列和同线非连通这两种非连续组合断层在双轴加载破裂失稳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双轴加载过程中岩石表...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一即非连续组合断层破裂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雁列和同线非连通这两种非连续组合断层在双轴加载破裂失稳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双轴加载过程中岩石表面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对应岩石应力变化,具有阶段性规律,包括初始、弹性、应力闭锁、解锁和屈服破裂5个阶段。自弹性阶段开始至解锁阶段,岩石表面的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的动态曲线表现为“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演变特征;而断层雁列区和非连通区在解锁阶段其热像出现高温异常条带,非连通区的高温异常条带还具有“增强-减弱(平静)-再增强”的演变特征。其地震前兆的时空意义为:(1)构造地震活动区卫星遥感AIRT的上升趋势可作为地震中期预警指标;(2)热像局部正异常条带预示未来震源位置;(3)AIRT下降与热像局部热异常条带的减弱(平静)一起,可作为构造地震的短临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岩石力学 构造地震 地震遥感 热红外异常 地震前兆
下载PDF
永登5.8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图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52
4
作者 祝意青 胡斌 张永志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1期71-77,共7页
对北祁连河西地区1992~1997年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永登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图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由永登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1992~1994)—发震... 对北祁连河西地区1992~1997年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永登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图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由永登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1992~1994)—发震(1994~1995)—震后恢复(1995~1997)的演化过程;②重力变化与构造环境有关;永登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好地反映了永登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断层的控震和发震构造活动引起的重力变化;③重力变化与所处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背景场有关;④重力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重力“源兆”和“场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地震前兆 重力变化 重力场 图像特征
下载PDF
川滇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强震危险含义 被引量:49
5
作者 祝意青 刘芳 +2 位作者 李铁明 郑兵 王青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87-4196,共10页
基于川滇地区2011—201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2年云南彝良MS5.7、2013年四川芦山MS7.0、2014年云南鲁甸MS6.5和四川康定MS6.3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 基于川滇地区2011—201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2年云南彝良MS5.7、2013年四川芦山MS7.0、2014年云南鲁甸MS6.5和四川康定MS6.3地震发生的关系.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讨论了近期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表明:1重力变化与川滇地区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变化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2重力资料对测区内2012年以来发生的4次MS5.7以上强震均有较好反映,地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观测到明显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中观测到的重力前兆信息.3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受挤压隆起、面压缩率和重力上升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4重力场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地壳垂直与水平运动及地质构造活动等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强震易发生在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研究区的一些重力异常部位仍存在中-长期大震危险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重力场变化 构造活动 芦山地震 鲁甸地震 中-长期地震危险背景
下载PDF
水库诱发地震与构造地震震源参数特征差异性研究——以龙滩水库为例 被引量:48
6
作者 华卫 陈章立 +1 位作者 郑斯华 晏纯清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24-935,共12页
首先讨论龙滩库区水库蓄水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特征十分明显,地震共分5丛呈丛集分布.利用库区架设的24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数字记录资料,在研究得到龙滩库区非弹性衰减和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精确测定得到了... 首先讨论龙滩库区水库蓄水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特征十分明显,地震共分5丛呈丛集分布.利用库区架设的24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的数字记录资料,在研究得到龙滩库区非弹性衰减和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精确测定得到了该地区总共1616个ML≥0.1级地震的震源参数,比较了水库诱发地震与构造地震震源参数特征的差异,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龙滩水库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关系密切,不同蓄水阶段5丛的地震活动状态不同,局部断裂构造发育以及岩石透水性能影响着地震活动对蓄水过程的响应.2)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矩M0随震级ML的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统计关系为LogM0=1.07 ML+10.17.应力降与地震大小之间的关系和Nuttli的板内地震为增加应力降(ISD)模型的结果比较吻合,统计关系为LogΔσ=0.71 ML-2.89.3)龙滩水库地区地震辐射能量和地震视应力均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后者意味着大地震是比小地震更高效率的地震能量辐射体.4)总体上不同丛地震应力降水平存在差异.地震应力降空间分布上与库水深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库水深的区域应力降水平高.5)与同震级的构造地震相比,水库诱发地震的应力降值比前者明显偏低,大约小10倍.这可能是由于水库蓄水造成地下介质孔隙压力增大或者水的润滑作用,从而导致在一个比较低的构造应力情况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水库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 应力降 龙滩水库
