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根际微生物研究 被引量:84
1
作者 孙海新 刘训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53-1357,共5页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 ,对土壤肥力肥沃、中等、贫瘠茶园的茶树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根据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DNA的 G+Cm ol%值等 ,对根际细菌进行了鉴定和分类。研究了不同肥力、不同茶龄的茶园根际细菌的数...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 ,对土壤肥力肥沃、中等、贫瘠茶园的茶树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根据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DNA的 G+Cm ol%值等 ,对根际细菌进行了鉴定和分类。研究了不同肥力、不同茶龄的茶园根际细菌的数量和类群的变化 ;根际真菌的数量变化 ;根际放线菌的数量变化。主要结果为 :土壤肥沃的茶园根际细菌的数量最多 ,土壤贫瘠的茶园数量最少 ;相同土壤肥力的茶园 ,1 0年生茶园根际细菌的数量最多 ,4年生的次之 ,2 0年生的最少。根际真菌的数量 ,土壤肥沃茶园的较少 ,中等和贫瘠茶园的较多。根际放线菌的数量 ,2 0年生茶园的明显高于 4年生和 1 0年生茶园的 ,而且 ,土壤贫瘠茶园的数量较多。从 9种不同类型茶园中分离获得的纯化细菌经鉴定分别属于 2 0个属 ,中等肥力的茶园最适于多数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类群最为丰富 ,但类群的优势度低于另外两种土壤 ;不同茶龄的茶园随着茶龄的增加 ,肥沃茶园和中等茶园的根际中有较多的细菌类群定殖 ,但 2 0 a茶龄的类群较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根际微生物 多样性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 被引量:53
2
作者 赵冬香 陈宗懋 程家安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1-104,共4页
通过观察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东、海南等省茶园的茶小绿叶蝉标本 ,得出结论 :这些茶区的茶小绿叶蝉优势种均为假眼小绿叶蝉 ,归属小绿叶蝉属Empoasca ,学名为Empoasca (Empoasca)vitis (G the)。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优势种归属 假眼小绿叶蝉
下载PDF
中国茶园蜘蛛种类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陈银方 宋昌琪 +3 位作者 刘林敏 叶火香 吴林土 徐火忠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9-66,共8页
笔者于 1983- 1999年调查发现我国茶园蜘蛛共 2 7科 2 90种。本文报道了它们的学名。
关键词 茶园 蜘蛛 种类 研究
下载PDF
全国主产茶区茶树小绿叶蝉种类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孟召娜 边磊 +3 位作者 罗宗秀 李兆群 辛肇军 蔡晓明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4-526,共13页
【目的】进一步明确中国主产茶区茶树小绿叶蝉种类。【方法】通过网捕法采集了全国14个省(市)109个地区的茶树小绿叶蝉成虫标本。根据外部形态并结合雄性外生殖器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共检视5 589号叶蝉雄成虫标本,发现8种小绿叶蝉。... 【目的】进一步明确中国主产茶区茶树小绿叶蝉种类。【方法】通过网捕法采集了全国14个省(市)109个地区的茶树小绿叶蝉成虫标本。根据外部形态并结合雄性外生殖器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共检视5 589号叶蝉雄成虫标本,发现8种小绿叶蝉。其中包括: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锐偏茎叶蝉Asymmetrasca rybiogon(Dworakowska)、拟小茎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paraparvipenis Zhang&Liu、波宁雅氏叶蝉Jacobiasca boninensis(Matsumura)、匀突长柄叶蝉Alebroides shirakiellus(Matsumura)等。小贯小绿叶蝉发生最普遍且数量最多,占总检视样品的98.53%。各地小贯小绿叶蝉样品数量占当地样品数量的55.56%-100.00%。锐偏茎叶蝉在重庆市采样点发生较多,占当地检视样品的36.96%-44.44%。其余种类,个体数量极少且分布狭窄。【结论】我国茶树小绿叶蝉有多个种。除云南、广东、海南、台湾和西藏5个产茶省本研究未涉及外,全国绝大部分茶区的优势种为小贯小绿叶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主产茶区 茶树 小绿叶蝉 种类 小贯小绿叶蝉
原文传递
崂山茶区茶树根围AM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23
5
作者 吴丽莎 王玉 +2 位作者 李敏 丁兆堂 刘润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9-505,共7页
为调查崂山茶区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的分布状况,于2007年9月从青岛崂山茶区12个茶园采集茶树(Camellia sinensis)根围土样,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测定其物种丰度、频度、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多样性指数... 为调查崂山茶区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的分布状况,于2007年9月从青岛崂山茶区12个茶园采集茶树(Camellia sinensis)根围土样,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测定其物种丰度、频度、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共分离到AM真菌3属2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出现的频度最高,其次是球囊霉属(Glomus)。