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220
1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5 位作者 刘百篪 甘卫军 毛凤英 王志才 郑文俊 郭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0-278,共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向SEE方向的挤出等构造变形。在块体内部形成了挤压推覆构造、次级剪切构造、剪切压扁构造和弧形挤出构造等四种典型的构造转换方式,实现不同方向与不同性质活动构造之间的转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第四纪 活动构造 构造转换
下载PDF
西昆仑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196
2
作者 潘裕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24-232,共9页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的南部。该区存在两条不同时期的重要构造带,即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和库地—苏巴什构造带。昆仑山被这两条构造带分成了三部分:北带、中带和南带。南带从构造意义讲已不属昆仑山区范围,中带是两期岛...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的南部。该区存在两条不同时期的重要构造带,即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和库地—苏巴什构造带。昆仑山被这两条构造带分成了三部分:北带、中带和南带。南带从构造意义讲已不属昆仑山区范围,中带是两期岛弧的叠加,北带是在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叠加了岛弧到弧后的发展产物。因此,昆仑山区是一个复合地体,经历了多期变形与岩浆活动,沉积类型也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岛弧 被动大陆边缘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昆仑山
下载PDF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2
3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 被引量:192
4
作者 张国民 马宏生 +1 位作者 王辉 王新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2-610,共9页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 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 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 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 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等的关系.给出了边界带强震活动水平与构造活动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强震复发期长短与构造活动速率的反向变化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及其块体运动特征,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构造变形对强震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边界带 强震活动 构造变形
下载PDF
晚侏罗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与变形特征 被引量:167
5
作者 董树文 张岳桥 +4 位作者 陈宣华 龙长兴 王涛 杨振宇 胡健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6-317,共12页
板块构造研究成果与同位素精确定年数据的积累,使我们对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多向汇聚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全球三大洋在晚侏罗世(165±5)M a近乎同时的开启,以及东亚周边古太平洋、新特提斯洋和蒙古—鄂霍茨克... 板块构造研究成果与同位素精确定年数据的积累,使我们对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多向汇聚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全球三大洋在晚侏罗世(165±5)M a近乎同时的开启,以及东亚周边古太平洋、新特提斯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俯冲消亡,在中国中东部和东亚地区形成了多向挤压汇聚的燕山期构造体系,即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简称东亚汇聚)。东亚汇聚启动了经典的燕山运动,发育了独特的构造变形特征。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具有两个近乎稳定的刚性陆核,即鄂尔多斯地块和四川(盆地)地块,在它们的周缘形成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多向挤压变形和似前陆盆地,如大巴山晚侏罗世前陆。此外,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系影响了东亚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的板内变形作用,在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形成了反映南北向挤压的蒙古弧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燕山—阴山陆内造山带、大别山—大巴山侏罗纪陆内造山带等典型的燕山期构造带。东亚汇聚具有深刻的全球构造背景与动力来源,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东亚多向汇聚 构造体系 动力来源 变形特征
下载PDF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被引量:147
6
作者 张培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04-413,共10页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界构造活动强烈。这些地块从晚第四纪一直持续活动至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119次7级以上地震有104次发生在这些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因而,活动地块的运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大陆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最基本特征,对中国大陆地震孕育和发生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活动断裂 地震灾害 大陆 岩石圈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12
7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5 位作者 梁明剑 赵敏 王思维 宫悦 乔慧珍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432-3447,共16页