下载PDF
遥感-岩石力学(IV)——岩石压剪破裂的热红外辐射规律及其地震前兆意义 被引量:45
7
作者 吴立新 刘善军 +1 位作者 吴育华 李永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完整岩体压剪破裂失稳是构造地震的另一种可能孕震机制。以此为模拟对象,采集中国首都圈地区的5种典型岩石,进行了岩石压剪破裂过程的红外辐射成像实验。研究发现:(1) 岩石压剪破裂过程存在热弹和摩擦热两种热-力耦合效应,且压剪作用越... 完整岩体压剪破裂失稳是构造地震的另一种可能孕震机制。以此为模拟对象,采集中国首都圈地区的5种典型岩石,进行了岩石压剪破裂过程的红外辐射成像实验。研究发现:(1) 岩石压剪破裂过程存在热弹和摩擦热两种热-力耦合效应,且压剪作用越强,压剪破裂过程中红外辐射升温现象就越明显。(2) 压应变占优势时,岩石压剪破裂存在红外辐射异常破裂前兆。(3) 压剪破裂前兆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即:时间上,当载荷增加到约80%破坏应力时,沿剪切区域的平均红外辐射温度开始出现加速升温前兆,且压剪比越高,出现前兆的时间越早;空间上,破裂前沿剪切区域出现的高温异常条带具有前沿推进即“由一端向另一端迁移、扩展”的特点。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岩爆、矿爆、边坡滑移等自然与岩石工程灾害的遥感与预报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岩石力学 构造地震 地震遥感 岩石压剪破裂
下载PDF
地震活动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38
8
作者 许忠淮 汪素云 高阿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72-481,共10页
用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证据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活动块体之间是以复杂的变形带接触的 .甘 -青地块与阿拉善地块之间有一个宽阔的挤压变形带 ,该挤压带东南端转变为以网络状水平剪切变形... 用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证据表明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活动块体之间是以复杂的变形带接触的 .甘 -青地块与阿拉善地块之间有一个宽阔的挤压变形带 ,该挤压带东南端转变为以网络状水平剪切变形为主 .甘 -青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接触的六盘山地区处于 NE- SW向的挤压变形之中 .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有一个具有拐折结构的剪切变形带 ,鄂尔多斯地块的西北角和东南缘处于 NNW- SSE方向的受拉伸状态 .该区现代构造变形特征可能与青藏高原向东北的挤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 现代构造运动 地震活动
下载PDF
新疆地区重力变化与伽师6.8级地震 被引量:34
9
作者 祝意青 胡斌 +1 位作者 李辉 陈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3期66-69,共4页
分析了新疆地区 1998~ 2 0 0 2年重力变化 ,研究了重力变化与伽师 6 .8级地震活动的关系 ,认为 :重力场动态图像对伽师 6 .8级地震有较好的反映 ,重力测量可以较好地反映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形变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
关键词 重力 地震 构造活动 重力场 重力剖面 新疆地区 伽师地震
下载PDF
遥感-岩石力学(III)——交汇断层粘滑的热红外辐射与声发射规律及其构造地震前兆意义 被引量:28
10
作者 吴立新 刘善军 +2 位作者 许向红 吴育华 李永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1-407,共7页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三即交汇断层粘滑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自然界经常出现的断层组合模式——不同交汇角度的组合断层的物理模型进行了室内加载实验,利用红外热像仪和声发射仪分别测定了加载过程中试样...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三即交汇断层粘滑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自然界经常出现的断层组合模式——不同交汇角度的组合断层的物理模型进行了室内加载实验,利用红外热像仪和声发射仪分别测定了加载过程中试样表面的红外辐射及断层活动的声发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1) 声发射及红外辐射的时间序列特征受加载过程中试样的力学行为所控制,并表现出阶段性变化特点;(2) 声发射与红外辐射特征与断层几何结构有密切关系,当主应力与主断层成45°角时,红外辐射异常区主要沿主断层发育;(3) 垂直交汇的断层与斜交断层的声发射及红外辐射特征有明显差异,交汇角度(1°~90°)越大,交汇点处的红外辐射异常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岩石力学 构造地震 地震遥感 热红外辐射 声发射 交汇断层
下载PDF
遥感-岩石力学(II)——断层双剪粘滑的热红外辐射规律及其构造地震前兆意义 被引量:28
11
作者 吴立新 刘善军 +1 位作者 吴育华 李永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二即断层粘滑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4类断层组合条件下双剪粘滑过程中的红外辐射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断层表面温度场的时空演变不仅与应力水平有关,...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二即断层粘滑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4类断层组合条件下双剪粘滑过程中的红外辐射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断层表面温度场的时空演变不仅与应力水平有关,还与组成摩擦面的两侧岩性及其粗糙度有关。具体表现在:(1) 应力集中和摩擦作用强的区域,其红外辐射较强;而应力松弛和摩擦作用弱的区域其红外辐射较弱。(2) 当两断层岩性及摩擦面条件对称时,红外热像呈双蝶翼形;当摩擦面粗糙,红外热像呈非对称、非均衡时空演变特征,如串珠状、针状、倒针状、条带状、单蝶翼形或其依次变化。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差分干涉雷达(D-INSAR)技术相结合,并以活动断层预滑及其后续粘滑为监测重点,可望成为构造地震遥感监测和地震短临时-空-强预报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岩石力学 断层粘滑 地震前兆 热红外辐射 地震遥感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及区域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白明坤 Chevalier Marie-Luce +8 位作者 李海兵 潘家伟 吴琼 王世广 刘富财 焦利青 张进江 张蕾 龚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12-2332,共21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考察、OSL(光释光)和^(14)C测年方法以及LiDAR(激光雷达)扫描获得乾宁段龙灯乡冲积阶地的位错量和废弃年龄。T4和T3′水平位错量分别为106±5 m和77±2 m,T4阶地垂直位错量为9.6±0.5 m。T4和T3′阶地的废弃年龄分别为11±1 ka和7±1 ka。结合对应的年龄和位错量,得到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左行走滑速率为10.5±1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0.1 mm/a,断层倾向北东,具有正断运动学特征。