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对“朴”的诉求看梭罗与陶渊明的“隐逸”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洁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2期134-136,92,共4页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试从两者对"朴"的诉求的一致性分析入...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试从两者对"朴"的诉求的一致性分析入手,结合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比较论述他们"隐逸"情怀的异同,探寻中美异质文化思想会通中所具有的精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罗 陶渊明 隐逸 人性
下载PDF
陶渊明自然诗学探赜
2
作者 罗俊 范学新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1期233-236,共4页
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他将被人忽视的山水田园写入诗歌,并将“自然”纳入诗学领域,具体表现为创作语言朴素、风格朴实无华,其建构的“桃源”理想社会呈现和谐景象,以及塑造了认真率性的理想人格、秉持着委运化迁与乐生主义的态... 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他将被人忽视的山水田园写入诗歌,并将“自然”纳入诗学领域,具体表现为创作语言朴素、风格朴实无华,其建构的“桃源”理想社会呈现和谐景象,以及塑造了认真率性的理想人格、秉持着委运化迁与乐生主义的态度、朴素的艺术审美观等。陶渊明将诗学创作推向了新高度,为人类寻求精神内心的宁静、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自然 诗学研究 价值向度
“菊能制颓龄”——论陶渊明采菊服菊的摄生意图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永红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6期57-61,共5页
历史上诗人陶渊明以爱菊而著称。后人也习惯于将陶渊明采菊的行为归因于他对菊花的喜爱。然而菊花除了可供玩赏外 ,同时还是延年益寿之灵药。历代仙传中不乏服食菊花之仙人 ;降及晋代 ,文士服食菊花更是蔚然成风。处于这一背景之下的陶... 历史上诗人陶渊明以爱菊而著称。后人也习惯于将陶渊明采菊的行为归因于他对菊花的喜爱。然而菊花除了可供玩赏外 ,同时还是延年益寿之灵药。历代仙传中不乏服食菊花之仙人 ;降及晋代 ,文士服食菊花更是蔚然成风。处于这一背景之下的陶渊明的采菊行为 ,实际上包含着明显的摄生意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现一种人生不永的感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菊花 长生 神仙
下载PDF
《桃花源记》与东晋无为之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建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83,共3页
政治上崇尚无为在西晋统一全国后就有所表现,东晋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把无为之治作为朝廷的主导政策。这种在政治上崇尚无为,在个人方面以随意去累为高的行为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东晋政局已由相对稳定走向了混乱... 政治上崇尚无为在西晋统一全国后就有所表现,东晋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把无为之治作为朝廷的主导政策。这种在政治上崇尚无为,在个人方面以随意去累为高的行为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东晋政局已由相对稳定走向了混乱。桃源社会没有战乱,没有统治者的搅扰,人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桃花源记》无疑是一篇示志之作,它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无为之治 陶渊明
下载PDF
陶渊明与道教之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敏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33-36,共4页
由于家传天师道之渊源和时代社会风气之熏染,陶渊明了解并接受了道教之思想,但其自身的禀赋、学养,又使他不囿于道教的理论,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道教教义有所超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 陶渊明 道教 自然 关系
下载PDF
从体例角度看朱光潜《诗论》的未完成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肖学周 程玉竹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0-43,共4页
朱光潜的《诗论》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最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诗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基础上为诗话到诗学的转变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但是在体例上还有不够统一的地方。《陶渊明》一章与全书的体例不协调 ,这说明《诗论》
关键词 朱光潜 《诗论》 《陶渊明》 体例
下载PDF
论家族因素对陶渊明仕与隐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陆学松 方捷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与其家族有着重要关联。家族的曾经与现实、曾祖与外祖的影响,对陶渊明共同产生作用,影响了陶渊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反复徘徊。
关键词 陶渊明 家族 影响 出仕 归隐
下载PDF
生命的自由——陶渊明与“酒” 被引量:1
8
作者 聂瑞芳 黄鹏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3期127-128,共2页
陶渊明嗜酒,写酒,他用酒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由的追求。这使得他的饮酒诗在不同的阶段有了不同的特点。而且,陶渊明的饮酒诗又与李白、李贺等人的饮酒诗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把酒作为情感宣泄的催化剂,而陶渊明是把酒看做自然生活中... 陶渊明嗜酒,写酒,他用酒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由的追求。这使得他的饮酒诗在不同的阶段有了不同的特点。而且,陶渊明的饮酒诗又与李白、李贺等人的饮酒诗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把酒作为情感宣泄的催化剂,而陶渊明是把酒看做自然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从而促成了其真正隐士精神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自由