2019年6月17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地震,其后5天内相继发生了珙县M_S5.1、长宁M_S5.3和珙县M_S5.4强余震;7月4日,在珙县珙泉镇再次发生M_S5.6地震.因灾害叠加,本次地震序列导致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大... 2019年6月17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地震,其后5天内相继发生了珙县M_S5.1、长宁M_S5.3和珙县M_S5.4强余震;7月4日,在珙县珙泉镇再次发生M_S5.6地震.因灾害叠加,本次地震序列导致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大量房屋受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长宁M_S6.0地震序列早期(2019年6月17日至22日)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7月4日的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长宁M_S6.0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的610次M_L≥1.5地震分布显示余震区呈NW-SE向展布,长约25km,宽5km;序列震源深度在0~10km区间,深度均值约3.2km,但空间上呈西深东浅的分布特征.长宁M_S6.0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具单侧破裂特征.CAP波形反演结果显示长宁M_S6.0地震序列以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地震为主;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7km范围,平均深度3.5km,与定位结果一致,揭示本次长宁地震序列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根据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构造特征,推测本次长宁M_S6.0地震序列的发生可能与长宁-双河复式大背斜中白象岩-狮子滩背斜和双河场褶皱及其伴生断层活动有关,位于余震区西北段的6月17日珙县M_S5.1、22日珙县M_S5.4及7月4日珙县M_S5.6地震应为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触发白象岩-狮子滩背斜伴生断层活动所致.序列发震构造整体呈NE-SW向挤压为主、兼具一定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南侧2018年12月16日兴文M_S5.7和2019年1月3日珙县M_S5.3地震所呈现的NW-SE向挤压、NE-SW向拉张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揭示四川盆地南缘地带处于构造变形模式的转换区域,所处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本次长宁地震序列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05
8
作者 陈书平 漆家福 +1 位作者 于福生 杨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断弯褶皱和断束褶皱。构造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其中喜马拉雅运动Ⅲ幕主要影响到变形后缘山前推举带的变形,早更新世末期的新构造运动使准噶尔盆地南缘全面变形,形成现今构造格局。研究证明,在构造变形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侏罗系煤层,其分布范围决定了变形范围,其厚度决定了变形强度和应力向前传递的远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构造 构造样式 构造形成时间 变形主控因素
下载PDF
渤海浅层构造变形特征、成因机理与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100
9
作者 蔡东升 罗毓晖 +1 位作者 武文来 姚长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年第1期35-43,共9页
区域构造应力场、营潍断裂右旋走滑扭动、重力差异压实、热沉降以及地幔拆沉引起的均衡调整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了渤海浅层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构造变形和沉降沉积中心的形成.渤海新生代叠加复合的盆地性质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与周边板块... 区域构造应力场、营潍断裂右旋走滑扭动、重力差异压实、热沉降以及地幔拆沉引起的均衡调整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了渤海浅层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构造变形和沉降沉积中心的形成.渤海新生代叠加复合的盆地性质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与周边板块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浅层圈闭在渤海油气勘探中占据重要地位,晚期断层对渤海浅层大油气田的分布起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浅层背斜圈闭对油气富集程度也有重要影响,据此归纳出两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浅层构造变形 特征 成因机理 渤中坳陷 油气富集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 被引量:76
10
作者 李三忠 张国伟 +2 位作者 李亚林 赖绍聪 李宗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9-483,共15页
秦岭晚古生代以来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变形研究对建立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最终拼合过程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勉略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其物质组成、几何学结构、变形序列、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了系统解剖,认为:勉略带是有一定宽度、... 秦岭晚古生代以来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变形研究对建立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最终拼合过程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勉略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其物质组成、几何学结构、变形序列、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了系统解剖,认为:勉略带是有一定宽度、由一定实体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它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构造背景、不同起源的一系列构造岩片,如:基底岩片组、洋壳岩片组、岛弧岩片组、碰撞构造沉积楔形体、大陆边缘岩片组,它们被一系列的北倾南冲的断裂分割。勉略带康县—高川段的北倾南冲逆冲断裂和勉略带北部南倾北冲的逆冲断裂组合成为现今不对称的正花状几何学结构,但勉略带的北界状元碑断裂和南界康县—略阳断裂走滑特征明显。结合勉略带邻区的构造特征,分别对带内重要断裂及岩片的构造解析表明,除主造山前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外,可将勉略带构造变形序列及演化历程总体归纳为三大阶段:俯冲变形阶段、主造山碰撞变形阶段和陆内造山调整变形阶段,并对不同变形阶段的时限、变形特征、运动学和动力学分别作了描述,最后针对该区复杂的楔入、挤出(逃逸)、走滑、逆冲过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动力学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勉略缝合带 构造变形 造山过程 古生代 几何学结构
下载PDF
冀北隆化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内的晚古生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1
11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1 位作者 宋彪 吴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21-626,共6页