AM真菌孢子密度以晓望村茶园最高,高家村茶园最低;种丰度以常家村茶园最高;常家村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其他茶园。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是北崂茶厂、万里江茶园、樱山春茶园、万里江有机茶园、常家村茶园和桑园村茶园的优势种;波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undulata)为万里江有机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优势种;隐球囊霉(Glomus occultum)为樱山春茶园、晓望村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优势种。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对环境因子与崂山茶区AM真菌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因子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年限>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pH值>土壤速效钾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茶园 丰度 频度 孢子密度 CCA分析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花茶中砷形态 被引量:21
6
作者 倪张林 汤富彬 +2 位作者 屈明华 莫润宏 沈丹玉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6-510,共5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建立了花茶中6种砷形态:亚砷酸根、砷酸根、一甲基砷酸、二甲基砷酸、砷胆碱、砷甜菜碱的分析方法。样品在真空条件下采用水-磷酸进行提取,用Hamilton PRP-X100阴离子交换...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建立了花茶中6种砷形态:亚砷酸根、砷酸根、一甲基砷酸、二甲基砷酸、砷胆碱、砷甜菜碱的分析方法。样品在真空条件下采用水-磷酸进行提取,用Hamilton PRP-X100阴离子交换柱,以碳酸铵溶液和硝酸铵+磷酸氢二铵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表明:在0.5~50μg/L范围内各砷形态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都大于0.999,定量限为0.5μg/L,加标回收率在89.9%~104.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4%~4.2%之间。方法适用于各类花茶中的6种砷形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花茶 砷形态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茶叶种类的快速识别 被引量:19
7
作者 林新 牛智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6-330,共5页
分别应用2种不同型号近红外分析仪测定4个不同种类茶叶的光谱曲线,对不同的光谱数据预处理方式和不确定因子系数进行比较,确立最优定性判别定标模型。结果表明,NIRSystems6500型分析仪对不同种类茶叶的准确识别率达100%,效果较好。这种... 分别应用2种不同型号近红外分析仪测定4个不同种类茶叶的光谱曲线,对不同的光谱数据预处理方式和不确定因子系数进行比较,确立最优定性判别定标模型。结果表明,NIRSystems6500型分析仪对不同种类茶叶的准确识别率达100%,效果较好。这种利用近红外光谱的判别技术可对茶叶的种类进行快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分析 茶叶种类 快速识别 定性分析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的分子依据 被引量:18
8
作者 付建玉 韩宝瑜 《科技通报》 2005年第5期549-552,556,共5页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茶树资源圃随机采集茶小绿叶蝉个体,用RAPD标记技术,拟从DNA水平上探索茶小绿叶蝉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为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所选的14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81条谱带,5...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茶树资源圃随机采集茶小绿叶蝉个体,用RAPD标记技术,拟从DNA水平上探索茶小绿叶蝉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为茶小绿叶蝉优势种的归属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所选的14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81条谱带,5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72.84%,表明叶蝉个体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未发现可以区别不同种的特异性条带和引物。UPGMA法聚类分析也表明,叶蝉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17~0.46之间,说明茶小绿叶蝉的遗传基础较一致,存在异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本文为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的归属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基础,结合前人对茶小绿叶蝉的形态学研究,认为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为假眼小绿叶蝉,小绿叶蝉未在茶园中未形成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RAPD 亲缘关系 优势种
下载PDF
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 被引量:14
9
作者 卢东升 王金平 +1 位作者 吴小芹 叶建仁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4-56,80,共4页