下载PDF
从《归园田居》与《丁登寺》看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的异同
9
作者 朱雪莲 郑欣荣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0-21,24,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比较诗的异同,探讨诗人自然观之不同,指出,这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社会的失望,和返归自然的喜悦,但陶渊明是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自由,诗人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华兹华斯则... 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比较诗的异同,探讨诗人自然观之不同,指出,这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社会的失望,和返归自然的喜悦,但陶渊明是在天人合一中感悟自由,诗人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华兹华斯则是在自然中净化心灵,体悟自我,诗人推崇的是主体的自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华兹华斯 自然观
下载PDF
从“鸟类”意象看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善利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1-63,共3页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鸟类”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鸟类”意象凝聚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的探寻,是诗人在“天下意识”与“田园情结”、“归田之乐”与“穷困之忧”矛盾斗争中,经过寻觅、摸索、痛苦、彷徨、蜕变、超脱...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鸟类”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鸟类”意象凝聚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的探寻,是诗人在“天下意识”与“田园情结”、“归田之乐”与“穷困之忧”矛盾斗争中,经过寻觅、摸索、痛苦、彷徨、蜕变、超脱的心路历程之后才找到的精神家园。在他笔下,“鸟类”意象也就成为对自然追求的审美凝点,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陶渊明的淡泊情怀和心路历程,找到其返归自然而安然自适的的重要道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鸟类”意象 天下意识 田园情结
下载PDF
独立高洁人格的精神归属与香草美人传统的文学认同——论陶渊明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丽芳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7,共4页
目前,研究者对陶渊明与《诗经》的关系论述颇多,而对于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的关系则涉及较少。事实上,陶渊明与屈原的文学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渊源与承传关系。坎坷的身世经历与孤独的情感体验,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相同追求,怀才不遇... 目前,研究者对陶渊明与《诗经》的关系论述颇多,而对于陶渊明与屈原及《楚辞》的关系则涉及较少。事实上,陶渊明与屈原的文学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渊源与承传关系。坎坷的身世经历与孤独的情感体验,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相同追求,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这些共同的经历使得陶渊明对屈原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并且有意识地学习、借鉴屈原诗歌的浪漫风格和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在此基础上,又能够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陶渊明 继承创新
下载PDF
从诗文看王绩对陶渊明的新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光秀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1期73-76,共4页
王绩和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诗人。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诗风相似,但是由于时代不同,个性心理、思想状况不同,从而在人生境界,隐逸、田园诗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也就是王绩对陶渊明的新变。
关键词 王绩 陶渊明 人生境界 隐逸 田园诗 差异性
下载PDF
论陶渊明组诗的思想内容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远银 《安康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4-56,共3页
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以自己的名字构成典型形象的伟大诗人。他的组诗创作是其人格修养完成的标志,是其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然的爱恋、对和谐的追求等独特品格的典型反映,是对《诗经》和《楚辞》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陶渊明 组诗 思想内容
下载PDF
论陶渊明对林逋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伟 《黄山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93-96,共4页
林逋是宋初晚唐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高尚隐逸情操备受后世景仰。这种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接受了东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崇尚自然,不爱官场、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为林逋所继承,并成为... 林逋是宋初晚唐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高尚隐逸情操备受后世景仰。这种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接受了东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崇尚自然,不爱官场、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为林逋所继承,并成为其后来长期隐居孤山的精神支柱;同时林逋种梅、饮酒、抚琴等情趣,也明显受到了陶渊明隐逸时生活情趣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林逋也吸收了陶渊明创作手法,形成了“平淡邃美”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林逋 影响