本文报道了冀北隆化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中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SHRIMP U-Ph锆石年龄为311±2Ma(95%置信度)。锆石为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少量继承锆石年龄平均为 1809±21 Ma(95%置信度),与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年龄接近,可能与本... 本文报道了冀北隆化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中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SHRIMP U-Ph锆石年龄为311±2Ma(95%置信度)。锆石为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少量继承锆石年龄平均为 1809±21 Ma(95%置信度),与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年龄接近,可能与本区早元古代末华北克拉通的最后拼合有关。冀北隆化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中晚古生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确定说明:内蒙古隆起(即“内蒙地轴”)实际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构造变形及剥露的结果。这一发现对于认识燕山构造带的早期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U-PB测年 燕山构造带 晚古生代 构造变形 内蒙古隆起
下载PDF
昆仑山区构造区划初探 被引量:62
12
作者 潘裕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89年第3期196-203,共8页
青藏高原虽然经过了多次考察,已经基本摸清了高原的构造格架,然而高原西北部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的构造区划仍很不明确。经过这次考察,获得了大量新资料;新发现了库地-苏巴什为一条独立的更早阶段的重要构造界线。考察发现麻札-康... 青藏高原虽然经过了多次考察,已经基本摸清了高原的构造格架,然而高原西北部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的构造区划仍很不明确。经过这次考察,获得了大量新资料;新发现了库地-苏巴什为一条独立的更早阶段的重要构造界线。考察发现麻札-康西瓦-木孜塔格构造带与东面的昆仑山口-玛沁构造带相联,是真正原第四缝合带所指。由以上这两条构造带把昆仑山分成了北带、中带与南带3部分,而南带从构造发育历史看它与可可西里-巴颜喀喇区相联,不属于真正的昆仑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昆仑山 构造区划
下载PDF
亚洲形变与全球变冷──—探索气候与构造的关系 被引量:52
13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3-221,共9页
亚洲是当代地球上唯一夹在两个汇聚大陆边缘的陆地,在亚洲与西太平洋之间由于地形和气压的巨大反差,形成最为强烈的能流和物流。这种反差,是亚洲在新生代晚期经受全球最大构造形变的产物。印度与亚洲碰撞,太平洋板块转向,边缘海张... 亚洲是当代地球上唯一夹在两个汇聚大陆边缘的陆地,在亚洲与西太平洋之间由于地形和气压的巨大反差,形成最为强烈的能流和物流。这种反差,是亚洲在新生代晚期经受全球最大构造形变的产物。印度与亚洲碰撞,太平洋板块转向,边缘海张裂,中国地形倒转,大江东流,陆架和沿海平原形成,这一系列变化造成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严重气候后果。探索亚洲形变与新生代全球变冷的可能关系,从而揭示气候与构造的关系,是我国地学界责无旁贷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构造形变 新生代 古气候 亚洲形变
下载PDF
构造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1
14
作者 韩军 张宏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25-1130,共6页
在分析中国煤与瓦斯突出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东北、华北和华南聚煤区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构造发育、瓦斯赋存、煤体结构、应力状态的演化特征,阐明了构造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 在分析中国煤与瓦斯突出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东北、华北和华南聚煤区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构造发育、瓦斯赋存、煤体结构、应力状态的演化特征,阐明了构造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最后探讨了东北聚煤区、华北聚煤区和华南聚煤区的煤与瓦斯突出的一般模式,指出东北聚煤区煤与瓦斯突出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华北和华南聚煤区煤与瓦斯突出与煤体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演化 煤与瓦斯突出 突出模式 构造变形 聚煤区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兼论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53
15
作者 王志才 张培震 +3 位作者 张广良 李传友 郑德文 袁道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9-135,共17页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北西西向构造带,它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中部发育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两侧发育向外扩展的多条逆冲断裂,剖面上呈向北偏心的花状构造。自古近纪中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成为青藏高原...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北西西向构造带,它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中部发育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两侧发育向外扩展的多条逆冲断裂,剖面上呈向北偏心的花状构造。自古近纪中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成为青藏高原早期的北东边界,其新生代构造活动控制了两侧的新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和构造变形。在构造带南侧滩歌盆地自古近纪中晚期堆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砾岩和砂岩地层,但未见新近纪地层;沿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中部在中新世形成具有剪切拉张性质的武山—漳县盆地,沉积了厚度超过千米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序列;在构造带北侧陇西盆地从古近纪中晚期至中新世晚期一直处于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沉积了连续的新生代地层序列。在中新世晚期以后,整个构造带遭受挤压变形,逆冲活动强烈,中部的武山—漳县盆地和北侧的陇西盆地相继消亡,新生代地层发生强烈构造变形,位于构造带南侧的滩歌盆地也同时发生轻微缩短变形。第四纪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断裂活动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方式,而逆冲断裂活动则迁移到了北东方向的海原断裂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又称中卫—同心断裂)等构造带之上,实现了大区域范围内的应变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华北东部印支期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54
16
作者 于福生 漆家福 王春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2-406,共5页
针对华北东部印支期构造变形问题 ,进行了野外调研和室内编图工作 ;讨论了渤海湾盆地及燕山构造带、胶南隆起、辽西、辽东等地区印支期构造运动的表现、变形特征、变形期次 .结果表明 ,研究区印支期构造变形以形成近东西向大型褶皱 -冲... 针对华北东部印支期构造变形问题 ,进行了野外调研和室内编图工作 ;讨论了渤海湾盆地及燕山构造带、胶南隆起、辽西、辽东等地区印支期构造运动的表现、变形特征、变形期次 .结果表明 ,研究区印支期构造变形以形成近东西向大型褶皱 -冲断带为特征 ,变形期次分为早期 ( T1-2 )和晚期 ( T3 )两个阶段 .变形机制来源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华南板块间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燕山构造带 印支运动 构造变形 华北地区 变形机制