对豫南地区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茶树内生真菌种类丰富,有7科15属18种,这些真菌由子囊菌与半知菌构成,未发现担子菌与接合菌种类。在这些真菌中,Colletotrichum,Pestalotiopsis sp.1,Phomopsis sp.,Ma... 对豫南地区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茶树内生真菌种类丰富,有7科15属18种,这些真菌由子囊菌与半知菌构成,未发现担子菌与接合菌种类。在这些真菌中,Colletotrichum,Pestalotiopsis sp.1,Phomopsis sp.,Macrophoma sp.1等4种真菌分布普遍,且分离率高,为茶树优势内生真菌。研究还表明,不同茶园茶树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不同,这与茶园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茶树器官,其内生真菌的种类也不同,叶片内生真菌种类最多,未发现种子有内生真菌存在;茶树同一器官不同组织的内生真菌种类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内生真菌 种类 分布
下载PDF
丹霞系列白毛茶新品种(系)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比较 被引量:16
10
作者 卓敏 乔小燕 +5 位作者 操君喜 吴华玲 韩雪文 陈栋 李助明 谢汉茂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98-100,共3页
对粤北仁化白毛茶群体中选育出的丹霞1号、2号(CK)、3号、5号、6号、8号、9号10号和13号等9个无性系新品种(系)的芽叶性状及其1芽1叶原料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参试新品种(系)芽叶性状上存在较大差... 对粤北仁化白毛茶群体中选育出的丹霞1号、2号(CK)、3号、5号、6号、8号、9号10号和13号等9个无性系新品种(系)的芽叶性状及其1芽1叶原料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参试新品种(系)芽叶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可划分为芽头特大、肥大(壮)、细长,叶形长椭圆、椭圆和圆形,叶色深绿、绿、浅绿或黄绿,叶质柔软、硬、硬厚,叶身内折、平、稍背卷等3大类;(2)制茶感官审评显示,6个新品种(系)加工的白茶品质特征各异,但都是适制"甜醇鲜爽、花香毫香凸显"型高级白茶,其中:丹霞1号制作白茶呈现出"蜜韵花香型"感官特征,丹霞3号表现为独特、愉快的"脂粉香带药香",丹霞5号具有愉快的"松木甜香",丹霞8号为浓郁、愉快的"芳草气带草果药香",丹霞6号、9号芽头肥大、茸毛亮白,兰香甜韵浓郁持久;丹霞10号呈现细腻、愉快的"柠檬香(柚叶)香气",丹霞13号综合品质稍差,表现为"清甜微花香"特点;除丹霞13号综合得分稍低于丹霞2号对照外,其他各个新品种(系)加工白茶的感官品质均达到或超过对照种,综合品质次序表现为:丹霞1号≥丹霞9号≥丹霞8号﹥丹霞5号≥丹霞10号≥丹霞6号﹥丹霞3号≥丹霞2号﹥丹霞13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 茶树品种 白茶 品质特征
下载PDF
江苏茶园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粉华 孙国俊 +7 位作者 季敏 储寅芳 吴永方 张海艳 韩敏 袁方 邱淑芬 王虎琴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69-71,74,共4页
据2009~2012年的调查结果,江苏茶园杂草有51科163属206种,菊科、禾本科、豆科杂草为江苏茶园优势杂草种群,占杂草总种类的35.92%;双子叶杂草为江苏茶园优势杂草类群,占杂草总种数的76.21%;由于人为干扰频繁和自然选择,茶园中一年生和... 据2009~2012年的调查结果,江苏茶园杂草有51科163属206种,菊科、禾本科、豆科杂草为江苏茶园优势杂草种群,占杂草总种类的35.92%;双子叶杂草为江苏茶园优势杂草类群,占杂草总种数的76.21%;由于人为干扰频繁和自然选择,茶园中一年生和二年生杂草占杂草总种数的60.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杂草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 优势种
下载PDF
赣北地区茶园蜘蛛种类调查研究初报 被引量:14
12
作者 胡拥军 余云水 《茶叶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茶树 蜘蛛 种类
下载PDF
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空间分布型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品武 彭萍 +4 位作者 王晓庆 雷蕾 林强 黄尚俊 胡翔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54-958,共5页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在茶树上空间分布均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黑刺粉虱在4个茶树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在茶树上空间分布均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值均大于2,说明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方差分析表明,黑刺粉虱在树冠的中、下层叶片上分布显著多于上层叶片,在蜀永307上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福鼎大白茶、早白尖5号,南江1号上分布数最少,说明不同茶树品种对黑刺粉虱的抗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刺粉虱 茶树品种 空间分布型
下载PDF
贵州省茶园蜘蛛区系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戴轩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56-2367,共12页