下载PDF
“抱 朴 含 真”——试论陶渊明“仕”与“隐”的矛盾历程
15
作者 王翰颖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7-51,共5页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抱朴含真” 自然
下载PDF
唐顺之“本色论”及其崇陶情结发微
16
作者 李金坤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8-75,共8页
作为明中期唐宋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唐顺之,其倡导的"本色论"文学观,是此派重要的文学理论纲领,而"本色论"又是以唐顺之"天机论"为理论基础的。"天机论"实即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现,它是‘本色论’... 作为明中期唐宋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唐顺之,其倡导的"本色论"文学观,是此派重要的文学理论纲领,而"本色论"又是以唐顺之"天机论"为理论基础的。"天机论"实即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现,它是‘本色论’的思想根源。唐顺之所论之"天机"、"性源"、"心源"、"完美神明"等诸词,实乃"天机"之别称;所论之"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上乘文字"等诸词,实乃"本色"之另说。"天机"是本根、灵魂,"本色"是本能、本真,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自然融合为一,相辅相成,这样才能熔铸出"胸中流出"、"真见露出"之"上乘文字",最终达到文以明道的创作目的。陶渊明的"真"与"自然"的审美范式,正是唐顺之所倡导的"天机"与"本色"文学观的最佳体现。所以,唐顺之从中华浩瀚无垠的诗海中精准选择陶渊明作为本色派的一面鲜艳而高扬的旗帜,钟情陶诗,身体力行,情结深厚,通过自己乡居田园诗的成功创作实践,圆满构建了知行合一的"本色论"文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块不可磨灭的丰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顺之 天机论 本色论 心学 陶渊明 知行合一
下载PDF
沈辽与陶渊明归隐思想异同论
17
作者 林阳华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3期111-114,共4页
沈辽与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士人不同,他既在精神上与陶渊明契合,又在形迹上仿效之,最终走上了归隐的道路。沈辽与陶渊明的归隐都受道家委运任化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沈辽参杂着道教的以归隐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这与陶渊明坚... 沈辽与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士人不同,他既在精神上与陶渊明契合,又在形迹上仿效之,最终走上了归隐的道路。沈辽与陶渊明的归隐都受道家委运任化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沈辽参杂着道教的以归隐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这与陶渊明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无神论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辽 陶渊明 苏轼 归隐 道家 道教
下载PDF
此翁岂作文 直写胸中天——晋宋学术思潮与陶渊明散文创作的审美倾向
18
作者 刘启云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5,共5页
儒、释、道三家思想既相互排斥、斗争又相互渗透、交融,为晋宋间思想文化界的基本倾向。儒玄并综的思想特点,是陶渊明虽为晋宋间人,却无晋宋人放诞无实之习气,为文亦无玄虚放诞之语的原因。他的作品是从日常的、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中感... 儒、释、道三家思想既相互排斥、斗争又相互渗透、交融,为晋宋间思想文化界的基本倾向。儒玄并综的思想特点,是陶渊明虽为晋宋间人,却无晋宋人放诞无实之习气,为文亦无玄虚放诞之语的原因。他的作品是从日常的、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中感受人生、发掘具有深刻意义的美,而其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任真自得的人生态度也就在这里得到了艺术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儒玄并综 崇尚自然
下载PDF
论陶渊明田园诗自我形象及其对诗风形成的影响
19
作者 王侠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6-58,共3页
陶诗平淡自然风格之成因,很大程度由其田园诗中真实的自我形象使然。即其诗作是诗人在躬耕自资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贯注了诗人对田园最真实的感受。他不是站在旁观的角度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是以自我躬耕的实践去贴近田园、土地。因而,... 陶诗平淡自然风格之成因,很大程度由其田园诗中真实的自我形象使然。即其诗作是诗人在躬耕自资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贯注了诗人对田园最真实的感受。他不是站在旁观的角度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是以自我躬耕的实践去贴近田园、土地。因而,其田园诗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凸现了一个真实的躬耕陇亩的诗人形象,在于他笔下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田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自我形象 文学
下载PDF
陶渊明《和刘柴桑》诗的系年和“弱女”句的解释
20
作者 舒韶雄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和刘柴桑》的创作时间应是西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仲春二月;《和刘柴桑》诗中“弱女”一词,是指味道寡淡的薄酒。
关键词 陶渊明 《和刘柴桑》 系年 弱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