通过重新计算断裂两侧GPS矢量沿断裂方向分量,得到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炉霍—康定段、磨西段现今左行走滑速率分别约为8.1 mm/a、8.2 mm/a、9.4 mm/a,整体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递增。综合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和最新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估算,认为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目前应变累积达到了发生一次M_(W) 6.8(M_(S) 7.2)大地震的潜能,在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中应对此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 构造地貌学 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Tectonic dynamics and correlation of major earthquake sequences of the Xiaojiang and Qujiang-Shiping fault systems, Yunnan, China 被引量:26
13
作者 WEN XueZe DU Fang +2 位作者 LONG Feng FAN Jun ZHU 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0期1563-1575,共13页
The N-S trending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NW-SE trending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are adjacent active fault systems and seismogenic zones associated with strong and major earthquakes in Yunnan, China. To underst... The N-S trending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NW-SE trending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are adjacent active fault systems and seismogenic zones associated with strong and major earthquakes in Yunnan,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fault systems, and its probable influence on earthquake occurrences, this paper conducts a synthetic study based on data of active tectonics, historical earthquakes, relocated small earthquakes, GPS station velocities and focal mechanism resolutions. The study makes several conclusions. (1) The active southward motion of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i.e. the side of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has a persistent and intensive effect on the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The later fault zone has absorbed and transformed the southward motion of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former fault zone through dextral strike-slip/sheafing as well as transverse shortening/thrusting. (2) Along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the present sinistral strike-slip/sheafing rate decreases from 10 and 8 mm/a on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central-southern segments to 4 mm/a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The decreased rate has been adjusted in the area along and surrounding the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through reverse-dextral faulting and distributed sheafing and shortening. (3) The tectonic-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the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is also manifested by a close correlation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s on the two fault zones. From 1500 to 1850 a sequence of strong and major earthquakes occurred along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and its northern neighbor, the Zemuhe fault zone,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gradually accelerating strain release, gradually shortening intervals between M≥7 events, and major releases occurring in the mid to later stages of the sequence. As a response to this sequence, after an 88-year delay, another sequence of 383 years (from 1588 to 1970) of strong and major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the Qujiang-Shiping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ault systems fault interaction fault motion transformation tectonic dynamics correlation of earthquake sequences
原文传递
河北平原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俊 刘金峰 莫多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62-65,116,共5页
以丰富的资料 ,阐述了河北平原地裂缝的发展现状、形态特征、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地裂缝与地形地貌、土体岩性、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动态、构造运动的关系 ,初步揭示了地裂缝的成因是以构造运动、地震为主导因素 ,水的活动为诱发因... 以丰富的资料 ,阐述了河北平原地裂缝的发展现状、形态特征、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地裂缝与地形地貌、土体岩性、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动态、构造运动的关系 ,初步揭示了地裂缝的成因是以构造运动、地震为主导因素 ,水的活动为诱发因素 ,地形地貌、土体岩性为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构造运动 地震 地下水动态 河北平原