下载PDF
用双三次样条函数和GPS资料反演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 被引量:48
17
作者 杨少敏 游新兆 +2 位作者 杜瑞林 乔学军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1期68-75,共8页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 ,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 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 4 12个测站速率 ,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 ,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 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 4 12个测站速率 ,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的主要驱动力。印度板块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深深插入青藏高原 ,造成地壳大规模的缩短和抬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带、拉萨和羌塘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的川滇地区 ,内部构造活动强烈 ,其内部的构造变形包含地壳碎片的冲断、褶皱和侧向逃逸。大陆地壳 (或岩石圈 )的增厚 ,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向的快速缩短和青藏高原东西向的缓慢拉张 ,大约吸收了印欧板块会聚量的 85 % ,西藏中东地区东西向的拉张速率达到了 (16± 2 .0 ) mm/ a,且顺时针方向扭转明显。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 (2 9.7°N,19.3°E,0 .392°/ Ma) ;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 (10 2°± 7.4°)南的运动速率是 (11± 1.5 4 )mm/ a,华南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 (6 2 .2 5°N,12 6 .5 6°E,0 .14 1°/ Ma) ;塔里木地块相对较稳定 ,其西部运动速度高于东部运动速度 ,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总体上讲 ,中国大陆运动方向为北偏东呈辐射状 ,从西部近南北方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构造变形 双三次样条函数 反演 GPS 全球定位系统 应变率场
下载PDF
四川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51
18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1 位作者 孟晖 陈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3-33,共11页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断裂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早中更新世之间发生的元谋运动使昔格达组湖相地层褶皱变形;中晚更新世时期发生断陷作用,形成安宁河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又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综合安宁河、大渡河河谷地貌和晚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变形特征,提出了攀西高原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中新世早中期(12Ma之前)以缓慢隆升与区域夷平化作用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4Ma)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时期,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4~1.1Ma)为昔格达湖盆发育时期,中晚更新世—全新世(1.1Ma以来)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谷阶地发育时期。最后指出,至上新世晚期(3.4Ma以前),攀西高原海拔高度可能超过了3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隆升 构造地貌 晚新生代 攀西地区
下载PDF
中国南方构造形变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2
19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3 位作者 李大成 俞广 杨树峰 陈汉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5,共7页
在中国南方 ,加里东、海西及印支期构造形变主要形成“大隆大坳”构造格局 ,对油气藏主要起建设作用 ;燕山期构造形变对齐岳山断裂以西的四川盆地以外的南方广大地区产生了强烈冲断、褶皱及抬升剥蚀 ,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 ;喜玛拉雅... 在中国南方 ,加里东、海西及印支期构造形变主要形成“大隆大坳”构造格局 ,对油气藏主要起建设作用 ;燕山期构造形变对齐岳山断裂以西的四川盆地以外的南方广大地区产生了强烈冲断、褶皱及抬升剥蚀 ,对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 ;喜玛拉雅期构造形变波及整个南方 ,控制了现今原生、次生及再生烃油气藏的最终形成及分布。南方下第三系断陷为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勘探区 ,苏北及江汉盆地等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应主要考虑次生油气藏及再生烃油气藏 ,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 ,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原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再生烃油气藏 古后界 油气勘探方向 中国南方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53
20
作者 和钟铧 李才 +1 位作者 杨德明 陈光权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47-352,共6页
西藏羌塘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内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复合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新生代抬升剥蚀阶段 ,形成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南羌塘被动大陆边缘和北羌塘弧后盆地以及晚侏罗世之... 西藏羌塘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内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复合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新生代抬升剥蚀阶段 ,形成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南羌塘被动大陆边缘和北羌塘弧后盆地以及晚侏罗世之后的构造地貌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 ,盆地从北向南形成了北缘冲褶带、北羌塘变形带、中央碰撞隆起带、南羌塘变形带和南缘冲断带五个构造单元。变形由坳陷边缘到中心逐渐减弱 ,侏罗山式褶皱样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建造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羌塘盆地 地质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