经10多年考查和鉴定,记述了贵州省茶区蜘蛛26科204种,其中优势类群园蛛科50种、跳蛛科25种、肖蛸科20种、蟹蛛科14种、平腹蛛科13种,占总种数60%。全省性种类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三突花蛛、鞍形花蟹蛛、机... 经10多年考查和鉴定,记述了贵州省茶区蜘蛛26科204种,其中优势类群园蛛科50种、跳蛛科25种、肖蛸科20种、蟹蛛科14种、平腹蛛科13种,占总种数60%。全省性种类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三突花蛛、鞍形花蟹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悦目金蛛、棒络新妇蛛、八斑鞘腹蛛、星豹蛛、棕管巢蛛、斜纹猫蛛、机敏漏斗蛛、浙江豹蛛、兰翠蛛、黑色蝇虎、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等64种,占总种数31%。在我国动物区划中,贵州大部属于华中区的西部山地高原亚区,西部少数地区属于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结合茶树适生格局,把茶园蜘蛛区系划分为:黔中山地丘陵区(Ⅰ)、黔东低山丘陵盆地区(Ⅱ)、黔南低山河谷区(Ⅲ)、黔北中山峡谷区(Ⅳ)、黔西高原中山区(Ⅴ)。Ⅰ区发现蜘蛛21科137种,占全省总种数67%;常见的优势种有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灌木新园蛛、青新园蛛和悦目金蛛等37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7%;特有种为山地艾蛛、畸形艾蛛、对称曲腹蛛、西山新园蛛、小青新园蛛、四点亮腹蛛、桐庐指蛛、锯胸微蛛、黑底狼蛛、中华刺足蛛、裂额银斑蛛、贵州花蟹蛛和三斑花蟹蛛等13种。Ⅱ区发现蜘蛛26科185种,占全省总种数91%;优势种有角类肥蛛、棕管巢蛛、毁坏管巢蛛、斜纹猫蛛和三突花蛛等31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17%;特有种有中华蟱蛛、棒络新妇蛛、四斑粗螯蛛、风雅丽蛛和江安七纺蛛等58种。Ⅲ区发现蜘蛛15科92种,占总种数45%;优势种为角类肥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驼背额角蛛和八斑鞘腹蛛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0%。特有种为圆腹艾蛛、椭圆新园蛛、横带隆背蛛和凤振粗螯蛛等4种。Ⅳ区发现蜘蛛15科76种,占全省总种数37%;优势种为角类肥蛛、机敏漏斗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和黑色蝇虎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4%。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茶园 蜘蛛区系 优势种 特有种
下载PDF
5个油茶物种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韦维 张照远 叶航 《热带农业科学》 2013年第2期57-61,共5页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普通油茶、博白大果油茶、广宁红花油茶、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结果表明:普通油茶易感南方根结线虫,广宁红花油茶、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中抗南方根结线虫,博白大果油茶高抗南方根结线虫;接...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普通油茶、博白大果油茶、广宁红花油茶、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结果表明:普通油茶易感南方根结线虫,广宁红花油茶、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中抗南方根结线虫,博白大果油茶高抗南方根结线虫;接种60 d内调查,南方根结线虫侵入博白大果油茶后不能完成其生活史,而普通油茶在28 d内就能完成生活史并繁育后代;接种根结线虫后对博白大果油茶、广宁红花油茶、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抑制普通油茶茎、叶的生长的同时促进其侧根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物种 南方根结线虫 抗性
下载PDF
福建安溪县茶园杂草群落多样性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海斌 叶江华 +4 位作者 陈晓婷 李家玉 张奇 杨小燕 何海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7期91-96,共6页
为有效控制茶园杂草,于2012—2014年调查了福建省安溪县主要产茶区6个茶园的杂草并进行了形态鉴定分类和生活型分析。形态鉴定结果表明,安溪茶园杂草有35科94属共140种,主要为禾本科27种和菊科19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9.29%和13.57%。以双... 为有效控制茶园杂草,于2012—2014年调查了福建省安溪县主要产茶区6个茶园的杂草并进行了形态鉴定分类和生活型分析。形态鉴定结果表明,安溪茶园杂草有35科94属共140种,主要为禾本科27种和菊科19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9.29%和13.57%。以双子叶类杂草最多,有28科68属103种,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0%、72.34%和73.57%。单子叶类杂草有4科23属34种,分别11.43%、24.47%和24.29%。蕨类杂草最少,有3科3属3种,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总种数的8.57%、3.19%和2.14%。生活型归类分析表明,1年生、2年生和多年生杂草种数占比为66.43%、27.86%和5.71%。调查结果表明,安溪茶园杂草以禾本科、双子叶类型及1年生杂草为主。研究结果为该地茶园杂草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今后茶园杂草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安溪 茶园 杂草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苏南丘陵茶园秋季杂草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张海艳 季敏 +5 位作者 孙国俊 李粉华 韩敏 袁方 许映莲 万玉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706-2713,共8页