下载PDF
长江三峡水库巴东库段地震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韩晓光 饶扬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2期74-77,共4页
根据对震区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 ,认为长江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及蓄水后库区巴东附近连续发生的微地震活动主要为水库诱发地震 ,其中部分为构造地震 。
关键词 长江三峡水库 水库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 岩溶塌陷 地震成因
下载PDF
西藏地热异常区热储温度及其地质环境效应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鹏 陈晓宏 +2 位作者 沈立成 肖琼 吴孝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9-1438,共10页
西藏水热活动区处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关键地带,隶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水热资源丰富,作为了解地质构造演化、地热系统、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西藏地区336个温泉水化学数据,采... 西藏水热活动区处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关键地带,隶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水热资源丰富,作为了解地质构造演化、地热系统、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西藏地区336个温泉水化学数据,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温标对区域内热储温度进行了评估,揭示了地热异常空间分布规律,并探究其地质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泉口热水温度介于10.12~97.64℃,其中60℃以上占总样本的38.9%;热储温度介于87.12~277.64℃,其中87.12~120℃的占18.7%,在120~200℃的占40.5%,高于200℃的占40.8%,显示区内中高温地热系统分布广泛。高温热储区集中于藏南,有南强北弱特点,并沿着断裂带以“簇丛”状分布,可初略划分为狮泉河—玛旁雍区、措勤—搭格架区、当雄—羊八井—定日带、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区4个区。温泉密度和高温热储区与SN向的断裂带及地震活动性在空间上有较好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地球化学温标 热储温度 构造活动 西藏
下载PDF
遥感-岩石力学(Ⅵ)——岩石摩擦滑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善军 吴立新 +2 位作者 王金庄 吴育华 李永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247-1251,共5页
以花岗闪长岩和辉长岩为例,结合遥感-岩石力学基础实验研究,研究了双轴加载条件下岩石摩擦滑移特征,重点对影响岩石摩擦滑移特征的5个重要因素,即正应力、岩性、摩擦表面粗糙度、含水性及摩擦速率进行了实验分析。研究表明:(1) 正应力越... 以花岗闪长岩和辉长岩为例,结合遥感-岩石力学基础实验研究,研究了双轴加载条件下岩石摩擦滑移特征,重点对影响岩石摩擦滑移特征的5个重要因素,即正应力、岩性、摩擦表面粗糙度、含水性及摩擦速率进行了实验分析。研究表明:(1) 正应力越大,越容易出现粘滑,粘滑时应力降越大,且重复粘滑的间隔周期越长。(2) 相同边界条件下,辉长岩的粘滑性比花岗闪长岩强。(3) 摩擦表面粗糙度对岩石的粘滑性能有较大影响,重复摩擦会增加粘滑的不稳定性。(4) 含水后岩石摩擦面的摩擦强度会降低,但摩擦过程中水份随产热蒸发,其摩擦强度会逐渐恢复。(5) 低速率摩擦时岩石主要表现为粘滑,而高速率摩擦时则主要表现为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岩石力学 岩石粘滑 摩擦滑移 构造地震 花岗闪长岩 辉长岩
下载PDF
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 被引量:22
18
作者 吴中海 张岳桥 胡道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1-402,共12页
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都是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地质工作。在综述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的基本含义、相互联系与区别、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中国活动... 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都是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地质工作。在综述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的基本含义、相互联系与区别、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几点建议。最后,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开展活动构造体系和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构造地貌 地震危险性评价 古地震 玉树地震
下载PDF
渤张断裂带的构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侯贵廷 叶良新 杜庆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5-380,共6页
渤张断裂带形成于中生代,为剪张性断裂带。中新生代以来渤张断裂带一直活动,并控制中新生代沉积和火山活动。中生代至老第三纪早期(42Ma 之前)渤张断裂带为右旋走滑的剪张性断裂带,而老第三纪中晚期以来(42Ma 以来)渤张... 渤张断裂带形成于中生代,为剪张性断裂带。中新生代以来渤张断裂带一直活动,并控制中新生代沉积和火山活动。中生代至老第三纪早期(42Ma 之前)渤张断裂带为右旋走滑的剪张性断裂带,而老第三纪中晚期以来(42Ma 以来)渤张断裂带转为左旋走滑的剪张性断裂带,并控制了渤海盆地的油气分布和现代的地震活动。近期,沿渤张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说明渤张断裂带仍在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张断裂带 构造机制 地震活动 油气分布
下载PDF
三峡库区构造和塌陷地震的拐角频率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丽芬 姚运生 +1 位作者 李井冈 吴海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0,40,共5页
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对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ML2.0以上地震进行统计计算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构造型地震的拐角频率大于5.0Hz,塌陷型地震的拐角频率分布在2.5~4.5 Hz之间;拐角频率较小的塌陷型地震主要分布于煤矿和岩溶管道发育地区... 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对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ML2.0以上地震进行统计计算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构造型地震的拐角频率大于5.0Hz,塌陷型地震的拐角频率分布在2.5~4.5 Hz之间;拐角频率较小的塌陷型地震主要分布于煤矿和岩溶管道发育地区,如秭归泄滩和巴东官渡口、火峰等地;拐角频率较大的构造型地震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带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震 塌陷型地震 拐角频率 三峡库区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