为揭示不同生境茶园秋季杂草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危害性,于2011和2012年的10月,调查了江苏金坛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管理措施、不同种植时间茶园的秋季杂草种类、数量、高度,进而基于聚类分析以及生境特点,将茶园分成5个不同生境类... 为揭示不同生境茶园秋季杂草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危害性,于2011和2012年的10月,调查了江苏金坛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管理措施、不同种植时间茶园的秋季杂草种类、数量、高度,进而基于聚类分析以及生境特点,将茶园分成5个不同生境类群,分析了不同生境类群杂草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由于生境类型和管理水平导致的资源差异的影响,不同杂草群落的杂草科、属、种组成差异显著,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分化,1年生与多年生杂草比例不同。类群Ⅲ为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小旱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austro-japonens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杂草群落,类群Ⅳ为马唐+爵床(Rostellularia procumbens)+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牛筋草+一年蓬(Erigeron annus)+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杂草群落,这2种类群的杂草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大,主要种较多,群落的结构复杂且稳定,对环境的变化或来自物种群落内部种群波动的缓冲作用强;类群Ⅱ为虮子草(Leptochloa panicea)+小飞蓬+地锦(Euphorbia humifusa)+一年蓬杂草群落,类群Ⅴ为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小飞蓬+井栏边草(Pieris multifida)+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爵床杂草群落,这两种类群的杂草群落稳定性次之,杂草危害的严重性较低;类群Ⅰ为马唐+一年蓬+小旱稗+牛筋草+酢浆草+铁苋菜杂草群落,群落生物多样性各项参数值基本与其他类群相反,群落中优势种突出,极容易发生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秋季杂草 生境类群 物种组成 优势度 相似性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贵州省茶园杂草群落组成及发生特点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仕红 兰献敏 +3 位作者 冉海燕 何秀龙 叶照春 何永福 《杂草学报》 2020年第1期14-22,共9页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贵州省不同区域茶园杂草进行调查,以明确贵州省茶园杂草发生危害特点,为贵州省茶园杂草防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贵州省茶园杂草有152种(含变种),隶属于42科122属,其中优势杂草11种,区域性优势杂草10种,常见杂...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贵州省不同区域茶园杂草进行调查,以明确贵州省茶园杂草发生危害特点,为贵州省茶园杂草防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贵州省茶园杂草有152种(含变种),隶属于42科122属,其中优势杂草11种,区域性优势杂草10种,常见杂草20种,一般杂草111种,以马唐、繁缕、野茼蒿、姬蕨、小蓬草、白茅、野艾蒿、胜红蓟、鬼针草、牛膝菊、马兰等为优势杂草;不同区域茶园杂草群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成年茶园,其杂草发生种类,多年生杂草发生比例较幼龄茶园高,但二者均以一年生杂草发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杂草种类 优势度 发生特点 杂草群落
下载PDF
中国茶园杂草无效名录修订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慧平 齐蒙 +2 位作者 李叶云 马慧勤 吴迅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经查阅整理1959—2018年期间发表的中国茶园杂草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编制报导名录清单信息,比对国内主要植物种类鉴定资料,确认其所表物种,判断其无效性,采用增补、修正和替换等方法修订转化。结果表明,中国茶园杂草报导文献中存在517... 经查阅整理1959—2018年期间发表的中国茶园杂草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编制报导名录清单信息,比对国内主要植物种类鉴定资料,确认其所表物种,判断其无效性,采用增补、修正和替换等方法修订转化。结果表明,中国茶园杂草报导文献中存在517条无效名录,修订转化有效名录331条,比对已有报导,新增170个茶园杂草名录,分属46科,129属。截止本文,中国累计报导茶园杂草种类共412种,8个亚种,分属72科251属,报导频度最高的为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杂草 无效名录 修订 种类
下载PDF
明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孟良 《殷都学刊》 2000年第2期31-35,共5页
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 ,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茶区体系 ;不少原来不产茶的地区开始栽种茶树 ,整个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茶产兴盛 ,名品繁多 ;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 ,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 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 ,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茶区体系 ;不少原来不产茶的地区开始栽种茶树 ,整个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茶产兴盛 ,名品繁多 ;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 ,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茶类得到空前发展 ,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花茶都始兴或进一步发展 ,从而开创了我国传统茶业发展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茶叶生产 茶树载培 茶园管理技术 制茶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